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大义指要 内容: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叙 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 "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 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 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 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在艰苦的岁月中,增加坚毅的信心。 试追溯我们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每次大变乱中,都吸收了外来的文化,融合之后,又有一种新的光芒产生。 我们如果将历来变乱时代加以划分,共有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金元、满清等几次文化政治上的大变动。 其间如南北朝,为佛教文化输人的阶段,在我们文化思想上,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融化以后,便产生盛唐一代的灿烂光明。 五代与金元时期,在文化上,虽然没有南北朝时代那样大的变动,但欧亚文化交流的迹象却历历可寻。 而且中国文化传播给西方者较西方影响及于中国者为多。 自清末至今百余年间,西洋文化随武力而东来,激起我们文化政治上的一连串的变革,启发我们实验实践的欲望。 科学一马当先,几乎有一种趋势,将使宗教与哲学、文学与艺术,都成为它的附庸。 这乃是必然的现象。 我们的固有文化,在和西洋文化相互冲突后,由冲突而交流,由交流而互相融化,继之而来的一定是另一番照耀世界的新气象。 目前的一切现象,乃是变化中的过程,而不是定局。 但是在这股动荡的急流中,我们既不应随波逐流,更不要畏惧 。 必须认清方向,把稳船舵,此时此地,应该各安本位,无论在边缘或在核心,只有勤慎明敏地各尽所能,做些整理介绍的工作。 这本书的译述,便是本着这个愿望开始,希望人们明了佛法既不是宗教的迷信,也不是哲学的思想,更不是科学的围于现实约有限知识。 但是却可因之而对于宗教哲学和科学获得较深刻的认识,由此也许可以得到一些较大的启示。 (二)依据西洋文化史的看法,人类由原始思想而形成宗教文化,复由于对宗教的反动,而有哲学思想和科学实验的产生,哲学是依据思想理论来推断人生和宇宙,科学则系从研究实验来证明宇宙和人生。 所以希腊与罗马文明,都有它划时代的千秋价值。 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科学支配着这个世界,形成成以工商业为最中心的物质文明。 一般从表面看来,科学领导文明的进步,惟我独尊,宗教和哲学,将无存在的价值。 事实上,科学并非万能,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就是文化的升华。 于是在这科学飞跃进步的世界中,哲学和宗教,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 佛教虽然也是宗教,但是一种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宗教。 它的哲学理论常常超出宗教范畴以外,所以也有人说佛教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 佛教具有科学的实证方法,但是因为它是从人生本位去证验宇宙,所以人们会忽略它的科学基础,而仍然将它归之于宗教。 可是事实上,佛教确实有科学的证验,及哲学的论据。 它的哲学,是以科学为基础,去否定狭义的宗教,它的科学;是用哲学的论据,去为宗教做证明。 楞严经为其最显著者。 研究楞严经后,对于宗教、哲学和科学,都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 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研究人生。 