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二节 有修无修 内容: 第四十二节 有修无修《四十二章经》: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会者近尔,迷者远乎。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 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楞伽经》:佛告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所谓:无所有相。 一切诸佛自愿处相。 自觉圣智究竟之相。 修行得此已。 能舍彼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於彼上三相修生。 大慧! 无所有相者。 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 大慧! 自愿处相者。 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 大慧! 自觉圣智究竟相者。 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取行生。 大慧! 是名圣智三相。 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 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解脱长者:这是教义,亦是心要;北宗奉持,确有来由,先毋忽,再毋执。 初祖《安心法门》:问:诸法既空,阿谁修道? 答:有阿谁,即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 )六祖最後示弟子曰:『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 吾灭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 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僧问沩山:『顿悟之人更有修否?』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 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 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座披衣,自解作活计。 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若也单刀趋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黄檗曰:『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 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 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 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僧问九峰满:『对境心不动如何?』峰曰:『汝无大人力。』问:『如何是大人力?』曰:『对境心不动。』问:『适来为甚麽道:无大人力?』峰曰:『在舍只言为客易,临川方觉取鱼难。』圭峰曰:『有问:悟此心已,如何修之,还依初说相教中令坐禅否? 答:此有二意。 谓:昏沉厚重,难可策发,掉举猛利,不可抑伏,贪嗔炽盛,触境难制者,即用教中种种方便,随病调伏。 若烦恼微薄,慧解明利,即依本宗本教,一行三昧。』又曰:『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是无生,何有依托。 灵灵不昧,了了常知。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然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 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 须常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 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用。』晦堂答韩侍郎书谓:承谕及昔时开悟,旷然无疑。 但无始以来,烦恼习气未能顿尽。 为之奈何! 然心法无剩法者,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 而欲尽之。 (此种见解。 )若起此心,翻认贼为子。 从上以来,但有言说,乃是随病设药。 纵有烦恼习气,但以如来知见治之,皆是善权方便诱引之说。 若是定有习气可治,却是心外有法,而可尽之。 (此种见解。 )譬如灵龟,泄尾於涂,拂迹迹生。 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 苟能明达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既无,更欲教谁顿尽耶? 《万法归心录》载:『悟理之人,习气未尽,遇境失念,须要厚养。 如牧牛牵拽,随处鞭伏。 待心调步稳,不伤苗稼,方可撒手,不用牧童。 若验真心,可往熟处,将平生所憎所爱之事,寻在面前,见闻试之。 若仍起心憎爱,则知道心未熟。 若遇顺逆境界,不起憎爱之心,则知近道真心现矣。 嗣後作意,再生所爱之心,想那所爱之乐,或再生所憎之心,想那所憎之怒,若爱乐憎怒之心,全然不动,方能自在随缘,应物无碍。』问:『真心未现,用功歇妄,兼行众善,助道易成,如是之说,其理可否?』曰:『歇妄心为正修,作诸善为助修。 今见学者偏执不圆,少有悟理,便恃天真,不习众善,福劣魔胜,可叹也。』《归心录》又载:性本无悟,因迷而悟;心本无修,因染而有修。 所以烦恼有浅深,习气有薄厚。 故设方便,修有顿渐;使垢轻者顿证圆通,令障重者渐复本性。 『今假三根,随机易入,上根者顿修,中根者渐修,下根者勉修。』上根利机,宿薰道种;一言之下,心地开通,随缘保任,净除流识;念动不续,念空不守;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触目遇缘,无非妙用。 沩山云:汝但心不附物,物岂能碍人。 又云:念念攀缘,心心永寂,圆融法界,顿证无生。 中机渐修,似磨镜垢,尘净光现。 如有後学,了悟本心;或是宿习浓厚,智劣心浮,可在二六时中,动静之内,一切放下,善恶不思,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斯用心,久久无妄。 自待人法双忘,根尘頓脱,真心独照,卷舒无碍。 顿悟渐修,多静易成。 上士动静皆禅,中机废事偏理。 