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金刚经注疏五 一相无相 庄严净土 内容: 金刚经注疏五 一相无相 庄严净土一相无相①分第九[古文]“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陀洹②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③。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 斯陀含④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⑤,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 阿那含⑥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⑦,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 阿罗汉⑧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⑨。 世尊,阿罗汉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⑩,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11)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12),而名须菩提(13),是乐阿兰那行。 ”[注解]① 一相无相 《六祖坛经·付嘱品》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一与多对待而立,无多,则一亦不存。 不住于相,无念、无取、无舍,不生妄想,名为无相。 一相即是无相,凡心有少想,想得果,得法,得菩提,都是着相。 ② 须陀洹 佛的大弟子都是从声闻修成阿罗汉的。 声闻有四个阶位,又说是四圣果: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须陀洹是梵文音译,意译初入圣流,简称入流,意思是离六尘,初步进入如来法流。 ③ 无所入 离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不入心,没有六尘烦恼,心得清净。 不是自心入到如来法流,也不是如来法流入到自心,所以说无所入。 ④ 斯陀含 斯陀含是梵文音译,意译一往来。 往来,意思是未彻底脱离欲界烦恼,还会在欲界天和色界天中反复。 须陀洹要经多次反复,斯陀含只须经一次反复,便可不退转,所以名为一往来。 ⑤ 实无往来 究竟怎样是往,怎样是来,往何处去,从何处来,思想意识范畴的事,哪里说得出处所? 这些为了教化修行人而施设的名词,都是抽象概念,并无实义。 ⑥ 阿那含 阿那含是梵文音译,意译不还,又译不来。 意思是不退转,相当于色界四禅天中不还天的境界。 ⑦ 实无不来 聚而显现,是来;散而隐退,是往。 阿那含顶多能断粗烦恼,未能断因如来藏引起的微细烦恼。 藏识流注永不息灭,所以说实无不来。 ⑧ 阿罗汉 阿罗汉是梵文音译,意译杀贼、不生、应供。 《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六贼名字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正是六根六情。 阿罗汉已杀尽六贼,所以名为杀贼;阿罗汉不生烦恼(还未离微细烦恼),所以又名不生;阿罗汉是声闻最高果位,所以又名应供。 ⑨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杀烦恼贼,不生妄想,应当供奉,都是软指标,没有实法实相。 ⑩ 无诤三昧 在三昧中,顺于空性,内外随顺,这种境界,称为无诤三昧。 (11) 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意译空寂。 乐于玄妙的、空寂的三昧境界。 实质是在非空非非空的无为状态下,获得常人无法想象的不思议高级享受。 (12) 实无所行 安处无为,圆明寂照,所以说实无所行。 (13)名须菩提 须菩提是梵文音译,意译善见、善观、空生,也是随便起的一个名字而已。 [释净慧注疏]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前约如来法身断疑,自下次约弟子法身断疑。 疑曰:前说一切圣人以无为而有差别,后言无为之法不可取不可说,此犹难信。 何者? 现见四果圣人能取无为以为自果。 如其所取,能为人说,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说? 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 此问第一果也。 言须陀洹人正证无为之时,能作是念,我得果耶? 为不得耶?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此云入流,亦曰逆流。 流有二种:一生死流,二圣道流。 是名入流,明入圣道之流。 而无所入,显逆生死之流。 在观既无复分别,岂见道流可入乎? 既不见道流之可入,岂见道果之可得乎? 既不见道果之可得,岂见可得之可见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此问第二果也。 须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此云一往来。 此人证果之后,若人中命终,即往天而来人;若天中命终,即往人而来天。 由一往一来便得灭度,故曰一往来。 观内既不见有我,谁往谁来? 故云实无往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此问第三果也。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此云不来。 此人证果之后,生上而不生下,有去而无有来,故曰不来。 观内既不见有我,说谁不来? 故云而实无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此问第四果也。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阿罗汉,此云不生。 此人证果之后,永绝三毒之根,高谢四生累,故曰不生。 观内既不见有我,说谁不生? 故云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也。 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有念即四执生,无念即四执灭。 四执灭者,何以有灭之实而实之? 四执生者,岂以不生之名而名之哉! 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三昧,此云定。 无诤定者,远分定也。 得此定者,能令彼我不起烦恼之诤,故曰此定为无诤也。 无诤第一,即定障之诤灭;离欲第一,即惑障之诤尽。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言:我身自证,不起自得之心。 余人若成,岂生护果之念? 世尊!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阿兰那,此云无诤。 须菩提言:我若有念,则此记无由也。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实无所行,两诤之体离乎心也。 而名乐行,无诤之名记乎身也。 [白话]“须菩提,你想想,须陀洹可以在心里想着‘我得须陀洹果\’吗? ”须菩提说:“不能有这个念头,世尊。 为什么我说不能呢? 须陀洹这个名,意为初入圣流,实际并没有什么圣流可入,心里也不曾入过什么,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才说是须陀洹。 ”“须菩提,你想想,斯陀含可以在心里想着‘我得斯陀含果\’吗? ”须菩提说:“不能有这个念头,世尊。 