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入香光室(五) 内容: 入香光室下集灵岩一行佛七开示录欲入三昧果海当先知恩报恩凡我等念佛行人·欲入阿弥陀佛三昧果海·当先知恩报恩。 若能知恩报恩·而正念佛时·则与阿弥陀佛三昧果海·顿觉亲切。 随时忆念·立即现前。 一念现前·了知自身本在阿弥陀佛三昧海中·不出不入·安居正定。 自然与佛果海·念念相契·心心相合。 契合至极·毕竟成片。 一念成片·如如不动·真实圆融·充满法界。 何以故。 因能知恩报恩·自觉于佛三昧海中·必须念念见佛【见佛法身】·心心亲佛【亲佛法身】·设欲离之·势莫可得。 譬如世间孝子·终身不敢远离父母。 直至父母丧后·依旧念念不忘·皆由知恩报恩故也。 念佛行人·亦应如是。 若不知恩报恩·虽然终日念佛·未免与佛相背·与佛相隔。 何以故。 因其不能知恩报恩·觉得阿弥陀佛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离隔十万亿刹·好似与我两不相关。 虽然口里念佛·实则心上勉强·故使正念佛时·不禁念念迁流·心心走作。 不能住佛三昧正定·不能契佛果海实相。 譬如不孝之子·念念远离父母·心心违背家乡。 何谓知恩报恩。 当知阿弥陀佛·无量劫来·原是我等之天真慈父。 我等无量劫来·亦是阿弥陀佛之同体眷属。 历劫慧命相连·父子相关·非是偶然仰赖·勉强皈依。 阿弥陀佛·对我众生恩德·较之各位生身父母·胜过百千万倍。 纵使尽未来际·算数譬喻·莫能穷极。 何以故。 父母对我恩德虽大·究竟念我止能一世。 阿弥陀佛念我众生·历劫无有穷尽。 所谓众生虽不念佛·佛乃常念众生。 又父母虽然慈悲教育·愍念护持·止能望我世间作一完人。 释迦如来慈悲教育·阿弥陀佛愍念护持·直欲望我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乃至成佛而后已。 又父母止能色身摄受·心力护持。 佛能法身摄受·神力护持。 又父母止能生我色身·佛能生我法身。 何谓天真慈父·何谓同体眷属。 盖阿弥陀佛·过去无量劫前·发大菩提心时·原为我等所发。 弃舍金轮王位·原为我等弃舍。 投世自在王佛出家·原为我等出家。 最初出家·号法藏比丘·愍念我等十方一切众生·慈眼等视·如爱一子。 原来与他同一本觉真心·无二无别。 但因我等迷却·不觉不知。 是故法藏比丘·于本觉真实心中·顿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向世自在王佛·立四十八大誓愿·原为我等所立。 然后于尘沙劫中·修行无量清净妙行·原为我等修行。 庄严四种净土·原为我等庄严。 直至福慧满足·愿愿圆成·始在西方极乐世界成等正觉·原为我等所成。 万德洪名·号阿弥陀。 当知如来洪名·乃夙生愿力所成。 垂此方便·引导众生·令从名号而作入门。 普度众生·同归乐邦。 由此进修·共证佛果。 此恩此德·所谓天地父母·不能喻其万一耳。 今乃溯其来由·往昔法藏比丘·未曾发心之前·本与我等同为凡夫。 彼因发心之后·生生出家·世世修行·是故早得成佛。 《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佛乃无有一时不念我等·奈何我等无始以来·一向迷却。 因是生生造业·世世堕落·或在地狱·受诸剧苦。 或在饿鬼·饥火交然。 或在畜生·供人口腹。 动经几千万劫·不闻诸佛名字。 纵使离三恶道·或在修罗·嗔怒斗争。 或在天道·耽恋快乐。 虽在人道·或生佛前佛后·及边地下贱。 孤独贫穷·饥寒困苦·痴呆蠢憨·聋哑盲喑·六根不全·多病短命。 纵使衣食丰饶·六根完具·或不信三宝·多造恶业。 