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愿法师:如果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有可能会退失 内容: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大悲心在菩提三因之中是主要的因,也是菩提心和无二慧的根本。 因为在行菩萨道的最初、中间和最后,大悲心都是极为重要。 最初的时候大悲心好像种子一样。 菩萨是因菩提心而上求下化的,菩提心的因就是大悲心。 《普贤行愿品》上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觉。 所以说初犹种子,最初是成佛的种子。 佛陀能成就广大圆满的福德智慧,究竟圆满的果位,大悲心是种子、是基础。 我们能闻到教法的因是什么? 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 他因为大悲心舍转轮王位如果佛陀不出家,再过七天就可以做转轮圣王,那他舍转轮王位出家,示现成佛,才有我们这一期教法的流传。 所以佛心者,大慈悲心是。 中间大悲心就犹如水。 菩提种子要依大悲心的滋润才能生长。 所以发心以后,中间修菩萨的六度万行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调伏无数刚强众生,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如果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有可能会退失,好像种子没有水和土,也不能生长一样。 所以《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智慧华果。 所以中间是如水来令菩萨中间行菩萨道不会退失、退转。 最后大悲心犹如果实,常时受用若成熟。 大悲心好像果实一样,能给一切众生常时的享用、受用。 即成佛果时,他已经圆具了断证功德,断德、智德、悲德,一切功德都圆满具足,成就了四身五智,福慧两足,而任运地利益众生,尽未来际度生,也都由大悲心。 若无大悲心,就会应入涅槃,所以能任运利生,也因为大悲心。 所以月称说:故我先赞大悲心。 在《正摄法经》上说:菩萨不须学习很多法门,只要善能具足一法,其他一切佛法自然都来到菩萨手中。 这一法就是什么? 就是大悲心,以大悲心为基点,所有的六度万行都可以顺利完成。 更重要的是《入中论》中有个特见。 我们前面的那些见解我们听多了,我们都知道,《入中论》中有个特见是说什么呢? 就是说从修行实证上来讲,大悲心的实质就是如来藏,大悲心就是如来的法身功德,依止大悲心就是依止如来法身功德。 萨婆多部和经量部,即有部和经部。 他们都只是在识境上去观修,当六识更不转起时,也就是寂灭了,所以他们不能成就佛果。 中观应成派就说基道果的中道,基之中道是缘二谛,即缘胜义谛、缘世俗谛;道之中道是缘二资粮,福慧;果之中道是缘法身和色身,法身、色身二身双运,即住于真实中而不离世俗谛与大悲心双运。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这无所住是层层地来推论,由相连缘起到相依缘起,到相对缘起,到法界缘起,层层地推论,再来论证到极无住。 所以中观派里有个极无所住派,极无所住派就是了义中观见。 接着一直推到极无所住,推到无碍,之后同时生心利众生,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这样也是住于真实中不离世俗谛,与大悲双运,不偏于智边,才能修积智慧资粮。 后得定之中,前面是在座上修为主,出定时,能如实地见情器世间。 要知道唯有佛陀才能真正安住在自性定之中,出定入定没有分别。 菩萨在修道的果位上,在入定时候,当然是见真实了;他出定时候,仍然还有能取所取相,但没有执著,叫有相无执。 因为他第六意识已经彻底转为真实智慧,所以再不会起执著,是有相无执。 如实地见情器世间,以大悲心来修积功德事业,虽然作无量利众生的功德事业,而视一切法如梦如幻,才能修积福德的资粮。 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大悲心在修行的最初、中间和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初要树立中观正见,要有大悲心;中间我们要在出定位中要利益众生,也需要依靠大悲心和智慧双运。 恭录大愿法师《入中论学记》原标题:大愿法师:如果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有可能会退失转自微信公众号:菩萨云来集 发布时间:2025-07-09 13:32:3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