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杂阿含经 第三十五卷 内容: 杂阿含经 第三十五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九七○)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 王舍城有外道出家名舍罗步。 住须摩竭陀池侧。 于自众中作如是唱言。 沙门释子法我悉知。 我先已知彼法. 律而悉弃舍时。 有众多比丘晨朝着衣持钵。 入王舍城乞食。 闻有外道名舍罗步。 住王舍城须摩竭陀池侧。 于自众中作如是唱。 沙门释子所有法. 律我悉已知。 先已知彼法. 律。 然后弃舍。 闻是语已。 乞食毕。 还精舍。 举衣钵。 洗足已。 往诣佛所。 稽首礼足。 退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我等晨朝着衣持钵。 入王舍城乞食。 闻有外道出家名舍罗步。 住王舍城须摩竭陀池侧。 于自众中作是唱言。 沙门释子法我已悉知。 知彼法. 律已。 然后弃舍。 善哉。 世尊。 可自往彼须摩竭陀池侧。 怜愍彼故尔时。 世尊默然而许。 于日晡时从禅觉。 往到须摩竭陀池侧外道舍罗步所时。 舍罗步外道出家遥见世尊来。 即敷床坐。 请佛令坐佛即就坐。 告舍罗步言。 汝实作是语。 沙门释子所有法. 律我悉已知。 知彼法. 律已。 然后弃舍耶。 时。 舍罗步默而不答佛告舍罗步。 汝今应说。 何故默然。 汝所知满足者。 我则随喜。 不满足者。 我当令汝满足。 时。 舍罗步犹故默然。 如是第二. 第三说。 彼再三默然住时。 舍罗步有一梵行弟子白舍罗步言。 师应往诣沙门瞿昙说所知见。 今沙门瞿昙自来诣此。 何故不说。 沙门瞿昙又告师言。 若满足者。 我则随喜。 不满足者。 当令满足。 何故默然而不记说。 彼舍罗步梵行弟子劝时。 亦复默然尔时。 世尊告舍罗步。 若复有言。 沙门瞿昙非如来. 应. 等正觉。 我若善谏善问。 善谏善问时。 彼则辽落说诸外事。 或忿恚慢覆。 对阂不忍。 无由能现。 或默然抱愧低头。 密自思省。 如今舍罗步。 若复作如是言非沙门瞿昙无正法. 律者。 我若善谏善问。 彼亦如汝今日默然而住。 若复有言非沙门瞿昙声闻善向者。 我若善谏善问。 彼亦乃至如汝今日默然而住。 尔时。 世尊于须摩竭陀池侧师子吼已。 从坐起而去尔时。 舍罗步梵行弟子语舍罗步言。 譬如有牛。 截其两角。 入空牛栏中。 跪地大吼。 师亦如是。 于无沙门瞿昙弟子众中作师子吼。 譬如女人欲作丈夫声。 发声即作女声。 师亦如是。 于非沙门瞿昙弟子众中作师子吼。 譬如野干欲作狐声。 发声还作野干声。 师亦如是。 于非沙门瞿昙弟子众中欲作师子吼时。 舍罗步梵行弟子于舍罗步面前呵责毁呰已。 从坐起去(九七一)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 王舍城须摩竭陀池侧有外道出家名上坐。 住彼池侧。 于自众中作如是语。 我说一偈。 若能报者。 我当于彼修行梵行时。 有众多比丘晨朝着衣持钵。 入王舍城乞食。 闻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座。 住须摩竭陀池侧。 于自众中作如是说。 我说一偈。 有能报者。 我当于彼所修行梵行。 乞食毕。 还精舍。 举衣钵。 洗足已。 诣佛所。 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我今晨朝与众多比丘入城乞食。 闻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坐。 住须摩竭陀池侧。 于自众中作如是说。 我说一偈。 有能报者。 我当于彼修行梵行。 唯愿世尊应自往彼。 哀愍故尔时。 世尊默然而许。 即日晡时从禅觉。 往至须摩竭陀池侧时。 上坐外道出家遥见世尊。 即敷床座。 请佛令坐。 世尊坐已。 告上坐外道出家言。 汝实作是语。 我说一偈。 若能报者。 我当于彼修行梵行耶。 汝今便可说偈。 我能报答时。 彼外道即累绳床以为高座。 自升其上。 即说偈言比丘以法活不恐怖众生意寂行舍离持戒顺息止尔时。 世尊知彼上坐外道心。 即说偈言汝于所说偈能自随转者我当于汝所作善士夫观观汝今所说言行不相应寂止自调伏莫恐怖众生行意寂远离受持净戒者顺调伏寂止身口心离恶善摄于住处不令放逸者是则名随顺调伏及寂止尔时。 上坐外道出家作是念。 沙门瞿昙已知我心。 即从床而下。 合掌白佛言。 今我可得于正法. 律出家. 受具足。 成比丘法不佛告上坐外道出家。 今汝可得于正法. 律出家. 受具足。 成比丘分如是上坐外道出家得出家。 作比丘已。 思惟。 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 着袈裟衣。 正信. 非家. 出家学道。 乃至心善解脱。 得阿罗汉(九七二)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 有众多婆罗门出家住须摩竭陀池侧。 集聚一处。 作如是论。 如是婆罗门真谛。 如是婆罗门真谛尔时。 世尊知彼众多婆罗门出家心念。 往到须摩竭陀池侧时。 众多婆罗门出家遥见佛来。 即为佛敷床座。 请佛就坐佛即就坐。 告诸婆罗门出家。 汝等于此须摩竭陀池侧。 众共集聚。 何所论说婆罗门出家白佛言。 瞿昙。 我等众多婆罗门出家集于此坐。 作如是论。 如是婆罗门真谛。 如是婆罗门真谛佛告婆罗门出家。 有三种婆罗门真实。 我自觉悟成等正觉而复为人演说。 汝婆罗门出家作如是说。 不害一切众生。 是婆罗门真谛。 非为虚妄。 彼于彼言我胜. 言相似. 言我卑。 