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祖师 九祖蕅益大师年谱 内容: 蕅益大师年谱弘一法师撰依大师自撰《八不道人传》,及成时《续传》录写。 复检《宗论》中诸文增改,并参考别行诸疏、序、跋补订焉。 己未,居钱塘,初稿。 辛酉,掩室永嘉,改纂。 乙亥,住温陵月台再治。 老病缠绵,精力颓弊,未能详密校理,殊自恧也。 《年谱》诸文,虽有撮略,或加润饰,但悉有所据。 若述私意,则写双行小字,上冠案字,以区别也。 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一岁是年五月三日亥时,大师生。 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 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吴木渎。 父名之凤,字岐仲。 母金氏,名大莲。 以父持《白衣大悲咒》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 时父母皆年四十。 庚子,二岁辛丑,三岁壬寅,四岁癸卯,五岁甲辰,六岁乙巳,七岁始茹素。 己巳,大师《礼大悲铜殿偈》有云:我幼持斋甚严肃,梦感大士曾相召。 丙午,八岁丁未,九岁戊申,十岁己酉,十一岁庚戌,十二岁就外傅,闻圣学,即以千古道脉为任,嚣嚣自得。 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于居敬慎独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 开荤酒,作论数十篇,辟异端。 梦与孔、颜晤言。 辛亥,十三岁壬子,十四岁癸丑,十五岁甲寅,十六岁乙卯,十七岁阅《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乃不谤佛。 取所著辟佛论焚之。 丙辰,十八岁丁巳,十九岁戊午,二十岁诠《论语颜渊问仁章》,窃疑天下归仁语。 苦参力讨,废寝忘餐者三昼夜,忽然大悟,顿见孔颜心学。 冬十一月初五日丧父,享年五十九。 闻《地藏本愿》,发出世心。 (录者注:大师闻《地藏本愿》,发心出世,故其一生尽力宏扬赞叹地藏菩萨。 弘一法师曾辑《灵峰赞地藏菩萨别集》一卷,收入《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内。)庚午,大师《结坛水斋持大悲咒愿文》有云:七岁断肉,未知出世正因。 十二学儒,乃造谤法重业。 赖善根未绝,每潜转默移。 一触念于《自知》之序,次旋意于寂感之谈。 礼《药师》妙典,知佛与神殊。 闻地藏昔因,知道从孝积。 既怀丧父之哀,复切延慈之想。 书《慈悲忏法》,矢志尸罗。 听《大佛顶经》,决思离俗。 己未,二十一岁至星家问母寿,言六十二、三,必有节限。 遂于佛前立深誓:唯愿减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寿。 庚申,二十二岁专志念佛,尽焚窗稿二千余篇。 天启元年,辛酉,二十三岁听《大佛顶经》,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 遂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 闷绝无措。 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 因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七月三十日,撰《四十八愿》愿文。 时名大朗优婆塞。 壬戌,二十四岁梦礼憨山大师,哭恨缘悭,相见太晚。 师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 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 师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虽然不能如黄檗、临济,但可如岩头、德山。 