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5 内容: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二往生王臣第三清张师诚张师诚,字心友,号兰渚,是湖州归安人。 父亲梦见日轮照窗,醒来生下师诚。 母亲早亡,张因孝顺父亲闻名。 少年考上科举,历任大官。 任江苏巡抚时,见苏城的杀业太多,屡次出示劝戒。 遇有放生河等处,就严禁捕鱼。 官署中不宴客,不杀生。 后来吃长素信佛,安心在净土,自己号称一西居士。 选择前代贤人的净土论说,编辑成《径中径又径》一书,后面附净土歌咏。 其中自己作了数十首,最为警切。 现今记录他的八首。 一是“佛缘幸遇识鸿名,火急西归此一生。 不向此生拌力去,胞胎再入堕无明”。 二是“才提佛号众魔侵,降伏云何到一心。 口耳相闻心应手,牟尼历历字推寻”。 三是“全抛名利与悲欢,切己无如此一端。 斫断爱绳凭慧剑,云栖七笔万回看”。 四是“船乘大愿度尘寰,自利利他念一般。 先借枝栖莲界稳,羽毛丰满任飞还”。 五是“执持无间矢初衷,尤在临时一念融。 堪惜坡公公据在,未能著力弃前功”。 (自注。 苏东坡常把弥陀像随身带着,说是往生西方的公据,似乎有志净土。 但在病重时,却说:“西方不是没有,然而这里著力不得。 ”钱世雄说:“既然先生平时有实践,这时更须著力。 ”苏说:“著力就不行。 ”说完逝去了。 这苏东坡临终时,竟然没有著力,不能往生,实在可叹息。 )六是“最怕临终神识迷,舌根坚硬气难提。 若非平日心专一,那得资粮助往西”。 七是“唯心自性理难明,水火镜观取譬精。 念到一心心佛合,临时自有佛来迎”。 (自注。 《般舟三昧经》,有水火镜的比喻,说是因为镜有水火的性,比喻众生本有佛性的力啊。 须要借助日月的光来照,比喻弥陀慈光摄取的力啊。 因为珠艾能引水火,比喻信心念佛的力啊。 所以知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是空洞的。 果然能够专注净修,念到一心不乱,那么这心这性,恢复本初,与佛融成一片。 临命终时,自然能够见佛。 )八是“稍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时被此牵。 欲出娑婆除必尽,次公名论许重诠”。 (自注。 宋朝的杨次公曾经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那极乐世界的往生,一定是因为念的专一,实在是至论。 而要出离娑婆世界,假设有一爱没有除去,就恐怕很难出离世网,不只是爱重的才是啊。 应当说“爱不除不出娑婆”,似乎更精到。 )道光八年,张六十多岁,告假回乡。 在清静斗室里,一心念佛。 过了一年死了,临终时,念诵《弥陀经》完了,才提起佛号,念到第五声,平静往生了。 (《张兰渚年谱》,《径中径又径》,汪石心述。 )清章攀桂章攀桂,不清楚他的出身。 乾隆年间,做官在外,专信净业,自己号称宝严居士。 与投子寺的沙门世惺,编辑《莲宗集要》一书。 自己作序说:“《净名经》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都是唯心净土的旨意啊。 乐邦与苦域,金宝与泥沙。 垢净都是心生,粗妙境就现前。 这个道理唯有禅净双修的人,可以默契。 初机浅学的,哪里找得到门呢? 永明大师的‘四料拣’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而云栖大师说:‘持名一法,彻上彻下,大小兼收。 ’所以修净土的,应当把持名念佛作为正课,把修一切善法作为助因。 正助既然分淸了,而后修行的路,明明白白不会迷惑了。 