若于彼真谛不系着。 于一切世间作慈心色像。 是名第一婆罗门真谛。 我自觉悟成等正觉。 为人演说复次。 婆罗门作如是说。 所有集法皆是灭法。 此是真谛。 非为虚妄。 乃至于彼真谛不计着。 于一切世间观察生灭。 是名第二婆罗门真谛复次。 婆罗门作如是说。 无我处所及事都无所有。 无我处所及事都无所有。 此则真谛。 非为虚妄。 如前说。 乃至于彼无所系着。 一切世间无我像类。 是名第三婆罗门真谛。 我自觉悟成等正觉而为人说。 尔时。 众多婆罗门出家默然住时。 世尊作是念。 今映彼愚痴。 杀彼恶者。 今此众中无一能自思量欲造因缘。 于沙门瞿昙法中修行梵行。 如是知已。 从坐起而去(九七三)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尊者阿难亦住于彼时。 有外道出家名曰栴陀。 诣尊者阿难所。 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慰劳已。 退坐一面。 问尊者阿难言。 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阿难答言。 为断贪欲. 嗔恚. 愚痴故。 于彼出家修梵行。 栴陀复问。 彼能说断贪欲. 嗔恚. 愚痴耶阿难答言。 我亦能说断贪欲. 嗔恚. 愚痴栴陀复问。 汝见贪欲. 嗔恚. 愚痴有何过患。 说断贪欲. 嗔恚. 愚痴耶阿难答言。 染着贪欲映障心故。 或自害。 或复害他。 或复俱害。 现法得罪. 后世得罪. 现法后世二俱得罪。 彼心常怀忧. 苦受觉。 若嗔恚映障. 愚痴映障。 自害. 害他. 自他俱害。 乃至常怀忧. 苦受觉。 又复。 贪欲为盲. 为无目. 为无智. 为慧力羸. 为障阂。 非明. 非等觉。 不转向涅槃。 嗔恚. 愚痴亦复如是。 我见贪欲. 嗔恚. 愚痴有如是过患。 故说断贪欲. 嗔恚. 愚痴。 栴陀复问。 汝见断贪欲. 嗔恚. 愚痴有何福利。 而说断贪欲. 嗔恚. 愚痴阿难答言。 断贪欲已。 不自害。 又不害他。 亦不俱害。 又复不现法得罪. 后世得罪. 现法后世得罪。 心法常怀喜乐. 受觉。 嗔恚. 愚痴亦复如是。 于现法中常离炽然。 不待时节。 有得余现法缘自觉知见。 有如是功德利益故。 说断贪欲. 嗔恚. 愚痴栴陀复问。 尊者阿难。 有道有迹。 修习多修习。 能断贪欲. 嗔恚. 愚痴不阿难答言。 有。 谓八正道。 正见。 乃至正定。 栴陀外道白尊者阿难。 此是贤哉之道. 贤哉之迹。 修习多修习。 能断贪欲. 嗔恚. 愚痴时。 栴陀外道闻尊者阿难所说。 欢喜随喜。 从坐起而去(九七四)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尊者舍利弗诣佛所。 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尔时。 世尊为尊者舍利弗种种说法。 示教照喜。 示教照喜已。 默然住时。 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 欢喜随喜已。 稽首礼足而去时。 有外道出家补缕低迦随路而来。 问尊者舍利弗。 从何所来舍利弗答言。 火种。 我从我世尊所。 听大师说教授法来补缕低迦问尊者舍利弗。 今犹不离乳。 从师闻说教授法耶舍利弗答言。 火种。 我不离乳。 于大师所。 闻说教授法补缕低迦语尊者舍利弗言。 我久已离乳。 舍师所说教授法舍利弗言。 汝法是恶说法. 律。 恶觉。 非为出离. 非正觉道。 坏法. 非可赞叹法. 非可依止法。 又彼师者。 非等正觉。 是故汝等疾疾舍乳。 离师教法。 譬如乳牛。 粗恶狂骚。 又少乳汁。 彼犊饮乳。 疾疾舍去。 如是恶说法. 律。 恶觉。 非出离. 非正觉道。 坏法. 非可赞叹法. 非可依止法。 又彼师者。 非等正觉。 是故速舍师教授法。 我所有法是正法. 律。 是善觉。 是出离正觉道。 不坏. 可赞叹. 可依止。 又彼大师是等正觉。 是故久饮其乳。 听受大师说教授法。 譬如乳牛。 不粗狂骚。 又多乳汁。 彼犊饮时。 久而不厌。 我法如是。 是正法. 律。 乃至久听说教授法时。 补缕低迦语舍利弗。 汝等快得善利。 于正法. 律。 乃至久听说教授法时。 补屡低迦外道出家闻舍利弗所说。 欢喜随喜。 从道而去(九七五)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补缕低迦外道出家来诣佛所。 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 退坐一面。 白佛言。 瞿昙。 先日众多种种异道出家沙门. 婆罗门集于未曾有讲堂。 作如是论议。 沙门瞿昙智慧犹如空舍。 不能于大众中建立论议。 此应此不应。 此合此不合。 譬如盲牛。 偏行边畔。 不入中田。 沙门瞿昙亦复如是。 无应不应。 无合不合佛告补缕低迦。 此诸外道论议。 说应不应。 合不合。 于圣法. 律。 如小儿戏。 譬如士夫。 年八. 九十。 发白齿落。 作小儿戏。 团治泥土。 作象作马。 种种形类。 众人皆言。 此老小儿。 如是。 火种。 种种诸论。 谓应不应。 合不合。 于圣法. 律。 如小儿戏。 然于彼中。 无有比丘方便所应补缕低迦白佛。 瞿昙。 于何处有比丘方便所应佛告外道。 不清净者令其清净。 是名比丘方便所应。 不调令调。 是名比丘方便所应。 诸不定者令得正受。 是名比丘方便所应。 不解脱者令得解脱。 是名比丘方便所应。 不断令断. 不知令知. 不修令修. 不得令得。 是名比丘方便所应云何不净令净。 谓戒不净者。 令其清净。 云何不调伏令其调伏。 谓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不调伏。 