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出曜经 第二十六卷 内容: 出曜经 第二十六卷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雨/只]要品第三十夜光照于冥至日未出间日光布大明夜光便黤[黑*炎]观此义已如来引喻。 欲使后生明达其事。 犹若夜光之虫处在幽冥。 布其光明远有所照。 谓为己明无有及者。 值日天子放百千光明升于东方。 尔时无复有夜光虫明。 颜色黤[黑*炎]像如纯墨。 是故说曰。 夜光照于冥至日未出间。 日光布大明。 夜光便黤[黑*炎]也察者布光明如来未出顷佛出放大明无察无声问外道梵志所行不同。 或有察而知者。 或有入定而知者。 或有闻教而寤者。 此三种人在世跨行各自谓尊。 所以然者。 盖由如来未现于世。 设如来降神于世。 放大光明流教布化。 尔时外道梵志自然消歇。 其道不行无复威神。 是故说曰夜光照于冥。 至日未出间。 日光有大明。 夜光。 便黤[黑*炎]也不牢起牢想牢起不牢想彼不至于牢由起邪见故不牢起牢想者。 此众生类恋慕生死。 若自生念人处世间。 乐着五欲以自娱乐者乃为牢固。 是故说曰不牢起牢想也。 牢起不牢想者。 邪见之人执意来久。 共相指授乃兴此论。 窃闻佛家称说泥洹无生无灭无起灭想。 亦复无有歌叹喜舞宗亲五族。 行来进止园观浴池。 都无此者有何牢固。 佛言不尔。 斯等颠倒邪心不灭。 牢而固者莫过泥洹。 反更毁呰以为不牢。 是故说曰牢起不牢想也。 彼不至于牢。 由起邪见故者。 灭尽泥洹无有众患。 澄然无为凝神不动。 亦不变易。 愚者不解以为非真。 是故说曰彼不至于牢由起邪见故也牢而知牢者不牢知不牢彼人求于牢正治以为本若有众生解灭尽泥洹无生无灭。 亦不欺诈诳惑于世。 诸佛世尊永息之室。 其有众生入此室者。 宠位至不以增欢。 毁辱逼不以加戚。 与倒见异其辞。 邪部殊其趣。 冥然太虚永息不起。 智者之所慕。 非愚之所习。 欲至彼室者。 要涉八正之径路。 求度十二之洪崖。 以渡生死之崄岸。 安神无为之淡然。 顾眄悠悠之楚酷。 苦哉愚惑之滋甚。 是故说曰牢而知牢者不牢知不牢彼人求于牢正治以为本也愚意以为牢反被九结缚如鸟投罗网斯由爱深固愚意以为牢者。 夫人在世意愚难革。 或言阴聚为牢。 或言结本为牢。 于中兴想不别真伪。 虽复出家学道反习邪行。 是故说曰遇意以为牢也。 反被九结缚者。 人之修道要当舍家。 遇恶知识指授邪径。 舍故结缚反被九结。 如蛾投火不顾后虑。 斯由爱深固。 是故说曰。 反被九结缚。 如鸟投罗网。 斯由爱深固也诸有怀狐疑今世及后世禅定尽能灭无恼修梵行诸有怀狐疑者。 彼修行人。 思惟恶露不净之想。 除去狐疑憎嫉之心。 闻则得信不重思惟。 是故说曰诸有怀狐疑也。 今世及后世者。 今者现身后者后身。 今者现世后者后世。 于中不兴犹豫生狐疑者。 乃应定意。 是故说曰今世及后世也。 禅定尽能灭者。 入定之人心意坚固。 尽能消灭不兴想着。 是故说曰禅定尽能灭也。 无恼修梵行者。 不为结使所烦恼。 执意清净常如一心。 所修德本超越人上。 是故说曰无恼修梵行无尘离于尘能持此服者无御无所至此不应法服人之修道常怀染污。 淫怒痴垢不去于心。 虽披袈裟不去三毒。 此则不至于道。 是故说曰无尘离于尘也。 能持此服者。 唯有贤圣之人防塞众恶。 能服此真法之服。 无有此者则不应服。 