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增法师: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 内容: 凡夫的死凡是生下来的都将会死,死后随其所造业,各自受生去。 佛说:业是土地,心是种子,渴爱是水分;有情为无明所矇蔽,为渴爱所缚,将会导至投生到另一个低等,中等,或上等的生命界。 ([中部3:76])在[杂阿含760经]里佛说: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 何等为三? 谓老、病、死。 而死是凡夫最不可喜、最不可愛、最不可念的。 在[别译杂阿含67经]里佛说:尔时波斯匿王,於闲靜处,作是思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不可愛,三不可追念。 何谓可憎? 所谓老也。 何谓不可爱? 所谓病也。 何谓不可追念? 所谓死也。 波斯匿王,思惟是已,即從坐起,往诣佛所,頂礼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 我於靜处,作是思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者不可爱,三者不可追念。 何谓可憎? 所谓老也。 何谓不可爱? 所谓病也。 何谓不可追念? 所谓死也。 佛告王曰:如是。 如是。 此三种法,实如王言。 佛言大王:世间若无此三,佛不出世,亦不说法,以有此三故,佛出世为众说法。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王车严饰盛 庄挍甚奇妙久故色毀败 如身必归老实法无衰老 展转相付故咄哉老賊恶 端正殊妙色汝能坏败也 设寿滿百年必入于死径 病來夺其力老将付与死 是故常乐禅捡心勤精进 了知生边际胜彼魔军众 度有生死岸佛来生在人中,为众说法,而不去生在天上,或其他世界,就是因为人中的老病死是可憎、不可愛、不可追念的。 在[杂阿含670经]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力。 何等为四? 谓觉力. 精进力. 无罪力. 摄力。 如上说。 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 得离五恐怖。 何等五? 谓不活恐怖. 惡名恐怖. 众中恐怖. 死恐怖. 恶趣恐怖。 是名五恐怖。 我们天天在造作众多恶业,极少善业,当老病死来时,我们真的是心中恐怖,无可救药,无可怙恃,找不到可逃避处。 正如[别译杂阿含86经]里佛对一位不修善的婆罗门说的:尔时有一老婆罗门,年耆根熟,先於往日,多造众恶,极为粗弊,毀犯所禁,不信福善,不先作福,临終之时,无所依止,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 我於往日,多造众恶,极为粗弊,毀犯所禁,不能修福,又不修善,亦复不能先作福德,临終之时,无所依止。 佛言:实如汝语。 老婆罗门言:善哉瞿昙! 当为我说,使我长夜获於安乐,得义得利。 佛言:实如汝说,汝於往日,身口意业,不作善行,毀犯禁戒,不修福德,不能先造(福德),临命終時,无所怙恃,汝於今者,实为衰老,先造众罪,所作粗恶,不造福業,不修善行,不能先造,可畏之时,所归依处,比如有人,将欲死时,思愿逃避,入善舍宅,以自救护,如是之事,都不可得,是故今当身修善行,意口亦然,若三业善,临終之时,即是舍宅,可逃避处。 我们不要以为人老了,不能修善,归依三宝即是大善,再修福德,才是临命終之时,心能依止的。 不然临終心若恐慌,为恶业所催,自然堕落在恶趣,无可救药。 死的次第根据[摄阿毘达摩义论]---[摄离路分别品第五]所载:众生有四种死与结生(patisandhi)的次第,死是命根被切断,众生的死因有四种:1. 由于寿命已尽,2. 由于业力已尽,3. 由于寿、业两者俱尽,4. 由于毁坏业而致死的,这是非时死。 众生在死的时候,由于其本身的业力,在六个根门的任何一门之中现起以下三种相之一:1. 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导至下世(后有)的业,这能导至下世的结生。 2. 业相(kammanimitta)---将成熟导至下世投生至何处的善恶业,或见到他以前造业时曾见到的色相等的业相。 3. 趣相(gatinimitta)---或见到下世(后有)当得忍受(苦、乐)的去处的趣相。 他的意识便住于那现起的业、业相或趣相(所缘tādarammana),依照将要成熟之业的染净,及依照将得到生有之处,他的心相续,数数转起(āvajjana),强大的倾向于该所缘;依随这些所缘而使新的业,如重新造作般出现在他的意门。 临终之人,在他的心路(dvāravithi)之末,或在有分(bhavanga)(有bhava生命。 分,成分。 )灭尽之时,他的死亡心生起之后就灭尽,死亡心灭尽之后,结生心立刻生起,执取同样的所缘,或有所依或无所依,而住于后有(新的一世)。 因为它是受无明随眠\(avijjānusaya)的缠缚,以渴爱随眠\(tanhānusaya)为根本而造业所生;因为它把前生的业有与后生的业有连接起来,所以称为结生\的意识(patisandhicitta),为相应法所执取,是俱生法的主要住处,而成为轮回生命的先导者。 众生的结生(patisandhi)临终者的死亡的路心(心路cittavithi),由于意门转起迟缓的缘故,只有五个速行心(javana)的剎那;如果是由于现于意门的现在所缘而死亡的,则结生、有分也取得现在所缘。 那些在欲界结生的所缘,是由六个根门的任何一门取得现在与过去所缘的业相与趣相。 但业只是意门识取过去的所缘,所有这一切的欲界结生的所缘法,皆是有限的。 趣相可以是现在或过去所缘,如地狱众生的号叫,或天界的音乐和香味等。 色界结生的所缘是概念,所以必定是业相。 无色界结生的所缘是概念或广大心,所以也必定是业相。 无想有情的生起是命根九法聚,所以是色结生\。 无色界有情是非色结生\(名结生)。 其余的有情是色非色结生\(色与名结生)。 众生死后有四种结生:1. 