令其调伏。 是名不调伏者令其调伏。 云何不定令其正受。 谓心不正定。 令得正受。 云何不解脱者令得解脱。 谓心不解脱贪欲. 恚. 痴。 令得解脱。 云何不断令断。 谓无明. 有. 爱。 不断令断。 云何不知令知。 谓其名色。 不知令知。 云何不修令修。 谓止. 观。 不修令修。 云何不得令得。 谓般涅槃。 不得令得。 是名比丘方便所应补缕低迦白佛言。 瞿昙。 是义比丘方便所应。 是坚固比丘方便所应。 所谓尽诸有漏时。 补缕低迦外道出家闻佛所说。 欢喜随喜。 从坐起而去(九七六)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 有外道出家。 名曰尸婆。 来诣佛所。 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 退坐一面。 白佛言。 瞿昙。 云何为学。 所谓学者。 云何学佛告尸婆。 学其所学。 故名为学尸婆白佛。 何所学佛告尸婆。 随时学增上戒。 增上意。 学增上慧尸婆白佛。 若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 所作已作。 舍诸重担。 逮得己利。 尽诸有结。 正智善解脱。 当于尔时。 复何所学佛告尸婆。 若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 乃至正智善解脱。 当于尔时。 觉知贪欲永尽无余。 觉知嗔恚. 愚痴永尽无余。 故不复更造诸恶。 常行诸善。 尸婆。 是名为学其所学时。 尸婆外道出家闻佛所说。 欢喜随喜。 从坐起去(九七七)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 尸婆外道出家来诣佛所。 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 退坐一面。 白佛言。 瞿昙。 有一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 如是说。 若人有所知觉。 彼一切本所作因。 修诸苦行。 令过去业尽。 更不造新业。 断于因缘。 于未来世无复诸漏。 诸漏尽故业尽。 业尽故苦尽。 苦尽者究竟苦边。 今瞿昙所说云何佛告尸婆。 彼沙门婆罗门实尔洛漠说耳。 不审不数。 愚痴不善不辩。 所以者何。 或从风起苦。 众生觉知。 或从痰起。 或从唌唾起。 或等分起。 或自害。 或他害。 或因节气。 彼自害者。 或拔发. 或拔须。 或常立举手。 或蹲地。 或卧灰土中。 或卧棘刺上。 或卧杵上. 或板上。 或牛屎涂地而卧其上。 或卧水中。 或日三洗浴。 或一足而立。 身随日转。 如是众苦精勤有行。 尸婆。 是名自害。 他害者。 或为他手石. 刀. 杖等。 种种害身。 是名他害。 尸婆。 若复时节所害。 冬则大寒。 春则大热。 夏寒暑俱。 是名节气所害。 世间真实。 非为虚妄。 尸婆。 世间有此真实。 为风所害。 乃至节气所害。 彼众生如实觉知。 汝亦自有此患。 风痰唌唾。 乃至节气所害觉。 如是如实觉知。 尸婆。 若彼沙门婆罗门言一切人所知觉者皆是本所造因。 舍世间真实事而随自见。 作虚妄说尸婆。 有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 何等为五。 谓因贪欲缠。 缘贪欲缠。 生心法忧苦。 因嗔恚. 睡眠. 掉悔. 疑缠。 缘嗔恚. 睡眠. 掉悔. 疑缠。 生彼心法忧苦。 尸婆。 是名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 尸婆。 有五因五缘不生心法忧苦。 何等为五。 谓因贪欲缠。 缘贪欲缠。 生彼心法忧苦者。 离彼贪欲缠。 不起心法忧苦。 是名五因五缘不起心法忧苦。 现法得离炽然。 不待时节。 通达现见。 缘自觉知。 尸婆。 复有现法离炽然。 不待时节。 通达现见。 缘自觉知。 谓八正道。 正见。 乃至正定说是法时。 尸婆外道出家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 时。 尸婆外道出家见法. 得法. 知法. 入法。 离诸狐疑。 不由于他。 入正法. 律。 得无所畏。 即从坐起。 整衣服。 合掌白佛。 世尊。 我今可得于正法. 律出家. 受具足。 得比丘分耶佛告尸婆。 汝今得出家。 如上说。 乃至心善解脱。 得阿罗汉(九七八)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那罗聚落好衣庵罗园中。 尔时。 那罗聚落有商主外道出家。 百二十岁。 年耆根熟。 为那罗聚落诸沙门. 婆罗门. 长者. 居士尊重供养。 如阿罗汉彼商主外道出家先有宗亲一人。 命终生天。 于彼天上见商主外道出家已。 作是念。 我欲往教彼商主外道出家诣世尊所。 修行梵行。 恐其不随我语。 我今当往彼。 以意论令问即下那罗聚落。 诣彼商主外道出家所。 说偈而问云何恶知识现善知识相云何善知识如己同一体何故求于断云何离炽然若汝仙人持此意论而问于彼。 有能分明解说其义而答汝者。 便可从彼出家。 修行梵行时。 商主外道出家受天所问。 持诣富兰那迦叶所。 以此意论偈问富兰那迦叶。 彼富兰那迦叶尚自不解。 况复能答。 彼时。 商主外道出家复至末迦梨瞿舍利子所. 删阇耶毗罗坻子所. 阿耆多枳舍钦婆罗所. 迦罗拘陀迦栴延所. 尼乾陀若提子所。 皆以此意论偈而问。 悉不能答时。 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 我以此意论问诸出家师。 悉不能答。 我今复欲求出家。 为我今自有财宝。 不如还家。 服习五欲。 复作是念。 我今可往诣沙门瞿昙。 