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姜查禅师:人们为什么要出家? 内容: v医师:我想告诉您一个我亲戚的故事。 这个家庭有一个他们认为很有学习潜力的孩子,因此他们做了许多牺牲,供他去读大学。 在学校时,他开始对佛法产生兴趣,并乐此不疲。 他的父母原本冀望他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为家庭的支柱。 每个人都为了他的就学而做出牺牲,但是毕业前,他一直沉浸于佛法中,并且想要出家。 他的父母难过的掉眼泪,并且对宗教感到失望,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必须答应让他出家。 我不上寺庙,根据我的观点,世界分成两大部分,在家与出家。 我必须就业以养活家庭,我对于家庭、社会与国家都有责任。 我来这里得到一个印象,有些人希望每个人都出家。 但是作为一个在家人,我能造福社会与人群,我支撑我的家庭,并带给他们快乐。 我可以在这个职位上支持佛教,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出家,比丘与比丘尼就得下田工作,以及做生意,没有时间修行与教学。 因此当我听到这个年轻人的故事时,我认为他让父母伤透了心,这是一项罪过,一个可怕的罪过。 他对他的父母与亲人造了恶业,那是一项自私的行为,只是满足他自己的欲望而已。 阿姜查:确实如此,医生。 但是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一公斤的铅与一公斤的黄金,何者较有价值? 给你的话,你会选择哪一项? v医师:黄金。 阿姜查:生命也是如此。 当对象非常明确时,你会选择有价值的事物黄金。 同样的,这个年轻人也做出了他的选择。 你为什么选择黄金呢? v医师:因为它有价值。 阿姜查:这就对了,因此请不要那样想。 不是不可以想,而是应该观察如何才正确。 此外,你不需要担心每个人都出家的话,没有人来建设这个世界。 例如,当他们需要雇佣乐师时,你不必担心,他们只会雇用会演奏的人,不会雇用你或其他人。 不是每个人都会出家,也不会都没有人出家就是不会有这样的事。 只要具有信心与智慧的人都会这样做他们不应该受到压抑。 出家的动机不是为了伤害父母或我们的家族。 我们看见我们的家庭仍然陷在痛苦中,但是其他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就像铅与黄金的选择一样。 决定出家的人视这个世界如铅,因此他们选择出家。 我们不想要世间、家庭,以及其他会毁坏的东西,但是很少人能理解这一点。 手有手心与手背,但是目光却只能看到一边。 当人们以清净的动机出家时,他们也会感受到苦谛的苦,因为他们是依据法去看事情。 你可以说它是恶业,不过这么一来,佛陀还真的造了很多恶业! 说到底,这个动机不是自私的,它将能带给这个家庭光明。 现在,在我的寺里,有一个留学的比丘,最后决定出家。 他的父亲起初很难过,不过现在他来这里,已经不会再希望儿子离开寺院了。 一开始,我们看不出寺院的价值,但是智慧渐增之后,我们就了解,它真的有价值。 哦! 别担心,没有那么多人想出家,还是有许多人想留在世间,它不会空掉的。 人们出家后将停止造恶业,并且努力帮助众生了解,喜悦与冷静的生活,修习正命、和谐共处、彼此帮助、没有伤害与剥削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会出家,别想太多,每个人都不一样。 世间不是像你想的那样,否则,它就不是世间了。 v医生:关于修福,我有这样的问题。 修福应该是带给自己或别人快乐,我却看到人们为了修福,告诉他们的孩子:不要吃最贵的水果,把它们留着供养僧伽。 难道这不会造成别人的负担吗? 这也是我反对年轻人一毕业就出家的原因。 难道善行不是为了带给自己与其他人快乐与满足吗? 这个人修福的做法,就好像偷了别人的钱包去供养一样,而这笔钱可能正是被偷者的小孩的救命钱。 出家比丘的使命是宣扬佛法,但是最近到处都是阿姜。 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像佛陀一样。 佛陀是创始者,他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建立佛教。 因为其他人看不到法,所以他离开家去打开他们的眼睛。 但是现在已经有这么多法师了,大家都在传授佛法,这就够了。 这个年轻人模仿你们或佛陀的举动似乎不太需要。 如果他能再等个几年,或许不会那么令大家伤心,不会造成他们的困扰,并且能带给他们快乐。 我反对是因为他没有等到恰当的时机,他应该再等几年,他挑错了时间,因此我说它是罪过。 阿姜查:谁能知道正确的时间? v医生:如果他能笃定地等上七年再出家,就很好。 当然,如果等待的这7年中成了酒鬼,那就错了。 除了那样的情况之外,他应该等上7年。 阿姜查:你说等,你怎么确定他有时间? 你说等七年,但是死会等人吗? 你能和死亡商量吗? 每个人都想,但是谁能办得到? 如果他是这样想的,他就会出家。 