是故说曰能持此服者。 无御无所至。 此不应法服若能除垢秽修戒等慧定彼应思惟业此应服袈裟若能除垢秽修戒等慧定者。 人之修学除秽为本。 三毒结使永尽无余。 虽得罗汉不入定意。 无记对至乃知谬误。 修戒除垢秽不失其道心。 是故说曰。 若能除垢秽修戒等慧定也。 彼应思惟业应此服袈裟者。 入定之人必有所益。 心有所念无事不果。 诸天世人魔及魔天释梵四天王。 靡不宗奉而承事者。 是故说曰彼应思惟业。 应此服袈裟不以柔和言名称有所至人有善颜色乃怀巧伪心不以柔和言名称有所至者。 世多有人与人言谈。 内怀奸宄外如现愚。 是故说曰不以柔和言。 名称有所至也。 人有善颜色。 乃怀巧伪心者。 往昔波斯匿王。 园观游戏见二梵志苦形学道。 仰事日月祭祀水火。 王见此人学道志苦。 寻往佛所白世尊言。 向行游观见二梵志。 苦形学道至为难及亦无俦匹。 佛告王曰。 人之修德持戒完具欲得知者。 要当同止观察威仪寻省来语。 然后乃知有戒无戒。 王闻斯语内怀惭愧。 即从坐起头面礼足辞退而去。 还至宫殿告语傍臣。 汝速诣彼唤二梵志在我后园。 吾观察之。 审有苦行求于道德。 为虚称诈逸行不合已。 臣受其教即唤在园。 王自楼上遥观其行。 知彼巧伪诈称为道。 重怀惭愧思心自悔。 信心隆盛贪乐佛道。 即令国界人民之类。 其有供事外学异道者。 皆受诛戮不得从容。 王至佛所头面礼足。 悔本不及。 自今以往。 四事供养恭敬三宝。 尽其形寿不违此誓。 是故说曰人有善颜色。 乃怀巧伪心也有能断是者永拔其根本智者除诸秽乃名为善色有能断是者。 永拔其根本者。 世人多怀奸宄之心。 虽披法服内行不真。 能断此者乃应道门。 是故说曰有能断此者永拔其根本。 智者除诸秽乃名为善色者。 智人习法要应为道。 非法不行学者所贵。 颜色怡耀众人敬仰。 是故说曰。 智者除其秽乃名为善色也不以色从容蹔睹知人意世多违行人游荡在世界如彼虚伪鋀其中纯有铜独游无畏忌内秽外不净不以色从容蹔睹知人意者。 世多有人颜色从容。 与人言谈辞义辩美。 然内心虚伪心口相违。 虽名为人性行不均。 外如贤士内怀毒行。 虽暂相见贤愚不别。 犹夜睹火遥见光明。 若当往捉便烧其手。 此亦如是。 虽有颜色内怀炽焰。 是故说曰不以色从容蹔睹知人意也。 世多违行人游荡在世界者。 当来愚人巧诈滋繁。 渐渐遂至谤贤毁圣。 奸宄万端幻惑世人。 与人言谈颜色不正。 出言成章辩聪无碍。 堪在大众为无轨事。 众人睹者莫不拭目。 是故说曰世多违行人游荡在世界也。 如彼虚伪鋀其中纯有铜者。 巧诈之人多诸方略。 以烟熏铜色胜真金。 诳惑世人贪取财货。 是以如来引此为喻。 如彼伪鋀获世重利。 奸宄之人亦复如是。 甘言美辞诱进檀越。 获致供养四事不乏。 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 虽获其供养。 后当偿之。 报受洋铜。 经历苦恼罪积未毕。 是故说曰如彼虚伪鋀其心纯有铜也。 独游无畏忌内秽外不净者。 如彼奸宄之人。 多将翼从人间游处。 众人见者莫不兴敬。 如贼暴虐多坏村落。 然后乃知非是真人也。 是故说曰。 独游无畏忌内秽外不净也贪餮不自节三转随时行如圈被养猪数数受胞胎贪餮不自节三转随时行者。 如彼愚惑之人。 为人标首受人供养。 自养其形身体肥盛不能转侧。 檀越施主随时礼觐。 愚人佯坐入定思惟。 由是自致得大供养。 是以世尊假以为譬。 如被养猪卧食不动。 不知久久当受屠割。 舍身受身无有休已。 