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净土百问(14) 内容: 问:如果由于医院检查出了胎儿有畸形,因而犯了堕胎的重罪,丈夫和妻子会有恶报吗? 念《地藏经》能化解重罪吗? 念《地藏经》能的话,如何回向给被堕胎儿的亡灵? 若念《地藏经》不能化解的话,应该如何化解? 请慈悲开示。 答:首先我们应该要有对生命的尊重,虽然婴儿是畸形,但他是一个人的生命,他是人的生命就有一次能够修学佛法得解脱的机会! 也许他就长得不好看,甚至脚有点残疾或者什么,但是他只要能听懂佛法,他的生命价值是非常重大的! 所以,你中断了他一期得人身修佛法的机会,罪过是非常重大的! 所以不可因为畸形而实施堕胎。 你先把他生下来,我们要尊重他,不管他畸形不畸形,他投到你家里做子女就与你有深刻的因缘,你不了这个因缘,就恶缘纠缠,就苦不堪言了,所以要尊重他的生命。 堕胎的因是会有果报的。 一旦不明事理而犯了如此的罪过,佛法也是可以化解的,念《地藏经》也可以,念佛号也可以。 最终,第一,要把你诵经念佛的功德回向给这个婴灵就是这个婴儿的灵识,让他生到善道;然后,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你能够自己带业往生,那么这个被堕胎的婴灵想找你的麻烦也找不上,如果你往生不了,那就会怨怨相报,这是一桩你必须要面对的事情。 等到你往生之后,你有能力再去救度曾经被堕胎的婴灵,那时候你得到六种神通,用天眼一看,你不仅今世堕胎一次,可能多生多劫堕了很多次胎了,所以你生起大惭愧心、大忏悔心、大悲悯心,来救度这些曾经被你伤害的众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以恳切的忏悔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好! 问:对于一些公众,被一些义工半推半就去给慈善团体捐款,使他们起烦恼,甚至反感,义工们无形中是否在造恶业? 答:义工本着慈善心,劝他人捐助慈善团体,不算造恶业,但要注意方法,要让众生以欢喜心做公益事业。 悭贪是众生的通病,所以菩萨六度中,把布施列为第一。 布施度悭贪,悭是对自己的财物不肯助人,贪是对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妄欲占有。 悭贪令吾人心胸狭隘,强化我执,造作诸种不善业,精神品质无法提升,且受生贫贱。 是故,佛教用布施一法度脱这一厚重烦惑,令众生在财施、法施、无畏施中,开启自性宝藏,并得富贵果报。 《大智度论》记载:有一个穷画师,在国外做画匠,工作了十二年,得到三十两银子的薪金,回家过年。 在路上,听到打鼓作大会声,见到众僧威仪整肃。 画师生起欢喜供养心,他就到这个僧团问维那师,说我要供一天斋,需要多少钱,维那师说这需要三十两银子。 他就把十二年的工钱全拿出来供斋,正好供斋一天,供完斋他很欢喜地回家了。 刚坐定,其妻子便问:“你这次在外面这么长时间赚了多少钱呀? ”回答:“赚了三十两银子。 ”问:“那你把三十两拿出来吧。 ”答:“那些银子已被我种到福田里去了。 ”其妻问种在什么福田里,画师如实回答全部供斋了。 他妻子听了勃然大怒,十二年的工钱放着妻子儿女不养,全给别人了,那你肯定精神有问题啊! 于是就拿绳子将画师绑起来送到官府去处罚。 穷画师向官员招供曰:我今生这么贫穷,就是多生多劫没有布施啊! 正好碰到这个僧团福田,就赶紧做布施功德。 正好这个官员是一个优婆塞,听得很受感动,贫穷布施难啊! 将十二年微薄的薪金布施出来,难能可贵。 官员便给穷画师解除绑绳,将自己身上佩带的璎珞和上好衣服赠给画师,并且还将一匹好马与一个庄园赠送给他。 穷画师的布施果报是上天堂,虽还未得,但花报就已当下现前了。 所以我们自己并劝众生在敬田与悲田做布施功德,是值得提倡的事。 对此义工需要观机,要讲布施的功德,讲述清楚,并以身作则。 一旦对方反感,说明机缘未到,便不必勉强,以随分随力随缘为好。 问:“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古德多有言及。 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自己一念心性之中,所以不必求生距此十万亿佛土之遥的净土,弟子甚感困惑,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诸佛说法,事理双备,不可执事迷理,尤不许执理废事。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从理上立言,道理虽是,然不是凡夫的境界。 首先得明了何谓自性,何谓唯心。 自性乃清净妙明本性,又云自性天真佛。 心这个概念,在佛经中有时指妙明真心,有时指攀缘心,有时指八识的妄心。 说自性阿弥陀佛,是对吾人介尔一念体性而言,性具无量光寿,寂照不二,即阿弥陀佛;唯心净土是对妙明真心而言,此心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量周沙界,西方极乐世界亦不越一念心之外。 