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参究念佛论 (明·蕅益) 内容: 参究念佛论明蕅益大师著原夫本觉妙明,真如法界,智理无能所之分,依正绝自他之量。 只因迷妄,遍计横生,背觉性而九界杂陈,昧真境而三土幻现。 劳我世尊,垂慈设教,随众生根性,示无量法门。 或显了说;或隐覆谈;或曲接偏机,渐令入道;或直投圆种,顿使开明;或从一法中,分别说为无量;或以异方便,善巧助显一乘。 虽复教纲万殊,无非醒九界长梦,令复还元觉;了三土幻翳,令冥契寂光耳。 然了义中最了义,圆顿中极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无如净土一门。 何以言之?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见思净,超同居;尘沙净,超方便;无明净,超实报。 故曰:唯佛一人居净土。 尚何不了之义? 众生心念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一念顿入佛海。 故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岂不至圆至顿? 果德愿力不可思议,因心信力亦不可思议。 感应道交,文成印坏。 以凡夫而阶不退,未断惑而得横超。 又复三根普被,四土横该,五浊轻净在同居,体空巧净在方便,三观圆净在实报,究竟觉净在寂光。 尚无等者,矧或过之? 是名不可思议功德,世间难信之法也。 总其大要,须具信愿行三。 信则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 知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性外无佛,佛外无性;因必该果,果必彻因。 愿则念念回向,心心趋往。 行则无量法门,会归一致。 而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顾念佛一行,乃有多途。 《小经》重持名,《楞严》但忆念,《观经》主于观境,《大集》观佛实相。 后世智彻禅师,复开参究一路。 云栖大师极力主张净土,亦不废其说。 但法门虽异,同以净土为归。 独参究之说,既与禅宗相滥,不无淆讹可商。 尝试论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果能谛信,斯直知归。 未了之人,不妨疑着。 故谁字公案,曲被时机,有大利亦有大害。 言大利者,以念或疲缓,令彼深追力究,助发良多。 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为敲门瓦子,皆有深益。 必净土为主,参究助之,彻与未彻,始不障往生。 言大害者,既涉参究,便单恃己灵,不求佛力,但欲现世发明,不复愿往。 或因疑生障,谓不能生。 甚则废置万行,弃舍经典。 古人本意,原欲摄禅归净,于禅宗开此权机。 今人错会,多至舍净从禅。 于净宗翻成破法,全乖净业正因,安冀往生彼国? 问:净土为主,参究可当念佛否? 答:参、念皆属行摄,切则参亦往生,不切则念亦不生。 又虽有切行,若信愿为导则往生,无信愿为导则不生也。 问:彻悟人还须往生否? 答:普贤愿王,导归极乐;初地至十地,皆云不离念佛。 《怡山发愿》: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 《百丈清规》:课诵、送亡等事,无不指归净土。 故天如云:若果悟道,净土之生,万牛莫挽。 云栖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是知凡言不必生净土者,皆是增上慢人,非真入菩萨位者也。 问:念佛兼参究,可为助行。 参禅兼愿往,非偷心欤? 答: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 无净土之禅,非真禅。 然净土之禅,本不须参究,但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 若夫禅之净土,必须证极净心,非可以理夺事。 从上诸祖,凡情已尽,圣解未忘,不妨随机扫执。 后世学人,虽有干慧,染习未枯,自非发愿往生,依旧随业轮转。 永明四料简,楚石十念不缺等,正所谓有禅有净,岂偷心也? 问:参究念佛,与止观法门为同为异? 答:理则互融,门实有异。 止观以信入,参究以疑入。 止观虽三根普被,而上根方真得明了。 参究虽亦被三根,而上根始获大总持。 且如下根之人,或念佛,或参究,虽未达止观深理,然理无不具,以置心一处即止,用心参念即观。 故中根之人,或借解而起念行,或塞解而发参情,虽随机致用不同,亦皆不失止观大义。 唯上根之士,直下相应,境智一如,观谛不二。 斯时念与不念,皆得而究竟,更无可参。 何以故? 言前荐得,屈我宗风;句下分明,沉埋佛祖。 故知参究念佛之说,是权非实,是助非正。 虽不可废,尤不可执。 废则缺万行中一行,执则以一行而碍万行也。 高明学道之士,试熟计而力行之。 发布时间:2025-08-22 10:24:48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2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