然彼耆旧. 诸师. 沙门. 婆罗门. 富兰那迦叶等。 悉不能答。 而沙门瞿昙年少出家。 讵复能了。 然我闻先宿所说莫轻新学年少出家。 或有沙门年少出家。 有大德力。 今且当诣沙门瞿昙。 诣已。 以彼意论心念而问。 如偈所说尔时。 世尊知彼商主心之所念。 即说偈言云何恶知识现善友相者内心实耻厌口说我同心造事不乐同故知非善友口说恩爱语心不实相应所作而不同慧者应觉知是名恶知识现善知识相与己同一体云何善知识与己同体者非彼善知识放逸而不制沮坏怀疑惑伺求其端绪安于善知识如子卧父怀不为傍人闻当知善知识何故求于断生欢喜之处清凉称赞叹修习福利果清凉永息灭是故求于断云何离炽然寂静止息味知彼远离味远离炽然恶饮以法喜味寂灭离欲火是名离炽然尔时。 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 沙门瞿昙知我心念。 而白佛言。 我今得入沙门瞿昙正法. 律中修行梵行。 出家. 受具足。 成比丘分不佛告商主外道出家。 汝今可得于正法. 律修行梵行。 出家. 受具足。 成比丘分。 如是出家已。 思惟。 乃至心善解脱。 得阿罗汉(九七九)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俱夷那竭国力士生处坚固双树林中尔时。 世尊涅槃时至。 告尊者阿难。 汝为世尊于双树间敷绳床。 北首。 如来今日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尔时。 尊者阿难奉教。 于双树间敷绳床。 北首。 讫。 来诣佛所。 稽首佛足。 退住一面。 白佛言。 世尊。 已于双树间敷绳床。 北首尔时。 世尊诣双树间。 于绳床上北首右胁而卧。 足足相累。 系念明想。 正念正智时。 俱夷那竭国有须跋陀罗外道出家。 百二十岁。 年耆根熟。 为俱夷那竭国人恭敬供养。 如阿罗汉。 彼须跋陀罗出家闻世尊今日中夜当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 然我有所疑。 希望而住。 沙门瞿昙有力。 能开觉我。 我今当诣沙门瞿昙。 问其所疑。 即出俱夷那竭。 诣世尊所尔时。 尊者阿难于园门外经行。 时。 须跋陀罗语阿难言。 我闻沙门瞿昙今日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 我有所疑。 希望而住。 沙门瞿昙有力。 能开觉我。 若阿难不惮劳者。 为我往白瞿昙。 少有闲暇。 答我所问阿难答言。 莫逼世尊。 世尊疲极如是须[跳-兆+(乏-之+(犮-、))]陀罗再三请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亦再三不许须跋陀罗言。 我闻古昔出家耆年大师所说。 久久乃有如来. 应. 等正觉出于世间。 如优昙钵花。 而今如来中夜当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我今于法疑。 信心而住。 沙门瞿昙有力。 能开觉我。 若阿难不惮劳者。 为我白沙门瞿昙阿难复答言。 须跋陀罗。 莫逼世尊。 世尊今日疲极尔时。 世尊以天耳闻阿难与须跋陀罗共语来往。 而告尊者阿难。 莫遮外道出家须跋陀罗。 令入问其所疑。 所以者何。 此是最后与外道出家论议。 此是最后得证声闻。 善来比丘。 所谓须跋陀罗尔时。 须跋陀罗。 世尊为开善根。 欢喜增上。 诣世尊所。 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 退坐一面。 白佛言。 瞿昙。 凡世间入处。 谓富兰那迦叶等六师。 各作如是宗。 此是沙门。 此是沙门。 云何。 瞿昙。 为实各各有是宗不尔时。 世尊即为说偈言始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成道至于今经五十余年三昧明行具常修于净戒离斯少道分此外无沙门佛告须跋陀罗。 于正法. 律不得八正道者。 亦不得初沙门。 亦不得第二. 第三. 第四沙门。 须跋陀罗。 于此法. 律得八正道者。 得初沙门。 得第二. 第三. 第四沙门。 除此已。 于外道无沙门。 斯则异道之师。 空沙门. 婆罗门耳。 是故。 我今于众中作师子吼说是法时。 须跋陀罗外道出家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 尔时。 须跋陀罗见法. 得法. 知法. 入法。 度诸狐疑。 不由他信。 不由他度。 于正法. 律得无所畏。 从坐起。 整衣服。 右膝着地。 白尊者阿难。 汝得善利。 汝得大师。 为大师弟子。 为大师雨。 雨灌其顶。 我今若得于正法. 律出家. 受具足。 得比丘分者。 亦当得斯善利时。 尊者阿难白佛言。 世尊。 是须跋陀罗外道出家今求于正法. 律出家. 受具足。 得比丘分尔时。 世尊告须跋陀罗。 此比丘来修行梵行彼尊者须跋陀罗即于尔时出家。 即是受具足。 成比丘分。 如是思惟。 乃至心善解脱。 得阿罗汉时。 尊者须跋陀罗得阿罗汉。 解脱乐觉知已。 作是念。 我不忍见佛般涅槃。 我当先般涅槃。 时。 尊者须跋陀罗先般涅槃已。 然后世尊般涅槃(九八○)如是我闻一时。 佛在跋耆人间游行。 至毗舍离国。 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时。 毗舍离国有众多贾客。 欲向怛刹尸罗国方便庄严。 是众多贾客闻世尊于跋耆人间游行。 至毗舍离国。 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闻已。 来诣佛所。 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 佛为诸贾客种种说法。 