离开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讨,便不会有其他学问的存在。 楞严经的开始,就是讲身心性命的问题。 它从现实人生基本的身心说起,等于是一部从心理生理的实际体验,进而达致哲学最高原理的纲要。 它虽然建立了一个真心自性的假设本体,用来别于一般现实应用的妄心,但却非世间一般哲学所说的纯粹唯心论。 因为佛家所说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万有世间的一切认识与本体论,可以从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实验证得,并且可以拿得出证据,不只是一种思想论辩。 举凡一切宗教的、哲学的、心理学的或生理学的矛盾隔阂,都可以自其中得到解答。 人生离不开现实世间,现实世间形形色色的物质形器,究竟从何而来了这是古今中外人人所要追寻的问题。 彻底相信唯心论者,事实上并不能摆脱物质世间的束缚。 相信唯物论者,事实上随时随地应用的,仍然是心的作用。 哲学把理念世界与物理世界勉强分作两个,科学却认为主观的世界以外,另有一个客观世界的存在。 这些理论总是互相矛盾,不能统一。 可是早在二千多年前,楞严经便很有条理、有系统地讲明心物一元的统一原理,而且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乃是基于我们的实际心理生理情形,加以实验证明。 楞严经说明物理世界的形成,是由于本体功能动力所产生。 因为能与量的互变,构成形器世间的客观存在,但是真如本体也仍然是个假名。 它从身心的实验去证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从物理的范围,指出身心解脱实验的理论和方法。 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大体都与它相吻合。 若干年后,如果科学与哲学能够再加进步,对于楞严经上的理论,将会获得更多的了解。 楞严经上讲到宇宙的现象,指出时间有三位,空间有十位。 普通应用,空间只取四位。 三四四三,乘除变化。 纵横交织,说明上下古今,成为宇宙万有现象变化程序的中心。 五十五位和六十六位的圣位建立的程序,虽然只代表身心修养的过程,事实上,三位时间和四位空间的数理演变,也说明了宇宙万有,只是一个完整的数量世界;一点动随万变,相对基于绝对而来,矛盾基于统一而生,重重叠叠,所以有物理世界和人事世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存在。 数理是自然科学的锁钥,从数理之中,发现很多基本原则,如果要了解宇宙,从数理中,可以得到惊人的指示。 目前许多自然科学不能解释证实的问题,如果肯用科学家的态度,就楞严经中提出的要点,加以深思研究,必定会有所得。 若是只把它看作是宗教的教义,或是一种哲学理论而加以轻视,便是所有学术文化界的一个很大的不幸了。 (四)再从佛教的立场来讨论楞严,很久以前就有二个预言流传着。 预言楞严经在所有佛经中是最后流传到中国的。 而当佛法衰微时,它又是最先失传的。 这是寓言,或是神话,姑且不去管它。 但在西风东渐以后,学术界的一股疑古风气,恰与外国人处心积虑来破坏中国文化的意向相呼应。 楞严与其他几部著名的佛经,如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便最先受到怀疑。 民国初年,有人指出楞严是一部伪经。 不过还只是说它是伪托佛说,对于真理内容,却没有轻议。 可是近年有些新时代的佛学研究者,竟干脆认为楞严是一种真常唯心论的学说,和印度的一种外道的学理相同。 讲学论道,一定会有争端,固然人能修养到圆融无碍,无学无争,是一种很大的解脱,但是为了本经的伟大价值,使人有不能己于言者。 说楞严是伪经的,近代由梁启超提出,他认为第一:本经译文体裁的美妙,和说理的透辟,都不同于其他佛经,可能是后世禅师们所伪造。 而且执笔的房融,是武则天当政时遭贬的宰相。 武氏好佛,曾有伪造大云经的事例。 房融可能为了阿附其好,所以才奉上翻译的楞严经,为的是重邀宠信。 此经呈上武氏以后,一直被收藏于内廷,当时民间并未流通,所以说其为伪造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楞严经中谈到人天境界,其中述及十种仙,梁氏认为根本就是有意驳斥道教的神仙,因为该经所说的仙道内容,与道教的神仙,非常相像。 