恶趣结生---有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与阿修罗众四种,是欲界的恶趣地(apāya bhūmi)。 2. 欲界善趣结生---有人、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与他化自在天七种,是欲界的善趣地。 以上这十一种称为欲善趣地\(kāmasugati bhūmi)。 3. 色界结生---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是初禅地\。 少光天、无量光天与光音天,是二禅地\。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是三禅地\。 广果天、无想有情天、净居天,是四禅地\,色界地有十六种天,其中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与色究竟天,是净居地\或五阿那含天。 以上这十六种称为色界地\(rūpāvacara bhūmi)4. 无色界结生---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与非想非非想处地,是无色界地\(arūpāvacara bhūmi)的四种。 在欲界中,四恶趣、人与苦处阿修罗的寿量,是没有定数的。 四大天王的寿量,是五百岁的天寿,合人间的寿量为九百万岁。 从此三十三天的寿量是四大王天的四倍。 夜摩天的寿量是三十三天的四倍。 兜率陀天的寿量是夜摩天的四倍。 化乐天的寿量是兜率陀天的四倍。 他化自在天的寿量是化乐天的四倍。 初禅的异熟心,在初禅地中,转起结生、有分、死。 如是第二禅异熟心与第三禅异熟心,在第二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 第四禅异熟心,在第三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 第五禅异熟心,在第四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 无想有情,唯是色而结生,在结生之后的生活与死的时候,亦唯是色的活动与灭。 这六种名为色界结生。 色界天中,梵众天的寿量是一劫的三分之一,梵辅天的寿量是半劫,大梵天的寿量是一劫,少光天的寿量是二劫,无量光天的寿量是四劫,光音天的寿量是八劫,少净天的寿量是十六劫,无量净天的寿量是三十二劫,遍净天的寿量是六十四劫,广果天的无想有情天的寿量是五百劫。 无烦天的寿量是一千劫,无热天的寿量是二千劫,善现天的寿量是四千劫,善见天的寿量是八千劫,色究竟天的寿量是一万六千劫。 初无色等的异熟心,在初无色等地中,如其次第,转起、结生、有分、死。 此等四个名为无色结生。 无色界天中,生于空无边处天的寿量是二万劫,生于识无边处天的寿量是四万劫,生于无所有处天的寿量是六万劫,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量是八万四千劫。 1. 在色界结生的所缘,只是假设的业相。 同样的在无色界结生的所缘,根据情况,是上二界的(业相)与假设的业相。 2. 无想天的有情只有命九法结生而生,因此称他们(无想有情)为色结生者\。 3. 无色界的有情为无色结生者\。 4. 其余的有情为色与无色的结生者\。 这些结生者,在结生心灭了之后,以同样的所缘,转起一个相似心,犹如河流流动一般不断地生起,直到死亡心的生起。 在没有路心生起的时候,因为它是生命的主要部分,名为有分相续的意识\,最后在死的时候死亡心生起而后灭尽。 此后再结生等,犹如车轮,次第展转转起(āvajjana)。 众生随其所作业,除了上述的四处,别无趣向之处。 能够认识这点,是要有正见的。 1. 死后堕地狱在[杂阿含1233经]里记载:舍卫国有长者,名摩诃男(Mahanama),命终无有儿息。 波斯匿王以无子,无亲属之财,悉入王家。 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日日挍阅财物,身蒙尘土,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 从何所来? 身蒙尘土,似有疲惓。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 此国长者摩诃男,命终有无子之财,悉入王家,瞻视料理,致令疲劳,尘土坌身,从其舍来。 佛问波斯匿王:彼摩诃男长者大富多财耶? 波斯匿王白佛:大富。 世尊! 钱财甚多,百千巨亿金钱宝物,况复余财。 世尊! 彼摩诃男在世之时,粗衣恶食,如上广说。 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诃男过去世时,遇多迦罗尸弃辟支佛,施一饭食,非净信心,不恭敬与,不自手与,施后变悔。 言:此饭食自可供给我诸仆使,无辜持用,施于沙门。 由是施福,七反往生三十三天,七反生此舍卫国中最胜族姓,最富钱财。 以彼施辟支佛时,不净信心,不手自与,不恭敬与,施后随悔故,在所生处,虽得财富,犹故受用粗衣、粗食、粗弊卧具、屋舍、车乘、初不尝得上妙色、声、香、味、触、以自安身。 复次,大王! 时,彼摩诃男长者杀其异母兄,取其财物,缘斯罪故,经百千岁,堕地狱中,彼余罪报生舍卫国,七反受身,常以无子,财没入王家。 大王! 摩诃男长者今此寿终,过去(布)施(福)报(耗)尽。 于此身,以彼悭贪,于财放逸,因造过恶,于此命终已,堕地狱受极苦恼。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 摩诃男长者命终已,入地狱受苦痛耶? 佛言:如是,大王! 已入地狱。 世上那些愚痴的人天天所造的恶业,积集如山,你想死后还能去到什么地方呢? 造什么业才会去到地狱呢? 即是造十恶业:(1)身行重的杀盗邪淫恶业,(2)口行重的妄语恶口两舌恶业,(3)意行重的贪瞋痴恶业,(4)意念起于无后世的断见,(5)意念起于灵魂不灭的常见,(6)意念起无因见,(7)意念起无造业者的邪见,(8)意念起于无三宝无圣人的邪见,(9)意念起于断常的边见,(10)不知报恩。 (见[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2. 死后堕畜生在[杂阿含908经 ]里佛对战斗活聚落主说:佛告聚落主:为战斗活,有三种惡邪:若身、若口、若意。 以此三种惡邪因缘,身坏命終,得生善趣箭降伏天者,无有是处。 佛告聚落主:若古昔战斗活耆年宿士,作如是见、作如是说,若诸战斗活,身被甲冑,手執利器,命敌先登,堪能方便摧伏怨敌,以是因缘,生箭降伏天者,是則邪见,邪见之人,应生二处,若地狱趣、若畜生趣。 在[中阿含. 兜调经]里记载婆罗门死后堕在畜生趣为狗,把生前所藏珍宝交还给儿子的故事:一时佛在舍卫国。 国中有一婆罗门名曰兜调\,有子名曰谷\。 兜调为人急弊常喜骂詈,身死还自为其家作狗子,名曰骡\。 其子谷者爱是狗子为着金锁,床卧常以氍氀毾氈,食以金盘美食。 .. .. .. 谷问佛:是狗于我何等耶? 佛言:不须问,闻者令汝不乐。 谷言:听为我说之。 佛言:说者令汝瞋怒。 谷言:不敢瞋,愿欲闻之。 佛言:是汝父兜调也。 谷言:我父兜调在世时,明经、道经不作狗。 佛言:但坐所知,自贡高故作狗耳。 汝欲知审是汝父不? 还归于家语狗言:汝审是我父兜调者? 当于故器中食。 汝审是我父者? 当还于故处卧。 汝审是我父者? 先时所有珍宝藏物当示我处。 谷即还归呼狗言:骡汝审是我父兜调者,当食是食,狗即食其食。 谷复言:骡汝审是我父者,当卧故处,狗即卧故处。 谷复言:骡汝审是我父者,先时所有珍宝藏物当示我处,狗即以口指床右,足下以前两足爬地示之,谷即掘骡所爬地,得珍宝琦物甚众多。 因邪见而生在地狱和畜生趣的人实是多的不可胜数。 造什么业才会去做畜生呢﹖即是造十恶业:(1)身行中恶业,(2)口行中恶业,(3)意行中恶业,(4)从贪烦恼起诸恶业,(5)从瞋烦恼起诸恶业,(6)从痴烦恼起诸恶业,(7)毁骂众生,(8)恼害众生,(9)布施不净物,(10)邪淫。 以上十业,得畜生报。 (见[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3. 死后堕饿鬼在生于鬼趣的众生当中,目犍连的母亲作饿鬼是最著名的故事。 在《杂阿含509经》里曾提到大目犍连尊者和勒叉那尊者,从耆阇崛山(Gijjhakūta)下来,到王舍城(Rājagaha)托钵时,看到一个夜叉(大身鬼)在空中奔走,只剩下一副骷髅,后边有秃鹰,鸢等鸟追逐着他啄食,他的骨肉离散,发出极其痛苦的声音。 大目犍连以此告知世尊,佛说他曾见过,但是不说,因为怕众人不信,众人若不信佛,会长夜不利和痛苦。 佛接着说这个夜叉是以前王舍城的屠牛夫,死后生地狱中,在地狱中经过百千万岁后,其残余的罪业生为夜叉,继续受杀生之报。 在《杂阿含523经》里记载大目犍连尊者所见的淫妇鬼。 本为波羅奈城淫妇,过去世时,有比丘於迦叶佛所出家,彼女人以不清淨心请彼比丘,比丘直心受请,不解其意,女人瞋恚,以不淨水洒比丘身,因为这样的罪,生在地狱中受無量苦,地狱余罪,得此鬼身,继续受苦。 在《杂阿含530经》里记载大目犍连尊者,所见到的一位在迦叶佛(Kassapa)时作恶比丘的夜叉,全身燃烧着,衣也燃烧,被火焰包围着,在空中奔走发出痛苦之声。 造什么业才会去做饿鬼呢﹖即是造十恶业:(1)身行轻恶业,(2)口行轻恶业,(3)意行轻恶业,(4)多贪,(5)恶贪,(6)嫉妒,(7)邪见,(8)爱着资生物,即便命终,(9)饥饿而死,(10)枯渴而死。 (见[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谈这些饿鬼夜叉的事不是闲聊,而是用来唤醒我们的愚痴与邪见,凡夫常自以为是,以不见为不实之邪见,来衡量事情。 我们不晓得我们的眼睛,所能见到的范围极为有限,军事上在晚上用红外线来探查敌人就是一例,很多人以为见不到鬼就认为没有鬼的存在。 轮回久远认识了死的过程之后,我们要正思维,这是八正道之一,那即是既然这么多苦楚,我要如何为自己的福利着想呢? 我要继续造恶业呢还是造善业,造恶业要去恶道受苦,那受不了;行善呢很勉强,提不起劲,那我们要先考虑长久轮回的苦。 佛陀指出轮回的苦: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有时长久不雨,地之所生百谷草木,皆悉枯干。 诸比丘! 若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诸比丘! 有时长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 诸比丘! 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诸比丘! 有时长夜须弥山王,皆悉崩落。 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长夜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诸比丘! 有时长夜,此大地悉皆败坏,而众生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长夜,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比丘! 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 如是,比丘! 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 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识而转。 诸比丘! 随色转,随受转,随想转,随行转,随识转。 随色转故,不脱于色。 随受、想、行、识转故,不脱于识。 以不脱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见[杂阿含266经])我们就像这系在柱子的一条狗一般,转了一圈又一圈,生了又死,又再生了又死,又再. .. .. .,无有尽期。 这是因为我们为无明所盖,贪爱结使所系,不知五蕴的生灭性质与过患,也不知出离。 