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护法论(中) 内容: 护法论(中)宋丞相无尽居士张商英述孔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以仁义忠信为道耶。 则孔子固有仁义忠信矣。 以长生久视为道耶。 则曰夕死。 可矣。 是果求闻何道哉。 岂非大觉慈尊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也。 不然则列子何以谓。 孔子曰。 丘闻西方有大圣人。 不治而不乱。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列子学孔子者也。 而遽述此说。 信不诬矣。 孔子圣人也。 尚尊其道。 而今之学孔子者。 未读百十卷之书。 先以排佛为急务者何也。 岂独孔子尊其道哉。 至于上下神祇。 无不宗奉。 矧兹凡夫。 辄恣毁斥。 自昧已灵。 可不哀欤。 韩愈曰。 夫为史者。 不有人祸。 则有天刑。 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 盖为史者采摭人之实迹。 尚有刑祸。 况无故轻薄。 以毁大圣人哉。 且兹人也。 无量劫来。 沉沦诸趣。 乘少善力。 而得此身。 寿夭特未定也。 纵及耳顺从心之年。 亦暂寄人间耳。 以善根微劣。 不能亲炙究竟其道。 须臾老之将至。 为虚生浪死之人。 自可悲痛。 何暇更纵无明业识。 造端倡始。 诱引后世阐提之党。 背觉合尘。 同入恶道。 罪萃厥身。 可不慎哉。 且佛何求于世。 但以慈悲广大愿力深重。 哀见一切众生。 往来六道。 受种种苦。 无有已时。 故从兜率天宫。 示现净饭国王之家。 为第一太子。 道德文武。 端严殊特。 于圣人中。 而所未有。 于弱冠之年。 弃金轮宝位。 出家修道。 成等正觉。 为天人师。 随机演说三乘五教。 末后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付嘱摩诃迦叶。 为教外别传。 更相传授。 接上根辈。 故我本朝太宗皇帝之序金刚般若也。 则曰叹不修之业溥。 伤强执之愚迷。 非下士之所知。 岂浅识之能究。 大哉圣人之言。 深可信服。 一从佛法东播之后。 大藏教乘。 无处不有。 故余尝谓。 欲排其教。 则当尽读其书深求其理。 摭其不合吾儒者。 与学佛之见。 折疑辨惑。 而后排之可也。 今不通其理。 而妄排之则是斥鷃笑鹍鹏。 朝菌轻松柏耳。 欧阳修曰佛者善施无验不实之事。 盖亦未之思耳。 尝原人之造妄者。 岂其心哉。 诚以赒急饥寒。 苟免患难而已。 佛者舍其至贵极富。 为道忘身。 非饥寒之急。 无患难可免。 其施妄也。 何所图哉。 若以造妄垂裕其徒凡夫尚知我躬不阅。 遑恤我后。 而佛岂不知耶。 古今世人。 有稍挟欺绐者。 必为众人所弃。 况有识之贤者乎。 若使佛有纤毫妄心。 则安能俾其佛教。 绵亘千古。 周匝十方。 天龙神鬼无不倾心。 菩萨罗汉。 更相弘化。 试此论之。 有诈妄心者。 求信于卑凡下愚。 尚不可得。 况能摄伏于具神通之圣人哉。 经云。 如来是真语者。 实语者。 如语者。 不诳语者。 不异语者。 又云诸佛如来无妄语者。 信哉斯言。 明如皎日。 孟子曰诵尧之言。 行尧之行。 是尧而已矣。 余则曰。 诵佛之言。 行佛之行。 是佛而已矣。 何慊乎哉。 