梁氏是当时的权威学者,素为世人所崇敬。 他一举此说,随声附和者,大有人在。 固然反对此说者也很多,不过都是一鳞半爪的片段意见。 民国四十二年学术季刊第五卷第一期,载有罗香林先生著的:唐相房融在粤笔受首楞严经翻译考一文。 列举考证资料很多,态度与论证,. 也都很平实,足可为这一重学案的辨证资料。 我认为梁氏的说法,事实上过于臆测与武断。 因为梁氏对佛法的研究,为时较晚,并无深刻的工夫和造诣。 试读谭嗣同全集里所载的任公对谭公诗词关于佛学的注释便知。 本经译者房融,是唐初开国宰相房玄龄族系,房氏族对于佛法,素有研究,玄奘法师回国后的译经事业,唐太宗都交与房玄龄去办理。 房融对于佛法的造诣和文学的修养,家学渊源,其所译经文自较他经为优美,乃是很自然的事,倘因此就指斥他为阿谀武氏而伪造楞严,未免轻率人人于罪,那是万万不可的。 与其说楞严辞句太美,有伪造的嫌疑,毋宁说译者太过重于文学修辞,不免有些地方过于古奥。 依照梁氏第一点来说:我们都知道藏文的佛经,在初唐时代,也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而成,并非取材于内地的中文佛经。 藏文佛经里,却有楞严经的译本。 西藏密宗所传的大白伞盖咒,也就是楞严咒的一部分。 这对于梁氏的第一点怀疑,可以说是很有力的解答。 至于说楞严经中所说的十种仙,相同于道教的神仙,那是因为梁氏没有研究过印度婆罗门和瑜伽术的修炼方法,中国的神仙方士之术,一部分与这两种方法和目的,完全相同。 是否是殊途同归,这又是学术上的大问题,不必在此讨论。 但是仙人的名称及事实,和罗汉这个名词一样,并不是释迦佛所创立。 在佛教之先,印度婆罗门的沙门和瑜伽士们,己经早有阿罗汉或仙人的名称存在,译者就我们传统文化,即以仙人名之,犹如唐人译称佛为大觉金仙一样,绝不可以将一切具有神仙之名实者,都拉为我们文化的特产。 这对于梁氏所提出的第二点,也是很有力的驳斥。 而且就治学方法来说,疑古自必须考据,但是偏重或迷信于考据,则有时会发生很大的错误和过失。 考据是一种死的方法,它依赖于或然性的陈年往迹,而又根据变动无常的人心思想去推断。 人们自己日常的言行和亲历的事物,因时间空间世事的变迁,还会随时随地走了样,何况要远追昔人的陈迹,以现代观念去判断环境不同的古人呢? 人们可以从考据方法中求得某一种智识,但是智慧并不必从考据中得来,它是要靠理论和实验去证得的。 如果拼命去钻考据的牛角尖,很可能流于矫枉过正之弊。 说楞产经是真常唯心论的外道理论,这是晚近二三十年中新佛学研究源的论调。 特此论者只是在研究佛学,而并非实验修持佛法。 他们把佛学当作学术思想来研究,却忽略了有如科学实验的修证精神。 而且这些理论,大多是根据日本式的佛学思想路线而来,在日本,真正佛法的精神早已变质。 学佛的人为了避重就轻,曲学取巧,竟自舍本逐末,实在是不智之甚。 其中有些甚至说禅宗也是根据真常唯心论,同样属于种我外道的见解。 实际上,禅宗重在证悟自住,并不是证得神我。 这些不值一辩,明眼人自知审择。 楞严的确说出一个常住真心,但是它也明白解说了那是为的有别于妄心而勉强假设的,随着假设,立刻又提醒点破,只要仔细研究,就可以明白它的真义;举一个扼要的例来说:如本经佛说的偈语:"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 岂不是很所显的证明楞严并不是真常唯心论吗? 总之,痴慢与疑,也正是佛说为大智慧解脱积重难返的障碍,如果纯粹站在哲学研究立场,自有他的辩证、怀疑、批判的看法。 如果站在佛法的立场,就有些不同了。 学佛的人若不首先虚心辨别,又不肯力行证验,只是人云亦云,实在是很危险的偏差。 佛说在我法中出家,却来毁我正法,那样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五)生在这个时代里,个人的遭遇,和世事的动乱,真是瞬息万变,往往使人茫然不知所之。 整个世界和全体人类,都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夹缝里生活着。 无论是科学、哲学和宗教,都在寻求人生的真理,都想求得智慧的解脱。 这本书译成于拂逆困穷的艰苦岁月中,如果读者由此而悟得真实智慧解脱的真理,使这个颠倒梦幻似的人生世界,能升华到恬静安乐的真善美之领域,就是我所馨香祷祝的了。 一九六零年端阳节南怀瑾自叙于金粟轩楞严大义指要南怀瑾经题之标示佛经与世间普通书籍,标题立义,都求能以一个名辞而概内容,其理并无二致。 