是故说曰。 贪餮不自节三转随时行如圈被养猪数数受胞胎也人能专其意于食知止足趣欲支其形养寿守其道昔佛与波斯匿王而说此偈。 波斯匿王宿殖德本福响自应。 于后园中。 自然生甘蔗之树。 流出甘浆昼夜不绝。 于彼园中自然生一株粳米。 垂穗数百取之无尽。 王受其福食之无厌。 身体肥重喘息苦极不能转侧。 时往佛所。 低身揖让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人能专其意于食知止足趣欲支其形养寿守其道王闻斯语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即从坐起辞佛还宫。 即敕厨宰作食之人。 设汝擎食在吾前者。 先说斯偈尔乃得食。 自是以始常以为法。 王转减食身体轻便。 进止行来无所患苦观净而自修诸根不具足于食无厌足斯等凡品行转增于欲意如屋坏穿漏观净而自修诸根不具足者。 初履行人意不坚固。 内自思念发毛爪齿。 爱着清净兴着欲想。 增益瞋恚愚痴滋长。 不摄诸情根门不定。 放逸自恣遂失道明。 由火赫炽复益酥油。 深明此理。 岂是灭火之兆乎。 夫欲息淫怒痴火永不生者。 当兴恶露不净之想。 是故说曰。 观净而自修诸根不具足也。 于食无厌足斯等凡品行者。 彼修行人乞求无厌。 得而藏囊悭心不舍。 若后命终受凡品行。 是故说曰。 于食无厌足斯等凡品行也。 转增于欲意如屋坏穿漏者。 行人执愚不修善根。 欲意炽盛不自改更。 当复经历生死之难。 犹若盖屋覆治不牢。 天雨则漏浇灒衣服净者使污。 人情如是意不坚固漏淫怒痴。 是故说曰。 转增于欲意如屋坏穿漏当观不净行诸根无缺漏于食知止足有信执精进不恣于欲意如风吹泰山当观不净行诸根不缺漏者。 行人御意不暇食息。 观察此身漏出不净一一分别。 料简身中三十六物秽污不净。 从头至足无一可贪。 收摄诸根不使漏失。 是故说曰。 当观不净行诸根无缺漏也。 于食知止足有信执精进者。 行人执意得无漏信。 多食瞪瞢不容入定。 信心勇炽堪行精进。 超群独迈寻受其证。 是故说曰于食知止足有信执精进也。 不恣于欲意如风吹泰山者。 行人用意众想不乱。 欲为祸根主生灾患。 见身神慌不受慧明。 死则对至烧身之痛。 料别此理悉为苦患。 制意不兴色声香味细滑之法。 外御六尘内摄六情。 内外清净不漏欲意。 犹若泰山安峙坚固。 不为飘风之所吹动。 心如金刚不可沮坏。 是故说曰。 不恣于欲意。 如风吹泰山也空闲甚可乐然人不乐彼无欲常居之非欲之所处空闲甚可乐者。 所以圣人论此语者。 欲使行人速获其法。 闲静之中意得专一。 思惟挍计不移时节。 意念向应如人呼声。 是故说曰空闲甚可乐也。 然人不乐彼者。 如此之徒皆是凡夫。 意着爱欲不能舍离。 意着女色以为实用。 一旦亡没乃知非真。 是故说曰然人不乐彼也。 无欲常居之者所以言圣人者。 无淫怒痴诸结缚着豁然除尽。 净如天金亦无微翳。 若在人村周游教化。 到时持钵福度众生。 随施多少咒愿施主。 檀越施主值闻声者。 则闻道教贯彻心怀。 设值辟支佛者。 飞钵空虚作十八变。 形虽在众心存旷野。 是故说曰无欲常居之也。 非欲之所处者。 着欲之人心意有在。 犹人堕罪闭在牢狱。 官不决断遂经年岁。 望欲求出良难得矣。 淫泆之人亦复如是。 痴心所裹闭在欲狱。 不遭无漏圣睿之药。 欲得免济甚复难克也。 是故说曰非欲之所处也在村闲静高岸平地应真所过莫不蒙佑真人所居必有善应。 