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笑问客从何处来 内容: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笑问客从何处来从没有因为自己个人的事情下山,前几天因为种种的原因破了这个先例。 陪同老同学去九江玩了一次,又要绕庐山一周。 不过最后他们被我说动去了老祖寺*,而不是上庐山玩。 最关键的是他们到了老祖寺后,满载快乐而归,并准备下次还要来。 我告诉他们小心,我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而他们皆欣然接受。 老祖寺在湖北省黄梅县之北、双峰山的怀抱,海拔高达千米,周边只有八户人家。 黄梅县没有被工业污染,青山碧水,木秀石奇,环境保护得很好。 山涧的水声即使是在汽车运行中也能依稀听见,两边的植被浓密,大片大片的翠竹和阵阵的松涛声,常常令人耳目顾此失彼。 双峰山常年云雾缭绕,而且呈紫色,盛产云雾茶。 那天,天气阴转晴,高山上云雾腾飞,山色忽隐忽现。 两边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正浓,自己很熟悉的杜鹃花依然还没有谢去,偶尔还能看到整片整片的杜鹃花丛。 云雾小的时候能看到阳光下的云彩飘来飘去,升起下落,或从头顶飞过,或从脚边流走。 云雾大的时候,平时当作地标的电信塔和山头都见不到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我们又是出来游玩,没有办法走得快。 一路惊奇不断,或为山涧的深邃、或为奇峰的险峻、或为杜鹃的殷红、或为流云的突变而放慢速度或者干脆停下来。 虽然只有一条路,自己也去过几次。 但是因为很久没有上去了,作为地标的几个地方又常被云雾遮住,使得几次怀疑是否走错了路。 就这样停停走走,车开到老祖寺的时候,已经快下午四点了。 寺里的人都在采茶,我们二话不说,换鞋进了茶园。 自己也是第一次采茶,就按照他们教的一叶一芯的要求摘叶子。 手太粗,常常让叶芯分家,或者两三叶一芯,总之很别扭,恨不得一摇,把茶叶全部按要求落进自己的篮子里面来。 自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妄想总会冒头,可见平时修行不力,这个时候才见功夫。 七八个人一下午也就采了两小桶,估计生茶也就三五斤。 晚上用过药石(寺院的晚饭称为药石)就开始制作。 因为我们采得很多不合格,要先把不合格的挑出来,处理掉。 要不然三、两叶一芯的茶还没有熟,而一叶一芯的茶已经焦了,所以要先挑拣。 然后是下锅杀青,就是用慢火通过手来炒,炒一会儿,茶叶软了,就出锅揉搓,揉搓凉了会变硬,再揉搓下去就会碎掉,就又要回锅炒。 这样来回四五次,就成了成品茶了。 制茶的过程写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 单单是火候的把握就很难,从他们炒茶时抢时间的样子,就能看得出来,满头的汗珠,眉毛上挂着白花花的绒毛,可见制作的辛苦。 还有小半桶生茶,落在房间里面了,这让我们有机会自己亲手上阵。 结果这些茶被我们炒得碎成粉末,颜色发黑。 人家制作的茶是绿的、一片一片的,自己制作的茶叶就和自己的脸色一样很没光彩。 朋友们接受了一份亲自采制的茶,下山时已经是晚上快九点了,急着赶路,又遇大雾,最终安全返回。 想着自己平时喝的茶,就是这么辛苦地做出来的,以后要加倍珍惜。 这次的因私下山,让我想起昙懿禅师*与宗杲禅师的一段公案。 昙懿禅师一次前往南泉小溪,看望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特地升座说法,举云门示众之公案一日,云门文偃禅师拈拄杖示众云:凡夫实谓之有,二乘析谓之无,缘觉谓之幻有,菩萨当体即空。 衲僧见拄杖子但唤作拄杖子,行但行,坐但坐,总不得动着。 举完此公案,宗杲禅师便提唱道:我不似云门老人,将虚空剜窟。 说到这里,宗杲禅师蓦地拈起拄杖云:拄杖子不属有,不属无,不属幻,不属空。 然后卓一下拄杖,继续说道:凡夫、二乘、缘觉、菩萨,尽向这里,各随根性,悉得受用。 唯于衲僧分上,为害为冤,要行不得行,要坐不得坐。 进一步,则被拄杖子迷却路头;退一步,则被拄杖子穿却鼻孔。 即今莫有不甘底么? 试出来与拄杖子相见。 如无,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正恁么时合作么生? 说完,宗杲禅师便下座,请昙懿禅师为众拈提。 昙懿禅师于是登座,先向宗杲禅师致谢,然后提举前面的公案,说道:适来堂头和尚恁么批判,大似困鱼止泺(pō,同泊),病鸟栖芦。 若是玉泉(昙懿禅师自指)则不然。 说到这里,昙懿禅师便拈起拄杖道:拄杖子能有、能无、能幻、能空,凡夫、二乘、缘觉、菩萨,昙懿禅师卓一下拄杖,继续说道:向这里百杂碎。 唯于衲僧分上,如龙得水,似虎靠山。 要行便行,要坐便坐。 进一步则乾坤震动,退一步则草偃风行。 且道不进不退一句作么生道? 良久,又道:闲持经卷倚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 (《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延伸阅读 【老祖寺】 发布时间:2025-06-14 14:25:2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