虽信三宝·或不识邪正·兼修外道。 虽不信邪·或专贪福报。 纵使福慧双修·或不信净土。 虽信净土·或半信半疑。 或信而不愿·或愿而不行·或行而不专。 虽肯专行·或不逢知识·缺少进步。 因此种种障碍·皆是机缘不全·净业难成·生死未了。 是故无量劫来·常在娑婆·六道轮回·受诸苦恼·无有休息。 佛慈念我·不觉不知。 我等今得闻知·应当生大惭愧·悲泣雨泪·渴仰慈父。 念念求见·心心不忘。 云何求见·云何不忘。 我等现今幸得人身·生逢中国·虽不值佛出世·赖遇教有明文。 复得亲近知识·开示净土法门·直捷稳当·简便易修·不假多生·现生可了。 所谓教有明文者·即《佛说阿弥陀经》也。 盖此经者·文词简略·理事周全。 释迦世尊·彻底悲心·愍念我等末世重障凡夫·不能自力识心达本·断惑证真者·特垂方便·无问自说。 尽量吐露·不隐丝毫。 初说极乐国土·依正庄严。 次教生信发愿。 既具信愿·当起实行·执持万德洪名·期得一心不乱。 因此一心·乃圣凡共源之本觉·生佛同体之真心。 阿弥陀佛·最初发菩提心时·即发此心也。 建立四十八愿·一一皆依此心建立也。 然后于尘沙劫中·修行无量妙行·一一皆依此心修行也。 庄严四种净土·一一皆依此心庄严也。 直至福慧满足·圆证无上三昧果海·即圆证此心也。 我等无量劫来·汨没飘沈·生生世世·迷失堕落·即迷失此心也。 直至现生·虽得人身·略知佛法·依旧不能识心达本·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是以全仗阿弥陀佛夙生愿力所成之万德洪名·假作入门。 摄归如来果海实相·安居如来三昧正定。 我等但能念念心存至诚·称佛名号。 能使念念背尘合觉·返妄归真。 如川入海·渐入渐深。 所谓一念至诚·则一念入佛实相。 念念至诚·则念念入佛实相。 又一念不迁流·不走作·则一念住佛正定。 念念不迁流·不走作·则念念住佛正定。 苟能念念如是用心·如是觉照·而步步脚蹋实地。 从此念佛·句句有力·字字皆从如来实相正定流出。 所谓实相即洪名·洪名即实相。 久久纯熟·不须勉强。 纵有妄想迁流·而一觉便还。 虽有习气走作·而一照即止。 契合本源·如如不动。 真实圆融·充满法界。 既入如来三昧果海·常蒙如来法身含养·慈心护念·定力摄持·实相融合·智光照彻·慧力通明。 使我等无量劫来·六尘烦恼·五阴障蔽·渐渐销融·悉皆化为如来果海大光明藏·全体透彻·共成一色。 纵使现生不能断尽见思渗漏·及分破微细无明·亲证如来果海实相。 亦可藉此减少迁流·住佛正定·亲炙实相。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发愿往生。 直待娑婆报尽·西方缘熟·极乐胜境·于佛果海光明藏中·自然而现。 定感弥陀慈父·与诸圣众·亲垂接引·往生乐邦。 所谓历劫父子·一朝相见·欣慰何如。 仗佛神力·弹指即到。 既到极乐国土·同归七宝莲池。 迨至华开见佛·闻佛说法了悟·亲近无上慈父·及诸清净海众。 修学一切法门·成就无生忍力。 具足五眼六通·圆满三身四智。 不动微妙色身·化身无量无数。 恒作如来使命·十方化导群迷。 悉皆统归莲邦·共证果海菩提。 以上所谓欲入如来三昧果海·当先知恩报恩者·盖此略述如是也。 须知阿弥陀佛·对我众生恩德·与果海等·不可思议·不可测量。 世间所有一切恩德·皆莫能及。 我等若在娑婆世界·生死轮回之中。 纵使尽未来际·生生世世·粉骨碎身·难以酬报。 唯有现在念念至诚·入佛实相。 心心不迁·住佛正定。 一切时中·执持佛名·作临终想·侍佛来迎·往生乐邦。 然后上圆佛果·下化众生。 同归乐邦·同证佛果。 以此功德·酬报佛恩。 我等果能如是知恩报恩·而念佛之时·自然觉得心有所归·心有所仗。 