示教照喜。 示教照喜已。 默然住时。 诸贾客从坐起。 整衣服。 为佛作礼。 合掌白佛言。 世尊。 我等诸贾客方便庄严。 欲至怛刹尸罗国。 唯愿世尊与诸大众明旦受我供养尔时。 世尊默然而许时。 诸贾客知世尊受请已。 从坐起。 礼佛足。 各还自家。 办种种净美饮食。 敷床座。 安置净水。 晨朝遣使。 白佛。 时到尔时。 世尊与诸大众着衣持钵。 诣诸贾客所。 就座而坐时。 诸贾客以净美饮食自手供养。 食毕洗钵讫。 取卑小床。 于大众前坐。 听佛说法尔时。 世尊告诸贾客。 汝等当行于旷野中。 有诸恐怖。 心惊毛竖。 尔时。 当念如来事。 谓如来. 应. 等正觉。 乃至佛. 世尊。 如是念者。 恐怖则除。 又。 念法事。 佛正法. 律。 现法能离炽然。 不待时节。 通达亲近。 缘自觉知。 又。 念僧事。 世尊弟子善向. 正向。 乃至世间福田。 如是念者。 恐怖即除。 过去世时。 天. 阿须轮共斗。 时。 天帝释告诸天众。 汝等与阿须轮共斗战之时。 生恐怖者。 当念我幢。 名摧伏幢。 念彼幢时。 恐怖得除。 若不念我幢者。 当念伊舍那天子幢。 若不念伊舍那天子幢者。 当念婆留那天子幢。 念彼幢时。 恐怖即除。 如是。 诸商人。 汝等于旷野中。 有恐怖者。 当念如来事. 法事. 僧事尔时。 世尊为诸毗舍离贾客说供养随喜偈供养比丘僧饮食随时服专念谛思惟正知而行舍净物良福田汝等悉具足缘斯功德利长夜获安乐发心有所求众利悉皆应两足四足安道路往来安夜安昼亦安一切离诸恶如沃壤良田精纯好种子溉灌以时泽收实不可量净戒良福田精肴饍种子正行以将顺终期妙果成是故行施者欲求备众德当随智慧行众果自然备于明行足尊正心尽恭敬种殖众善本终获大福利如实知世间得具备正见具足见正道具足而升进远离一切垢逮得涅槃道究竟于苦边是名备众德尔时。 世尊为诸毗舍离贾客说种种法。 示教照喜已。 从坐起去(九八一)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若比丘住于空闲. 树下. 空舍。 有时恐怖。 心惊毛竖者。 当念如来事及法事. 僧事。 如前广说。 念如来事. 法事. 僧事之时。 恐怖即除诸比丘。 过去世时。 释提桓因与阿修罗共战。 尔时。 帝释语诸三十三天言。 诸仁者。 诸天阿修罗共斗战时。 若生恐怖。 心惊毛竖者。 汝当念我伏敌之幢。 念彼幢时。 恐怖即除。 如是。 比丘。 若于空闲. 树下. 空舍而生恐怖。 心惊毛竖者。 当念如来。 如来. 应. 等正觉。 乃至佛. 世尊。 彼当念时。 恐怖即除。 所以者何。 彼天帝释怀贪. 恚. 痴。 于生. 老. 病. 死. 忧. 悲. 恼苦不得解脱。 有恐怖. 畏惧. 逃窜. 避难。 而犹告诸三十三天令念我摧伏敌幢。 况复如来. 应. 等正觉。 乃至佛. 世尊。 离贪. 恚. 痴。 解脱生. 老. 病. 死. 忧. 悲. 恼苦。 无诸恐怖. 畏惧. 逃避。 而不能令其念如来者。 除诸恐怖佛说是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九八二)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娑枳国安阇那林中尔时。 世尊告尊者舍利弗。 我能于法略说. 广说。 但知者难尊者舍利弗白佛言。 唯愿世尊略说. 广说. 法说。 于法实有解知者佛告舍利弗。 若有众生于自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我. 我所. 我慢系着使。 乃至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者。 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有我. 我所. 我慢使系着。 故我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舍利弗。 彼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有我. 我所见. 我慢系着使。 及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 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有我. 我所见. 我慢系着使。 彼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舍利弗。 若复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有我. 我所见. 我慢系着使。 彼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舍利弗。 若复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我. 我所见. 我慢系着使。 彼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 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我. 我所见. 我慢系着使。 彼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 舍利弗。 是名比丘断爱缚结. 慢无间等。 究竟苦边舍利弗。 我于此有余说。 答波罗延富邻尼迦所问。 世间数差别安所遇不动寂静离诸尘拔根无悕望已度三有海无复老死患佛说是经已。 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 欢喜随喜。 