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喻经卷上》20、人说王纵暴喻 内容: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讲国王的过失和罪恶,他这样说:“国王非常暴虐,治理朝政没有方法。 ”国王听到了这话,十分恼怒,竟然不追查是谁说的这句话,听信诽谤献媚的小人挑唆,把一位贤能的大臣捉来,下令从他的脊背上割下一百两肉。 后来有人证明不是他说的。 国王心里很后悔,命令用一千两肉为这位大臣修补脊背。 这位大臣夜里痛得大声喊叫,国王听到他的声音,就去问他:“为什么痛苦呢? 割了你一百两肉,还给你十倍的肉,你还不满足吗? 为何还痛苦呢? ”旁边的人回答:“大王如果砍掉臣子的头,即使给一千个头来作为补偿,仍免不了臣子一死;大臣虽然得到十倍的肉补偿,但仍免不了痛苦。 ”愚蠢的人也是这样,不考虑将来,只图一时快乐,把痛苦推向大家,支配百姓,掠夺财物,还想要消除罪孽,从而得到福报。 这就好比国王割下别人脊背上的肉,用别的肉来补救一样,希望使人不痛苦,是办不到的。 尊者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写在前面:《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 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 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 在鹊封竹园。 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从座而起白佛言。 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 天下为有为无。 答曰。 亦有亦无。 梵志曰。 如今有者云何言无。 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 生者言有死者言无。 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 人从何生。 答曰。 人从谷而生。 问曰。 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 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 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 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 空从何生。 答曰。 从无所有生。 问曰。 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 从自然生。 问曰。 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 从泥洹而生。 问曰。 泥洹从何而生。 佛言。 汝今问事何以尔深。 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 佛泥洹未。 答曰。 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 我今问汝。 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 众生甚苦。 佛言。 云何名苦。 答曰。 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 故知死苦。 佛言。 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 悟须陀洹果。 复坐如故。 佛言。 汝等善听。 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20、人说王纵暴喻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 信傍佞①人,捉一贤臣,仰使剥脊②,取百两肉。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 夜中呻唤,甚大苦恼。 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 取汝百两,十倍与汝。 意不足耶? 何故苦恼? ”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③,虽得千头,不免子死。 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 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减罪而得福报。 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④。 注释:① 佞人:专门取媚于人的小人。 ② 仰使剥脊:仰,命令,剥脊,割背上的肉。 ③ 截子头:砍下他的头。 ④ 是处:办法、方法。 解说:《长阿含经》卷十七沙门果经通过阿闍世王之口介绍了六师外道的学说,他们各各以为没有后世,没有业报轮回。 辨析: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失误,往往很不容易弥补,因为此时此刻的觉悟,已无法使彼时彼刻的时光倒转。 因此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或慎思而行。 这都是先人从历史经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 对一个人来说,不犯错误并非容易的事,重要的是决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人生是短暂的,机遇也是有限的,如果连有限的机遇都未能抓住,又犯了难以弥补的过失,那么就会使本来应该有所作为的人,成为平庸的人。 本篇的喻意,直指有一定权力地位的人,不应有只顾眼前痛快,不顾后果的短期行为。 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若抱着风水轮流转,不捞白不捞的认识,不能为民解难,反而置百姓于水火,那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可以看出,佛教高僧们在宣传基本教义的时候,并没有远离现实政治,也并非对当权者避而讳之,而是力行劝戒,广行宣讲的。 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历代政教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微妙,往往表现出既相互利用,又保持一定距离的特殊关系。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3、网文 发布时间:2025-05-25 10:58:4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