他不是像你那样想,他了解法的永恒与时间的急迫,因此你能告诉他怎么做吗? v医生:(颤抖的说)我认为他很自私,他只是想到自己的法喜,而没有考虑到别人。 阿姜查:如果是这样,请你想一想,学医也是出自你自己的兴趣,对吗? v医生:是的阿姜查:为什么? 因为有自我,就有自私。 佛陀曾谈到这一点。 自我这个词只是一个概念,我们看到别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个我,其实他们只是地、水、火、风四大的组合。 佛陀明白这点,所以他教导无我的道理,因此自私是怎么来的? 相信有一个自我,才会有自私。 主张自我者,都是将四大看成个人,佛陀则只看到一堆瞬间聚合的事物。 但是我们不能这么讲,因为人们无法理解。 我只说一两句话,让你们自己去想,当我说前进、后退或停止时,你们能领会到这些话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只是在心里想而不说,那是什么? 有个人已经到达这里,但是其他人则还在别处。 你们听了却不了解。 了解是个问题,因为这是超越的语言,是佛陀的话。 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就能了解。 世间的方式和方法不同。 我们必须对一般人说前进这些话,但那无法代表全部。 我们说人有因果,对吧! 但是对凡愚于智者而言,还是不一样,它们的结果不同。 佛陀说:我凌驾因果,超越生死。 孩提时,当你看见气球,你会很兴奋,想要玩,但是你现在看见气球,还会想玩吗? v医师:不。 阿姜查:为什么不? v医师:因为没意思。 阿姜查:你长大了,对吗? 当你还是小孩时,你看见气球,觉得很珍贵,充满欢乐,当它破掉时,你可能还会哭。 但是现在则不一样了,如果有人问你:医师,你想玩气球吗? 你已经不感兴趣了。 不过,小孩子可能会像你抗议,他们会说:当然,气球很好玩,也很珍贵。 那么谁才对? 谁能辩得赢? 如果分别从小孩与成人的角度来看,则他们都是对的。 v医师:我有另个问题。 十年前,b太太曾经跑去求圣水加持,无论哪里在举行法事,她都会去。 曾经邀我一起去,但是被我拒绝了。 我说,我并没有造恶业,还为了帮助别人而努力工作,那是出于善意的行为。 如果有误会,或做了不适当的事,我仍然没有恶意去造成别人的伤害,因此我相信自己没有造恶业。 我相信无论哪一种宗教,都是教人要慈悲行善、造福世间并保持纯净。 如果行为自私,我们就完了,我们没有尽到对世间的责任。 我相信一切端视我们的心,无论这样做是否能获得功德。 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自无害的动机,想要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纯净我们看见人们到了适婚年龄时,就会依照习俗出家,但是他们的心却不纯净或平静。 他们对于穿上僧袍显得有些不安、担心或沉重,因此这样做其实并没好处。 如果人们出家后能行善,那也得依靠他们的心。 像放食物到僧众钵里这件事,我就不做。 我太太总是一早就出去布施,我则不然。 我不想依照习俗,脱下鞋子去供养食物,但是我的心里绝无不好的想法。 丧葬的奉献,或放食物到钵里人们都做这些事,但是心里仍然有贪、嗔、痴,会造成别人的痛苦。 与其求取这些功德,还不如让心静下来,或为他人谋福利,这样岂不更好? 阿姜查:这里有两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你的妻子喜欢做那些事? 医师,你家的四周有养鸡,你会给它们衬衫、裤子或手表吗? 你给它们什么? v医师:米粒阿姜查:对,那对鸡才有用。 裤子与衬衫是给人用,而不是给鸡的,鸡想吃米。 因此你必须知道众生的需求。 其次,你说到不想供养食物,但是心意却是好的。 如果一个人很勤奋,那么他会拒绝工作、洗碗盘,或打扫房子吗? 我们现在谈的是努力工作的人,而不是懒惰的人。 v医师:答案显而易见。 阿姜查:对,因此我们现在谈的是有信心的人你的话很合理,但是扯太远了。 应该先拉回来,否则超过因的话,就得不到结果了。 有信心的人想实施礼拜,供养食物,并做其他举动。 他们应该带着智慧去做,当然不能傻傻的。 此外,你说到自己是个认真工作的人,只关心你认为重要的事。 如果你看见房子一团乱,你能够视若无睹吗? 如果 盘子脏了,你能够不洗吗? 如果狗儿在地板上便溺,你会放任不管吗? 因此,修行人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做的事是一样的。 勤奋的人看见应该做的事,他们就会去做。 你为什么要清理老鼠与狗的大便呢? 因为你是个能觉知,并勇于负责的人。 因此佛教徒并非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 至于祈求圣水加持,那是他们的层次;我们无法强迫鸡吃米,一切都随顺自然的因缘。 发布时间:2025-09-08 12:59:5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