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八)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八)宣化上人讲述1. 世尊。 若此前缘色空等象。 若是见者。 应有所指。 若非见者。 应无所瞩。 而今不知是义所归。 故有惊怖。 2. 世尊,假若这前缘,即前尘之色空等物象是见性,那么就应当有个目标,有个表现,才可以指陈出来。 但根本是无形状,可以指示出来的。 假若不是见性,就应该一无所见,不能看见,但它又能见色见空。 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无是见,无非见,这二个义理的归宿处,就有惊疑和恐怖,不知如何才对。 3. 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惟愿如来大慈发明。 此诸物象。 与此见精。 元是何物。 于其中间。 无是非是。 4. 这些恐怖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往昔所种的善根太小太浅。 希望世尊慈悲,再明白发挥,物象和见性,究竟是什么东西? 在它们中间,既无是见,又无非是见,究竟是什么意思? 5. 佛告文殊。 及诸大众。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 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见与见缘并所想相。 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 6.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和大会诸大众:“十方如来及诸大菩萨,常住在自性寂静,楞严大定中。 对于这个能见的自性,和见性所缘的各种现象,以及心理思想所发生的色相,都清清楚楚地知道有如虚空中的花,都是虚幻不实的。 现在要找见是物,见非物,这都是向外驰求,根本找不到的。 ”7.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8. 这个能见的自性,和所缘即所见的物象,原本都是菩提妙净明体。 既是一体,便没有是和非,怎可以在这里来找是见和非是见呢? 9. 根本是一真,根本是绝对,没有对立,既然是一真,是绝对,就没有是,没有非啊! 10. 文殊。 吾今问汝。 如汝文殊。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 为无文殊。 11. 我再问你,就像你这个文殊,还有另外一个文殊吗? 有一个是文殊,还是没有文殊? 12. 如是世尊。 我真文殊。 无是文殊。 何以故。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13. 文殊具足大智慧,一问即悟,就答:“是的,就如世尊所说一样,我就是一个真文殊。 于我真文殊外,并无是文殊和非文殊。 什么缘故呢? 若有一个是,便有一个不是,那么就成二个文殊了。 可是我今日,并不是无文殊,而是无是文殊和非文殊,所以在我文殊体中,实在是无是和非二个相的。 ”14. 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见性亦一样,没有是见和非见的。 见性只是无上觉道这一真心,是没有是和非可以建立的。 15. 佛言。 此见妙明与诸空尘。 亦复如是。 16. 佛说:这灵妙光明之见精,和一切空尘,亦都是这样的。 17. 楞严经愈说愈广,其中道理真是奥妙无穷,不但见性是妙明真心,就是空尘,亦都是如来藏里的妙真如性。 空尘:即指物象,物象虽多,空尘二个字是足以包括物象的。 18.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 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19. 究竟见精和物象,本来是什么东西呢? 既然无是,又无非,那当然是一个既微妙又光明,无可再上的菩提觉道,又清净、又圆满的本源真心。 这个真心,是人人本具之“一真心体”,但因一念无明,便从真起妄,转妙明为无明,转真觉而成不觉。 因不觉便起妄念,就被色空诸物象所转,就连闻性和见性都不明白了。 20. 这是一念错,便念念皆错,认真为妄,生出种种分别计执。 中国古语说:“只因一著错,输了满盘棋”。 因走错了一步棋,便输了满盘棋。 21. 如第二月。 谁为是月。 又谁非月。 文殊。 但一月真。 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22. 本来是一个月,但因眼有病、捏目,便看见有二个月,遂生出分别心,分别谁是真月,谁是假月。 文殊,你应当知道,但只有一月真,中间是没有是月和非月的。 23. 若有是非,便有对待。 但菩提觉道,一体真心,是没有对待的。 是绝诸对待的。 24.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 种种发明。 名为妄想。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25. 是故你们今日,对于见精和空尘诸物象,虽经过种种发明,思忖研究,说是道非,都是妄想所现,纵然经过历劫寻求,亦不能于其中间,找出是和非啊! 26. 由是真精妙觉明性。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27. 这个真正见精,妙不可思议光明觉性,不明白时是可以对你有所指示,但所指示的道理又不能成立。 好像你先说见是物,后来又说见不是物,究竟是物不是物,根本是没有是和不是的,所以你所指示出来的,完全是错误,根本是不可以指的。 28. 若能明白,见精和空尘诸物象,本来是一体——一真法界,便无自他的分别,哪有是和非可指呢? 29. 所以大家都应该知道,迷、悟、真、妄,只在一念之间。 一念迷,则妄计心生,是非纷起;一念悟,则妙觉湛然,是非全清。 30. 阿难白佛言。 世尊。 诚如法王所说。 觉缘遍十方界。 湛然常住。 性非生灭。 31. 阿难向佛说:世尊,诚如您法王所说,这个觉缘即见性,是遍满十方尽虚空界,湛然清净,常住而不动,没有生灭变化的。 32. 见性是不变随缘,故非自然;随缘不变,故非因缘。 自然和因缘都是识心分别,妄计情执。 33.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 所谈冥谛。 及投灰等诸外道种。 说有真我遍满十方。 有何差别。 34. 梵志,即大梵天后裔,认为梵天祖公是宇宙主宰,人死后都要回到梵天去,梵天是清净之意,即婆罗门种。 娑毗迦罗,是黄发外道,认为宇宙本体是冥谛,即冥顽不知,和投灰外道等,印度一种专修苦行的外道,过裸体生活,时常投身灰土,或涂灰身上,又有修睡钉床外道,说是能修成金刚不坏身。 还有修薰鼻、自饿,或持牛戒、狗戒等,他们都说真我遍十方,又说有大我、小我和无定我。 阿难问:“究竟佛说,见性遍满十方,和外道之真我遍满十方,有什么分别呢? ”35. 一切外道,修无益苦行,好像睡钉床,钉子刺不透。 那么牛和象之皮很硬,钉子都刺不入,难道牛和象等都有道了? 其实天天练,当然皮就坚硬,所以刺不痛、刺不入,这不是有道,乃是有功夫的表现,一味盲修瞎练,终究不能得益的。 36.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 为大慧等敷演斯义。 彼外道等。 常说自然。 我说因缘。 非彼境界。 37. 阿难说:世尊亦曾经在楞伽山(今之锡兰),演讲楞伽经时,对当机大慧菩萨说:一般外道,都认为一切万象,都是自然生,自然灭,好像最初是谁开海、开河? 是找不出来的。 中国虽有禹治河,但印度可能没有这种人才,所以他们就编说:“谁开河海堆山岳,谁削荆棘画禽兽,一切无有能生者,是故我说为自然。 ”所以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生,自然灭,完全拨无因果论。 而佛则说是因缘所生,和他们所讲的道理完全不同。 38. 什么是因缘? 简单地说种子为因,生长为缘。 种在地下的种子就是因,帮助它生长,好像泥、水、空气、太阳光等就是缘,也叫助缘。 【待续】 发布时间:2025-09-18 11:07:0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3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