心又未足,拟再问,触声而醒。 因思古人安有高下,梦想妄分别耳。 一月中,三梦憨师。 师往曹溪,不能远从。 乃从雪岭峻师剃度,命名智旭。 雪师,憨翁门人也。 [案]大师字蕅益,又字素华。 当时诸缁素撰述中,多称素华也。 将出家,先发三愿:一、未证无生法忍,不收徒众。 二、不登高座。 三、宁冻饿死,不诵经礼忏及化缘,以资身口。 又发三拌:拌得饿死,拌得冻死,拌与人欺死。 将出家,与叔言别诗云:世变不可测,此心千古然;无限他山意,丁宁不在言。 大师出家时,母舅谓曰:法师世谛流布,吾甥决不屑为,将必为善知识乎? 大师曰:佛且不为,况其他也。 舅曰:既尔,何用出家? 大师曰:只要复我本来面目。 舅乃叹善。 夏秋作务云栖,闻古德法师讲《唯识论》,一听了了。 疑与《佛顶》宗旨矛盾,请问。 师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 甚怪之,佛法岂有二歧耶? 一日,问古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且如中阴入胎,念起受生,纵令速觉,如何得脱? 师云:汝今入胎也未? 大师微笑。 师云:入胎了也。 大师无语。 师云:汝谓只今此身,果从受胎时得来者耶? 大师流汗浃背,不能分晓。 竟往径山坐禅。 始受一食法。 此时即与新伊法主相识,尔后为忘年交,几三十年。 自庚午岁始,每一聚首,辄晓夜盘桓佛法弗置。 学人从大师游者,皆令禀沙弥戒于法主。 初出家时,剃度师令作务三年,其时急要工夫成片,不曾依训。 始意工夫成片,仍可作务。 后以声誉日隆,竟无处讨得务单。 癸亥,二十五岁是春拜见幽溪尊者,时正堕禅病,未领片益。 大师坐禅径山。 至夏,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皆消殒。 因知此身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但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 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非从父母生也。 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 知其本无矛盾,但是交光邪说大误人耳。 是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 旋自觉悟,解发非为圣证,故绝不语一人。 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脚矣。 秋,住静天台。 腊月初八日,从天台蹑冰冒雪,至杭州云栖。 苦到恳古德贤法师为阿阇梨,向莲池和尚像前,顶受《四分戒本》。 甲子,二十六岁正月三日,于三宝前,燃香刺血,寄母书。 劝母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 十二月廿一日,重到云栖,受菩萨戒。 后一日,撰《受菩萨戒誓文》。 大师甫受菩萨戒,发心看《律藏》。 阇梨古德师试曰:汝已受大,何更习小? 对曰:重楼四级,上级既造,下级可废耶? 师曰:身既到上层,目岂缘下级? 对曰:虽升他化,佛元不离寂场。 乙丑,二十七岁是春,就古吴阅《律藏》一遍,方知举世积讹。 四旬余,录出《毗尼事义要略》一本,仅百余纸。 此后仍一心究宗乘。 同二、三法友结夏。 寄剃度师雪岭及阇梨古德师书,痛陈像季正法衰替,戒律不明。 词至恳切。 乙丑、丙寅两夏,为二、三友人逼,演《大佛顶》要义二遍。 实多会心,愿事阐发,以志在宗乘,未暇笔述。 丙寅,二十八岁母病笃。 四刲肱不救,痛切肺肝。 六月初一日,母亡,享年六十七。 大师赋《四念处》以写哀。 葬事毕,焚弃笔砚,矢往深山。 道友鉴空、如宁,留掩关于吴江之松陵。 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 丁卯,二十九岁崇祯元年,戊辰,三十岁是春出关,朝南海,觐洛伽山。 