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内容: 《金刚经》释义——第十品、庄严净土分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来在燃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须弥山王。 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 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来在燃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世尊又一次问须菩提,你是如何认为的呢?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什么叫法呢? 我一般都是从心地上问,如果大家能从心地上跟我对应,就证明契理了。 所谓的法,就是我们自性清净之真理,也就是宇宙间的真理。 一切众生,悟为佛。 佛一迷,变成凡夫。 凡夫一念觉,就为佛。 我们本性之中就有法,本身就有真理。 不是事相上和名相上强加给我们自己的。 强加给我们自己的称不称为法? 也称为法,只能说是名为法。 只有自己的心真正清净下来之后,才可以建立万法,这才是真正的我法。 自性当中建立的法是非常微妙的,也就是经常说的真空妙有。 能所心灭了,所得心灭了,这个时候我们自性清净的心,才能称为真如本性,真心现前,也就是见了性了,明心见性了。 真心是不生不灭的,也是无形无相的,也没有个名字,都是强名曰道。 名字都是我们凡夫暂时确立一个事物的名称,为了方便叫张三、李四、杯子、车马等等,都是一个方便的词汇,方便的言语。 只有那颗真心才是般若,是无所得心。 无所得心就是本来的心,本真的心,于外就是无所得。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就是佛以前在燃灯佛的那个地方,于法有所得不。 这是在问须菩提。 须菩提说没有得,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真是没有什么得。 从这个话来分析,还是跟前面阿兰那行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金刚经》主要是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破掉,破我执和法执。 从这句话上还是怕他们迷失,不明白释迦佛前面讲的是什么,所以他还在帮徒弟们整理思路,层层把他们心中的疑惑给剥掉,怕他们有所得法的心态,紧接着就来问,我跟燃灯佛学法的时候,我有得法吗? 须菩提说,您在燃灯佛那儿没有得法,真的没有得法。 因为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已经明白了释迦佛想要说什么。 他们俩一问一答之间,很多人就明了了,也开了悟了,证了果了。 刚才所说的,都是在心地当中用功,心外用功是无佛可求,佛外也无什么心了。 只有在自己的心地上、方寸之中去耕耘,这时候才是真正得法。 如果在心外求法,就好比头上安头。 心中没有得法的念头,很清净的时候自然就无所得了。 因为心念清净,真心现前,明心见性了,于法真的是无所得。 如果还有有所得的这一点点非非法,那就又迷了。 佛非常慈悲我们,就是层层剥掉我们心中的疑惑。 禅宗有个故事,有一个禅师自认为自己学得非常好,跑到另外一个老禅师那里去参禅。 老禅师跟他说:佛不在里也不在外,不在上也不在下。 他说:在哪儿呀? 老禅师说:在狗屎之中。 他没听明白。 有一天晚上,他在老禅师那里太晚了,本来想听老禅师讲讲法,可老禅师一句话也不跟他说。 因为禅说出来就不叫禅,在心为宗,出口为教,完全是靠自己去悟。 自证自悟出来的东西,才是家珍流露。 老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东西,都属于外求,外求的东西好比是头上安头。 心法完全是从自己心中开启。 怎么开启? 从理上走也行,从行上走也可以。 禅宗完全是从心上走,既不从理也不从行,所以这个宗派就比较怪,理我也不要,行我也不要,完全是自证出来。 天晚了老禅师也不留他,这个禅师一推门漆黑一片,正好赶上阴历三十没有月亮,连星星都没有,一股阴风吹来,心中发毛退了回来。 老禅师点了一个蜡给他。 他去接蜡,还没等拿到,老禅师“噗”一口就吹灭了,对他说:明白了吗? 这时候他恍然大悟。 你们明白了没有? 老禅师为什么把蜡吹灭了,大家可以悟一下。 这个正好是针对这一块的。 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外面的光亮是不长久的,真正长久的光要从自心里头发出来,自己的心光就是天灯。 天灯不灭,自己就可以照亮自己的前程。 只有自己的心灯,才能照明自己的道路。 只有心灯(天灯),才能使自己回归佛国。 外面一切都是假求,都是妄念所产生的幻觉。 虽然是幻觉,但现实当中也当作实体,因为我们还需要它,哪怕是妄念也需要它。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紧接着又跟天灯有关系了。 大家想一下有几种庄严佛土? 我考虑来考虑去有三种:第一种庄严,从事理上来说,是建庙、建佛像、写经书、布施、供养等等,这都算第一庄严。 第二种庄严,是庄严自身的佛陀,比如说自己穿的衣服非常庄严。 第三种庄严,是从心地上讲,是心是佛。 佛在佛国之中,佛国也为佛土,心净则佛土净。 心常常念清净行,(清净行也是梵行,梵行翻译成中文就叫清净行,)自然国土就会净,心就会净。 心净自然国土净。 所以说庄严佛土者还是从心地上下功夫,要用自心去庄严自己的佛国、自己的佛土。 心清净了,就是最好的庄严,但庄严者并没有庄严的心态,只是假名为庄严,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大家修行一定都是从心地上修,而不是从身外修,身外修是小法,身内修是大法、是大道。 大道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的心也是无形无相的,心中的佛国佛土也是无形无相的。 所以说心、佛与众生、佛土都是一合相。 心也是佛,佛也是心。 人也是佛,佛也是人。 只要觉悟了,就是佛。 只要一迷失,佛就变成人。 都不是对立的,完全是一合相。 真正从法义上讲,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定慧去庄严佛土,才是真正的庄严了自己的佛土。 