如此,我们随着色相而转,随着感受而转,随着想念而转,随着诸行而转,随着意识而转,不能超越五蕴,不能脱离生死流转。 如何知道轮回久远呢? 有一次一位比丘问佛,世尊您可以譬喻来解释吗? 于是佛对他说:比如世人寿命百岁,早上忆念三百劫,中午忆念三百劫,晚上忆念三百劫,如此日日忆念劫数,百年之后命终,还不能忆念穷尽(轮回的)劫数。 因此我们久远以来的轮回已经过了无量的劫数,经过长夜受了无量苦楚,我们还没法从轮回跳出去。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考虑了久远的轮回,我们才再正思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的道理。 在[增支部1. 19经]里佛言:诸比丘 ! 于此阎浮提洲,只有少数之乐园、乐林、乐地与湖泊。 而多为险峻悬崖地,难越之河川,茂密之荆棘林,难登之山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人死后再生为人。 或生于天神中。 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天神死后再生为天神。 或生于人中。 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在地狱、傍生与饿鬼中的众生死后再生为天神。 或生于人中。 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 因此死后要再生为人或天神是极其稀有之事。 在[中阿含. 伽弥尼经]里佛言:伽弥尼,犹去村不远,有深水渊,于彼有人,以大重石,掷着水中,若众人来,各叉手向(作法事或宗教仪式),称叹求索,作如是语,愿石浮出。 伽弥尼,于意云何? 此大重石,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而当出耶? 伽弥尼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伽弥尼,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乃至邪见,若为众生(为人作法),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生天上者。 是处不然(这是不可能的)。 作恶之人就好比那大石头,沉入水底(下到地狱),不管你作什么法,念什么咒,若无诚心悔过,仰赖三宝的皈依救拔之力,是不可能出来的。 在[杂阿含1227经]佛说: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 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 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 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 要能听闻佛法,我们必须克服八种障碍,那就是不要:(1)生于地狱中;(2)生于饿鬼中;(3)生于畜生中;(4)生于长寿天;(5)生于无佛法的边地;(6)心有邪见;(7)诸根不全,盲聋闇哑;(8)佛不出世。 ([中阿含. 八难经])你想生在恶道这么容易,要回来生在人道的机会是很渺茫的,不要以为世上的人这么多,还在天天增加,怎么可能生到恶道去呢? 佛说众生不可思议,业果不可思议,佛智更不可思议! 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众生无量,我们眼睛能见的人只不过区区几十亿,但众生无量! 算也算不完,许多的众生比如鬼,神,阿修罗等等,见都难见到。 现在这些人只不过因缘如此,他们才出现在这世上,但是现在世上危难重重,随时随地成千上万的人会因疾病、战争、天灾等原因,一下子就不见了,2004年圣诞节的大海啸,在几个小时内就夺走了300,000条人命! 2008年的缅甸大颱风一小时内就把100,000人淹死了! 中国大地震在几分钟内就夺走了70,000条人命。 失踪的也多达30,000人。 你看生命是多么的危脆。 识蕴的认识认识了死与生命的宝贵,佛法的珍贵,我们再来看圣者如何修到识的寂灭。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我们的意识。 一切有识知相的总括为识蕴。 识即是心与意的同义异字,识知相也即是识的自性。 心的活动只是纯粹的识知过程,这过程是因缘法,并无一个自我\在进行识知的活动,这活动本身是生灭法,是无常的。 心的特相是识知目标(vijānana);作用是作为诸心所的前导者,并与诸心所相伴;现起是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sandhāna);近因是名色(nāmarūpa),因心须依靠心所与色法而生起。 在阿毗达摩论里,心被细分为八十九种心,或更细的一百廿一心。 心是一连串相续而又剎那生灭的心,因为时间极短而且难以察觉以致使我们认为它是一个个体\。 依阿毗达摩论的分法,心依地(bhūmi)而分为欲地,色地和无色地的世间地,以及出世间地。 因为这些地方是心的活动地。 三界虽与诸地相符,但是各界的心并不一定出现在相符的地,比如色界心与无色界心也可在欲地生起,而欲界心也可在色地与无色地生起。 一界之心通常出现在与它相符的地,任何造业的心(善或不善)也倾向使造业者投生在相符的生存地,可知心对界与地的密切关系。 在[相应部22. 56]佛说:诸比丘! 何为识蕴? 有六种,对色相的意识,对声音的意识,对香味的意识,对味道的意识,对触觉的意识,对意境的意识。 在[中部43]记载:诸比丘! 诸受、想、行、互为关连,並非不关连,难以分割,难以分别。 因为一个人在感受时,同时有想念;一个人在想念时,同时有意识(的活动)。 诸识可分别为六:(1)眼识(cakkhu-vi? ?āna)。 (2)耳识(sota-vi? ?āna)。 (3)鼻识(ghana-vi? ?āna)。 (4)舌识(jivha-vi? ?āna)。 (5)身识(kaya-vi? ?