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把信愿行,判为一经的资粮。 而把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作为宗旨,实在是确论。 我素来仰慕佛乘,一心向往西方净土。 虽然做官将近三十年,好坏都经历过。 而十念的固定功课,没有一天忘了啊。 己酉年春,与投子寺的憨公游历浮山,到华严寺,偶然在案头见到《龙舒净土文》,理明词达,确实是净土的桥梁。 但篇幅稍微繁多,读者或许读不完就半途而废了。 于是与憨公,把所有净土文章捜集选取,细心商榷,重新加以编集。 冗长的删节,欠缺的增补,分门别类,略如蘧庵(明初天台僧)的《净土指归集》。 而大旨以阿弥陀经为主,以持名为宗旨。 所以开卷就把这部经作为首篇,使行人知道先守约。 从早到晚,专持名号,作为正行。 而以深信发愿,作为往生的前茅。 信愿行三者相互配合,净业才能成。 因为净土法门是佛门的特异方便,而持名又是特异方便中的方便啊。 书总共六卷,篇幅虽然是《龙舒净土文》的一半,含义实际包括了莲藏。 于是交付刻印,供四方净侣判断,倘若以为不背教理,不违净规,愚者暂时心开意解,智士更加增进净行,我的愿满足了。 若是唯心净土,就在当事人的默契中,固然不须要门外汉的废话啊。 ”后来不知他的结果。 (《莲宗集要》)议论说:向来记载官员往生的,不下数十人,但都是古人记录传下来的,而近代往生的没有听说。 我广采博访,寥寥无几仅有二人了,因为过去世什么因就蒙昧到这样了啊? 呜呼! 豪贵学道,自古就难。 何况现在正当像法时代,不更是如此吗? 现在这二人,一是自尊贵中,而不贪恋世间荣华。 一是经历波折,而不废止定课。 有志净业的人,应当以二人为榜样。 所谓公务虽忙暂时放下,天天十念不应当亏欠,不觉他们的话很有深意吗? 往生居士第四之一清黄武城黄武城,是泰州姜堰人,世代读书人家。 遇到法宗和尚,被劝导念佛。 康熙十年,黄有微病,就沐浴更衣,请法宗来,排除临终四关(四种影响往生的事,大意是怕死、贪恋、吃肉、恶心等)。 猛然省悟,顿时断了恩爱,不容妻儿相见,一心念佛。 三天后,盘坐合掌往生了。 (《莲藏》)清吴如庵吴如庵,是徽州人,住在常州宜兴县。 生平信向佛乘,参拜璞中和尚,于是修净业。 康熙十二年夏天,示现微病,把佛珠分给子女,教他们修持。 他的亲家俞有光前往问候,与吴谈到念佛法门,吴说:“念佛的方法,须要闲也念,忙也念,行坐也念,梦中也念,甚至鬼哭神号没有不念的,才是真念佛的人。 要得到这个真念,只在一信字,你要紧信,你要紧信。 ”接着说偈语:“参禅念佛本非歧,三圣慈悲引我西。 普劝世人勤念佛,白莲台上见阿弥。 ”遂后吩咐家人,朗声念佛号,盘坐往生了。 (《莲藏》)清俞有光俞有光,是新安人。 幼年住在宜兴,与吴如庵同修净业。 每天持念佛号五千,《金刚经》三卷,发愿往生净土。 后来见如庵往生西方了,自己更加精进,书写“念佛紧要”四字在床边,用来警策自己。 康熙二十三年,三月三日,告别所有亲友。 作偈语说:“西方净土是吾家,一句弥陀度岁华。 清磬数声明月上,此身稳坐白莲华。 ”初八日,示现微病,对家人说:“我走了,你们千万不要啼哭,应当念佛相送。 ”十二日,安静闭上眼睛。 这时眷属围绕,忽然睁眼说:“念佛紧要。 ”说完就往生了,享年七十八岁。 (《莲藏》)清苏起凤(吴敬山)苏起凤,字岐山,是昆山人。 幼年有志禅宗佛乘,到处参访善知识,有所领悟。 一生戒杀,虫蚁都不伤害。 晚年专修净土,在四威仪(行住坐卧)中,没有间断过。 康熙三十八年,苏已八十岁,当时正值严寒,捂着被子而坐。 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午,对他孙子甸方说:“净土的缘成熟了。 