亦可谓之现在念念见佛【见佛法身】·心心亲佛【亲佛法身】。 藉此渐渐能转业识·而不被业识所转。 现在既如是·临终亦如是。 是以古人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 如是往生·决定千即千生·百即百生。 普愿大家·脚蹋实地·念念注意·幸勿忽焉。 净土法门古今异同凡我等念佛行人·应当考实今时净土法门·与古时净土法门·究竟是异耶·同耶。 若言是异·我等历岁经年·从朝至暮·所称佛号·皆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而与古时佛名·丝毫无别。 若言是同·云何古人生西·个个特别容易·不生则已·生则惊天动地。 上辈往生·临终佛来接引·天乐百千·幢幡无数·白鹤飞翔·异香满室。 人人可见·个个可闻。 要去即去·去亦不须人助。 坐脱立亡·任随其意。 下至普通行人·皆能预知时至·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见佛来迎【见佛色身】·安详而逝。 逐一思之·令人可慕。 云何今人生西·十有七难。 纵然得生·非常勉强·必须人助。 考其临终瑞相·许多上辈往生·不及古时中下。 况中下辈·更不必言。 历观古人往生·解脱自由·何止千万·难以尽述。 今则略举数位·大家知之·方信其实。 昔有二位居士·平时以道相交·目为生死莲友。 约定往生之日·彼此通知·二人同去。 后有一位·不告而行。 还有一位·至翌日·方闻其子告曰·吾父昨日无病西归去矣。 居士闻之·当下则曰·这老汉·不告而行·吾只须片刻之功·可追及汝。 随即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而化。 复有一位高僧·愈为希奇。 去时自云·我归西方去·欲带一侍者·谁愿同我去。 众皆无对。 傍有一小孩答曰·我随和尚去。 和尚云·汝去回家辞别母亲。 因他母亲以为戏言·无有此事·乃随口答应。 不料小孩返寺·立刻念佛坐化。 和尚摩其顶曰·小子何先我行耶。 和尚亦随时合掌·念佛而去。 又昔有怀西居士·临终无病告曰·我归西方去。 家人云·待烧香汤沐浴去。 答曰·我香汤沐浴久矣·竟谈笑而去。 观此五人·临终全无业障所挠·解脱自由。 复有一位僧人诵经·遇见一雉·从外飞入·欲啄僧。 随即傍有一金甲神人·执杖逐曰·大师应当生西·岂可还汝命债。 观此可知真得念佛利益·而定业可免·况不定业乎。 云何今时行人·临终多被业障所挠·心难作主·痛苦万状·莫能尽述。 我等应当究其古人所得·得在何处。 今人所失·失在何处。 若不究其得失所在·表显分明。 有不识者·心不甘服。 必谓佛无感应·法无灵验。 孤负行人·空劳无益。 展转相传·误人不浅。 以下分明辨别·大家可知。 所谓古人临终·无有业缚·解脱自由者·皆因平时修持功夫得力也。 无论修观·持名·统能深入如来果海实相·安居如来三昧正定。 既能深入如来果海实相·安居如来三昧正定。 则平时所有一切尘劳业识境界·自然渐渐销融·化为空寂。 乃至灭尽·了无遗余。 唯有如来果海实相·普遍十方·充满法界。 是以古人·许多入此实相正定·精修妙观。 如执明镜·自见面像。 直至妙观成就·亲证如来果海实相。 极乐胜境·于正定中·要见即见。 随时忆念·立即现前。 一念现前·顿觉身在极乐境中。 昔日四祖法照大师·在庐山修观·定中亲到极乐。 见佛傍有一僧·垢衣蒙头。 佛云·此乃衡山承远也。 因是大师出定·亲往衡山学之·一见肖然。 非但修观·即持名者·若已深入如来果海实相·安居如来三昧正定。 复肯努力修持·断惑亲证·净土胜境·现生亦可得见。 如人入海·亲见龙宫·复何疑哉。 所谓古人临终·善能解脱自由·要去即去·去亦不须人助者·皆已亲证如来果海实相也。 