即从坐起。 作礼而去(九八三)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尊者阿难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独一静处。 如是思惟。 或有一人作如是念。 我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有我. 我所见. 我慢系着使。 及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 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有我. 我所见. 我慢系着使。 我当于彼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尔时。 尊者阿难晡时从禅觉。 诣世尊所。 稽首礼足。 退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我独一静处。 作是思惟。 若有一人作如是言。 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乃至自知作证具足住佛告阿难。 如是。 如是。 有一人作如是念。 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有我. 我所见. 我慢系着使。 及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 阿难。 彼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有我. 我所见. 我慢系着使。 及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 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有我. 我所见. 我慢系着使。 及彼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阿难。 若复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乃至自知作证具足住。 是名比丘断爱缚结. 慢无间等。 究竟苦边阿难。 我于此有余说。 答波罗延忧陀耶所问断于爱欲想忧苦亦俱离觉悟于睡眠灭除掉悔盖舍贪恚清净现前观察法我说智解脱灭除无明闇佛说是经已。 尊者阿难闻佛所说。 欢喜随喜。 礼佛而去(九八四)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爱为网. 为胶. 为泉. 为藕根。 此等能为众生障. 为盖. 为胶. 为守卫. 为覆. 为闭. 为塞. 为闇冥. 为狗肠. 为乱草. 为絮。 从此世至他世。 从他世至此世。 往来流转。 无不转时。 诸比丘。 何等爱为网. 为胶。 乃至往来流驰。 无不转。 谓有我故有。 我. 欲我. 尔我. 有我. 无我. 异我. 当我. 不当我. 欲我. 当尔时. 当异异我. 或欲我. 或尔我. 或异. 或然. 或欲然. 或尔然. 或异。 如是十八爱行从内起比丘言。 有我。 于诸所有。 言我. 欲我. 尔。 乃至十八爱行从外起。 如是总说十八爱行。 如是三十六爱行。 或于过去起。 或于未来起。 或于现在起。 如是总说百八爱行。 是名为爱. 为网. 为胶. 为泉. 为藕根。 能为众生障. 为盖. 为胶. 为守卫. 为覆. 为闭. 为塞. 为闇冥. 为狗肠. 为乱草. 为絮。 从此世至他世。 从他世至此世。 往来流驰。 无不转时佛说是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九八五)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有从爱生爱。 从爱生恚。 从恚生爱。 从恚生恚云何为从爱生爱。 谓有一于众生有喜. 有爱. 有念. 有可意。 他于彼有喜. 有爱. 有念. 有可意随行此。 作是念。 我于彼众生有喜. 有爱. 有念. 有可意。 他复于彼有喜. 有爱. 有念. 有可意随行故。 我于他人复生于爱。 是名从爱生爱云何从爱生恚。 谓有一于众生有喜. 有爱. 有念. 有可意。 而他于彼不喜. 不爱. 不念. 不可意随行此。 作是念。 我于众生有喜. 有爱. 有念. 有可意。 而他于彼不喜. 不爱. 不念. 不可意随行故。 我于他而生嗔恚。 是名从爱生恚云何为从恚生爱。 谓有一于众生不喜. 不爱. 不念. 不可意。 他复于彼不喜. 不爱. 不念. 不可意随行故。 我于他而生爱念。 是名从恚生爱云何从恚生恚。 谓有一于众生不喜. 不爱. 不念. 不可意。 而他于彼有喜. 有爱. 有念. 有可意随行此。 作是念。 我于彼众生不喜. 不爱. 不念. 不可意。 而他于彼有喜. 有爱. 有念. 有可意随行。 我于他所问起嗔恚。 是名从恚生恚若比丘离欲. 恶不善法。 有觉有观。 乃至初禅. 第二. 第三. 第四禅具足住者。 从爱生爱. 从恚生恚. 从恚生爱. 从爱生恚已断已知。 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 无复生分。 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若彼比丘尽诸有漏。 无漏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 当于尔时。 