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 内容: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大涅槃经》: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 众生佛性,非有非无。 所以者何? 佛性虽有,非如虚空。 何以故? 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 是故虽有,非如虚空。 佛性虽无,不同兔角,何以故? 龟毛兔角,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 是故虽无,不同兔角。 是故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云何名有? 一切悉有。 是诸众生,不断不灭,犹如灯焰。 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名有。 云何名无? 一切众生,现在未有,一切佛法常乐我净,是故名无。 有无合故,即是中道。 是故佛说:众生佛性,非有非无。 有问荷泽:『本有今无,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其义云何?』泽曰:『《大涅槃经》云:本有者,本有佛性。 今无者,今无佛性。』问:『既言本有佛性。 何故复言今无佛性?』答:『言今无佛性者,为被烦恼盖覆不见,所以言无。 本无今有。 本无者,本无烦恼。 今有者,今日具有烦恼。 纵使恒沙大劫烦恼,亦是今有。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者。 谓:佛性不继三世。』问:『佛性何以不继三世?』答:『佛性体常。 非生灭法。』问:『是勿是生灭?』答:『三世是生灭。』又曰:『《经》云:如暗室有七宝,人亦不知有,为暗故不见。 有智之人,燃大明灯,持往照燎,悉得见之。 是人见此七宝,终不言今有,佛性亦尔。 非今始有,以烦恼故不见。 谓言本无,亦如盲人,不见日月。 得值良医疗之,即便得见。 为言日月本无今有,以盲故不见,日月本自有之。 《经》云: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定得阿耨菩提,是名佛性。 一切众生,现在有烦恼诸结,是故不见。 谓言本无。 《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本无。 当知涅槃是常住法。 常住法,非本无今有。 佛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 从善因缘生,得见佛性故。 当知本自有之。』问:『既言本自有之。 何故不自见,要藉因缘?』答:『如地下有水,若不施工掘凿,终不得水。 亦如摩尼之宝,若不磨冶,终不明净。 故谓:言非宝。』《大涅槃经》云:『一切众生,不因诸佛菩萨真善知识,方便指授,终不能得。 若言自知者,无有是处。 以不见故,谓言本无。 佛性,非先本无今有也。』沩山示众曰:『一切众生,皆无佛性。』盐官示众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盐官有二僧往沩山探问。 既到,闻举扬,莫测其涯,微生轻慢。 却回盐官。 行三十里,一僧忽有省。 乃曰:当知沩山道:一切众生,皆无佛性。 信之不错。 便回沩山。 另一僧更前行数里,因过水,忽然有省。 自叹曰:沩山道:一切众生,皆无佛性。 灼然有他恁麽道。 亦回沩山。 久依法席。 知远大师在报慈。 问:『如何是真如佛性?』慈曰:『谁无?』参退。 首座问:『汝适来问和尚话还会麽?』曰:『不会。』座曰:『和尚恁么慈悲,汝为什么不会? 真如佛性,谁无。 乃至四生六道,悉皆具足。』远感谢。 (括弧内文字系读者所加。 )(斯即船子和尚所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盖在真参时,必须疑情结秀,方可达到疑不堕尔识,从而[固-古+力]地。 现在开其知解义路,知解义路一开,适与参话头之方便善巧相反,是则塞彼通向开悟之路。 虽然,开悟一事,事在当人生死心切。 初亦不限於参话头之一殊胜法门也。 但如果要参话头,则必须不落义解。 )时守证大师(即护国净果大师。 )在旁咬齿曰:『这老汉自家无眼,更瞎他人。』乃召远。 问:『首座适来说个什么?』远曰:『某当时不会,得他说破。』具如前举。 证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不是分别意识、义解道路。 )汝若不信。 去问取堂头。』远上堂头,具说前解。 慈亦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远曰:『适来问第三座,他亦不肯。 故教来问。 且望慈悲,为某决破。』曰:『汝却问取第三座去!』远下来礼问。 证曰:『汝但问来。』远便问:『如何是真如佛性?』证曰:『谁有?』远於言下契悟。 大朗问石头:『如何是佛?』头曰:『汝无佛性!』曰:『蠢动含灵,又作麽生?』头曰:『蠢动含灵,却有佛性。』曰:『慧朗为甚麽却无?』头曰:『为汝不肯承当!』朗於言下信入。 住後,凡学者至,皆曰:『去、去,汝无佛性!』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僧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 狗子因甚却无?』州曰:『为伊有业识在!』又: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有。』僧曰:『既有,因甚入皮袋裏来?』州曰:『知而故犯。』(这个说无说有,虽似有些矛盾。 但为什么『无。』为什么『有。』本已说明。 似无问题。 而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曰:无。 这一句子,简称曰:赵州无。 成了宗门专门名词,为丛林最著名的公案话头。 