纵未亲证·必已深得如来实相正定之力。 以上所述·皆是古人所得耳。 云何是今人所失者·盖今时行人·唯知有权·不知有实。 纵有修持·但能权上用功·不能会权归实·而即权即实·权实不二·权实一如。 所得利益·亦属浅鲜。 无量劫来·业力强盛。 譬如一杯之水·焉能灭车薪之火。 复如沐浴·水少垢重·安得清净。 欲得清净·必须全身坐入浴池·久久洗涤·方能尽除无余。 我等念佛行人·亦复如是。 欲得无量劫来·三业清净·三障消除。 而念佛之时·必须全身契入阿弥陀佛三昧海中·渐渐熏染·久久洗涤·方能令其业障净尽无余。 所谓今人所失者·失在平时修持功夫不得力也。 何以故。 平时念佛·妄不归真·临终正定·决难现前。 因其平时妄念迁流·定水枯涸·杂见混乱·正智昏迷。 虽有净行·亦属散漫·莫能统摄·会归一心。 纵有功德·终属权小·所以临终受用亦小。 譬如水中之鱼·全仗水力·方能活动自由。 若得满分之水·则有满分之乐。 若得多分之水·则有多分之乐。 若得少分之水·即觉有苦无乐。 若全不得水·则须臾不能活动·命亦去矣。 我等念佛行人·亦复如是。 若能亲证如来果海实相·如得满分之水。 若能深入如来果海实相·如得多分之水。 若但专在权上用功·不能深入如来果海实相·如得少分之水。 若全不念佛·则与如来三昧海水·全不相接·慧命断矣。 我等从今欲入如来果海实相·安居如来三昧正定·盖有二种。 二种者何。 一者觉悟·利根方能。 二者至诚·利钝皆能。 云何觉悟。 所谓阿弥陀佛三昧果海·本来真实圆融·充满法界。 在在处处·无不周遍。 十方所有·悉皆含容。 我等无量劫来·常在阿弥陀佛三昧海中·虚生浪死·不觉不知。 直至现在虽然口里念佛·实则心上勉强·依旧念念迁流·心心走作。 与佛相背·与佛相隔。 譬如不孝之子·念念远离父母·心心违背家乡。 不能住佛三昧正定·不能契佛果海实相。 我等今当念念返观·心心觉悟。 云何返观·云何觉悟。 常观我此现前一念五阴身心·本在阿弥陀佛三昧海中·不出不入·安居正定。 而一念不迁·则一念住佛正定。 念念不迁·则念念住佛正定。 设复迁流·摄之令还。 久久纯熟·不须勉强。 自然念念住佛正定·心心契佛实相。 从此念佛·句句有力·字字皆从如来实相正定流出·所谓实相即洪名·洪名即实相。 苟能如是念佛·是名念念契佛·心心合佛。 云何至诚。 所谓我等正念佛时·但能念念心存至诚·通身放下·死心蹋地·不假思惟·老实念去。 自然念念背尘合觉·返妄归真。 如川入海·渐入渐深。 所谓一念至诚·则一念入佛果海。 念念至诚·则念念入佛果海。 既能念念入佛果海·而念佛之时·常蒙如来六种利益。 六种者何。 一者常蒙如来法身含养·能使行人念念安乐。 二者常蒙如来慈心护念·能使行人念念不退。 三者常蒙如来定力摄持·能使行人念念不乱。 四者常蒙如来实相融合·能使行人念念圆满。 五者常蒙如来智光照彻·能使行人念念无障。 六者常蒙如来慧力通明·能使行人念念了达。 若属利根·蒙此六种利益·现在能生种种智慧·种种辩才·凡有言说·真俗圆融·理事无碍。 从此句句佛号·皆从如来三昧果海流出。 亦复句句佛号·还归如来三昧海中。 所谓全体一念·一念全体。 当知如是念佛·乃真念佛。 如是仗佛力·乃仗之至矣。 纵使现生不能断尽种种烦惑·亲证如来三昧果海·亦得如来三昧果海熏染气分。 故大势至菩萨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以此功德·回向极乐·发愿往生。 非但不失往生正因·生则品位高矣。 虽不能如古人·有何特别瑞相·令人可见可闻。 但能临欲命终·预知时至。 身无病苦·心不昏迷。 正念分明·感佛接引。 去时安详·如入禅定。 