将往终南,遇道友雪航檝公,愿传律学,留住龙居。 是夏,第二次阅《律藏》一遍,始成《毗尼事义集要》四本,及《梵室偶谈》。 是年,在龙居阅藏。 于一夏中,仅阅千卷。 夏初遇惺谷师,乃订交焉,时惺谷师尚未剃染。 仲冬,又获交归一师。 于是二友最得交修之益,同结冬。 刺舌血书大乘经律,撰《刺血书经愿文》,及《书〈佛名经〉回向文》。 过槜李东塔,见人上堂,有感。 赋偈云:树杪声声泣露哀,岸舟鱼背漫相猜。 宗乘顿逐东流下,触目难禁泪满腮。 一滴狐涎彻体腥,当阳鸦立法王庭。 却惭普眼能弘护,犹使天人掩耳听。 聋人听曲哑人歌,跛躄相将共伐柯。 今日已成冥暗界,不知向后又如何。 己巳,三十一岁正月十五日,为同学比丘雪航智檝师讲《四分戒本》,并刺血书愿文。 是春,同归一筹师,送惺谷至博山,依无异艤禅师薙发。 艤禅师见大师所著《毗尼事义集要》,喜之,即欲付梓。 大师不许。 在博山,遇璧如镐师,详论律学,遂与订交。 随无异艤禅师至金陵,盘桓百有十日,尽谙宗门近时流弊,乃决意弘律。 大师律解虽精,而自谓烦恼习强,躬行多玷,故誓不为和尚。 三业未净,谬有知律之名,名过于实,引为生平之耻。 是春,撰《持咒先白文》,愿持《灭定业真言》(录者注:指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百万,《观音灵感》、《七佛灭罪》、《药师灌顶》、《往生净土真言》各十万,次当结坛持《大悲咒》十万。 母亡三周年,乞善友课持经咒,撰《为母三周求拔济启》,及《为母发愿回向文》。 秋,游栖霞,始晤自观印阇梨。 赠以偈云:举世不知真,吾独不爱假。 羡君坦夷性,堪入毗尼社。 是冬,同归一筹师结制龙居。 第三次阅律一遍。 至除夕,第三次阅《律藏》毕,录成六册,计十八卷。 撰《礼大报恩塔偈》、《持准提咒愿文》、《礼大悲铜殿偈》、《起咒文》、《除夕白三宝文》。 撰《尚友录序》。 庚午,三十二岁春,病滞龙居。 正月初一,燃臂香,刺舌血,致书惺谷。 三月尽,惺谷同如是昉公从金陵回,至龙居,请季贤师为和尚、新伊法主为羯磨阇梨、觉源法主为教授阇梨,受比丘戒。 经三阅律,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 彼学戒法,固必无此理。 但见闻诸律堂,亦并无一处如法者。 是春,归一筹师作《〈毗尼事义集要〉跋》。 撰《阅律礼忏总别二疏》、《安居论律告文》、《为母四周愿文》、《为父十二周求荐拔启》。 结夏安居,为惺谷寿、如是昉、雪航檝三友细讲《毗尼事义集要》一遍。 添初、后二集,共成八册。 虽然尽力讲究,不意或寻枝逐叶,不知纲要;或东扯西拽,绝不留心;或颇欲留心,身婴重恙,听不及半。 其余随缘众,无足责者。 大师大失所望。 拟注《梵网》,作四阄问佛,一曰宗贤首、二曰宗天台、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 频拈,得天台阄。 于是究心台部,而不肯为台家子孙。 以近世台家与禅宗、贤首、慈恩,各执门庭,不能和合故也。 时人以耳为目,皆云大师独宏台宗,谬矣谬矣。 [案]大师法语《示如母》云:予二十三岁,即苦志参禅。 今辄自称私淑天台者,深痛我禅门之病,非台宗不能救耳。 奈何台家子孙,犹固拒我禅宗,岂智者大师本意哉? 《复松溪法主书》云:私淑台宗,不敢冒认法派,诚恐著述偶有出入,反招山外背宗之诮。 然置弟门外,不妨称为功臣。 收弟室中,不免为逆子。 知我罪我,听之而已。 撰《结坛水斋持大悲咒愿文》、《为父回向文》。 辛未,三十三岁是春,撰《毗尼事义集要序》于皋亭古永庆寺。 先是,真寂闻谷老人、博山无异禅师,劝将《毗尼事义集要》付梓流通,乃同璧如、归一二友商榷参详,备殚其致。 惺谷以此书呈金台法主,随付梓人,至今岁于皋亭佛日寺刊成。 春,同新伊法主礼大悲忏于武林莲居庵。 撰《楞严坛起咒及回向二偈》。 八月,惺谷师示寂于佛日。 师病时,大师割股救之。 并赋偈云:幻缘和合受兹身,欲剜千疮愧未能。 爪许薄皮聊奉供,用酬严惮切磋恩。 九月,入孝丰。 取道武林,晤璧如师。 不旬日,师示寂。 著《惺谷、璧如二友合传》。 始入北天目灵峰山过冬,即灵岩寺之百福院也。 