教人看为什么说『无?』参个『无』字。 )《传心法要》载:若是丈夫汉看个公案。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 昼参夜参。 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守个无字。 日久月深,打成一片。 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 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 《无门关》载:『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 尽是依草附木精灵。 且道:如何是祖师关》? 只这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 莫有要透关的么? 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 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 莫作有无会。 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恶知恶觉。 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 如哑子作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 如夺得关将军快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於生死岸头,得大自在。 向六道四生,游戏三昧。 且作麽生提撕? 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 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就着。 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 才涉有无,丧失身命。』(此赵州『无。』普通多说参『无』字。 唯亦有不然者。 )(读者:参话头的主要手段,是要行人起疑,真疑成片,然後才是真疑。 到了这田地,自是不落意思,[固-古+力]然桶脱。 )《禅宗决疑集》载:每见同道者於『无』字上各出异见,或者执空执有,执断执常。 执空者谓:赵州道无,万法本无。 本性无故,何疑之有? 执有者谓:赵州道无,指有言无。 无中生有,又何疑哉! 执断者,谓:赵州道无,万有皆空,无一可取,何必疑哉! 执常者谓:赵州道无,真性常存,寂然不动,何用着疑? 噫! 所见偏枯,故有此失。 若如此主张,不须用疑。 得无上菩提者,除是天生弥勒,自然释迦始得。 学人见尊宿说把这无字贴在眼睛上,眼睛便是无字,无字便是眼睛。 只恁麽看去。 学人领下无字,向长连床上端身正坐,捏定拳头,咬定牙关,瞠起两眼,看个无字。 细则细如微尘,大则大如天地。 或显或隐,认此为谛当得力底工夫。 又闻学人以师令他提这『无』字,学人信得及,便即从此行也『无,』坐也『无,』着衣吃饭也『无,』一切时中皆『无。』或缓或急,又自云:缓,则一切时中,不念自念。 念得这『无』字活辘辘地。 急,则念教一口气尽方住。 周而复始,仍如是念。 以此为纯熟工夫。 余闻如是说,诚恐有误後人故,设二小喻,识者详之。 详这缓念者,恰如冰凌上掷豆子相似,任其所往,无可羁绊。 详这急念者,浑似更鼓楼上发攂一般,一通声绝又一通。 何所益耶? 如前看『无』字与念『无』字者,四众用这种工夫者甚多。 深可惜哉! 夫蠢动含灵,皆有佛性。 云何道无? 因此生疑。 行也疑因甚道无? 坐也疑因甚道无? 着衣吃饭,动静寒温,苦乐顺逆,也疑因甚道无? 昼夜十二时,无刻暂息此一个疑字,单只疑『赵州因甚道无? !不是看赵州无,不是念赵州无。 今人多看这无字,念这无字。 真可怜也。 狗子因甚无佛性? 此一问,疑彻骨髓。 这僧逼得老赵州和心胆吐出个无字。 欲收收不得,其僧求死死不得。 从始至今,疑而不决,前人疑的,即是今人疑的。 今人疑的,即是疑着赵州说的。 蓦然疑团上爆地一声,彻见那边消息去也。 此说且止,言多去道远矣! (学者至此,可知此段与前段所说纵是不同,实归一致。 且看大慧简单数语,更可知本来一致也。 )大慧曰:不得作有无商量。 不得作有无之无卜度。 又:方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的心未亡,则是生死交加。 但向交加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但将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的心,移来『无』字上,则交加之心不行矣。 交加之心既不行,则疑生来死去的心将绝矣。 但向欲绝未绝处撕挨。 时节因缘到来,蓦然喷地一下便了。 (可见仍重在疑。 而疑仍在无字上。 且结果无非要蓦地豁然而已。 )《决疑集》又载:蠢动含灵,皆有佛性。 因甚狗子无佛性? 州又云无? 此僧当下若会得这老汉开口处,唾面痛骂一场,赵州只得杜口无言,免得此语流布於世。 (免得流布,反更流布。 并且另有僧问狗子有无佛性? 兹举如下:)僧问兴善宽:『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宽曰:『有。』曰:『和尚还有否?』曰:『我无。』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宽曰:『我非一切众生。』曰:『既非众生,莫是佛否?』曰:『不是佛。』问:『究竟是何物?』宽曰:『亦不是物。』曰:『可见可思否?』曰:『「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议。』 发布时间:2025-10-31 12:27:2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