āna)。 (6)意识(mano-vi? ?āna)。 诸识可分别为八十九心或更细的一百廿一心:(1) 欲界心 (kāmāvacara citta):欲是指(一)能欲,即渴望享受欲乐;(二)所欲,指境,包括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五欲对象。 欲地是欲生存地,有十一界,即四恶道,人间与六欲天。 共有五十四心。 (善心)(24),不善心 (12),无因心 (18)。 (2) 色界心(rūpāvacara citta):这是指与色地相关的心,或与色界禅相关的禅那(jhāna)心。 色界禅是以专注于色法目标而得的,比如安般念(呼吸),或白遍,或地遍等,依这些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是色界心。 共有十五心。 色界善心(5),色界果报心(5),色界唯作心(5)。 (3) 无色界心(arūpāvacara citta):这是与无色地相关的心,或与无色界禅相关的禅那心。 无色界禅是以专注于无色法目标而得的,比如无边虚空等,依这些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是无色界心。 共有十二心。 无色界善心(4),无色界果报心(4),无色界唯作心(4)。 (4) 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上面的三种是世间心。 世间是指情世间(satta loka),器(物质)世间(okāsa loka)和行法世间(samkhāra loka)(指名色法,或五蕴);超越这些有为的法界的心,以涅槃为对象的是出世间心。 共有八心。 若依寻、伺、喜、乐、舍心各分四道与四果就有四十心。 道心 (4或20),果心 (4或20)。 识蕴生起的现在因是名色\,名是指与识相应的受、想、行三蕴;色是指依处色及目标(内色与外色)。 识蕴的灭是离所接触之境或触境不动心,当阿罗汉入涅槃时五蕴灭尽,识也灭尽。 在[相应部. 犍度篇. 第二无常品]世尊说:识是无常,以识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常,诸比丘! 依无常之因、缘所生起之识,如何是有常耶? 在[相应部. 犍度篇. 第三重担品]世尊说:若识之灭、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在[杂阿含109经]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云何见识即是我? 谓六识身。 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 于此六识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识即是我。 (把六识身当做我。 )云何见识异我? 见色是我,识是我所。 见受、想、行是我,识是我所,是名识异我。 (把色、受、想、行当做我,识是我所有。 )云何见我中识? 谓色是我,识在中住。 受、想、行是我,识在中住,是名我中识。 (识在色、受、想、行中。 )云何识中我? 谓色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 受、想、行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识中我。 (色、受、想、行在识中。 )这执取的范围根据上经与[相应部,蕴相应]里佛陀的开示指出各有十一种。 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十一种识是识取蕴。 识的生起明白了上述的识蕴,识生起的现在因是名色\,名是指与识相应的受、想、行三蕴;色是指依处色及目标(内色与外色),这样的观照识蕴的因缘生,然后才观照它的剎那生(指在接触境时所生的识)。 色、受、想、行、识的观照要把对五蕴的执取断除,是需要正见以及强大的正念,而且不能对它们生起情感,心念必须非常的冷静,先学习常常观照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状况,等待正念生起巩固之后,才学习常常观照受、想、行、识,并断除对它们的执取。 在[杂阿含42经]里佛教导说:云何色如实知? 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 如是色如实知。 云何色集如实知? 爱喜是名色集。 如是色集如实知。 云何色灭如实知? 爱喜灭是名色灭。 如是色灭如实知。 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 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色味如实知? 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 如是色味如实知。 云何色患如实知? 若色无常、苦、变易法。 是名色患。 如是色患如实知。 云何色离如实知? 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是名色离。 如是色离如实知。 (观察身体的四大及眼、耳、鼻、舌、身的状况。 爱喜是心对色的执取,也是色的味,要断灭对色身的执取是修八正道,色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受如实知? 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 是名受。 如是受如实知。 云何受集如实知? 触集是受集。 如是受集如实知。 云何受灭如实知? 触灭是受灭。 如是受灭如实知。 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是名受灭道迹。 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受味如实知? 受因缘生喜乐。 