有句云:灵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 时山中无藏,为作请藏因缘。 是冬,在灵峰讲《毗尼事义集要》七卷。 次夏,续完。 听者十余人,惟彻因比丘能力行之。 是冬,有温陵徐雨海居士,向大师说《占察》妙典。 大师倩人特往云栖请得书本,一展读之,悲欣交集。 撰《续持回向偈》。 壬申,三十四岁结夏灵峰。 为自观师秉羯磨授具戒。 撰《龙居礼大悲忏文》,及《礼大悲忏愿文》。 癸酉,三十五岁是春,为灵峰请藏至,未装。 撰《西湖寺安居疏》。 结夏金庭西湖寺,细讲《毗尼事义集要》一遍。 听者九人。 能留心者,唯彻因、自观及幻缘三比丘。 撰《前安居日供阄文》。 前安居日,大师自念再三翻读《律藏》,深知时弊多端,不忍随俗淆讹,共蚀如来正法。 而自受具,心虽殷重,佛制未周。 爰作八阄,虔问三宝:若智旭比丘戒从心感得,十夏行持,当得作和尚阄。 若得戒前,轻犯未净,当得礼忏作和尚阄,先行忏法。 若未得不成遮难,或已得未堪作范,当得见相好作和尚阄,礼忏求相。 若不成难而未得,当得重受阄,如法秉受,更满十夏。 若成盗难而通忏,当得礼忏重受阄。 若已成难,当得菩萨沙弥阄。 若不许沙弥法,当得菩萨优婆塞阄。 若一切戒法悉遮,当得但三归阄。 若得作和尚等三阄,誓忘身命,护持正法。 宁受剧苦,作真声闻。 不为利名,作假大乘。 若得重受等二阄,敦弟子职,誓不藐法。 若得菩萨沙弥阄,誓尊养比丘,护持僧宝。 若得菩萨优婆塞阄,誓以身命护正法,终不迷失菩提心。 若得但三归阄,誓服役佛法僧间,种种方便,摧邪显正。 并燃香十炷,一夏持咒加被。 至自恣日,更燃顶香六炷,撰《自恣日拈阄文》,遂拈得菩萨沙弥阄。 撰《礼净土忏文》二首。 冬,述《占察行法》。 甲戌,三十六岁癸酉、甲戌之际,大师匍匐苦患。 彻因比丘独尽心竭力,相济于颠沛中,毫无二心。 是冬,在吴门幻住庵,讲《毗尼事义集要》一遍。 听者仅五、六人,惟自观、僧聚二比丘能力行之。 撰《礼金光明忏文》。 乙亥,三十七岁春,阻雨祥符。 始晤影渠、道山(字灵隐)二师,为莫逆交。 是冬,大师遘笃疾,二师尽力调治,不啻昆季、母子也。 撰《讲〈金光明忏〉告文》。 夏初,住武水智月庵,讲演《占察经》。 是时即有作疏之愿,病冗交沓,弗克如愿。 述《戒消灾略释》、《持戒犍度略释》、《盂兰盆新疏》。 丙子,三十八岁是春,大师自辑《净信堂初集》。 三月,遁迹九华,礼地藏菩萨塔,求决疑网,拈得阅藏著述一阄。 于彼抱病,腐滓以为馔,糠秕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 续阅藏经千余卷。 撰《九华地藏塔前愿文》、《亡母十周愿文》。 丁丑,三十九岁是岁夏秋之际,居九子别峰,述《梵网合注》。 先是如是昉公,远从闽地,携杖来寻。 为其令师肖满全公,请讲此经,以资冥福。 复有二、三同志,欢喜乐闻。 大师由是力疾敷演,不觉心华开发,义泉沸涌,急秉笔而随记之。 共成《玄义》一卷,《合注》七卷。 [案]《梵网合注》初刊之板,存金陵古林庵。 后康熙丙辰岁,沈书准应成时师之请,重刻板,送嘉兴楞严寺入藏流通(见沈书准跋)。 日本元禄五年所刊之板,即据此也。 撰《完梵网告文》、《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自观印阇梨自武水寻大师于九子别峰,商证《梵网》、《佛顶》要旨。 大师见其躬行有余,慧解不足,设坛中十问拶之。 梦感正法衰替,痛苦而醒,写怀二偈云:魔军邪帜三洲遍,孽子孤忠一线微。 梦断金河情未尽,醒来余泪尚沾衣。 休言三界尽生盲,珠系贫衣性自明。 肯放眼前闲活计,便堪劫外独称英。 戊寅,四十岁结夏新安,重拈《佛顶》妙义,加倍精明。 《四十初度诗》云:物论悠悠理本齐,年来渐觉脱筌蹄。 拳开非实掌元在,翳去惟空眼不迷。 流水有心终汇海,落花无语亦成蹊。 刹那生处生何性,却笑威音劫外提。 自辑《绝余编》。 秋,践诵帚师之约,入闽。 渡洪塘,往温陵。 十一月,撰《陈罪求哀疏》。 己卯,四十一岁住温陵。 诵帚昉师,及一切知己,坚请疏解《大佛顶经》。 大师感其意,兼理夙愿,在小开元撰述《玄义》二卷,《文句》十卷。 刊《佛顶玄义》,板藏大开元寺之甘露戒坛。 