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内容: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南阳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客曰:『南方来。』阳曰:『南方有何知识?』曰:『知识颇多。』阳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 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 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遍於身中,桎头头知,桎脚脚知。 故名:正徧知。 离此之外,更无别佛。 此身有生灭。 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 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蜕皮,人出故宅。 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 南方所说,大约如是。』阳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 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 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舍被烧,舍主出去。 舍即无常,舍主常矣。」审如是者,邪正莫辨。 孰为是乎? 吾比游方,多见此说,近尤盛矣。 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 把他《坛经》改换。 添糅鄙淡,剗除圣意,惑乱後徒,岂成言教? !苦哉! 吾宗丧矣! 若以见闻觉知是佛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 若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客又问:『佛性一种为别?』阳曰:『不得一种。』曰:『何也?』曰:『或有全不生灭。 或半生半灭,半不生灭。』问:『孰为此解?』曰:『我此间佛性,全无生灭。 汝南方佛性,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如何区别?』阳曰:『此则身心如一,身外无余,所以全不生灭。 汝南方身是无常,神性是常。 所以半生半灭。』又问:『师亦言即心是佛。 南方知识亦尔。 那有异同? 师不应自是而非他?』阳曰:『或名异体同,或名同体异。 因滋滥矣! 只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名异体同。 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体异。 缘南方错将妄心言是真心,认贼为子。 有取世智,称为佛智,犹如鱼目而乱明珠,不可雷同。 事须甄别。』问:『若为离得此过?』曰:『汝但仔细返观阴入界处,一一推穷,有纤毫可得否?』曰:『仔细观之,不见一物可得!』阳曰:『汝坏身心相耶?』曰:『身心性离,有何可坏?』阳曰:『身心外更有物否?』曰:『身心无外,宁有物耶?』阳曰:『汝坏世间相耶?』曰:『世间相即无相,那用更坏?』阳曰:『若然者,即离过矣。』石头问大颠:『那个是汝心?』颠曰:『见言语者是。』(傅大士曰:『欲知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头便喝出。 他日,颠问:『前者即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这是防他误认到意识上去。 )颠曰:『无「心」将来。』头曰:『原来有「心」。 何言无「心」? 无「心」尽同谤!』颠於言下大悟! (这才悟到真正主人! )一日,头问:『何者是禅?』颠曰:『扬眉瞬目。』(既悟了不是扬眉瞬目。 何以仍答扬眉瞬目? )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外,将你本来面目呈.』颠曰:『请和尚除却扬眉瞬目外鉴。』头曰:『我除竟。』颠曰:『将呈了也。』头曰:『汝既将呈,汝心如何?』颠曰:『不异和尚。』头曰:『不关汝事。』颠曰:『本无物。』头曰:『汝亦无物?』颠曰:『既无物,即真物。』头曰:『真物不可得。 汝心见量意旨如此,大须护持。』(解脱长者:看看觌面相呈,是这样呈法。 所以後来颠示人曰:『多见时辈,只认扬眉瞬目,蓦然印可。 此实未了,但除却一切妄运想念,现量即是真心。』)