佛祖修行。 入道蹊径。 其捷如此。 而人反以为难。 深可闵悼。 撮其枢要。 戒定慧而已。 若能持戒。 决定不落三涂。 若能定力。 决定功超六欲。 若能定慧圆明。 则达佛知见入大乘位矣。 何难之有哉。 诗云。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其是之谓乎。 韩愈与大颠论议往复数千言。 卒为大颠一问曰。 公自揣量学问知识。 能如晋之佛图澄乎。 能如姚秦之罗什乎。 能如萧梁之宝志乎。 愈曰吾于斯人。 则不如矣。 大颠曰。 公不如彼明矣。 而彼之所从事者。 子以为非何也。 愈不能加答。 其天下之公言乎。 佛岂妨人世务哉。 金刚般若云。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维摩经偈云。 经书咒禁术。 工巧诸伎艺。 尽现行此事。 饶益诸群生。 法华经云。 资生业等。 皆顺正法。 傅大士庞道元岂无妻子哉。 若也身处尘劳。 心常清净。 则便能转识为智。 犹如握土成金。 一切烦恼。 皆是菩提。 一切世法。 无非佛去。 若能如是。 则为在家菩萨了事凡夫矣。 岂不伟哉。 欧阳修曰。 佛为中国大患。 何言之甚欤。 岂不尔思。 凡有害于人者。 奚不为人所厌而天诛哉。 安能深根固蒂于天下也。 桀纣为中国天子。 害迹一彰。 而天下后世共怨之。 况佛远方上古之人也。 但载空言传于此土。 人天向化。 若偃风之草。 苟非大善大慧。 大利益大因缘。 以感格人天之心者。 畴克尔耶。 一切重罪。 皆可忏悔。 谤佛法罪。 不可忏悔。 诚哉是言也。 谤佛法则是自昧其心耳。 其心自昧。 则犹破瓦不复完灰不重木矣。 可忏悔哉。 佛言。 唯有流通佛法是报佛恩。 今之浮图。 虽千百中无一能仿佛古人者。 岂佛法之罪也。 其人之罪。 虽然如是。 礼非玉帛而不表。 乐非钟鼓而不传。 非藉其徒以守其法。 则佛法殆将泯绝无闻矣。 续佛寿命何赖焉。 滥其形服者。 诛之自有鬼神矣。 警之自有果报矣。 威之自有刑宪矣。 律之自有规矩矣。 吾辈何与焉。 然则是言也余至于此卒存二说。 苏子瞻尝谓余曰。 释氏之徒。 诸佛教法所系。 不可以庶俗待之。 或有事至庭下。 则吾徒当以付嘱流通为念。 与之阔略可也。 又曾逢原作郡时。 释氏。 有讼者。 阅实其罪必罚无赦。 或有勉之者。 则曰。 佛法委在国王大臣。 若不罚一戒百。 则恶者滋多。 当今之世。 欲整齐之。 舍我辈其谁乎。 余考二公之言。 则逢原所得多矣。 其有不善者。 诚可恶也。 岂不念皇恩度牒。 不与征役者。 人主之惠哉。 岂不念。 古语有云。 一子出家九族生天哉。 岂不念。 辞亲弃俗。 当为何事哉。 岂不念。 光阴易往。 而道业难成哉。 岂不念。 道眼未明而四恩难报哉。 岂不念。 行业不修。 而滥膺恭敬哉。 岂不念。 道非我修。 而谁修哉。 岂不念。 正法将坠。 而魔法增炽哉。 盖昔无著遇文殊时。 已有凡圣同居龙蛇混杂之说。 况今去圣逾远。 求其纯一也不亦难乎。 然念大法所寄。 譬犹披沙拣金。 裒石攻玉。 纵于十斛之沙得粒金。 一山之石得寸玉。 尚可以为世珍宝也。 非特学佛之徒为然。 孔子之时。 已分君子儒小人儒矣。 况兹后世服儒服者。 岂皆孔孟颜闵者哉。 虽曰学者求为君子。 安能保其皆为君子耶。 历观自古巨盗奸臣强叛猾逆。 率多高才博学之士。 岂先王圣教之罪欤。 岂经史之不善欤。 由此喻之。 末法像教之僧。 败群不律者。 