如是师示寂。 助其念佛,并为撰《诵帚师往生传》。 撰《为如是师六七礼忏疏》、《挽如是师诗》。 庚辰,四十二岁住漳洲。 述《金刚破空论》(在温陵刊)、《蕅益三颂》、《斋经科注》。 辛巳,四十三岁结冬温陵月台。 有郭氏问《易》,遂举笔述《周易禅解》。 稿未及半,以应请旋置。 (录者注:今泉州大开元寺藏有大师施赠之《梵网经》两部。 卷末有大师亲笔题识。 文曰:崇祯辛巳,古吴智旭,喜舍陆部。 奉大开元寺甘露戒坛,永远持诵。)壬午,四十四岁是夏,自辑《闽游集》。 自温陵返湖州。 述《大乘止观释要》。 灵峰山中藏经装成。 撰《铁佛寺礼忏文》。 癸未,四十五岁结夏灵峰。 是岁结制。 简阅藏经,仅千余卷。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甲申,四十六岁是秋,居槜李,游鸳湖宝寿堂。 撰《游鸳湖宝寿堂记》。 返灵峰。 有句云:灵峰片石旧盟新。 九月,述《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八大人觉经》解。 是岁,大师退作但三归依人。 撰《礼慈悲道场忏法愿文》、《佛菩萨上座忏愿文》。 乙酉,四十七岁自去岁退作但三归人以来,勤礼千佛、万佛及占察行法,于今岁元旦获清净轮相。 夏,撰《周易禅解》竟。 撰《大悲行法道场愿文》。 是秋,住祖堂及石城北,共阅藏经二千余卷。 是岁,紫竹林颛愚大师遣七人来学。 丙戌,四十八岁晤妙圆尊者于石城之隈,同住济生庵。 撰《占察行法愿文》。 丁亥,四十九岁三月,述《唯识心要》、《相宗八要直解》。 九月,述《弥陀要解》、《四书蕅益解》。 去岁,颛愚大师坐脱于紫竹林。 门人以陶器奉全身,供于林之山阳。 今年弟子请归云居,于是金陵缁素,以所存爪发、衣钵,就山阳建塔供养。 大师为撰《塔志铭》。 是冬,自辑《净居堂续集》。 居祖堂幽栖寺,除夕普说。 戊子,五十岁成时师始晤大师。 大师一日顾成时师曰:吾昔年念念思复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西方耳。 成时师大骇,谓:何不力复佛世芳规耶? 久之,始知师在家发大菩提愿以为之本,出家一意宗乘。 径山大悟后,彻见近世禅者之病,在绝无正知见,非在多知见。 在不尊重波罗提木叉,非在著戒相也。 故抹倒禅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 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兴。 后决不可得,遂一意西驰。 冀乘本愿轮,仗诸佛力,再来与拔。 至于随时著述,竭力讲演,皆聊与有缘下圆顿种,非法界众生一时成佛,直下相应,太平无事之初志矣。 是冬,自辑《西有寱余》。 己丑,五十一岁九月,从金陵归卧灵峰。 撰《北天目十二景颂》。 腊月,力疾草《法华会义》。 翌年正月告成。 庚寅,五十二岁结夏北天目,究心毗尼,念末世欲得净戒,舍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途。 六月,述《占察疏》。 自癸酉迄今十余年,毗尼之学无人过问者,而能力行之彻因、自观、僧聚三比丘,又皆物故。 毗尼之学,真不啻滞货矣。 是夏安居灵峰,乃有心学律者十余人,请大师重讲。 大师念向所辑,虽诸长并采,犹未一一折衷。 又《问辩》、《音义》二书,至今未梓。 因会入《集要》而重治之,兼削一二繁芜,以归简切。 名曰《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六月二十一日,撰《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序》。 安居竟,重拈自恣芳规,悲欣交集,慨然有作。 赋偈云:秉志慵随俗,期心企昔贤。 拟将凡地觉,直补涅槃天。 半世孤灯叹,多生缓戒愆。 幸逢针芥合,感泣泪如泉。 正法衰如许,谁将一线传? 不明念处慧,徒诵木叉篇。 十子哀先逝,诸英喜复联。 四弘久有誓,莫替马鸣肩。 八月初八日,撰《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跋》。 