从此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而亦且足矣。 我等欲得如上真实利益·应当念念至诚·心心觉悟。 通身放下·一心念佛。 极力前进·勿生退堕。 如出厕坑·如就宝所。 当知莲池在前·镬汤在后。 一入莲池·妙乐具足。 一入镬汤·楚痛无穷。 苟能极力前进·名为出世丈夫。 一朝佛来接引·弹指往生乐邦。 从此渐渐进修·直至上圆佛果·下化有情。 可谓佛恩祖恩并报·自身他身等度矣。 净土法门性修不二净土法门·当以性德为体·修德为用。 何以故。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又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以此观之·可知众生天然性德·本来全体与佛相同。 而所不同者·但是众生业力耳。 所谓佛乃无量劫来·顺性而修·称为性善修善。 直至善业修极·福慧圆满·安居净土·恒受妙乐。 众生无量劫来·逆性而修·称为性恶修恶。 直至恶业修极·罪障深重·沦陷阿鼻·永受剧苦。 因是观之·性修二字·关系极大。 但因最初一念·差之毫厘·失乎永劫。 升乐沈苦·天地悬殊。 实则正眼观之·性之一字·本来彻上彻下·至顿至圆。 上至十方诸佛·下至九界有情·悉皆同具一性圆明之体·无二无别。 但以其中得失利害·全在当人善用心·与不善用心耳。 譬如一室·燃百千灯·虽然灯有差别·究竟光明则一·全体相同·丝毫无别。 所谓光光相含·灯灯相摄。 契合圆融·成光明藏。 盛如杲日·无幽不照。 但以其中设有一人·手执一灯·不善用心·任意狂走·到处乱燃。 只图快活·不顾利害。 其人必定招祸·危险莫测。 轻则损伤财物·重则丧失身命。 以此深明·性修二字·关系重大·不说可知。 是故诸佛顺性而修·明行圆满·则成智慧德相。 众生逆性而修·贪染束缚·则成妄想执著。 当知阿弥陀佛·过去无量劫中·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一一无非顺性。 所谓发菩提心·乃顺性而发。 立大誓愿·乃顺性而立。 历劫修行·乃顺性而修。 万德庄严·乃顺性而严。 圆满果觉·乃顺性而圆。 普度众生·乃顺性而度。 从始至终·乃至尽未来际·无有丝毫超出性外。 然既如来往昔因地如此·我等今日因地亦应如此。 虽则圣凡异位·生佛殊途·众生天然性德·究竟与佛何殊。 若以佛眼观之·上至十方诸佛·下至九界有情·莫不皆在如来三昧果觉性中·而同入三昧。 何以故。 虚空非大·性德最大。 以此观之·足知我等无量劫来·直至于今·常在阿弥陀佛三昧果觉性中·本未出离。 我等一切时中·起心动念·作善作恶·皆在如来三昧果觉性中·佛乃悉知悉见。 但以我等无始以来·一向迷却·不觉不知·不见如来果觉真性·不识如来三昧正定。 如鱼住水不知水·似鸟飞空不见空。 是以释迦如来·彻底悲心·愍念我等末世重障凡夫·无佛可亲。 虽有三乘教典·莫能如法修习。 纵能如法修习·千万之中·罕有一人亲证。 纵能亲证·未到惑业断除净尽·依旧不能超出三界。 纵能断尽惑业·超出三界·未得圆证三不退位。 若欲直至菩提·永无退转·而皆不可得。 世尊欲畅此愍念本怀·故方便自说《阿弥陀经》。 初教生信发愿·次教执持佛名。 盖此佛名·乃阿弥陀佛夙生愿力所成·以己所证圆满果觉·全体表显一句洪名。 普令我等念佛众生·但能念念心存至诚·称佛名号·自然念念契入如来圆满果觉·安住如来三昧正定。 所谓一念至诚·则一念入佛果觉。 念念至诚·则念念入佛果觉。 又一念不迁·则一念住佛正定。 念念不迁·则念念住佛正定。 如川入海·渐入渐深。 设有妄想迁流·当下摄之令还。 久久纯熟·不须勉强·自然与佛圆满果觉念念相契·心心相合。 句句佛号·皆从如来果觉正定流出。 