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 内容: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第一,彰佛体。 依《起信论》。 谓:佛者觉也。 自觉、觉他、觉满。 离心名:自觉。 (原注:觉心无心。 为离心也。 )离色名:觉他。 (原注:觉身无身。 为离色也。 )俱离为:觉满。 (原注:「下同。」觉自他,离身心,自在知见。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相者,等虚空界。 (心也,释自觉。 谓:赞叹不喜,打駡不嗔,离念即无心,无心即与虚空合体,故名:等虚空界。 若起心,即不等虚空也。 )无所不徧,法界一相。 (色也,释觉他。 )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俱也,释觉满。 )如是用心,常无间断,是长养身法,没身没心,没天没地,湛然清净,亦名圆满法身。 瞥起心,即有心色,破坏法身。 色是色蕴。 谓:五根六尘。 心是四蕴。 蕴是积聚义,亦名为阴。 阴是覆盖义。 谓:离念故无心,无心即无色,色心清净,五蕴常空,故名:一相。 十二处十八界例之。 谓:若离根尘识,即界分常空寂。 根根空,尘尘净,根根无心,尘尘是圣,圣者正也。 眼见色,意同知,染法界。 意不同知,净法界。 耳等皆然。 瞥起心,即十八界。 无心即一相,一相者无相。 对境不动名:如。 不随应是:来。 若见色有憎爱等,是动是去,非如非来。 故无憎爱,即自在知见,此是光明如来眼识;余耳等例之。 谓:无量教如来,香积如来,甘露如来,华聚如来,法门如来,如次配五色也云云,乃知不见有身,身是佛,不见有心,心是佛,身心总不见,身心总是佛。 第二,开智慧门。 依《法华经》。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 谓身心不动,豁然无念是定,见闻觉知是慧。 不动是开,此不动即能从定发慧。 意根不动,智门开。 五根不动,慧门开。 智用是知。 慧用是见。 名开佛知见。 即是菩提。 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眼见色不碍眼菩提云云,(耳鼻舌身意亦然。 )六根不碍诸尘相,即是圆满大菩提。 『知』是根本智。 缘真。 『见』是後得智。 了俗。 一往无间是缘真。 先以证为根本,若不以证为先,所有知见随染。 今日炽然於六尘中得自在,由何物? 只缘无以证为根本,所以,知见不染六尘,处处知见分明,名佛知见。 第三,不思议解脱。 依《维摩诘经》。 谓:瞥起心是缚,不起心是解。 二乘人厌喧住寂,贪着禅味,是菩萨缚。 不沉不寂,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二乘人在定,即不能说法,出定,则说生灭法。 为无定水润心,名为乾慧。 但住不动中说法,不动是方便,说法是慧,二乘人闻说法不动为方便,便住不动中,无自在知见,在定亦不能说法。 菩萨定中有慧,自在知见,即不被缚,得定得慧。 於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名之为慧。 五阴空,空解脱。 六尘无思无想解脱。 心无所缘,无作解脱。 是名三空解脱门。 第四,明诸法正性。 依《思益经》。 谓:心不起,离自性。 识不生,离欲际。 见是眼寂性。 (闻等五类此。 )不起即无心,无心即无境性。 是名诸法正性。 眼是欲,色是际,眼识不生,离欲际。 (耳等五类此。 )第五,了无异自然无碍解脱。 依《法华经》。 一切无碍人,是无碍道。 一道出生死,是无住道,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是解脱道。 因无异,得离根尘,眼见色无异,一切色尘不能为碍,无碍道。 离尘色不染,见见离染,解脱道。 离染(耳等类此)根相尘相,一法亦无尘来染,唯有知见独尊,光明遍照。 无碍道等觉,解脱道妙觉。 等觉智照,依性起相。 妙觉慧照,摄相取性。 智能照理,慧能照事。 分明知见,光明徧照。 等觉是大智,妙觉是大慧。 不起心,心如心如,一切物皆如,如即是智,智能合慧,是名大智慧云云。 (达摩祖师以心印及《楞伽经》传付二祖之後,递传至五祖忍大师,始分两支,一、以顿中之顿及《金刚经》传付六祖。 二、以顿中之渐及《楞伽经》传付秀大师。 遂成南北二宗。 所以六祖教人持诵《金刚经》。 荷泽自谓:修金刚般若波罗密法,行金刚般若波罗密行,而张说谓:秀师开法,为『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诸行无後,趋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後,一切皆如。 持奉《楞伽》。 递为心要。』『盖悟入之前,虽方便不同,然透彻之後,同归一致。 而持奉《楞伽》心要,并为初祖亲传,此对後世劣钝初机,更为适合。』乃後人纵非圆顿之机,亦竞唱高调,轻忽北宗。 不知五祖曾谓秀师:『吾度人多矣,至於圆解圆照,无先汝者。』《神会语录》载:『则天召秀师入内,临发之时,所有道俗顶礼和尚,借问和尚入内去後,所有门徒,若为修道,依止何处? 秀和尚云:「韶州有大善知识,原是东山忍付嘱,佛法尽在彼处,汝等诸人,如有不能自决了者,向彼决疑,必是不可思议,即知佛法宗旨。」秀师入内之後,又曾奏请降书六祖赴京。 更遣薛简往诏。』又:五祖谓弟子玄赜曰:後传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即其一也。 圭峰曾列五祖下,升堂入室各为一方师者,除卢行者外,计为荆州神秀,潞州法如,襄州通,资州智诜,越州义方,华州慧藏,蕲州显,扬州觉,嵩山老安。 无论如何十人之中,秀师必在其内,而五祖既许为『传吾法者。』则五祖岂有二法? 不见降魔藏依北京秀师,秀师曾问曰:汝名降魔,我此无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 藏曰:有佛有魔。 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 藏曰:是佛亦空,何不思议之有? 惜其宗旨,未有流传。 《五方便》一书,世亦少见,此处所录,系照《圭峰圆觉大疏钞》所载之大略,看来虽是北宗语句,当非秀师所作。 至於是否为普寂大师等所著,亦未敢必。 盖北宗旨趣,似尚不止乎此? 所谓:「人非世远,碑记罕闻,微言不传,深堪叹惜」者,是耶非耶? 照这样说法,後来荷泽在滑台辨是非定宗旨,又作麽生? 賛宁大师《高僧传》曰:『甘苦相倾,气味殊致,甘不胜苦,则纯苦乘时,苦不胜甘,则纯甘用事,如是则为药治病,偏重必离。』不过,既涉宗门,自以直捷为主,且当时,龙蛇过于混杂,而厉霜坚冰,更不可不辨。 故荷泽此举,确不可少。 至于《楞伽》方面,《宗范》谓为:初祖引证心宗。 可祖凡说法竟,每曰:此经四传後,变成名相。 悲哉! 马祖引《楞伽》云:佛语为心宗,无门为法门,三界唯心,一法之所印。 初祖旁出之慧满师常齎《楞伽》,以为心要,如说而行,极知悟心之後,还须行持功薰。 乃今之禅客,微特不依《经》说而行,且不知《楞伽》所说为何语,亦不知初祖何以独引此《经》以证心,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可叹也! ) 发布时间:2025-10-31 14:04:0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