标题: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三节 通达位 内容: 第三节 通达位见道位三、通达位。 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 其相云何? 论颂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 二取相故注 释通达位:又称见道位。 位当初地。 是为菩萨修行第一大劫圆满,舍凡夫身异生性,而登于初地圣位。 菩萨从加行位无间修行,到无分别智生起之时,便体会了唯识实性真如;体会即是通达,以通达真如,故称为通达位。 又,以此位为最初照见真如理,所以又称见道。 成唯识论云:紧接在加行无间之后,此智生时,行者即得体会真如,名为通达位;以其初照理故,亦名为见道位。 诸菩萨所住见道:依成唯识论,这见道又有两种:、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即此位之证真,实断二障分别随眠︵即此位之断惑。 虽须经过多剎那,其见道之事方能达于究竟,然于其过程中,念念剎那都相似相等,故总说为一心见道,而其实并非只是一念一剎那。 二、相见道──这又有两种:1. 观非安立谛非安立谛即真如,而成就法智与类智。 2. 缘安立谛安立谛即四圣谛,而成就十六心:苦、集、灭、道四谛下各有四分,八忍八智合共十六心:苦谛下之四心1. 苦法智忍──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欲界苦谛下有贪瞋等十惑;色、无色界苦谛下各有九惑,共二十八随眠。 2. 苦 法 智──前面的苦法智忍是断惑,此苦法智是证理。 谓以前面所修忍行所得之无间道智,而更观前苦谛真如,进而证解脱道智。 3. 苦类智忍──即依于前所修得的苦法智,更入于无间道中,即有无漏慧生起,称为苦类智忍。 之所以称为类的原因,是说明此后修行所得的圣法,皆是此智之类。 4. 苦 类 智──即依前所修得的苦类智忍,更入于无间道中,即有无漏智生起,称为苦类智,即可用此智以审定、印可前之苦类智忍。 集、灭、道谛下,亦有如是四心:集谛下四心1. 集法智忍2. 集法智3. 集类智忍4. 集类智灭谛下四心1. 灭法智忍2. 灭法智3. 灭类智忍4. 灭类智道谛下四心1. 道法智忍2. 道法智3. 道类智忍4. 道类智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时,指菩萨于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修行圆满之时。 所缘,指所缘之真如境。 智,指所证得的根本无分别智。 都无所得,以智照了,全体是真如,实无能取、所取,故都无所得。 成唯识论云:若时菩萨于所缘境,以无分别智照了,于一切法都无所得,以其不取种种戏论相故。 又,此颂文智都无所得,与楞伽经之偈颂: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之智不得有无几乎完全雷同。 可见性相二宗所说极理,实无二致──其实道理是通的:行者不论是习性宗、或学相宗,应起智慧照了,勿令窒碍不通。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唯识,指唯识之胜义性。 这时候才能称为真正的住于唯识的胜义性,也就是证得真如。 离二取相故,因为能证的根本无分别智,与所证的真如,其性平等一相,以平等一相故能照与所照皆一如,离于能取、所取之二相;因为已照了能取与所取,皆是依于分别的有所得心之戏论所现。 成唯识论云: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得真如。 此能证之根本无分别智与所证之真如,性平等、相平等,于平等一相中,故能照之智与所照之如俱离能取与所取之二相故。 以能取、所取相俱是依于分别、有所得心之戏论所现之相故。 义 贯第三、通达位,此即谓诸菩萨所住之见道以有别于二乘之见道,是在于通达位,以其能如实通达真如;此通达位其行相云何? 以颂释曰:若于四善根修行圆满时之菩萨,于所缘之真如境,以根本无分别智如实照了,一切皆如,故都实无所得,不取种种依于戏论之相。 尔时乃得名为实住唯识真胜义性,亦即已证得真如;以能证之智与所证真如,性相平等平等,故能照之智与所照之如,俱离于能、所二取之相故,此为证入通达真如之位,因此得名为通达位。 诠 论以通达位即是见道,如前所说,此见道又有真见道与相见道二种差别。 成唯识论云: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 ……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 又云: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菩萨初地,善达法界,得诸法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种百法明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便可证大菩提,能尽未来际利乐一切有情。 故可知唯识修证五位中的第三位通达位见道、证真如,即与禅宗所说的见性类近;而依本论而言,见性之人位当初地,即是菩萨圣位,非是凡夫。 也因此可知,所谓见性,非是泛泛,相当于初地菩萨之境界。 一般佛弟子,若未断二十八结使,未证真如、未入圣位,千万不要自说我已见性,否则即是犯了未证谓证之大妄语,以说:我已见性,等于是说:我是初地大菩萨。 再者,我们学了唯识三十颂之后,对于金刚经的无所得极理,便知道应如何实际去修了,亦即我们便知须从断除二取能取与所取实际去作观行与实践,亦即:于静坐中,及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努力去观自心识中及外境上的能取、所取之妄相,而照破断除之。 因为须无取,方能无得,所以无所得不是嘴巴上喊的,无所得须从无所取来。 行者以学唯识,如实观照自心识,实无能取者,是故能真实悟入无所得之境,因此令这无所得之境界,变成是很具体、可以做的事,而不是抽象或空泛的道理,乃至只是一句高尚的口号。 这就是学唯识学的好处:可以化很高的道理,成为具体、实际可行之事。 发布时间:2025-05-23 13:10:0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