佛所说群经,顾名思义,观览经题,可窥涯量。 楞严一辞,纯系译音,具有颠扑不破,坚固不坏,自性本来清净,常在定中之意。 由此而见楞严全经之所指者,无非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法门。 但直指见性,可与利智者言,未足为钝根者道。 是以等次以求,有修行证验之方法与次序,以及种种方便,精详分析,可谓具全部佛法之纲要矣。 故于其上标名为大佛顶、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也。 本经之缘起佛说诸经,大体皆有缘起。 举众所周知者而言,如金刚经,但从人本位之穿衣吃饭,平平实实之人生日常生活说起。 如维摩经,首标佛国心地境界,而以维摩之卧疾说起。 人生日常生活,不离穿衣吃饭,而穿衣吃饭中正具有人生无上之大智能,故不得不说。 人生必有老病之苦,于老病卧疾之中,更有人生无上之大问题,故又不得不说。 楞严经中,首先从吃饭说起,因为吃饭,才发生阿难之行乞城中,途遇摩登伽女,一见倾心,几乎双双落在情波欲海之中。 的的由此而来,明明白白,轻轻指出食色性也之人生大苦恼。 吾佛慈悲,故又不得不说出此中奥妙,如此如彼,乃有此一本经留传之大因缘。 其中节节剖解,条理井然,由人生而宇宙,精神与物质,莫不层层分析无遗。 自出生至老死,指出如何才为人生一大解脱境界。 与其人解脱之不易,而后始有修持实验方法之说明。 故自阿难与摩登伽女之情天欲海始,最后结以修证解脱方法之不易原则。 则曰:「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实则,阿难与摩登伽女,祇是一个引子。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人不论黄白棕黑,物不论动植飞走,尽在情天欲海中头出头没,何一而非阿难与摩登伽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安得慈云法雨,洒下一滴清凉剂,解此尘劳烦恼! 故吾佛不忍低眉独醒,不得不如此云云。 此所谓如来密因也。 繁以诗曰:紫陌芳尘日转斜,琵琶门巷偶停车,枝头罗绮春无限,落尽天人一夜华。 好梦初回月上纱,碧天净挂玉钩斜,一声萧寺空林磬,敲醒床头亿万家。 碧纱窗外月如银,宴坐焚香寄此身,不使闲情生绮障,莫教觉海化红尘。 七处征心与八还辨见佛问阿难,劈头一语,即询以为何出家学佛? 阿难答以看见如来相好,故此出家。 此所谓追赃断案,不可冤枉好人。 阿难为了见佛相好而出家学道,心目中只因美感一念而来。 美感一生,色情继起。 情生欲障,叠叠而兴。 无怪摩登伽女一见,加之以魔咒之力,阿难之本性全迷,定慧不力。 魔从心造,妖由人兴,是摩登伽女之魔力耶? 是吾辈芸芸众生之自丧人天眼目耶? 诚不得而辨也。 阿难招供,即直吐心腹病根。 佛如捉贼捕快,又节节迫进,问其能知色相之美妙者,究为何物? 阿难毫不思索,即答以因目看见,心生爱好。 此诚句句实情,人人如此,复有何疑。 孰知佛却得寸进尺,追问能使心目发生爱好者之主人公,究乃谁在主使? 祇此一问,即使百万人天,一时茫然不知所对。 明明是此心目,又是谁为主使? 拥有七处征心之往返论辨生矣。 必使阿难与吾辈口服心服,然后才知吾佛之不诬不妄也。 七处征心者何? 即如阿难所答:此心乃在身内。 在身外。 在根。 在内外明暗之间。 在思惟里。 在中间。 在无着处。 此皆经佛一一辨证,无一是处,其详具如本文。 即此七间七辨,阿难茫然,即举古今中外之学理,概括唯心唯物之理论,统使其抽丝茧净尽,无一真实存在可言。 谁知阿难与吾辈之误,皆以此现在应之现象而言,阿难所答者,并无过错。 奈何此正为贼媒之窠臼,虚妄不实之尤者,并非真心自性。 然则,心果有真妄之别乎? 抑为话分两头,声东而击西耶? 「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致使千秋浩浩,坐而商量断妄求真之辈,滔滔滚滚,如过江之鲫也。 若然,妄缘不断,声色沉迷,不知何日是了,此岂即是真实耶? 吾佛乃兴慈悲,到此无言可答,无理可申之处,强为铺排,说出真妄两相,于歧路中立碑为记,明告来者以此路不通。 然后由憍陈那轻轻拈出「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者,尽是浮光掠影,谓之客尘烦恼。 此是大块文章,若非释迦文佛之大手笔,谁能写此! 林林总总众生,困扰于客尘烦恼者,多如恒河沙数,由来久矣。 