为什么我说不能? 斯陀含这个名,意为一往来,还在欲界、色界中反复,未彻底脱离欲界烦恼。 其实并没有什么往来,往无去处,来无所自。 一往来,只是施设的名字。 ”“须菩提,你想想,阿那含可以在心中想着‘我得阿那含果\’吗? ”须菩提说:“不能有这个念头,世尊。 为什么我说不能? 阿那含这个名,意为不来,又说是不还,不再有欲界烦恼来干扰,不会再退还欲界天。 其实藏识流注不灭,无所不来。 不来,只是设施的名字。 ”“须菩提,阿罗汉可以在心里想着‘我得阿罗汉道\’吗? ”须菩提说:“不能有这个念头,世尊。 为什么我说不能? 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名为阿罗汉。 阿罗汉意为杀贼,自心清净,本自无生,亦无烦恼贼可杀。 世尊,如果阿罗汉心存我得阿罗汉道的想法,便着了我、人、众生、寿者四有为相,便不能说是阿罗汉了。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一切随顺,在众弟子中,赞我在这方面第一,称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没有想过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如果有‘我得阿罗汉道\’这个念头,世尊便不说须菩提是乐修空寂的修行者了。 须菩提实没有修什么,行什么,才名为善观、善见、空生的须菩提,才是真乐空寂行。 ”庄严净土①分第十[古文]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燃灯佛②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 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③。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④。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⑤,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⑥”。 [注解]① 庄严净土 不染不着,无秽垢,是为净土。 《维摩经。 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已入不二法门的菩萨,无所谓净不净,一切世间都成净土。 庄严,是严饰之意。 凡夫认为,死后到西天,那边到处是金壁辉煌的宫殿,遍地是玉树银花,一片富丽堂皇,五彩缤纷,这便是庄严净土。 二乘人以无作境界为庄严净土,贪着禅乐,以此为涅槃。 ② 燃灯佛 燃灯佛是最古的佛。 燃灯,把灯点亮,驱散黑暗,带来光明。 曹山本寂禅师以见燃灯佛比喻参禅,分三种情况:一、未懂回光反照自性,或听人说过反照自性而不实行,这人未见燃灯佛。 二、见了燃灯佛,至静中已见心光,却沉缅六尘境界,贪着禅乐,这人未得燃灯佛授记。 三、身、心、情、识俱忘,常觉不迷,明心见性,便说这人已得燃灯佛授记。 ③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为了分别事物,为了说法教化,必须因相立名。 穷人希望儿子长大能过好日子,给儿子起名叫做金贵;又怕儿子长不大,取个贱名免招灾,叫做狗儿。 金贵日后未必金贵,狗儿本来并非狗儿。 庄严、净土、佛土、无生、涅槃等等一切名,都是施设的名字,并无实义。 名本无实相,凡夫自立的庄严佛土相,固不可取;二乘立的庄严佛土相,亦是虚妄。 菩萨看庄严佛土,离是非相。 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这是本经常用的句式:“是××,即非××,是名××。 ”这就是本经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离筌求鱼,离言入义。 但又要避免走上另一极端,不能说万法皆空,不要以无知为真知。 言可入义,无言亦难入义,多闻善义才可入义;言不等于义,必须离言才能得真实义。 ④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菩萨不是不生心,只是不生妄心,而生清净心;不生妄识,而生般若智。 无所住,离一切相,才是清净心,才有可能生般若智。 ⑤ 须弥山王 在欲界修行,先过四王天,这四王天的天王分别名持国、增长、广目、多闻。 这四天在须弥山腰。 这须弥山,无量高,无量大,山上布满七宝,山顶是欲界第二层天,名忉利天。 须弥山王是须弥山拟人化的化身。 ⑥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说的如须弥山王这么大的身,无量高,无量大的身,其实是虚妄的身,只是名为大身。 [释净慧注疏]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前约声闻法身断疑,今约菩萨法身断疑。 疑曰:菩萨即真如,真如之中无取无说者,然灯如来云何为说菩萨之法? 释迦菩萨何故亲从受之耶? 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 汝意云何? 我昔入观之时,然灯于我有说耶。 我于然灯有得耶? 为无所说耶? 为无所得耶? 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法是菩提,得即证也。 答意明法中则心行处灭,觉观之所不寻。 言语道断,名筌之所不逮。 名筌不逮故,昔佛所以杜言。 觉观不寻故,今佛所以绝证。 但言释迦绝证,则然灯杜言,从可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前断得记疑,今断严土疑。 得记即仰上以受化,严土是俯下以利生。 疑曰:若身是无相之身,即土应无相土。 土若无相,不应取有累之事像。 修万行以严之土若有相,复何异控龙象于兔蹊、注江湖于牛迹? 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 汝谓菩萨真观之中,有严事耶? 无严事耶?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答明无也。 庄严有二种:一形相,二真实。 形相色性为其体,众宝为其相。 真实者法性为其体,万德为其相。 形相以依化为能严,分别为所严。 分别无相故,无所严之体。 依化无生故,无能严之体。 故云即非庄严也。 真实以唯识为能严,法性为所严。 唯识无倒故,有能严之体。 法性不变故,有所严之体。 故曰是名庄严也。 若然者,岂取有累之事像、修形相之严哉? 是故,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劝取真实之严。 令舍形相之障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 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前来并约法身断疑,此问次约应身断疑。 疑曰:法身是真如,真如不可取也;应身是真智,真智不可取也。 如其是可取,何取有累于无相? 如其不可取,何以自取为法王? 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 须弥山王,喻应身也。 量高八万,可言大也。 胜出诸山,可言王也。 须菩提言:甚大。 世尊! 答意明应身以真智为体,以自在为用。 体周法界,可言大也;用超众圣,可言王也。 须弥虽大,以非心故,不谓我是山王。 应身虽大,以离相故,不谓我是法王也。 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更晓身之大义。 何者? 身有二种:一有流身,二无流身。 非身者非有流之身,大身者是无流之身。 夫有流即遇物斯限,无流即触徒斯契。 有限者不能周,能契者必能遍。 不能周故失大身之名。 必能遍故得大身之义也。 发布时间:2025-10-24 12:58:0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