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勿谤僧报,恶报难尽 内容: 1、恶报难尽●佛言。 宁以利刀割其舌。 积劫受苦。 不可以一言骂谤持戒比丘。 恶报难尽。 (沙弥律仪要略增注)●佛告尊者优波离言。 我终不许外道俗人举苾刍①罪。 我尚不许诸苾刍僧不依于法。 率尔②呵举破戒苾刍。 何况驱摈③。 若不依法。 率尔呵举破戒苾刍或复驱摈。 便获大罪。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三,龙藏22册263页)【注释】①苾刍(音毕除):华译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 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 (佛学常见词汇) ②率尔:轻率,随意。 ③驱摈:就是撵走、赶走。 2、僧德如海●(佛言)复次大梵。 若有依我而出家者。 犯戒恶行。 内怀腐败如秽蜗螺。 实非沙门自称沙门。 实非梵行自称梵行。 恒为种种烦恼所胜。 败坏倾覆。 如是苾刍。 虽破禁戒。 行诸恶行。 而为一切天。 龙。 药叉。 健达缚。 阿素洛。 揭路荼。 紧捺洛。 莫呼洛伽。 人非人等。 作善知识。 示导无量功德伏藏。 如是苾刍。 虽非法器。 而剃须发。 被服袈裟。 进止威仪。 同诸贤圣。 因见彼故。 无量有情。 种种善根。 皆得生长。 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 生天涅槃正路。 是故依我而出家者。 若持戒。 若破戒。 下至无戒。 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 依俗正法。 以鞭杖等。 捶拷其身。 或闭牢狱。 或复呵骂。 或解肢节。 或断其命。 况依非法。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龙藏22册257-258页)【注释】①苾刍(音毕除):华译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 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 (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佛说僧伽福德人,真诚礼敬胜求神;宁焚塔寺投崖死,莫毁三尊种苦因。 佛陀不允许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恶,其人即违犯无量重罪。 (昙影法师《劝大众勿造口业》)●破禁苾刍虽无戒,初心出家功德胜,百千万亿白衣①人,功德纵多不及彼。 (赞僧功德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册)【注释】①白衣:原意白色之衣,转称着白衣者,即指在家人。 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佛学大词典)●出家功德经云。 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 功德无量。 譬四天下。 满中罗汉。 百岁供养。 不如有人为涅槃故。 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量。 又如起七宝塔。 高至三十三天。 不如出家功德。 (法苑珠林卷22入道篇13,龙藏126册33页)●不得说僧中过失者。 谓与俗人谈论。 当以诚谛之语。 发其信心。 若说僧中过失者。 如以利刀。 断其信根也。 然人非圣哲。 孰能无过。 迦叶起舞。 尧舜病诸。 自无慧目。 岂察他非。 僧德如海。 佛犹亲赞。 若生诽谤。 自招苦报。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尔时世尊,而说颂曰:瞻博迦华虽萎悴,而尚胜彼诸余华,破戒恶行诸苾刍,犹胜一切外道众①。 ”这个瞻博迦华,是产在印度森林里面的树。 这个树身很高大,它的叶有光滑,长有六、七寸,叶里是粉白,而且有柔软的毛。 花是黄色的,看起来像灿烂的黄金,而且它香气四溢。 它的树皮分泌的汁,可以做为香水。 因为来自于香树,开出来的花特别的香。 “萎悴”就是枯萎,“尚”就是尚且。 “瞻博迦华”这么香的花虽然萎悴,就是枯萎了,也绝对胜过其他的花。 这一句话意思就是,再没有修行的比丘,绝对胜过世间任何人,绝对胜过一切外道。 注意听! 为什么? 记住! 外道永远没有办法超越三界,无量亿劫绝对没有办法离苦得乐。 为什么? 知见错误。 没有依佛的知见修行,永远在三界里面打转。 最差最差的比丘,他现了僧相,了解无常、缘起,乃至于大乘佛教,念佛、参禅、拜忏、打水陆,都种下无量的善根,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 所以说最差的比丘、比丘尼,现僧相的沙弥、沙弥尼(除非他知见错误),都比世间的人,包括一切的外道都强得太多。 因为他有一天,一定会解脱生死,他种下了无量无边的善根因缘。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瞻博迦华是一种很香的花,就算枯萎了、烂坏了,也绝对比其他的花香。 破戒恶行的诸比丘,也绝对胜过一切的外道。 外道没有缘起法,外道没有空慧的思想,他怎么解脱呢? ! (慧律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注释】①此偈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三,龙藏22册258页。 3、此罪最大●为破僧故,发虚诳语,诸恶行中,此罪最大。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三,龙藏第96册479页)●《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上面就说:“不向未受具①人说比丘罪恶。 若说过罪。 则破法身故。 ”也就是说,比丘不应该向居士说另外出家人的过失,如果说的话,就是破法身。 (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第十八讲)【注释】①未受具:未受持具足戒。 (佛学常见词汇)● “宁破塔坏像(此极重罪),不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过恶。 ”注意! 塔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场。 