黄檗曰:『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 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覩精明本体。 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 如大日轮,升於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 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 但於见闻觉知处认本心。 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 但莫於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於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 不即不离,不住不着。 纵横自在,无非道场。』(读者:紫阳有句云:一物含见闻觉知,盖诸尘境显其机。 灵常一物尚非有,四者凭何作所依。 )长沙岭召唤竺尚书,书应诺。 沙曰:『不是本命。』问:『不可离却今祗对,别有第二主人?』沙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问:『如此则不祗对时,莫非主人?』沙曰:『非但祗对不祗对,直是无始劫来的生死根本。 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洞山问僧:『那个是阇黎主人公?』对曰:『见祗对次。」山曰:『苦哉! 苦哉! 今时人,例皆如此。 只认得驴前马後的,将为自己。 佛法平沉,因斯是也。 宾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僧问:『如何是主中主?』山曰:『阇黎自道取。』对曰:『某甲道得,即是宾中主,如何是主中主?』山曰:『恁麽道即易,相续也大难。』遂示颂曰:『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 恰似入京朝圣主,只到潼关即便休。』傅大士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要知佛生处,只这语声是。』玄沙谓:『大小傅大士,只认得昭昭灵灵的。』僧问云居膺:『如何是沙门所重?』居曰:『心识不到处。』又问:『如何是一法?』居曰:『如何是万法?』曰:『未审如何领会?』居曰:『一法是你本心,万法是你本性。 且道:心与性是一是二?』僧礼拜。 居颂曰:『一法诸法宗,万法一法通。 唯心与唯性,不说异兼同。』问:『如何是口诀?』曰:『近前来。』僧近前。 居掷拂子曰:『会麽?』曰:『不会。』居曰:『趁雀儿也不会。』金峰志谓某僧曰:『举一则因缘。 汝第一不得乱会。』曰:『请和尚举。』峰竖起拂子。 僧良久。 峰曰:『知道阇黎错会。』僧以目视东西。 峰曰:『雪上加霜。』三峰藏曰:『有一队不唧[嘈-曹+留]汉,闻得个念佛是谁? 却用了些痴工夫。 忽地认得个昭昭灵灵,无形无相,有识有知的,便道:是了是了。 这个便是本性。 便是父母未生前面目。 便是临济赤肉团上真人,常在而不死者。 便是四大有相中的无相者。 又引证在眼为见,在耳为闻等语。 便道:生亦不妨碍,死亦不妨碍了也。 若此便是,祖师为什么又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楞严经》:中观河之见,既是究竟,又何说个见不能及? 为何这昭昭灵灵的一向在驴胎马腹中寄身,镬汤炉炭裏吃苦? 痴瞎汉! 参禅毕竟不是这个道理。 若这个便是,那个不晓得,虚灵不昧的是心。 我五六岁念朱子大学注时,早已彻晤了也,何以弄到今日? 痴瞎汉! 何不再究取看!』玄沙备曰:『汝诸人如在大海里坐,没头浸却了,更展手问人乞水吃。 夫学般若菩萨须具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 若有智慧,即今便出脱得去。 若根器迟钝,直须勤苦耐志,日夜忘疲,无眠失食,恁麽急切尽一生去。 更得人荷挟,克骨究实,易得构去。 且况如今谁是堪任受学的人? 莫只是记言记语,恰是念陀罗尼相似,蹋步向前来,口裏哆哆和和地,被人把住诘问着,没去处,便嗔道:和尚不为我答话。 恁么学,事大苦。 知麽? 有一般坐绳床和尚,称善知识,问着便摇身动手,点眼吐舌瞪视。 更有一般,说昭昭灵灵,灵台智性,能见能闻,向五蕴身裏作主宰。 恁麽为善知识,大赚人。 知麽? 我今问汝,汝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实,为甚麽瞌睡时,又不成昭昭灵灵? 若瞌睡时不是,为什么有昭昭灵灵时? 汝还会麽? 这个唤作认贼为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缘起。 