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增法师:没有身心的境界 证悟的种类 内容: 证悟的种类证悟的种类有中般涅槃(antarāparinibbāyī)、生般涅槃(upahacca parinibbāyī)、行般涅槃(sasan-khāra parinibbāyī)、无行般涅槃(asankhāra-parinibbāyī)、和上流色究竟(上流般涅槃)(uddhamsota-akanittha-gāmī) 。 它是指证悟三果者,若不能在有生之年证得阿罗汉果的话,就会因其所开发的根性(信、勤、念、定、慧),而生在相当的五阿那含天(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在那得涅槃。 根据佛在《杂阿含823经》中的解释:「何等为增上意学? 是比丘戒满足,定满足,少于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得中般涅槃(得三果)。 于彼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 于彼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 于彼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 于彼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槃。 是名增上意学。」这些是渐渐减少五上分结的圣者的阶位。 开悟后仍然要天天保住自己不为境界所迷惑。 这在佛法的名称是法住智(Paa-vimutta),这法住智是慧解脱,心住于法,念念以法对治烦恼。 在《杂阿含347经》里 「(须深,Susima)白佛言:世尊;彼众多比丘于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彼答我言:不也须深。 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 彼答我言:得慧解脱。 作是说已,各从座起而去。 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不同? 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法,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须深! 于意云何,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 须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 (佛告须深:)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 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 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 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佛告须深:)如是。 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 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 为有离欲. 恶不善法。 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 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 专精思惟。 不放逸住。 离于我见。 不起诸漏。 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 尊者须深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初果)。」法住智是先了知诸行的过患,及缘起的道理,但还未达到永断诸行涅槃智的阶段。 因此仍有习气未断,还须努力修习观智及将余漏悉数断尽,方证阿罗汉果。 根据《大毘婆沙論》(卷110)中提到的法住智是指知苦、集、道智和缘起智,而涅槃智是指知滅智和缘起滅智。 以《阿含经》的说法是“我生已尽,梵行未立,所作未办,自知不受后有。 ”慧忠禅师答志心问:「如何得成佛去?」就说:「佛与众生。 一时放却,当处解脱。」又对门人说:「万法本闲人自闹。」有僧问希迁禅师:「如何是解脱?」他答:「谁缚汝?」又问:「如何是涅槃?」他答:「谁将生死与汝?」这法住智在禅宗里叫‘保任\’。 发布时间:2025-09-12 12:22:5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