不自举。 不起尘。 不炽然。 不嫌彼云何自举。 谓见色是我. 色异我. 我中色. 色中我。 受. 想. 行. 识亦复如是。 是名自举。 云何不自举。 谓不见色是我. 色异我. 我中色. 色中我。 受. 想. 行. 识亦复如是。 是名不自举。 云何还举。 谓于骂者还骂。 嗔者还嗔。 打者还打。 触者还触。 是名还举。 云何不还举。 谓骂者不还骂。 嗔者不还嗔。 打者不还打。 触者不还触。 是名不还举云何起尘。 谓有我. 我欲。 乃至十八种爱。 是名起尘。 云何不起尘。 谓无我. 无我欲。 乃至十八爱不起。 是名不起尘云何炽然。 谓有我所. 我所欲。 乃至外十八爱行。 是名炽然。 云何不炽然。 谓无我所. 无我所欲。 乃至无外十八爱行。 是名不炽然云何嫌彼。 谓见我真实起。 于我慢. 我欲. 我使不断不知。 是名嫌彼。 云何不嫌彼。 谓不见我真实。 我慢. 我欲. 我使已断已知。 是名不嫌彼佛说此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九八六)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有二事断难持。 何等为二。 若俗人处非人处。 于衣食. 床卧. 资生众具。 持彼断者。 是则难行。 又。 比丘非家出家。 断除贪爱。 持彼断者。 亦甚难行尔时。 世尊即说偈言世间有二事持断则难行是真谛所说等正觉所知在家财入出衣食等众具世间贪爱乐持断者甚难比丘已离俗信非家出家灭除于贪爱持断亦难行佛说此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九八七)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我于二法依止多住。 云何为二。 于诸善法未曾知足。 于断未曾远离。 于善法不知足故。 于诸断法未曾远离故。 乃至肌消肉尽。 筋连骨立。 终不舍离精勤方便。 不舍善法。 不得未得。 终不休息。 未曾于劣心生欢喜。 常乐增进。 升上上道。 如是精进住故。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比丘。 当于二法依止多住。 于诸善法不生足想。 依于诸断。 未曾舍离。 乃至肌消肉尽。 筋连骨立。 精勤方便。 堪能修习善法不息。 是故。 比丘。 于诸下劣。 生欢喜想。 当修上上升进多住。 如是修习不久。 当得速尽诸漏。 无漏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作证。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九八八)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 释提桓因形色绝妙。 于后夜时来诣佛所。 稽首佛足。 退住一面。 天身威力。 光明遍照迦兰陀竹园时。 释提桓因白佛言。 世尊。 世尊曾于隔界山石窟中说言。 若有沙门. 婆罗门无上爱尽解脱. 心善解脱。 彼边际. 究竟边际. 离垢边际. 梵行毕竟。 云何为比丘边际. 究竟边际. 离垢边际. 梵行毕竟佛告天帝释。 谓比丘若所有受觉。 若苦. 若乐. 若不苦不乐。 彼诸受集. 受灭. 受味. 受患. 受出如实知。 如实知已。 观察彼受无常。 观生灭. 观离欲. 观灭尽. 观舍。 如是观察已。 则边际。 究竟边际. 离垢边际. 梵行毕竟。 拘尸迦。 是名比丘于正法. 律边际. 究竟边际. 离垢边际. 梵行毕竟乃至天帝释闻佛所说。 欢喜随喜。 作礼而去(九八九)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 尊者大目揵连住耆阇崛山。 后夜起经行。 见有光明遍照迦兰陀竹园。 见已。 作是念。 今夜或有大力鬼神诣世尊所。 故有此光明时。 尊者大目揵连晨朝往诣佛所。 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我于昨暮后夜出房经行。 见胜光明普照迦兰陀竹园。 见已。 作是念。 有何大力鬼神诣世尊所。 故有此光明佛告尊者大目揵连。 昨暮后夜。 释提桓因来诣我所。 稽首作礼。 退坐一面如上修多罗广说。 欢喜随喜。 作礼而去(九九○)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 诣舍卫城。 次第乞食。 至鹿住优婆夷舍鹿住优婆夷遥见尊者阿难。 疾敷床座。 白言。 尊者阿难令坐时。 鹿住优婆夷稽首礼阿难足。 退住一面。 白尊者阿难。 云何言世尊知法。 我父富兰那先修梵行。 离欲清净。 不着香花。 远诸凡鄙。 叔父梨师达多不修梵行。 然其知足。 二俱命终。 而今世尊俱记二人同生一趣。 同一受生。 同于后世得斯陀含。 生兜率天。 一来世间。 究竟苦边。 云何。 阿难。 修梵行. 不修梵行。 同生一趣. 同一受生. 同其后世阿难答言。 姊妹。 汝今且停。 汝不能知众生世间根之差别。 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 如是说已。 从坐起去时。 尊者阿难还精舍。 举衣钵。 洗足已。 往诣佛所。 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 以鹿住优婆夷所说广白世尊佛告阿难。 彼鹿住优婆夷云何能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 阿难。 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 阿难。 