岂但阿难一人之左倾右倒而已。 迷心逐物,疑真疑假,虽有夫子之木铎,其奈聋瞶者何! 系以诗曰:羊亡几度泣多歧,错认梅花被雪迷,疑假疑真都不是,残蕉有鹿梦成痴。 一栅沉酣杜德机,尘埃野马乱相吹,壶中偶放偷天日,照破乾坤无是非。 世间事物,尽为心上浮尘。 草草劳生,终是一团烦恼。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浮生若梦。」生前身后,众说纷纭,究不知其前因后果,为何而来者? 虽尊为帝王,贱如蝼蚁,迨运至老大,齿落面皱,发苍苍而视茫茫,莫不到此兴悲,无可奈何! 不知身后何往,故有波斯匿王之间。 此乃人生必有之境,个个如此,他人不问,唯独波斯匿王起问,恰恰点出富贵恋生,贫贱轻死之事实。 话说虽为帝王,到此亦无能为力者。 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可为暮鼓晨钟,晓谕天下。 吾佛乃就其所问,当场剖解其见性之实相,三岁观河,与百年视水,同此真实。 生老病死,但为形变,固有不变者在也。 奈「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此一伏笔,乃石破天惊,引出以下八还辨见一大堆文章,无怪大众皆嗒然似丧其耦矣。 系以诗曰:华发无知又上颠,几回揽镜奈何天,离离莫羡春风草,落尽还生年复年。 生死无端别恨深,浪花流到去来今,白头雾里观河见,犹是童年过后心。 阿难在此又如异军突起,率然问佛,既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性相平等,生死涅盘,皆如梦幻,吾辈何须求悟? 何必成佛? 又何以说众生皆为自性颠倒? 吾佛经此一问,乃不惜饶舌,直指真心,明白指出心性之体用,是弥纶天地,开物成务,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放之则弥六合,退而收藏于密,祇在目前而人不识尔。 乃有八还辩见,明示见性之真际。 故吾佛指出「诸可还者,自然非汝。 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要当人自见自肯,直达心性不动之道场。 无奈明理者多,实证者少。 知解者多,行证者少。 必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欺君不得。」若「心能转物,则同如来。」然后可以横身宇宙,去住自由,即佛即心,两不相涉。 系以诗曰:碎却菩提明镜台,春光秋色两无猜,年来不用观花眼,一任繁华眼里栽。 不汝还兮更是谁,儿时门巷总依稀,寻巢犹是重来燕,故傍空梁自在飞。 楞严之宇宙观与人生观由七处征心而至八还辨见,已经明白指出尘尘逐逐,为烦恼窠臼者,都是心目为咎。 然而人心,机也。 目为心之开关也。 如欲心目自不为咎,就要息机才对。 此机究竟又从何而息? 此诚为人生一大事因缘。 机如不息,始终在柳暗花明处,循声逐色,依旧沉沦去也。 于是佛又横说竖说,指出宇宙万象,无非物理变化之幻影。 无奈众生妄见,而生个别与群见之异同。 但从心物齐观,方知万象尽为能量之互变。 而此能变之自性,固自寂然不动,无声无臭者也。 迨感而遂通之后,即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困于夫妇之愚,日用而不知其至矣。 因此又三科七大,详细指陈心物之真元。 说出十八界因缘法则与自然之关系,指示一般见解之谬误。 由此可以概括近世自然科学理论与哲学原理,了然无遗。 上下古今,一串穿却。 此是乾坤一只眼,直指心物同元,物我无二,涅盘生死,等是空花之境。 人生到此,可以向无佛处称尊矣。 然而问头至此,辨理愈精而实际愈迷。 黑松林忽然闯出李逵,故有富楼那之率然发问。 若此世间之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之万有世间相,究竟胡为而来者? 于是佛又不惜眉毛拖地,说出物质世界与众生世界之形成,从时间以称世,以空间而名界。 时空无际,而对待成劳,则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由身心而透法界。 从法界复入身心。 视此碌碌尘劳者,无非物理之变化。 但能寂然观化,本分事即不离目前,可以当下明白,归家稳坐,毋须骑牛觅牛去也。 所谓第一义谛,所谓第二义门,直指明心与闻思修慧,到此皆和盘托出,不尽言诠矣。 