既入如来圆满果觉·从今一一修持·皆是依性起修·全修在性。 所谓我等如是生信·乃称性而信。 如是发愿·乃称性而愿。 如是专行·乃称性而行。 命终往生极乐·乃称性而生。 到了西方华开见佛·乃称性而见。 闻佛说法·了悟无生·乃称性而悟。 直至圆满佛果·乃称性而圆。 普度有情·乃称性而度。 我等从今日起·乃至尽未来际·亦无毫丝超出性外。 是以古人云·现前一心·本具万法·及以智明。 上等佛心·下同含识。 当知释迦如来·教我念佛众生·七日期得一心不乱者·即得阿弥陀佛圆满果觉真实妙心也。 入此圆满果觉真实妙心·久久融合·自然不乱。 复能了达其中无法不具·无法不融。 所谓万德庄严·利济无穷·当体即有。 清净明彻·了无所得·当体即空。 空有无碍·真实圆融·当体即中。 能念之心·即一心三观。 所念之佛·即一境三谛。 若以唯佛为宗·则当下全心即佛。 若以唯心为宗·则当下全佛即心。 若以绝待圆融为宗·则当下心佛双融。 若以超情离见为宗·则当下心佛双泯。 性德之体·独露圆彰。 全体一念·一念全体。 体用不二·体用一如。 此正所谓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佛住持而自住持。 苟能如上领会·熏修不退。 以此功德回向极乐·发愿往生·到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于此圆满果觉真实心中·自然而现·亲垂接引·往生乐邦。 迨至华开见佛·决定品位高超。 何以故。 如是往生·乃无生而生·生而无生。 虽则终日炽然求生极乐·而常契无生之旨。 以上所谓净土法门·性修不二者·盖此深妙不可思议之旨也。 凡一切宗教之士·不信念佛求生西方者·皆未深入阿弥陀佛圆满果觉也。 若已深入阿弥陀佛圆满果觉·了知从今日起·乃至尽未来际·自利利他·深妙无穷·直至菩提·永无退转者。 设欲阻之·不许念佛求生西方·定知万牛莫能挽矣。 普愿识者·深思量之。 净土法门有事有理净土法门之事·乃即理之事·而理外无事。 净土法门之理·乃即事之理·而事外无理。 若会其理·则当下一真独显·而深妙难思·纵大智罕造其极。 若探其事·则当下万德齐彰·而浅近易就·虽凡愚可入其门·但以净土法门之事·则与一切法门殊胜特别。 净土法门之理·则与一切法门全体相同。 何以故。 所谓殊胜特别者·盖由阿弥陀佛最初立愿·及因地修行·则与十方诸佛超然迥异。 故果地受用·国土严净方便度生·亦与一切法门殊胜特别也。 又所谓全体相同者·复由阿弥陀佛·最后成佛·福慧两足·所证果觉·三谛圆融·真穷惑尽。 圆破无明·圆证法身。 弥满清净·量周法界·称为法界藏身·则与十方诸佛所证·等无有异。 故净土法门·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事理圆融·事理一如·亦与一切法门全体相同也。 凡净土法门·所有一切功德妙行·事理修持·无不从此法界流出。 所谓法法从此法界流·法法还归此法界。 今以净土法门事理别同之义·下略陈述·众位可知。 窃以十方诸佛·虽有净土·皆可求生。 而四土之中·只有上三俱净·凡圣同居·则不净也。 或有地狱·饿鬼·畜生·女人·根缺·二乘·修罗及三灾·八难等嫌。 唯有极乐净土·四土俱净·全无如上讥嫌等名。 凡生彼国者·皆具三十二大丈夫之相·清净香洁·金色光明。 彼国虽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非实有畜生者也。 虽有声闻弟子·无量无数·皆具大乘根器·非同二乘声闻者也。 又十方诸佛国土·凡圣同居·多属胎生。 唯极乐净土·纯是莲华化生。 又十方诸佛国土·虽则上三俱净·上善凡夫·尚且不能生彼·何况愚夫愚妇·十恶五逆·禽兽畜类·欲求生彼·岂可得乎。 