地主四王常来拥护。 所居之方不被灾患。 福能抑恶众害不生。 由圣居中威神所致。 是故说曰。 在村闲静高岸平地应真所过莫不蒙佑也难移难可动如彼重雪山非贤则不现犹夜射冥室贤圣之人心不可移动。 意欲所规必克不难。 犹若众山竞出好药。 随意取之分别毒害。 是故智者说众德具足。 是故说曰。 难移难可动如彼重雪山也。 非贤则不现犹夜射冥室者。 不以善知识。 不亲近善知识。 闻恶不出其本。 闻善不叹其德。 犹若冥室之中暗射其矢。 是故说曰。 非贤则不现犹夜射冥室也贤者有千数智睿在丛林义理极深邃智者所分别贤者有千数智睿在丛林者。 所谓贤者有所分别。 闻一句义畅演无数辩才之法。 思惟分别皆由观练。 是故说曰。 贤者有千数睿智在丛林也。 义理极深邃智者所分别者。 分别诸法不失次第。 义理深邃究畅其法。 知所从生知所从灭。 分别义理一一不失。 是故说曰。 义理极深邃智者所分别多有众生类非射而不值今观此义理无戒人所耻多有众生类非射而不值者。 所谓值者。 所修非法之人是也。 是故说曰。 多有众生类非射而不值也。 今观此义理无戒人所耻者。 利根捷疾。 观是常非常有净无净。 戒德具者叹说其净。 犯戒之人闻彼教训。 谓为诽谤不说真诚。 自不称名姓号之本。 亦不自卑叹誉彼者。 犹若善射之人。 分别善者而效其矢。 所以然者。 欲使恶者改修其行。 修善者敦崇正法。 是故说曰。 今观此义理无戒人所耻也观有知恐怖变易知有无是故不乐有当念远离有观有知恐怖变易知有无者。 有者恐怖不可恃怙。 如实而不去离。 是故说曰。 观有知恐怖。 变易知有无也。 是故不乐有当念远离有者。 夫人不乐众苦之本。 亦不思惟本业所造。 是故说曰。 是故不乐有当念远离有也无信无反复穿墙而盗窃断彼希望意是名为勇士无信无反复者。 如有诸佛弟子。 无有笃信之意。 何以故。 彼人不信佛不信法不信比丘僧。 亦复不信苦习尽道。 尽者为灭尽泥洹是。 彼人不信亦不恭奉。 是故说曰无信无反复也。 穿墙而盗窃者。 彼执行人。 穿坏有漏三界之墙。 于中贸易望其福庆。 是故说曰穿墙而盗窃也。 断彼悕望意是名为勇士者。 断其利养之想无有悕望。 人中之士无有过者。 是故说曰。 断彼悕望意是名为勇士也除其父母缘王家及二种遍灭其境土无垢为梵志除其父母缘者。 如来所以说是者。 现其爱心永尽无余更不复生。 是故说曰除其父母缘也。 王家及二种者。 所以论王现其憍慢。 二种者。 一者戒律二者邪见。 除此憍慢更不复兴。 是故说曰王家及二种也。 遍灭其境土无垢为梵志者。 如来所以说此者。 欲现己慢永尽无余修其净行。 是故说曰。 遍灭其境土无垢为梵志也若人无所依知彼所贵食空及无相愿思惟以为行若人无所依者。 修行之人无众结使。 亦不藏贮。 是故说曰若人无所依也。 知彼所贵食者。 世人依食以存其命。 知其抟食所出本末。 更乐食者兴意想着。 如彼生牛之皮。 意想食者如彼火聚。 识想食者犹如剑戟。 如彼抟食之人观食本末。 或自手执或在钵中。 思惟翻覆食所从生为从何灭。 观诸恶露不可贪乐。 是故说曰知彼所贵食也。 空及无相愿思惟以为行者。 如彼众生入三解脱门。 思惟念道不去心首。 是故说曰空及无相愿思惟以为行也鸟飞虚空而无足迹如彼行人说言无趣鸟飞虚空而无足迹者。 虚空飞鸟悉名凤凰。 虚空之中不见足迹。 周旋往来都无处所。 是故说曰鸟飞虚空而无足迹也。 如彼行人说言无趣者。 彼修行人观此义理。 都不知东西南北所趣之方。 