与见月律主书。 谈论律学,冀获良晤。 冬,住祖堂。 辛卯,五十三岁夏,结制长干。 九月,重登西湖寺。 是冬,归卧灵峰。 重订《选佛图》。 壬辰,五十四岁结夏晟溪。 草《楞伽义疏》。 八月,迁长水南郊冷香堂,乃搁笔。 秋,辑《续西有寱余》。 是岁腊月,草《自传》。 先是是秋大师决志肥遁,缁素遮道不得,请述行脚。 冬,憩长水营泉寺,念行脚未尽致,复述兹传,曰《八不道人传》。 取《中论》八不,《梵网》八不之旨。 又大师自云:古者有儒、有禅、有教、有律,道人既蹴然不敢。 今亦有儒、有禅、有教、有律,道人又艴然不屑。 故名八不也。 (录者注:大师一号西有,出家前曾用金阊逸史号。)住长水,阅藏经千卷。 癸巳,五十五岁是春,大师过古吴。 删改自述《八不道人传》。 故从古吴传至留都,与长水本数处不同。 后成时师谓《传》收著述未尽,请补。 于是与古吴本又增数句矣。 夏四月,入新安。 结后安居于歙浦天马院。 五月著《选佛谱》。 阅《宗镜录》,删正法涌、永乐、法真诸人所纂杂说,引经论之误,及历来写刻之讹。 于三百六十余问答,一一定大义,标其起尽。 阅完,七月作《校定〈宗镜录〉跋四则》。 又汰《袁宏道集》,存一册,名《袁子》。 秋八月,游黄山白岳诸处。 冬,复结制天马。 著《起信论裂网疏》。 (录者注:是岁大师在歙浦栖云院演说《弥陀要解》,释义分科,间有与前不同。 由性旦师录出。 甲午冬,大师病中,复口授数处令改正,名歙浦本。 即今《十要》中之流通本也。)甲午,五十六岁正月应丰南仁义院请。 法施毕,出新安。 二月后褒洒日,还灵峰,自辑《幻住杂编》。 夏卧病。 选《西斋净土诗》,制赞补入《净土九要》,名《净土十要》。 夏竟,病愈。 七月,述《儒释宗传窃议》。 八月,续阅《大藏》竟。 九月,成《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 九月一日,撰《阅藏毕愿文》。 计前后阅律三遍,大乘经两遍,小乘经及大小论、两土撰述各一遍。 (录者注:大师阅藏毕燃香愿文有云:窃见南北两藏,并皆模糊失次,或半满不辨,或经论互名,或真讹不分,或巧拙无别。 虽有宋朝《法宝标目》、明朝《汇目义门》,并未尽美尽善。 今辄不揣,谬述《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倘不背佛旨,乞得成就流通。 又大师《佛顶玄文后自序》云:深痛末世禅病,方一意研穷教眼,用补其偏。 虽遍阅《大藏》,而会归处不出《梵网》、《佛顶》二经。)冬十月,病。 复有《独坐书怀》四律,中有庶几二三子,慰我一生思之句。 十一月十八日,有《病中口号偈》。 腊月初三,有《病间偶成》一律,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之句。 是日口授遗嘱,立四誓。 命以照南、等慈二子传五戒、菩萨戒。 命以照南、灵晟、性旦三子代座、代应请。 命阇维后,磨骨和粉面,分作二分,一分施鸟兽,一分施鳞介,普结法喜,同生西方。 十三起净社,撰《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嗣有《求净土偈》六首。 除夕有《艮六居铭》,有偈。 是岁多病。 《寄钱牧斋书》云:今夏两番大病垂死,季秋阅藏方竟。 仲冬一病更甚,七昼夜不能坐卧,不能饮食,不可疗治,无术分解。 唯痛哭称佛菩萨名字,求生净土而已。 具缚凡夫,损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 平日实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况仅从文字上用力者哉? 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 非丈室谁知此实语也! 乙未,五十七岁元旦有偈云:爆竹声传幽谷春,苍松翠竹总维新。 泉从龙树味如蜜,石镇雄峰苔似鳞。 课续三时接莲漏,论开百部拟天亲。 况兼已结东林社,同志无非法藏臣。 法藏当年愿力宏,于今旷劫有同行。 岁朝选佛归圆觉,月夜传灯显性明。 万竹并沾新令早,千梅已露旧芳英。 