系以诗曰:鱼龙鹏鷃互相催,瞬息千秋自往来,小坐闲窗观万化,乾坤一马走云雷。 万物由来自不齐,南山高过北山低,空明虚室时生白,子夜漫漫啼木鸡。 根尘解脱与二十五位圆通到此本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忽然又奇峰突起,阿难却于言思不到处,等而再求其次,望佛说明解脱之方法。 佛乃以华巾作成六结,信喻身心六根结缚之因,指出「虎项金铃,系者解得。」花果山上孙猴子,头上本无金箍,因未曾悟空,不见如来,自苦不知其中底蕴耳。 谁知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何须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然此是无门为法门,几人到此误平生! 不如饮食男女,人人本自理会得到。 因此复于无法中设法,佛乃命与会诸先进,各自陈述修持解脱之行业。 如验兵符,如合契约,各各印证一番,此所以有二十五位圆通之作。 恰如夫子所谓:「二三子,吾无隐乎而。」而此圆通,首由声色二尘开始,终以观音耳根圆通为结,千言万语,祇是教人在声色上了,方得究竟。 而色尘之结,尤较声尘为难解,如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阴中,仍须从解脱色尘入手,方透观音入道之要门。 此乃顶门心上一只眼,画龙点精之笔。 本是平常,奈何修之不易,苟有不能,可以一一实验将来,千生万劫磨砺去也。 系以诗曰:谁教苦自结同心,魂梦清宵带影临,悟到息机唯一念,何须解缚度金针。 妙高峰顶路难寻,万转千回枉用心,偶傍清溪闲处立,一声啼鸟落花深。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教理行果从上娓娓说来,本来大事已毕,奈何「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唯平地凡愚,可望而不可即,乃急转直下,再说出一大藏教之戒定慧三学。 无非是「莫以善小而勿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此理人人都知得,叵耐个个作不到。 故再三叮咛咐嘱,正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之慈母心肠也。 于是详细指出轮回六道,因果循环,地狱天堂,人间天堂,人间苦海与圣之种种境界,此即所谓修道之谓教者,亦乃全部佛法之基石也。 但又复坦然指出,所谓天堂地狱与因果轮回等事,皆此一心坚固妄想之所建立。 纤尘飞而翳天,一芥坠而覆地,「自净其意,为诸佛教。」临歧叮咛,唯此而已。 吾佛婆心恳切,恐来人于歧路徘徊,乃复说出修持过程中五十种阴魔境界之现象,「欲知山下路,须目过来人。」善恶由心,魔佛同体,执迷处即佛亦魔,放下了何魔非佛? 故必须知得在「有佛处莫留恋,无佛处急走过。」则君子坦荡荡,不作小人长戚戚矣。 古德有云:「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乃知世人在开眼闭眼处,举足下足时,无一非心障之冤魂,其魔岂止五十种而已。 但得正身心,魔境可成趣,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何有魔佛之可得哉! 菩萨之位数五十有五,阴魔之境,祇说五十者,乃综合身心是称五阴。 五阴错综复杂而为用,五十相生,故数仅得此。 易曰:「天数五,地数五,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舍此天地均数之五,故现象仅为五十。 一点动随万变,故其用四十有九。 如一尘不染,即万法不生。 然则所谓五十五,或六十六圣位,与夫五种阴魔,都祇是大衍之数,六十四卦之周天变相而已。 周天之象,始于一,终于一,中通于五。 故全经以情波欲海之一念始,以剖析五阴之空性为结。 首尾关照,层次井然。 一以贯之,等于未说一字也。 系以诗曰:游戏何妨幻亦真,莫将魔佛强疏亲,心源自有灵珠在,洗尽人间万斛尘。 欲海情波似酒浓,清时翻笑醉时侬,莫将粒粒菩提子,化做相思红豆红。 几年魂梦出尘寰,浊世何方乞九还,一笑拋经高卧稳,龙归沧海虎归山。 庚子年春三月于净名 述楞严大义随笔之一。 发布时间:2025-09-17 10:24:4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