势所未免也。 韩愈曰。 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后汉时。 流入中国。 上古未曾有也。 自皇帝已下。 文武已上。 举皆不下百岁。 后世事佛渐谨。 年代尤促。 陋哉愈之自欺也。 愈岂不闻孟子曰舜生于诸冯。 迁于负夏。 卒于鸣条。 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 卒于毕郢。 西夷之人也。 舜与文王皆圣人也。 为法于天下后世。 安可夷其人废其法乎。 况佛以净饭国王。 为南赡部洲之中而非夷也。 若以上古未尝有而不可行。 则蚩尤瞽[耳*叟]。 生于上古。 周公仲尼。 生于后世。 岂可舍衰周之圣贤。 而取上古之凶顽哉。 而又上古野处穴居。 茹毛饮血。 而上栋下宇。 钻燧改火之法。 起于后世者。 皆不足用也。 若谓上古寿考。 而后世事佛渐谨。 而年代尤促者。 窃铃掩耳之论也。 愈岂不知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之事乎。 岂不知孔鲤颜渊冉伯牛之夭乎。 又书无逸曰。 自时厥后。 亦罔或克寿。 或十年或七八年。 或五六年或三四年。 彼时此方未闻佛法之名。 自汉明佛法至此之后。 二祖大师百单七岁。 安国师百二十八岁。 赵州和尚。 七百二十甲子。 岂佛法之咎也。 又曰如彼言可凭则臣家族合至灰灭。 此亦自蔽之甚也。 佛者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自他无间。 冤亲等观。 如提婆达多。 种种侵害于佛。 而终怜之。 受记作佛。 而后世若求喜怒祸福以为灵。 则是邀祭祀之小小鬼神矣。 安得谓之大慈悲之父乎。 世间度量之人。 尚能遇物有容。 犯而不校。 况心包太虚。 量廓沙界之圣人哉。 信与不信。 何加损焉。 佛者如大医王。 善施法药。 有疾者信而服之。 其疾必瘳。 其不信者。 盖自弃耳。 岂医王之咎哉。 夏虫不可语冰霜。 井蛙不可语东海。 吾于韩愈见之矣。 若谓事佛促寿。 则毁佛者。 合当永寿。 后世之人。 排佛者故多矣。 士庶不足道也。 如唐武宗会昌五年八月下旬废教。 至六年三月初。 才及半年而崩者。 此又何也。 如唐李白杜甫卢同李翱之辈。 韩愈亦自知其不及矣。 然诸子亦未尝排佛。 亦不失高名也。 众人之情。 莫不好同而恶异。 是此而非彼。 且世之所悦者。 纷华适意之事。 释之所习者。 简静息心之法。 此其所以相违于世也。 诸有智者。 当察其理之所胜道之所在。 又安可不原彼此之是非乎。 林下之人。 食息禅燕。 所守规模。 皆佛祖法式。 古今依而行之。 举皆证圣成道。 每见讥于世者。 不合俗流故也。 佛之为法。 甚公而至广。 又岂止缁衣祝发者得私为哉。 故唐相裴公美序华严法界观云。 世尊初成正觉。 叹曰。 奇哉一切众生。 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执着。 而不证得。 于是称法界性。 说华严经。 佛之随机接引故多开遮权变。 不可执一求也。 欧阳永叔曰。 无佛之世诗书雅颂之声。 其民蒙福如此。 永叔好同恶异之心。 是则是矣。 然不能通方远虑。 何其隘哉。 若必以结绳之政。 施之于今可乎。 殊不知天下之理。 物希则贵。 若使世人举皆为儒。 则孰不期荣。 孰不谋禄。 期谋者众。 则争竞起。 争竞起。 则妒忌生。 