是名受味。 如是受味如实知。 云何受患如实知? 若受无常、苦、变易法。 是名受患。 如是受患如实知。 云何受离如实知? 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是名受离。 如是受离如实知。 (观察受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受。 爱喜是心对受的执取,也是受的味,要断灭对受的执取是修八正道,受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想如实知? 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 是名为想。 如是想如实知。 云何想集如实知? 触集是想集。 如是想集如实知。 云何想灭如实知? 触灭是想灭。 如是想灭如实知。 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是名想灭道迹。 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想味如实知? 想因缘生喜乐。 是名想味。 如是想味如实知。 云何想患如实知? 若想无常、苦、变易法。 是名想患。 如是想患如实知。 云何想离如实知? 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是名想离。 如是想离如实知。 (观察想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想。 爱喜是心对想的执取,也是想的味,要断灭对想的执取是修八正道,想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行如实知? 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 是名为行。 如是行如实知。 云何行集如实知? 触集是行集。 如是行集如实知。 云何行灭如实知? 触灭是行灭。 如是行灭如实知。 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是名行灭道迹。 如是行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行味如实知? 行因缘生喜乐。 是名行味。 如是行味如实知。 云何行患如实知? 若行无常、苦、变易法。 是名行患。 如是行患如实知。 云何行离如实知? 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是名行离。 如是行离如实知。 (观察行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思。 爱喜是心对思的执取,也是行的味,要断灭对行的执取是修八正道,行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识如实知? 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 是名为识。 如是识如实知。 云何识集如实知? 名色集是识集。 如是识集如实知。 云何识灭如实知? 名色灭是识灭。 如是识灭如实知。 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是名识灭道迹。 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识味如实知? 识因缘生喜乐。 是名识味。 如是识味如实知。 云何识患如实知? 若识无常、苦、变易法。 是名识患。 如是识患如实知。 云何识离如实知? 若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是名识离。 如是识如实知。 (观察识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识。 爱喜是心对识的执取,也是识的味,要断灭对识的执取是修八正道,识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圣者识的灭尽观照五蕴的坏灭与灭尽;同样的,它们也有因缘灭与剎那灭。 阿罗汉一切烦恼灭尽,故根触境时不动心。 但是识还存在,要是没了识他就不能吃饭与人对答了。 当阿罗汉入涅槃时五蕴灭尽,这就是因缘灭。 五蕴剎那时的坏灭是剎那灭,比如从眼识转去耳识时,眼识就是剎那灭。 圣者的识在死时不再生起,因此就不会去转世。 故在[杂阿含64经]里佛说:「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于正念正智的无念状态),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在[杂阿含905经]里舍利弗和诸外道出家及摩诃迦叶讨论说:云何? 舍利弗! 如来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诸外道! 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又问:舍利弗! 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又问舍利弗:如来非有后生死、非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诸外道! 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诸外道出家又问尊者舍利弗:云何所问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 一切答言:世尊说:此是无记。 云何为上座? 如愚如痴,不善不辩,如婴儿无自性智。 作此语已,从坐起去。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相去不远,各坐树下,昼日禅思。 