三天前,就见佛来了,我不想明说罢了。 今夜子时,我就走了。 ”一更后,披上衣服起来,焚香燃烛,端坐向着西方,要求家中人念佛,自己也随着念。 将近三更,声音渐低,寂静往生了。 有个吴敬山,与苏起凤是邻里,也是莲社的好友,已七十多岁了,发愿参究禅学。 甸方因为他年老,劝他专修净土,可以一生成就。 吴就听信了,昼夜念佛不断。 不到一年,他的亲戚好友来,对甸方说:“今早敬山见到护法神出现,接引往生。 临走前,安然往生了。 嘱咐我们要致谢,所以来报告。 ”(《西归直指》)清恽又騑恽又騑,是常州人。 一直念诵《金刚经》。 大儿子嗣曾,三儿子皋闻,都修净业。 有一年春天,恽生病了,二个儿子呈献莲藏一部,恽很欢喜。 二个儿子说:“大人既然信净业,为什么不从此修持? ”恽就在佛诞日吃素,每天持念佛号上万声。 到五月二十六日,儿子们进献药剂,恽不要服用,说:“药只医不死的病。 ”接着举起念珠说:“佛只度有缘的人。 ”这时全家人忽然闻到莲华香。 儿子们惊异,请问:“大人现在感觉怎么样? ”恽回答:“月白风清,香烟满路。 ”遂后面向西方端坐就往生了。 事情发生在康熙三十九年。 (《莲藏》)评说:修净业的,不在时间的长久,而在信的深厚。 恽又騑发心,才一个月罢了。 一念坚定勇猛,迅疾证到菩提。 犹豫不决的,这确实可以作为借鉴啊。 清王贞生王贞生,是昆山人。 父亲彦敷,是昆庠的善友,崇奉三宝。 而王贞生多习气,不很信奉。 有一天得病,见有高大黑鬼,说是前世怨仇,王吓坏了,于是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念佛稍有松懈,鬼就现形。 从此求生西方更加恳切,念佛更加锐利。 念了很多天,鬼不再出现。 临终时,气力都衰竭了,声音渐低,隐隐向西去了。 (《西归直指》)评说:临终善友,最难遇到。 王贞生见到的恶鬼,表面是怨仇,实际是善友啊。 而且王贞生既然能往生,恶鬼必然能度脱。 一举两得,不可说不幸啊。 清蔡鹏九蔡鹏九,字资万,是苏州西洞庭山人。 世代经商,蔡却喜好佛道的书籍,与高人隐士交往。 后来遇到唯然和尚,劝他修净业,蔡才开始念诵佛经,举办放生会。 接着持长斋,自己号称虚白居士。 后来生病,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八日,在家去世。 前一晚上,洗浴好了,天快亮时,召集家人告别,说:“世间的眷属,果报尽了就离别。 要图久长的,应当结法缘,你们努力吧。 ”众人哭,蔡说:“不要哭,为我齐声唱念阿弥陀佛。 ”又对他儿子说:“我吃素食,有一年。 丧事中的祭祀、宴客,不要用肉。 你如果想念我,须要常断杀。 能断杀的,就是孝子,努力吧。 ”遂后脸转向西方往生了。 直到将要入敛,移尸体到大堂,脸向西不变。 儿子跪下祝愿,脸才向上仰。 享年五十岁。 (《一行居集》)评说:往生的人,首先重要的是慈心不杀,经上有明文:“现今你如果记得我的一句话,只要把众生身当自己身,心就是菩萨的心了。 ”慈悲的话啊。 清唐沤和唐沤和,不清楚他的出身。 身列武秀才,最初不信因果。 晚年与鉴机子交往,才开始信向。 鉴机子因此教他受持十念法,唐就精进不懈。 九十六岁时,示现微病,忽然跃起合掌说:“佛来迎接我了。 ”忽然往生了。 (《莲宗集要》)清陈君魁陈君魁,是池阳的贡生秀才。 遇到净川的老僧,指示他念佛,于是吃长斋戒杀,精勤礼拜念佛,昼夜不断。 发愿印刷布施《龙舒净土文》,结菩提缘。 不到半年,两次看到阿弥陀佛,全身充满虚空。 最后又见到,自知往生的时间到了,沐浴焚香,手拿着佛珠,端坐往生了。 (《莲宗集要》) 发布时间:2025-06-21 10:35:28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