诸仁应信吾无隐,快与高贤继宿盟。 正月二十日,病复发。 二十一日晨起病止。 午刻,趺坐绳床角,向西举手而逝。 世寿五十有七岁。 法腊三十四。 僧夏,从癸亥腊月至癸酉自恣日,又从乙酉春至乙未正月,共计夏十有九。 大师生平不曾乞缁素一字,不唯佛法难言,知己难得,亦鉴尚虚名之陋习,而身为砥也。 西逝时,诫勿乞言,徒增诳误。 大师著述,除《灵峰宗论》十卷外,其释论则有:《阿弥陀经要解》一卷,《占察玄疏》三卷,《楞伽义疏》十卷,《盂兰新疏》一卷,《大佛顶玄文》十二卷,《准提持法》一卷,《金刚破空论》(附《观心释》)二卷,《心经略解》一卷,《法华会义》十六卷,《妙玄节要》二卷,《法华纶贯》一卷,《斋经科注》一卷,《遗教经解》一卷,《梵网合注》八卷(后附《授戒法》、《学戒法》、《梵网忏法问辩》共一卷),《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笺要》一卷,《羯磨文释》一卷,《戒本经笺要》一卷,《毗尼集要》十七卷,《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戒消灾经略释》一卷,《五戒相经略解》一卷,《沙弥戒要》一卷,《唯识心要》十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起信论裂网疏》六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大悲行法辩讹》一卷(附《观想偈略释》、《法性观》、《忏坛轨式》三种),《四十二章经解》一卷,《八大人觉经解》一卷,《占察行法》一卷,《礼地藏仪》一卷,《教观纲宗》并《释义》二卷,《阅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观澜》五卷,《旃珊录》一卷,《选佛谱》六卷,《重订诸经日诵》二卷,《周易禅解》十卷,《辟邪集》二卷,共四十七种。 又定嗣注经目,有《行愿品续疏》,《圆觉经新疏》,《无量寿如来会疏》,《观经疏钞录要》,《十轮经解》,《贤护经解》,《药师七佛经疏》,《地藏本愿经疏》,《维摩补疏》,《金光明最胜王经续疏》,《同性经解》,《无字法门经疏》,《十二头陀经疏》,《仁王续疏》,《大涅槃合论》,《四阿含节要》,《十善业道经解》,《发菩提心论解》,《摩诃止观辅行录要》,《僧史删补》,《缁门宝训》,共二十一种,俱未及成书。 (录者注:上列著述,系依成时师之《蕅益大师宗论序说》及《续传》钞录。 此外尚有《净土十要》、《四书蕅益解》、《见闻录》等辑著行世。)大师示寂,诸弟子请成时师辑《灵峰宗论》。 辑成,成时师燃香一千炷,愿舍身洪流,一报师恩,助转愿轮;二供妙法,生生值遇;三转劫浊,救苦众生;四代粉骴,满师弘誓;五忏重罪,决生珍池。 腊月十二日,成时师撰大师《续传》。 后一日撰《灵峰始日大师私谥窃议》。 后二日撰《〈灵峰宗论〉序》。 越一日撰《〈灵峰宗论〉序说》。 丙申丁酉是冬如法荼毗。 发长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齿俱不坏。 因不敢从粉骴遗嘱,奉骨塔于灵峰大殿右。 戊戌己亥是冬,《灵峰宗论》刻板成。 庚子辛丑康熙元年,壬寅大师入灭八年,壬寅七月,门人性旦病逝,先书嘱语,面乞成时师并胞兄胡净广粉遗骨,代大师满甲午腊月初三日所命。 先是成时师邀净侣礼《佛说佛名经》,旦就坛燃顶灯,以报法乳深恩。 至是复有此嘱。 谨就八月集众修《药王本事》七昼夜而作法焉。 雍正元年,癸卯(即日本享保八年)是年孟春,日本京都《灵峰宗论》重刊版,老苾刍光谦序云:(前略)昔尝读灵峰蕅益大师所著诸书,见其学之兼通博涉,其行之苦急严峻,因窃自叹,虽荆溪、四明大祖师,几不及也。 (中略)古人有言曰:读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余亦尝言:读蕅益《宗论》而不堕血泪者,其人必无菩提心。 (后略)蕅益大师年谱终 发布时间:2025-08-02 10:58:4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