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八大人觉经》的人生哲理 内容: 《佛说八大人觉经》的人生哲理【上海】远尘《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 在本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 经中以此八事,开导一切众生,觉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从而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经文中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世,而且也讲到修证方法,是指导佛弟子为人处世,精进道业的指南。 因此,经文劝佛弟子,应当经常昼夜念诵八大人觉。 现对其中的人生哲理作简要介绍。 一、世间无常,人生是苦八大人觉的第一觉告诉我们世间无常,人生是苦的道理。 经云: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经文中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的存在,现在存在的事物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国土也脆危不能永久。 四大和合的事物也都是无常的。 自然界的事物有沧海桑田的变迁,朝代有盛衰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变化。 以人为例,人生是无常的,看看我们周围,有幼年夭折的、有英年早逝的、有老年寿终正寝的。 即便一个人能活到长命百岁,最终也要离开人世。 很多时候,天灾人祸、贫穷疾病等难以预料的事情,很可能在一瞬间夺走一个人的生命。 人生其实也是很短暂的,现在的青年要不了多久就变成了老年。 李白的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形象地描写了人生的短暂无常。 人生不仅无常,而且充满痛苦。 经文说:“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告诉我们人生还充满痛苦。 从生理方面来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从生病到老死,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会遇到各种痛苦。 佛教经常讲到人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等诸多痛苦,就是对人生痛苦的形象说明。 从心理方面说,人心的贪嗔痴之心的生起,常会给人带来诸多痛苦;从生理上说,人的生病或是遭到外来伤害时,都让我们痛苦不堪。 很多时候,世事并不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运转,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都认识到人生苦短的痛苦,都曾在诗句发出感叹。 如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经文之所以让人觉察到世间无常,人生是苦,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目的是让我们看到世间一切虚幻不实,人生苦空无常,从而能够厌离生死,从而通过修道了脱生死。 二、多欲为苦,少欲知足佛教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有多种烦恼痛苦,是因为有过多的贪欲。 因为贪欲所使,一个人总会贪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若得不到还会绞尽脑汁去获得,得到了还想贪求更多。 有时候虽经努力也得不到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无限的烦恼。 对此,本经第二觉知中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贪欲增长人的烦恼痛苦,解除这种烦恼的方法是做到少欲知足。 其实,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你有很多钱财,或者高官厚禄,若是做到心态平和,即使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你也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经文第三觉知中说: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经文告诉我们,一个人若贪欲太大,不仅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还会增长罪恶。 而菩萨却常念知足,安贫乐道,将开启智慧作为自己的事业。 以上两种觉知都告诉我们,要知道多欲为苦,只有少欲知足,才能够过得如意自在。 佛教很多经典都劝人做到少欲知足,认为只有知足才是幸福安乐之法。 如《佛遗教经》云:“知足之法,即是福乐安稳之处。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孔子有个弟子叫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学问,最懂得孝道的人,同时,他还是一个少欲知足的人。 他长期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巷子里,而且平常吃的也很简单。 所以,孔子就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意思是说颜回生活虽然简单,但由于他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很知足,别人都对他的这种生活感到忧虑,但他却不以为苦,仍然能够过得很快乐。 一个人能怀有一颗知足的心,他就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品味出人生的滋味。 假使一个人怀有贪得无厌的心,他就会为实现自己无止境的欲望不停地奔波,有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却很少。 一位官员可怜农夫的遭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他。 于是,农夫非常兴奋,一直不停地向前跑。 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赚钱,他又拼命地在往前跑,最后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 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自己年纪大,可能乏人照顾,需要钱,就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虚弱身体,再奋力向前跑。 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一声倒在地上死了。 俗话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一个人若是心中怀有太多的欲望,而自己的能力又无法满足欲望的时候,就会有痛苦。 只有当一个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到少欲知足,才能感觉到自己过得无限快乐。 三、等念怨亲,不念旧恶我们一般人都会对自己至亲好友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与自己无关的人会淡漠很多,对曾经与自己结怨的人会则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而菩萨待人与我们完全不同,菩萨会在布施于人的时候,做到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经文第六觉知云: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中国有句话叫“富而无骄易,贫而无嗔难”,一般的贫苦之人,在生活中会遇到诸多不如意的事情,而自己的财力又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因而往往会对世事心怀抱怨,怨恨心的生起,就会与人结怨。 因而经文说:“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之中,从无始以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 一切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们也曾为众生的父母、兄弟、姊妹、儿女。 众生因为造作恶业而生到异类,受到人类杀戮。 将来我们也会生到异类,被众生所杀,如此冤冤相报没有了期。 《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食我父母。 ”既然一切众生都有可能是自己的六亲眷属,如果我们现在伤害与我们有怨的人,就有可能伤害的是我们多生多劫的六亲眷属。 正因为如此,经文劝我们应当以怨亲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有恩于我们的人,我们要感恩;有怨于我们的人,我们应当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他们。 只有当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之时,我们才能消除与人的怨恨,建立友好的关系。 孔子曾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用是希。 ”意思是说,伯夷、叔齐不怨恨别人以前对自己的伤害,渐渐地怨恨他们的人就少了。 只有我们能够做到怨亲平等,不念旧恶时,才能够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分享到: 18 发布时间:2025-08-01 11:21:48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