尊者舍利弗知诸外道出家去已,诣尊者摩诃迦叶所,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以向与诸外道出家所论说事,具白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迦叶! 何因何缘世尊不记说:后有生死、后无生死、后有后无、非有非无生死耶? 尊者摩诃迦叶语舍利弗言:若说如来后有生死者,是则为色。 若说如来无后生死,是则为色。 若说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是则为色。 若说如来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是则为色。 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言有后生死者,此则不然。 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此亦不然。 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 舍利弗! 若说如来有后生死者,是则为受、为想、为行、为识、为动、为虑、为虚诳、为有为、为爱。 乃至非有非无后有亦如是说。 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是故说后有者不然。 后无、后有无、后非有非无者不然。 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 舍利弗! 如是因、如是缘,故有问世尊: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非无后生死,不可记说。 圣者死时诸根停止,意识也停止,识不会离开身体,也不再造业;若从缘灭法来看: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 因此他们不再回来。 在佛经上佛陀为他们授第一记。 他们很多是在活著的时候就早已做到不再造业的境界,不是在死时才做到的。 在[中阿含1091经]里记载一则以刀自杀的阿罗汉的故事: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来,共至仙人山侧黑石室所,观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杀。 尔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往至仙人山侧黑石室中,见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 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不? 诸比丘白佛:唯然,已见,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见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闇烟起,充满四方不? 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佛告比丘:此是恶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侧,周匝求其识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执刀自杀。 尔时,世尊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 证悟者的识在身体死时已经灭尽,因此恶魔波旬找不到他的识。 魔王是要我们继续回来轮回,这样子他就有更大的力量。 佛陀的涅槃在[大般涅槃经]里记载佛陀以狮子卧,头北脚南的方式在拘夷那竭(Kusinara)涅槃:于是,世尊即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无所有定;由无所有定起而入非非想定;由非非想定起而入灭想定。 尔时,尊者阿难,如是告尊者阿那律言:尊者阿那律! 世尊般涅槃矣。 友! 阿难! 世尊非般涅槃。 世尊入于灭想定。 于此,世尊由灭想定起而入非想非非想定;由非想非非想定起而入无所有定:由无所有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后,世尊直入于涅槃。 世尊入于涅槃时,大地震动、天鼓响鸣。 世人恐怖、身毛竖立。 灭尽定与死的差别在[杂阿含568经]里质多罗长者问尊者伽摩比丘:尊者! 有几法? 若人舍身时,彼身尸卧地,弃于丘冢间,无心如木石。 答言:长者! 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复问:尊者。 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 答: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 灭尽定者,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 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在灭尽定里,心与心所之流完全被暂时停止,只有证得色界与无色界禅的阿那含和阿罗汉才能作到,虽然名法已经停止,但身体还保留温暖。 这灭尽定只能在欲界与色界才能证得。 禅修者需知道自己还有至少七天的寿命,并需知道自己的必需品不会受损,以及知道若僧团需要他时,就要出定。 作完这些决意后,即从初禅渐次入第四无色禅定,在此禅心只生灭两次,而后心流被暂时停止,证得灭尽定。 出定时若是阿那含,在阿那含果心生灭一次就进入有分;若是阿罗汉,在阿罗汉果心生灭一次就进入有分,而后生起省察智。 凡夫死时,诸根败坏,身命分离,识离开身体。 但是证得灭尽定者,口,意行虽灭,不舍寿命,不离于身体温暖,诸根不坏,身命相随。 