是故说曰如彼行人说言无趣也诸能断有本不依于未然空及无相行思惟以为行诸有行人断有根本。 所论有者。 欲有色有无色有永尽无余。 更不复兴。 是故说曰诸能断有本也。 不依于未然者。 不知未变之事兴衰之变。 是故说曰。 不依于未然也。 空及无相行思惟以为行者。 着三解脱灭尽之门。 以自娱乐不能舍离。 是故说曰。 空及无相行思惟以为行也希有众生不顺其径有度不度为死甚难希有众生不顺其径者。 希有众生生于中国者。 复有众生遇贤圣者。 亦复少耳。 是故说曰希有众生不顺其径也。 有度不度者。 多有众生求度世者。 亦复少耳。 不知生死根栽有无是非。 斯由鄙浊不达性行。 是故说曰有度不度也。 为死甚难者。 人之贪生但见目前。 不知趣死众苦之患。 亦不思惟度世之业。 是故说曰为死甚难也诸有平等说法法共相观尽断诸结使无复有热恼诸有平等说法法共相观者。 夫人处世观察是非。 法法成就无有高下。 是故说曰诸有平等说法法共相观也。 尽断诸结使无复有热恼者。 如彼行人思惟挍计。 断诸结使去诸想着。 无复热恼之患。 是故说曰尽断诸结使无复有热恼行路无复忧终日得解脱一切结使尽无复有众恼行路无复忧终日得解脱者。 履行之人修德自然。 毕众苦恼不兴尘垢。 是故说曰行路无复忧终日得解脱也。 一切结使尽无复有众恼者。 如彼行人执意牢固。 结使永尽无余。 是故说曰一切结使尽无复有众恼也无造无有造造者受烦热非造非无造前忧后亦然无造无有造造者受烦热者。 人前为罪深知非法。 向人布现求改忏悔不自隐藏。 若更生受形不受苦恼。 是故说曰无造无有造造者受烦热也。 非造非无造前忧后亦然者。 人前为过寻时改悔。 寿终之日神不错乱。 善神卫护不至恶道。 是故说曰非造非无造前忧后亦然也造者为善妙以作不怀忧造而乐而造生天受欢乐造者为善妙以作不怀忧者。 人修善行众德具足。 众人所敬莫不宗奉。 寿终之后生善处天上。 是故说曰造者为善妙以作不怀忧造而乐而造生天受欢乐也亦复不知论贤圣不差别若复知论议所说无垢迹亦复不知论贤圣不差别者。 如彼行人不解议论不别句义。 若在大众不知威仪礼节。 贤愚不别。 是故说曰亦复不知论贤圣不差别也。 若复知论议所说无垢迹者。 无垢之论。 去诸想着内怀欢喜称庆无量。 所闻法味充饱一切。 不趣恶道饿鬼畜生地狱之恼。 是故说曰若复知论议所说无垢迹也说应法议说当竖仙人幢法幢为仙人仙人为法幢说应法议说。 昌炽法味与人演布。 文句具足展转相教。 仙人者诸佛世尊也。 说名身句身一一分别无有错谬。 欲使正法久存于世。 是故说曰说应法议说当竖仙人幢法幢为仙人仙人为法幢也或有寂然骂或有在众骂或有未声骂世无有不骂或有寂然骂者。 心内炽然咒咀不息。 欲使彼人遭水火盗贼。 内心思惟不彰露在外。 是故说曰或有寂然骂也。 或有在众骂高声大唤不避尊卑。 是故说曰或有在众骂也。 或有未声骂权在众中。 亦不高声对面相骂。 是故说曰或有未声骂世无有不骂一毁一誉但利其名非有非无亦不可知一毁一誉但利其名。 诸善功德育养其身。 设得供养不以为欢。 若彼毁辱不以为戚。 过去已灭善心不绝。 当来未至未有生兆。 现在不住当复漂转。 是故说曰一毁一誉但利其名非有非无亦不可知也睿人所誉若好若丑智人无缺睿定解脱如紫磨金内外净彻睿人所誉若好若丑。 觉见广见敷演一义而不可及。 皆蒙得度济神离苦。 犹如如来行则履虚离地四寸。 地上印文炳然自现。 其中虫蠡有形之类蒙光得度。 七日安隐永无众苦无能伤害。 犹如紫磨纯金。 内外清净无有瑕滓。 