妒忌生。 则褒贬胜。 褒贬胜。 则仇怨作。 仇怨作。 则挤陷多。 挤陷多。 则不肖之心。 无所不至矣。 不肖之心。 无所不至。 则为儒亦不足为贵矣。 非特儒者为不足贵也。 士风如此。 则求天下之治也亦难矣。 佛以其法。 付嘱国王大臣。 不敢自专也。 欲使其后世之徒。 无威势以自尊。 隆道德以为尊。 无爵禄以自活。 依教法以求活。 乞食于众者。 使其折伏憍慢。 下心于一切众生。 又维摩经。 佛令迦叶前往问疾。 迦叶忆念。 昔于贫里。 而行乞食时。 维摩诘来谓我言。 唯大迦叶。 有慈悲心。 而不能普。 舍豪富从贫乞也。 肇法师注云。 迦叶以贫人昔不植福故生贫里。 若今不积善。 后复弥甚。 愍其长苦故。 多就乞食。 又曰。 见来求者。 为善师想。 什法师注云。 本无施意。 因彼来求。 发我施心。 则为我师。 故为善师想也。 不畜妻子者。 使其事简累轻。 道业易成也。 易其形服者。 使其远离尘垢。 而时以自警也。 惜乎窃食其门者。 志愿衰劣。 不能企及古人。 良可叹也。 且导民善世莫盛乎教。 穷理尽性。 莫极乎道。 彼依教行道。 求至乎涅槃者。 以此报恩德。 以此资君亲。 不亦至乎。 故后世圣君。 为之建寺宇置田园。 不忘付嘱使其安心行道。 随方设化。 名出四民之外。 身处六和之中。 其戒净。 则福荫人天。 其心真。 则道同佛祖。 原其所自之恩。 皆吾君之赐也。 苟能以禅律精修。 于天地无愧。 表率一切众生。 小则迁善远罪。 大则悟心证圣。 上助无为之化。 密资难报之恩。 则不谬为如来弟子矣。 苟违佛祖之戒。 滥膺素餐。 罪岂无归乎。 上世虽有三武之君。 以徇邪恶下臣之请。 锐意剪除。 既废之后随而愈兴。 犹霜风之肃物也。 亦暂时矣。 如冬后有春之譬。 欲尽歼草木者。 能使冬后无春则可矣。 苟知冬后有春。 则何苦自当其恶而彰彼为善也。 于己何益哉。 余尝观察其徒中间。 有辞荣舍富者。 俊爽聪明者。 彼亦不知富贵可乐。 春色可喜。 肥鲜之甘。 车服之美。 而甘心于幽深閴寂之处。 藜羹韦布。 仅免饥寒。 纵未能大达其道。 是必渐有所自得者欤。 议者深嫉其徒不耕而食。 亦人知其一。 而莫知其他也。 岂不详观通都大邑。 不耕而食者。 十居七八。 以至山林江海之上。 草窃奸宄。 市廛邸店之下。 娼优厮役。 僻源邪径之间。 欺公负贩。 神祠庙宇之中。 师童巫祀者皆然也。 何独至于守护心城者。 而厌之哉。 今户籍之民。 自犁锄者。 其亦几何。 释氏有刀耕火种者。 栽植林木者。 灌溉蔬果者。 服田力穑者矣。 岂独今也。 如古之地藏禅师。 每自耕田。 尝有语云。 诸方说禅浩浩地。 争如我这。 里种田博饭吃。 百丈惟政禅师。 命大众开田。 曰。 大众为老僧开田。 老僧为大众说大法义。 大智禅师曰。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沩山问仰山曰。 子今夏作得个什么事。 仰山曰。 锄得一片地。 种得一畬粟。 沩山曰。 子可谓不虚过时光。 断际禅师。 每集大众栽松[钁-(目*目)+賏]茶。 洞山聪禅师常手植金。 刚岭松。 故今丛林普请之风尚存焉。 释氏虽众而各止一身一粥一饭。 补破遮寒。 而其所费亦寡矣。 且其既受国恩。 绍隆三宝。 而欲复使之为农可乎。 况其田园随例常赋之外。 复有院额科敷官客往来。 种种供给。 岁之所出。 犹愈于编民之多也。 其于公私。 何损之有。 余尝疾今官有劝农之虚名。 而挟抑农之实患且世之利用。 