法随法行明白上述的道理,一个有正见的行者只知道修行的重要,不待时间,即起修习正法,渐次上进。 在[别译杂阿含260经]里佛说:尔时有摩納名僧伽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 云何观察不善丈夫? 佛言:比如观月。 又问:云何观察善胜丈夫? 佛复答曰:亦如观月尔。 时摩納复白佛言。 云何不善丈夫观之如月? 佛言:不善丈夫,如十六日,月光渐減,圆滿转亏,乃至於尽,损減不现,如佛法中,不能信心,受持禁戒,少所读诵,若修少施,於其后时,懈怠不勤,渐失信心,毀犯禁戒,复不布施,亲近恶友,不至僧坊,谘受於法,不听法故,身口意业,造於不善,以造恶故,身坏命終,墮於恶道,是故当知恶丈夫者,犹如彼月渐渐损減乃至灭尽。 又问:云何善胜丈夫亦复如月? 佛言:比如初月光明炽然,渐渐增长。 至十五日圆滿具足,如佛法中,能有信心,修行禁戒,习於多闻,修於布施,卻除邪見,修於正见,於佛法中,得純信心,坚持禁戒,善修多闻,能施不悭,具於正见,信心持戒,多闻惠施,以渐增长,是善丈夫,身口意行,亲近善友,具修诸善,身坏命終,得生天上,是故当知,善丈夫者亦复如月。 恶人犹如月渐损減,善人犹如月渐增明。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说:尔时,沙罗双树忽开非时花,花朵满开,其花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亦从虚空降下曼陀罗华,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又从虚空降下栴檀香末,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上之铙管为供养如来,鸣奏于虚空;天上之歌唱为供养如来,亦演唱于虚空。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阿难! 沙罗双树忽开非时花,其花满开,而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亦从虚空降下曼陀罗华,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又从虚空降下栴坛香末,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上之铙管为供养如来,鸣奏于虚空;天上之歌唱为供养如来,亦演唱于虚空。 阿难! 如此对如来并非适宜之尊敬供养。 阿难!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凡大小之行,皆以法随法而住,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者,则是对如来最上之尊敬供养。 然者,阿难! 法随法而住,应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 如是,阿难! 应当学。 佛在临涅槃时还勉励阿难与后世人们以法随法而住,持身正直,随戒、随法而修行。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 因不觉知、不通达四种法,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 四者何耶? 诸比丘! 因不觉知、不通达圣戒,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 诸比丘! 因不觉知、不通达圣定,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 诸比丘! 因不觉知、不通达圣慧,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 诸比丘! 因不觉知、不通达圣解脱,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 诸比丘! 若有觉知、通达圣戒、圣定、圣慧、圣解脱等四法,则断尽有欲,灭尽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 当我们明白通达四法:即圣戒、圣定、圣慧、圣解脱,就能断尽有欲,灭尽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又说:诸比丘! 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此则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 然,诸比丘! 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此则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者何耶? 此即:四念处、四精进、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诸比丘! 此是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 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 令此梵行,长续久住,即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 善根较差的人,就要明白世尊所宣说之法,善理解、善实践、善修习之,为了我们的利益、幸福,为了人天之利益、幸福。 而修习:四念处、四精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圣道分。 这是通常所说的三十七道品。 法增比丘撰,佛宝寺。 愿众生安乐! 发布时间:2025-09-12 13:29:0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