或有一犯戒。 彼于心解脱. 慧解脱不如实知。 彼所起犯戒无余灭. 无余没. 无余欲尽。 或有一犯戒。 于心解脱. 慧解脱如实知。 彼所起犯戒无余灭. 无余没. 无余欲尽。 于彼筹量者言。 此亦有如是法。 彼亦有是法。 此则应俱同生一趣. 同一受生. 同一后世。 彼如是筹量者。 得长夜非义饶益苦阿难。 彼犯戒者。 于心解脱. 慧解脱不如实知。 彼所起犯戒无余灭. 无余没. 无余欲尽。 当知此人是退。 非胜进。 我说彼人为退分。 阿难。 有犯戒。 彼于心解脱. 慧解脱如实知。 彼于所起犯戒无余灭. 无余没. 无余欲尽。 当知是人胜进不退。 我说彼人为胜进分。 自非如来。 此二有间。 谁能悉知。 是故。 阿难。 莫筹量人人而取。 人善筹量人人而病。 人筹量人人。 自招其患。 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如二犯戒。 二持戒亦如是。 彼于心解脱. 慧解脱不如实知。 彼所起持戒无余灭。 若掉动者。 彼于心解脱. 慧解脱不如实知。 彼所起掉无余灭。 彼若嗔恨者。 彼于心解脱. 慧解脱不如实知。 彼所起嗔恨无余灭。 若苦贪者。 彼于心解脱. 慧解脱如实知。 彼所起苦贪无余灭。 秽污清净如上说。 乃至如来能知人人阿难。 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 而于如来一向说法心生狐疑。 云何。 阿难。 如来所说。 岂有二耶阿难白佛。 不也。 世尊佛告阿难。 善哉。 善哉。 如来说法若有二者。 无有是处。 阿难。 若富兰那持戒。 梨师达多亦同持戒者。 所生之趣。 富兰那所不能知。 梨师达多为生何趣。 云何受生。 云何后世。 若梨师达多所成就智。 富兰那亦成就此智者。 梨师达多亦不能知彼富兰那当生何趣。 云何受生。 后世云何。 阿难。 彼富兰那持戒胜。 梨师达多智慧胜。 彼俱命终。 我说二人同生一趣。 同一受生。 后世亦同是斯陀含。 生兜率天。 一来生此究竟苦边。 彼二有间。 自非如来。 谁能得知。 是故。 阿难。 莫量人人。 量人人者。 自生损减。 唯有如来能知人耳佛说此经已。 尊者阿难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九九一)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释氏弥城留利邑夏安居。 有余比丘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夏安居。 时。 彼比丘于晨朝着衣持钵。 入舍卫城乞食。 次第至鹿住优婆夷舍。 鹿住优婆夷遥见比丘来。 疾敷床座。 请比丘令坐。 如上阿难修多罗说时。 彼比丘语鹿住优婆夷。 姊妹且停。 汝那得知众生根之优劣。 姊妹。 唯有如来能知众生根之优劣。 如是说已。 从坐起去时。 彼比丘三月夏安居讫。 作衣竟。 持衣钵。 往诣弥城留利释氏邑。 到已。 举衣钵。 洗足已。 往诣佛所。 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 以共鹿住优婆夷所论说事向佛广说佛告比丘。 鹿住优婆夷云何能知世间众生诸根优劣。 唯有如来能知世间众生诸根优劣耳。 不离嗔恨. 憍慢。 时起贪法。 不听受法。 不学多闻。 于法不调伏见。 不能时时起解脱心法。 比丘。 若复有一不离嗔慢。 时起贪法。 然彼闻法。 修学多闻。 于善调伏见。 时时能起解脱心法。 若思量彼。 此有是法。 彼有是法。 此则同一趣. 同一受生. 同一后世。 如是思量者。 长得非义不饶益苦。 比丘。 若复彼人不离嗔慢。 时时起贪法。 亦不听法。 不习多闻。 不调伏见。 亦不时时得解脱心法。 我说此人卑鄙下贱。 比丘。 若复彼人不离嗔慢。 时时起贪法。 然彼闻法。 乐多闻。 调伏诸见。 时时能得解脱心法。 我说是人第一胜妙。 彼二有间。 自非如来。 谁能别知。 是故。 比丘。 莫量人人。 乃至如来能知优劣比丘。 复次。 有一不离嗔慢。 时时起口恶行。 余如上说。 比丘。 复次。 有一贤善。 安乐同止。 欣乐明智。 修梵行者乐与同止。 而彼不乐闻法。 乃至不时时得心法解脱。 当知彼人住贤善地。 不能转进。 贤善地者。 谓人. 天趣。 复次。 有一其性贤善。 同止安乐。 欣乐梵行。 以为伴侣。 乐闻正法。 学习多闻。 善调伏见。 时时能得解脱心法。 当知彼人于贤善地能转胜进。 当知此人于正法流有所堪能。 此二有间。 自非如来。 谁能别知。 是故。 比丘。 莫量人人。 量人人者。 自招其患。 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比丘。 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 如上修多罗广说佛说此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九九二)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给孤独长者来诣佛所。 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世间有几种福田佛告长者。 世间有二种福田。 何等为二。 学及无学。 即说偈言世有学无学大会常延请正直心真实身口亦复然是即良福田施者获大果佛说此经已。 给孤独长者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发布时间:2025-09-14 11:28:3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