是故说曰睿人所誉若好若丑智人无缺睿定解脱如紫磨金内外清彻也犹若安明山不为风所动睿人亦如是不为毁誉动如彼安明山峙立安固。 终不为风所动。 如来处世去世八法。 不为毁誉所动。 有一梵志多闻广见无事不苞。 闻佛出世不为毁誉所动。 持心如地不记好丑。 往至佛所。 以百种骂毁呰如来。 后复以百种语赞誉如来。 如来心意铿然不动。 是故说曰犹若安明山不为风所动睿人亦如是不为毁誉动也如树无有根无枝况有叶健者以解缚谁能毁其德如树无有根无枝况有叶者。 无明根本众患之源。 爱生枝叶以兴邪见。 是故说曰如树无有根无枝况有叶也。 健者以解缚谁能毁其德者。 所谓健者谓佛世尊脱诸缚着更不受胞胎之形。 亦复不从今世至后世。 是故说曰健者以解缚谁能毁其德也无垢无有住身堑种苦子最胜无有爱天世人不知无垢无有住者。 去诸结使永尽无余。 有结则有住。 无结则无住。 亦无身堑亦无苦子。 是故说曰无垢无有住身堑种苦子也。 最胜无有爱天世人不知。 如来坐禅寂然入定。 三昧正受灭形自隐。 诸天圣人欲得知如来者。 此事不然。 是故说曰最胜无有爱天世人不知也犹如网丛林无爱况有余佛有无量行无迹谁迹将犹如网丛林者。 佛告比丘。 今当与汝说爱根本枝叶滋蔓。 善思念之。 广说如契经。 流转生死分着五道。 是故说曰犹若网丛林。 无爱况有余者。 如来成道永无有爱。 永断五道不处三界不受四生。 是故说曰无爱况有余也。 佛有无量行无迹谁迹将者。 所谓佛者。 教寤一切诸法。 无事不知无事不达。 修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根力觉道。 广布演说无有穷极。 高而无上无能量度。 深邃无下深不可测。 有结则有迹无结则无迹。 夫人有足。 便得游行东西南北。 四维上下。 结有迹者。 将入三界游驰五道不离生死。 结无迹者。 则不至三界八难之处。 是故说曰佛有无量行无迹谁迹将也若有不欲生以生不受有佛有无量行无迹谁迹将若有不欲生以生不受有者。 舍身受形经历生死。 亿千万身生死无量不可称计。 今得成道毕故。 身更不受形受诸苦恼。 是故说曰若有不欲生以住不受有佛有无量行无迹谁迹将也若欲灭其想内外无诸因亦无过色想四应不受生若欲灭其想内外无诸因者。 所谓想者。 欲想色想无色想。 行人永灭亦不使生。 亦复不造三界结使。 内外清净不造尘垢。 是故说曰若欲灭其想内外无诸因也。 亦无过色想四应不受生者。 如彼行人观过去色。 过去造色未来色。 未来色造色现在色。 现在造色一一分别四无有色。 如彼转轮圣王统四天下。 身有大人之相众好具足。 行人观彼如己无异。 不以色好而兴好想。 不以色丑而兴恶想。 不见我是彼非彼是我非我。 亦复不见是非是是非非。 都无好丑之想。 永断四应不与从事。 是故说曰亦无过色想四应不受生也舍前舍后舍间越有一切尽舍不受生老舍前舍后舍间越有。 所谓前者。 舍过去阴持。 入结使缚着。 舍后者。 舍未来阴持。 入结使缚着。 舍间越有者。 舍现在阴持。 入结使缚着。 舍一切者。 于现身中得虚无道。 王三千典十方。 由意自从所作已办。 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是故说曰舍前舍后舍间越有一切尽舍不受生老也。 发布时间:2025-08-14 10:23:5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