汝欲识根由麽? 我向汝道:昭昭灵灵,只因前尘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 便道:此是昭昭灵灵。 若无前尘,汝此昭昭灵灵,同於龟毛兔角。 仁者! 真实在什么处? 汝今欲得出他五蕴身田主宰,但识取汝秘密金刚体。 古人向汝道:圆成正遍,遍周沙界。 我今少分为汝,智者可以譬喻得解。 汝还见南阎浮提日麽? 世间人所作兴营养身活命种种心行作业,莫非皆承日光成立。 只如日体,还有许多般心行麽? 还有不周遍处麽? 欲识金刚体,亦须如是看,只如今山河大地十方囯土色空明暗及汝身心,莫非尽承汝圆成威光所现。 直是天人群生类所作业次,受生果报,有情无情,莫非尽承汝威光。 乃至诸佛成道成果,接物利生,莫非尽承汝威光。 只如金刚体,还有凡夫诸佛麽? 有汝心行麽? 不可道无,便得当去也! 知麽? 汝既有如是奇特当阳出身处,何不发明取? 因何却随他向五蕴身田中鬼趣裏作活计,直下自谩去? 忽然无常杀鬼到来,眼目譸张,身见命见,恁麽时,大难支荷! 如生脱龟壳相似,大苦。 仁者! 莫把瞌睡见解便当却去。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且汝未是得安乐的人,飞走野鹿相似。 业识茫茫,无本可据。 明朝後日,入驴胎马肚,或水火中烧煮去,大须恐惧好。 是汝自累。 知麽? 若是了去,直下永劫不曾教汝有这个消息。 若不了此,烦恼,恶业,因缘,不是一劫二劫得休,直与汝金刚体齐寿,知么?』《信心铭辟义解》曰:『雪裏粉易分,识即唯心。 墨中煤难辨,唯心即识。』是识非心。 是心非识。 明镜台前别丑妍,杲日光中观黑白。 恁麽说话,恁麽说话,大似个讲《唯识论》的法师。 衲僧面前,如何露个消息? 祖师道: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义解者谓:识是心家之识。 心是识家之心。 此二者,如水乳难辨。 当知识是水,心是水中之乳。 所以教家谓:鹅王择乳,宁同鸭类。 但是,水中皆有乳。 唯鹅王能辨。 自余水族,皆莫之知。 喻一切识中皆具真心,唯佛祖能了。 灵知鉴觉之谓心。 思惟忆持分别取舍等之谓识。 然识有八种,六根具六,第七名末那,第八名阿赖耶,亦名如来藏。 上七识为枝叶,唯第八识为根本。 教中谓:来为先锋,去为殿後。 悟为如来藏。 迷为阿赖耶。 此识在迷,则任持无量劫来舍身受身一切善恶无记等业。 在悟,则能任持无始时来一切菩提解脱诸智慧种。 此识自迷入悟,转为大圆镜智。 改名不改体也。 即今於四大五蕴诸圣凡法中,了了记忆作用分别。 至若见闻觉知,三有纷然,万法升沉,一念起灭,莫不皆依之而生。 所以云:『万法唯识。』圭峰云:生法本无,一切唯识。 嗟今之学者,不能向命根下一斩两段。 脚跨丛林,唯以聪明之资,引起情识,览诸玄解,记忆在心。 蓦尔触发,不知是情识依通而然,刚执此是神悟。 或妄语目前昭昭灵灵,举动口舌为自己。 此《楞严经》谓之:弃百千大海,认一沤为全潮。 《圆觉》谓: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 长沙和尚谓: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 永嘉谓: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等。 乃佛乃祖,靡不指陈。 而末法中此病益加炽盛。 然堕此病者,亦因根本学道之志不真不正而然。 若是根本志决,不与生死岸头相应,终不肯向此识情中躲跟。 良由最初一念,只欲会禅会道会佛会法。 况此识如千仞铁围,无始时来把伊围绕。 又如千兵万骑,昼夜在六根门头伺其间隙。 苟不具决定要了生死之志,则无所往而不入之矣。 且祖师作《信心铭》,诚欲展开堂奥,俾後之学者脱去情识,唯信自心,转步涉入。 倘学者一毫情识不尽,使祖师此铭俱为毒药。 其厉害有如此者。 不见最初两句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只这两句,将心与识,判然分解,焕如黑白。 何则? 『谓:至道无难,即是指此真心。 唯嫌拣择,即是破此情识。』莫有情识不忘者,见此说,乃云:我只不拣择。 殊不知即此不拣择,早是情识作解。 而况步步涉有,触境生情者乎? 盖祖师此铭,前後之意,重拈再指。 原其本怀,特不过曲为学者,拣辨其心与识耳。 所以云:非思量处,识情莫测。 辟曰:据云:『唯嫌拣择。』今则於一心法中,指出情识。 是拣择耶? 非拣择耶? 然情之与识,与一心果异耶? 果同耶? 真实道流,於此,不能定当,要见祖师铭心之旨,不亦邈乎? 偈曰:『非思量处情难测,学佛玄徒合共知。 直下不知欠什么,又来开眼被人欺。』(即不受人瞒。 亦无自骗自。 ) 发布时间:2025-11-01 13:28:08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