你宁可开挖土机来把道场整个打掉,你也可以把前面的西方三圣打掉,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相打掉、毁掉,当然这个罪就很重了,这个就已经出佛身血了,不得了了,谁敢做这种事? 也绝对不可以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过恶。 “若说过恶,则破法身。 ”法身叫做慧命,就会断了无量无边众生的法身慧命。 (慧律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出家僧人是三宝之一,堪称是宝,既然是宝,他即使不完整,但他仍然是宝。 譬如珠宝玉器,即使坏了,你能说它就不是宝了吗? 黄金坏了碎了,难道就不是黄金了吗? 又如瓦砾,即使再完整的瓦砾,它也称不上是黄金珠宝,只能是一块完整的瓦砾而已! 破戒恶行的诸比丘,也依然是宝,绝对不是瓦砾! 他的功德胜行,也绝对胜过一切的外道。 外道没有缘起法,外道没有空慧的思想,他怎么解脱呢? 我在这里说些,不是提倡比丘作恶犯戒,也不是包藏僧人的罪行,而是旨在提醒出家僧侣、在家菩萨,要警防口业。 不要因为别人错误了,自己也去错误,别人破戒了,自己也去破戒。 须知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 他要造业他得果报,你要毁谤僧人,你就要下地狱! 破戒作恶那是他的事,谤僧受报那就是你的事。 在家信众说比丘过恶,犯大重罪,必受恶报;身为出家僧众,说比丘过恶,也是同样犯大重罪。 因此,佛陀为了避免缁素①造口业,特别教戒僧众,不得向未受具戒者,说比丘过恶。 如人恶心出佛身血、毁塔坏寺等,其罪虽是极为深重,但是尚不及说僧众过恶的无间重罪。 所以《戒经》说:“宁可毁塔坏寺,不说他比丘粗恶罪。 ”古人也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六也说:“为大护佛法故,如向白衣(在家信众)说比丘罪恶,则前人于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像(此罪极重),也不向未受戒人说比丘过恶;若说过恶,则破法身。 ”说僧尼是非过恶的人,其罪超过毁坏“佛塔”和“佛像”的重罪!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世间如无僧人,便无佛法”,有话说“佛法弘扬本在僧”嘛,所以讲僧人的过失会使信众远离三宝。 (慧律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注释】①缁素:缁与素之并称。 又称缁白。 缁,黑;素,白。 出家众通常披着黑衣,故以缁代称;在家者披着素衣,故又称白衣。 缁素即出家、在家之并称。 意谓道俗、僧俗。 (佛学大词典)● 现时有些僧尼,为了拉信徒,不惜用妄言恶口诽谤邻近寺院。 误以为这样,可使邻近寺院的信徒,到自己的寺院来拜拜。 岂知信徒听到你们出家人互相攻讦,为避免是非起见,干脆以后都不到寺院了。 如此蠢行,即损人又损己,切须痛改。 《萨婆多论》云:“若向白衣说比丘罪恶,则前人于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像,不向俗人说比丘罪恶,若说过恶,则坏法身。 ”这意思就是:向俗人说出家人的过恶,会永远不得成佛的,因为他的法身已坏了。 (广化法师《沙弥律仪要略集注》)● “说比丘过恶(是非)的人,其罪业超过毁破佛塔和打坏佛像的重罪。 ”吓死人了,没有听实在是不知道。 所以如果你有心无心,或者是有意无意,在三宝门中以前曾经犯过的,赶快拜八十八佛求忏悔,忏悔包括改过,要不然就是念《大悲咒》。 念《大悲咒》五逆十恶重罪都可以灭。 (慧律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佛制定比丘尼必须行“八敬法”,才能成为比丘尼,才能得戒。 不行八敬法,比丘尼马上就破戒。 如果你在她面前,呵举破戒的比丘,她对比丘失掉信心,不恭敬;不从表面,就从心里如果不恭敬,都会失掉八敬法的,她的比丘尼戒,实际上已经不成立了。 你想一想,你破了自己的法,也破了她的法,这都是不行的。 所以说,我们大家不能在众多苾刍和苾刍尼前,率尔呵举破戒比丘。 (妙祥法师《口业之过》)●毁谤出家人罪很重。 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对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诸佛;若毁谤他则罪孽深重。 至于破戒僧,因行为不检而招致众生毁谤三宝之因缘,他自己将来作堕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与众生不发生关系。 故古诗有云:其人戒定虽赢弱,善能说法度众生;若能供养此人者,胜于供养十方佛。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一百句)●你如果看到比丘、比丘尼一些跟自己的理想有落差的,你就不看,就当做菩萨示现的看不懂。 出家人也是圣凡不齐。 在佛门里,你不管受到多大的委屈、痛苦,也绝不发一句对三宝恶言。 毁谤比丘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罪比出佛身血的罪更重。 (慧律法师《100个记住》)● 千万不要把僧众和高僧大德比喻成动物,否则果报极为严重! 现在此类现象非常普遍。 有些出家人互相取外号;有些居士念佛时特别精进,念完佛却以各种恶名相称。 这些人大多是因为不懂因果而造下口业。 我以前也是这样,读书的时候,因为不懂佛法,自己给很多同学取了外号,最后他们的真名没人叫,反而外号成了真名。 出家后,尤其是听法王讲了《百业经》以后,我才认识到以前造的口业太可怕了。 从那以后就发誓,再也不说恶语,而且也经常忏悔;在管理僧众的这些年中,自己说话也非常小心。 希望在座的各位注意自己的语言,否则也可能造下很多恶业,甚至不经意开玩笑时都可能造下恶业。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55 课)●(网上)那些批高僧大德的,大家千万要闭上自己的嘴巴,对这种帖子,连反驳都不要,以免抬高了人气,参与了共业。 (网摘,岚雨《孝道与人生》2010年9月20日) 发布时间:2025-08-17 08:23:3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2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