是故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与吾人心性同体相关,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斯言确哉! 然这悉是从理上建言。 那么从事相上来说,距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之遥远的西方确有极乐世界。 净土在妙明真心之内,却在凡夫八识妄心之外。 我等凡夫眼下全体是心意识用事,烦惑重重,是故不可执理废事,宜从事修入手,持戒念佛,读诵经典,广修福德,求生净土,俟往生到极乐世界,方可现量亲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是故,唯心净土,实有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极乐世界可到;自性弥陀,彼土实有一尊阿弥陀佛可以亲炙。 如是认知,不执边见,理事圆融,这才是大乘中道了义,才是净业行人之正见,于此不可颟顸。 问:我在生活中,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自警,佛号不断,但就是不能入定,怎样才可以入定呢? 答:看来你还有一个对入定的执著、贪求。 你这一念执著贪求的心就是你入定的障碍,可见你对念佛的功德还是缺乏正确的知见。 你在老实念佛当中就已经入定了,是不是这样啊? 这弥陀名号就是无量寿,无量寿就是自性的寂定,就是陀罗尼,就是三昧之王,已然超越一般的禅定了。 所以你在一心念佛的时候,就已经入到了无上深妙禅,诚如经典所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你已经安住在无上深妙禅里面,却还问:我为什么没有入定呢? 就好像你已经在故宫了,还到处向人打听北京在什么地方一样。 所以还是老实念佛,不管入定不入定,一心执持名号,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万虑俱空,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亦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不求入定自然入定。 以无所得故才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有所得心就什么都得不到。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切不可用世间分别执著的观念来求境界,有能入,有所入,有能入所入就离定甚远了。 首楞严三昧,一切事究竟坚固,能所消泯,最后到空,能空所空亦遣,空空亦空,一空到底,毕竟空无所有,这时候才能说你入到了般若禅定。 所以你不要老是在这里执著这些东西,一定要消泯对待。 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即可。 问: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答:读诵佛经,一定得至诚恭敬,如是方可消业障、开智慧。 如果漫不经心,甚或污手翘腿等不敬,不唯难获利益,而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也者。 是故,诵经前,宜将经文的生字查找认熟,然后,宁静片刻,徐徐读诵,念兹在兹,心不旁骛。 如是诵经,庶可获致法益。 如出现读错漏字的现象,诵经的功德就会大打折扣。 兹有一则公案为证: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是佛门弟子,军务之余诵经。 有个阵亡的士兵托梦戚继光将军,告知明天当遣他妻子前来拜见,请求将军诵一卷《金刚经》为他超度。 第二天,果然其妻悲泣前来恳请戚继光将军,戚继光慈许。 次日早晨,为阵亡士兵诵《金刚经》。 在诵经过程中,家里丫鬟给戚将军送来茶饼,戚将军见后挥手,示意拿回去,便继续诵完了经。 当天夜里,梦见那位士兵说戚将军念的《金刚经》多了两个字“不用”,功德不圆满,所以没能超度出去。 戚继光追忆,怎么会多念“不用”两字呢? 哦,原来是向丫鬟摆手,意地中有“不用”的意思,便混入经中了。 于是第二天早晨,戚继光再次诵《金刚经》,把门关严,交代一切人等不准干扰,便至诚地诵完《金刚经》。 至夜,又梦见那位士兵前来道谢说其已从冥府超度投生善道了。 可见诵经不可掉以轻心,动心起念,幽冥俱通。 如是因如是果,可不慎哉! 发布时间:2025-10-04 08:54:3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