释迦佛在这里又进一步的阐述了心灯不灭,心灯常亮。 心灯常亮就会庄严装扮自己的佛国。 心无形国则无界,心有形国则有界。 我们一定要明了自己的心地,如果修行不从心地法门走,从外道入,那就错了,那叫旁门左道。 气功练的是旁门,魔走的是左道。 佛走的是正道,是八正道。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让心灯永远亮起来,不走旁门也不走左道,走的是正道、是大道、是光明之道。 光明之道是什么? 是心灯不灭之道。 【是故。 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就是在这句话上开悟的,他明白了这个心妙不可说的用处。 这部经里有五种菩提心,先是发菩提心,然后明菩提心,走到这儿开始降伏菩提心,一直到后边还有出菩提心(出离菩提心),最后一品就是证得无上菩提心。 释迦佛无量的慈悲,都赋予了众生啊! 他苦口婆心,左讲一部经,右讲一部经,讲的部部经都没有离开心,只是用的词不一样,“心”这个词可以用十多种语言来描述,因为他老人家慈悲啊! 修行心清净了,自然不会去谈论其他人的是是非非。 其他人的是是非非,是其他人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去参与。 参与了,就等于搅进了生死烦恼涡流之中,别人烦恼,你也跟着烦恼;别人不烦恼了,你会替人家烦恼。 出不来,就处于轮回之中。 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们,应该如是生清净心,就是不应该有是非的这种心态,不应该有谈论凡夫的那种行为的心态。 因为凡夫的行为是不检点的,是不清净的,今天说东,明天说西,老是处在是非之中轮回不止。 只有把自己这颗心安静下来,让自己这颗心清净下来,我们的自性才会常常生起智慧。 惠能有句话:人有南北,智慧无南北。 智慧也代表的是佛,智慧无南北,也就是佛性无南北,心清净了,心中就会常常生起智慧。 如果你们的清净心能保持一天,我敢说这一天你们就是佛,是自在佛。 如果能保持一个小时,那也是觉者。 如果能保持十年八年的话,阿弥陀佛! 你们绝对是阿弥陀佛了。 只有自己的自性清净下来的时候,心中才会常常生起智慧,才会行平等慈悲的大行,才会恭敬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不光是人,还有非人、天人、阿修罗等等一切畜生。 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清净心。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什么叫修行人的心了吧。 自性常常生起智慧,行平等慈悲之大心,恭敬一切众生,这才是修行人清净的心。 凡夫的心也有慈悲,那慈悲是有量度的,是有限度的;也有平等心,那是分什么人来的,对仇人、对竞争对手不会平等。 平时多观观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知道了。 前面说的是罗汉,现在开始说菩萨,这些大菩萨们如何修行才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 就是不住一切相,见相要离一切相,见色而不著色,见相而不著相,这样心行才是梵行,才是清净行,才是觉悟了。 如果心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心有了挂碍,也就不清净了,就说明还没有离开前面说的四相,还没有离开那些法(色声香味触法)。 真的离开这些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心无所住,心不会住在六根六尘六识中,见色而离色,见相而离相。 这个时候的心才是真正的心,空如宇宙,皓月当空,常常觉照自己那颗本来清净的心。 如果不去觉照,妄念还会出来。 真正入定的人是时时觉照自己,在入定中外面发生什么事情是不知道的,在入定中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就是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是什么概念啊? 就是脑袋前面有一轮太阳,是心中的太阳(天灯)在觉照着,照着、踏着本地的风光回归本土。 这样讲起来有些累,但又感觉到特别殊胜,也感觉到了佛菩萨的慈悲,更感觉了释迦佛的那种无量的慈悲心,他真的是恭敬一切众生啊! 只有心无所住的时候,我们的天灯才会亮起来,才会照着我们。 照着我们的时候,就好比有探照灯一样,不会掉进黑暗的深渊。 所以说智慧可以破千年暗,千年暗也就是烦恼,照破了烦恼,烦恼从此不再生,当然也就不会再起了。 烦恼黑暗不来了,天灯也就永远不会灭了,因为法界一如了,也就是一合相了。 【须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须弥山王。 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 是名大身。】这个比喻前面的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话。 我们的色身虽然很大,比如说穆铁柱二米二八,身体大不大,大,那也是有限的。 须弥山有很多山,当中肯定有一个最大的山叫须弥山王。 假如身体比最大的须弥山王还要大,你认为这样的身体是大身吗? 须菩提说,那当然是大了,世尊啊! 是什么原因呢? 佛解释原因,身体再大,也是四大假合的,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生灭变化的,这样的身体不是永恒的,只能给它一个假名说是大身。 大家想想什么身最大? 达摩传里,达摩和般若多罗对答的时候,就说身体再大也是有限量的,它和真正的心量比起来,须弥山王还算小身。 心,无形无相,无边无际,心与虚空等同,心就是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 这里依然是让我们打开心量,修行就是要打开心量,只有打开了心量,能量才能提升,智慧才会增长,才能和虚空、佛菩萨相融相合。 如何能打开心量呢? 前面已经说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发布时间:2025-05-25 12:28:3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