果然习坐成熟,自然动静无碍。 下机愚钝,机思迟回,昏沉厚重,掉举猛利,难以策发。 须凭开导,微细指示,助他发机。 如斯之辈,须要信心,莫离丛林,常随知识,诚听开示,勿认魔境。 日日受炼,时时自磨;佛前忏业,众中低心。 得悟之後,不可离师;大亡尘世,深培厚养;久久操履,方有相应。 古德云:『下根之人千譬万喻,说不能会;纵得少解,以为彻悟;不受人教,我慢欺人。 如此之流,须生惭愧,不然颠狂,便堕歧路。』《修心诀》载:顿悟顿修,虽是最上根机,若推过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渐薰而来。 至於今生,闻即发悟,一时顿毕,以实而论,是亦先悟後修之机也。 『从上诸圣,莫不先悟後修,因修乃证。』所言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薰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 问:悟既顿悟,何假渐修? 修若渐修,何言顿悟? 答: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 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佛,心外觅佛。 忽被善知识指尔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 而此性地,元无烦恼。 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 故云:顿悟。 渐修者,『顿悟本性,与佛无殊,无始习气,卒难顿除。 故依悟而修,渐薰功成,久久成圣。』故云:渐修。 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诸根具足,与他无异,然其力未充,颇经岁月,方始成人。 又: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 而此空寂之心,是三世诸佛胜净明心,亦是众生本源觉性。 汝若信得及,疑情顿息,出丈夫之志,发真正见解,亲尝其味,自到自肯之地,是为修心人解悟处,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也。 但无始旷劫以来,流转五道,生来死去,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与成性。 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殊,而此旧习,卒难断除。 故逢逆顺境,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 若不以般若中功着力,焉能对治无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 如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 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又:杲禅师云: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 则岂可以一期所悟,便拨置後修耶? 故悟後长须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随之。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 『天下善知识,悟後牧牛行。』是也。 虽有後修,已先顿悟。 妄念本空,心性本净。 於恶断,断而无断,於善修,修而无修;此乃真修真断矣。 故『顿悟泊修之义,如车二轮,缺一不可。』且修在悟前,虽用功不忘,念念薰修,着着生疑,(行想)未能无碍。 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 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 虽复轻安,疑根未断。 如石压草,犹於生死界,不得自在。 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悟人分上,虽对治方便,念念无疑,不落污染,日久月深,自然契合天真妙性,腾腾任运,任运腾腾。』《万善同归集》曰:『夫众善所归,皆宗实相,如空包纳,似地发生。 是以但契一如,自含众德。 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 寂不碍用,俗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 是以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 故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实际而起化门,履真而不碍俗。 常然智炬,不昧心光,云布慈门,波腾行海。 遂得同尘无碍,自在随缘,一切施为,无非佛事。 故《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华严经》云:『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於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明心虽即佛,久翳尘劳,故以万行增修,令其莹彻。 但说万行由心,不说不修为足。 万法即心,修何碍心。』问:入法以无得为门,履道以无为先导。 若兴众善,起有得心,一违正宗,二亏实行? 答:以无得故,无所不得。 以无为故,无所不为。 『无为岂出为中,无得非居得外。』得与无得,既非全别,为与无为,亦非分同。 非别非同,谁言一二? 而同而别,不碍千差。 『若迷同别二门,即落断常二执。』所以:《华严经》离世间品云:『知一切法,无相是相,相是无相,无分别是分别,分别是无分别,非有是有,有是非有,无作是作,作是无作,非说是说,说是无说。』马大夫问赵州和尚:『还修行也无?』赵曰:『老僧若修行,即祸事。』问:『和尚既不修行,教什么人修行?』赵曰:『大夫是修行底人。』问:『某甲何名修行?』赵曰:『若不修行,争得扑在人王位中,餧得来赤冻红地,无有出期。』大夫乃下泪拜谢。 (解脱长者:此则真正无修。 虽数十年为人,亦与水上葫芦相似。 所以道:若修行,即祸事。 )《宗镜录》载:此心虽自性清净,终须悟修,方得究竟。 经论所明,有二种清净,二种解脱。 或只得离垢清净解脱,故毁禅门即心即佛。 或只知自性清净解脱,故轻於教相,斥於持律坐禅调伏等行。 不知『必须顿悟自性清净,自性解脱,渐修令得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成圆满清净,究竟解脱。』若身若心,无所壅滞,同释迦佛。 发布时间:2025-10-31 11:56:1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