苟有益者。 不劝而人自趋矣。 今背公营私者。 侵渔不已。 或夺其时。 作不急之务。 是抑之也。 何劝之有。 今游惰者。 十常七八。 耕者十止二三。 耕者虽少。 若使常稔。 则菽粟亦如水火矣。 近岁或旱或潦。 无岁无之。 四方之稼。 秀而不实者。 岁常二三。 甚者过半。 亦岂为耕者少而粮不足哉。 老子曰。 我无为而民自富。 苟无以致和气而召丰年。 虽多耕而奚以为岁之丰凶系乎世数。 意其天理亦自有准量欤。 岁常丰谷愈贱。 耕者愈少。 此灼然之理。 僧者佛祖所自出也。 有苦行者。 有密行者。 各人有三昧。 随分守常德。 孜孜于戒律。 念念在定慧。 能舍人之所难舍。 能行人之所不能行。 外富贵若浮云。 视色声如谷响。 求道则期大悟而后已。 惠物则念众生而不忘。 今厌僧者。 其厌佛祖乎。 佛以持戒当行孝。 不杀。 不盗。 不淫。 不妄。 不茹荤酒。 以此自利利他。 则仁及含灵耳。 又岂现世父母哉。 盖念一切众生。 无量劫来。 皆曾为己父母宗亲故。 等之以慈。 而举期解脱。 以此为孝。 不亦优乎。 且聪明不能敌业。 富贵岂免轮回。 铜山奚补于馁亡。 金穴靡闻于长守。 余忝高甲之第。 仕至圣朝宰相。 其于世俗名利何慊乎哉。 拳拳系念于此者。 为其有自得于无穷之乐也。 重念人生幻化。 不啻浮泡之起灭。 于兹五蕴完全之时。 而不闻道可不惜哉。 若世间更有妙道。 可以印吾自肯之心。 过真如涅槃者。 吾岂不能舍此而趋彼耶。 恶贫欲富。 畏死欣生。 饮食男女。 田园货殖之事。 人皆知之。 君子不贵也。 所贵也者无上妙道也或谓余曰。 僧者毁形遁世之人。 而子助之何多哉。 余曰。 余所存诚者。 佛祖遗风矣。 岂恤乎他哉。 子岂不闻。 孟子言。 人少则慕父母。 知好色。 则慕少艾。 孰谓巾发而娶者。 必为孝子贤人。 今世俗之间。 博弈饮酒。 好勇斗狠。 以危父母者。 比比皆是也。 又安相形。 而不论心哉。 前辈有作无佛论者。 何自蔽之甚也。 今夫日月星辰。 雷霆风雨。 昭昭然在人耳目。 岂无主张者乎。 名山大川。 神祇庙貌。 可谓无乎。 世间邪精魍魉小小鬼神。 犹尚恪然信其是有。 何独至于佛而疑之。 旷大劫来。 修难行苦行。 成等正觉。 为圣中至圣。 人天法王。 明极法身。 充满沙界。 而谓之无可乎哉。 大集经云商主天子问。 佛在世之日。 有所供养。 世尊是受者。 而施者获福。 世尊灭后。 供养形像。 谁为受者。 佛言。 诸佛如来法身也。 若在世若灭后。 所有供养。 其福无异。 华严亦云。 佛以法为身。 清净如虚空。 虽然诸佛而名其道。 盖善权方便接引之门耳。 若必谓之无。 则落空见外道断见外道。 自昧自弃。 可悲也矣。 如云门大师云。 我当时若见一捧打杀。 与狗子吃者。 此大乘先觉之人。 解粘去缚。 遣疑破执而已。 岂初学者。 可躐等哉。 此可与智者道。 不可与愚者语。 其教之兴也。 恢弘之。 则有具神通之圣人。 信向之。 则有大根器之贤哲。 以至天地鬼神之灵。 无不景慕。 岂徒然哉。 大抵所尚。 必从其类。 拟之必从其伦。 般若正知。 菩提真见。 岂凡庸之人所能睥睨哉。 故同安察云。 三贤尚未明斯旨。 十圣那能达此宗。 缘觉辟支四果声闻。 尚不与其列。 况其下者乎。 在圣则为大乘菩萨。 在天则为帝释梵王。 在人则为帝王公侯。 上根大器。 功成名遂者。 在僧俗中。 亦必宿有灵骨。 负逸群超世之量者。 方能透彻。 故古德云。 闻而不信。 尚结佛种之因。 学而未成。 