纵然三乘圣贤·可能生彼·全仗自己戒定慧力·断惑证真。 分破无明·分证法身。 以己功德·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方得往生·未闻皆有佛力可仗。 唯极乐净土·具有四土九品。 上至诸大菩萨·下至逆恶凡夫·乃至禽兽畜类·求生彼国。 若能自力识心达本·断惑证真·分破无明·分证法身。 以己功德·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所生净土·愈为胜妙。 所得品位·愈为高超。 纵使自力全无·但具真信切愿·执持佛名。 或随力修诸功德·至心回向·仰仗佛力接引·亦可带惑往生。 复因一切法门·统属竖超。 唯此净土法门·特别横超·仗佛接引·故得往生。 既得往生乐邦·纵居下品下生·悉皆永受妙乐·而同居不退·从此进修·直至佛位。 又十方诸佛·虽有德号·皆可称念·而不易感通。 我等纵然一时感极·只能暂时离苦·乃至渐除恶业·渐种善根。 唯有阿弥陀佛万德圣号·乃夙生愿力所成·以此方便普摄众生。 我等若肯恳切至诚·持佛名号·乃至终身不退·能令当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从此常随佛学·速证无上菩提。 是以释迦如来·彻底悲心·金口诚言·特教我等执持万德洪名·期得一心不乱。 所谓一心者·即阿弥陀佛所证圆满果觉真实妙心也。 盖此圆满果觉真实妙心·如摩尼珠·一真独显·万德齐彰。 三身圆满·四土具足。 主伴交参·自他不二。 依正圆融·色心一体。 即土即身·即身即土。 身土不二·实相一如。 阿弥陀佛·以己所证圆满果觉真实妙心·全体彰在一句洪名。 普令众生·欲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但当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自然渐渐深入如来圆满果海·安居如来实相正定。 如水住水·天然契合。 契合至极·毕竟成片。 一念成片·生佛互融。 得佛气分·妙果必现。 正现前时·顿觉身心·内外透彻·果海全彰。 真实圆融·充满法界。 清净明了·莫能思议。 此正所谓以佛果地之觉·彻我因地之心。 以我因地之心·该佛果地之觉。 即因显果·因果同时·当体不二·真实如如。 久久纯熟·自得一心。 既得一心·一切颠倒散乱·渐渐自除·故名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忽于圆满果觉真实心中·而现其前。 接引行人·往生乐邦。 仗佛神力·弹指即到。 既到极乐国土·同归七宝莲池。 迨至华开见佛·闻佛说法·豁然了悟。 始知娑婆极乐·虽隔十万亿刹·原在自己现前一念菩提真实心中·本来不出不入·非去非来。 全事即理·全理即事。 事理圆融·事理一如。 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以此观之·足见净土法门·彻上彻下·至顿至圆。 事是大因缘·理是秘密藏。 具足一切禅教律·高超一切禅教律。 是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往圣先贤·人人趣向。 如众星之拱北·似万水以朝东。 但以有等宗教之士·不肯细心研求·深入佛果圆理·妄拟净土法门而为小乘。 见人念佛求生西方·嗤为舍本逐末·向外驰求。 读此试问·复何言哉。 发布时间:2025-08-01 11:04:0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