犹益人天之福。 惜乎愚者昧而不能学。 慧者疑而不能至。 间有世智辩聪者。 必为功名所诱。 思日竞辰。 焚膏继晷。 皇皇汲汲然。 涉猎六经子史。 急目前之应对。 尚且不给。 何暇分阴及此哉。 或有成名仕路者。 功名汩其虑。 富贵荡其心。 反以此道为不急。 罔然置而不问不觉。 光阴有限。 老死忽至。 临危凑亟虽悔奚追。 世有大道远理之如此也。 而不窥其涯涘者。 愧于古圣贤多矣。 既不闻道。 则必流浪生死散入诸趣。 而昧者甘心焉。 是谁之过欤。 嵩岳圭禅师云。 佛有三能三不能。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 而不能即灭定业。 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 而不能化导无缘。 佛能度一切有情。 而不能尽众生界。 是谓三能三不能也。 今有心愤愤口悱悱。 闻佛似寇仇。 见僧如蛇虺者。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且佛尚不能化导无缘。 吾如彼何哉。 议者皆谓。 梁武奉佛而亡国。 盖不探佛理者。 未足与议也。 国祚之短长。 世数之治乱。 吾不知其然矣。 尧舜大圣。 而国止一身。 其禅位者。 以其子之不肖。 而后禅也。 其子之不肖。 岂天罪之欤。 自开辟至汉明帝以前。 佛法未至于此。 而国有遇难者何也。 唐张燕公所记梁朝四公者。 能知天地鬼神变化之事。 了如指掌。 而昭明太子。 亦圣人之徒也。 且圣者以治国治天下。 为绪余耳。 岂无先觉之明而慎择可行之事以告武帝哉。 盖定业不可逃矣。 呜呼定业之不可作也。 犹水火之不可入也。 其报之来。 若四时之无爽也。 如西土师子尊者。 此土二祖大师。 皆不免也。 又岂直师子二祖哉。 释迦如来。 尚且不免。 金锵马麦之报。 况初学凡夫哉。 盖修也者。 改往修来矣。 且宿业既还已。 则将来之善。 岂舍我哉。 今夫为女形者。 实劣于男矣。 遽欲奉佛而可亟变为男子乎。 必将尽此报身。 而愿力有待于来世乎。 梁武寿高九十。 不为不多。 以疾而卒。 不至大恶。 但舍身之谬以其先见祸兆筮得乾卦上九之变。 取其贵而无位高而无民。 以此自卑欲图弭灾召福者。 梁武自谬尔。 于佛何有哉。 梁武小乘根器专信有为之果。 兹其所以不遇达磨之大法也。 过信泥迹执中无权者。 亦其定业使之然乎。 但圣人创法。 本为天下后世。 岂为一人设也。 孔子曰。 仁者寿。 而力称回之为仁。 而回且夭矣。 岂孔子之言无验欤。 盖非为一人而言也。 梁武之奉佛。 其类回之为仁乎。 侯景兵至而集沙门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者。 过信泥迹。 而不能权宜适变也。 亦犹后汉向诩张角作乱。 诩上便宜颇多讥刺。 左右不欲国家兴兵。 但追将兵于河上。 北向读孝经。 贼则当自消灭。 又如后汉盖勋传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等寇乱陇右扶风。 宋枭为守。 患多寇叛。 发布时间:2025-08-21 11:30:0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2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