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卢志丹: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 内容: 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好人缘》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五位国王,虽国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讨伐,常互相友好往来,彼此都是好友。 其中最年长的国王,叫普安王,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 其他四个年纪较小的国王,则常习邪行。 普安王怜愍四小王,想要度他们。 一天,普安王请四小王上殿,共相娱乐,连续七日七夜。 七日后,四小王一起对大王说:我们还有很多国事要处理,请允许我们先告辞了。 大王就派人备好车马,和群臣大众一起给四小王送行。 半途中,普安王为了度四小王,说:请各自说一下你们人生的愿望和认为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一王说:我希望能在阳春三月,树木葱绿鲜花满枝的时候,在田野上游玩娱乐。 另一王说:我希望能够常作国王,好鞍宝马服饰端严,楼阁殿堂明亮辉煌,臣民围绕左右,钟鼓齐鸣,出入之时路人都倾心瞻仰。 另一王说:我的愿望不一样。 我希望有好妻子好儿子,都端正无双,我们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第四小王说:我的愿望也不一样。 我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儿女,一起享受锦衣美食,聆听美乐,共相娱乐。 四小王说完各自的愿望后,都询问大王:您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普安王回答:我先说一下你们的愿望,再说我自己的吧。 你们一个人说在阳春三月,树木葱绿鲜花满枝的时候,游戏原野;可是秋天来了树木鲜花都会凋零落败,所以不是长久之乐。 另一个人说希望常作国王很威风;自古以来的帝王,虽然很神气很快乐,但是当福德耗尽的时候,国家之间互相征战讨伐,瞬间国破人亡,所以这个不是长久之乐。 另一个人说希望有好妻子好儿子,共享天伦之乐;可是一旦妻子儿子生了病,就难免忧愁万分,所以不是长久之乐。 另一个人说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小孩,一起享受锦衣美食,聆听美乐,共相娱乐;可是哪天出了事,被关进牢狱,无人救护就悲惨了,所以不是长久之乐。 四小王于是问道:那么大王的愿望是什么呢? 大王答道:我的愿望是不生不死、不苦不恼、不饥不渴、不寒不热,生死自在。 四小王问:这样的快乐在哪里? 您应该是有明师指点吧! 大王回答:我老师的尊号是佛,他就在附近的祇园精舍。 四小国王听了很欢喜,一起来到佛陀处,顶礼世尊后退坐一旁。 普安王长跪合掌禀白佛陀:我们今生得到人身,愚钝无智,只顾贪着世间享乐,不知善恶之报,愿世尊为弟子等,宣说苦的真谛。 佛陀说:你们仔细地听,我为你们解说。 人生在世,常被无量众苦所逼迫,今天粗略地为你们讲说八苦。 何谓八苦呢? 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忧悲恼苦。 接着,佛陀向他们细细描述了何谓生苦,何谓老苦,何谓病苦,何谓死苦,何谓爱别离苦,何谓求不得苦,何谓怨憎会苦,何谓忧悲恼苦五王听后,异口同声回答道:世尊! 这确实是大苦啊! 这时五位国王,以及群臣和会中数千万人,聆听佛陀慈悲宣说人生八苦的真谛,心开意解,即证得初果须陀洹,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四小王一起对普安王说:大王! 您真是大权菩萨,化导我等蒙佛教诲,令得见道。 我们原本贪爱执著王宫的生活,不能舍离。 如今看见宫殿,如同看到污秽的茅厕一般,没有丝毫可爱之处。 四小王随即弃舍王位,将国政托付给弟弟,都出家学佛修行,每日精进不已。 在《大般涅槃经》中,佛说:八相名苦。 每人因过去的烦恼,造了恶业之因,感受现在身心上的各种苦报。 要离苦得乐,必须修习善道,种好因,就能舍去劣报,转成胜身。 因此佛说人生多苦,是要人们明了人生的缺陷,通过修行达到为身心的美满,进而还要净化国土,利乐一切众生;而不是教人因多苦而厌离人世,消极逃避。 所以佛教是非常积极的,修行是对生命的升华。 佛陀说:人生是苦海无边。 我们要渡海,需要船筏;我们要穿越人生的苦海,需要佛法的船筏,这船筏就是六波罗蜜,即六度。 《大乘义音》卷十二云: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 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究竟之彼岸。 六度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具体而言:一、布施度悭贪,二、持戒度毁犯,三、忍辱度嗔恚,四、精进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乱,六、般若度愚痴。 一、布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指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与众生利乐。 二、持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指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三、忍辱度(羼提波罗蜜):指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他人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四、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指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五、禅定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 指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 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六、智慧度(般若波罗蜜):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暗昧无知(无明)。 以上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利乐有情的大行大愿。 这六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应六度齐修,不可偏废。 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 因此,我们要渡越生死苦海,发菩提心,学菩萨行愿,与众生广结殊胜佛缘,就要广修六度万行。 发布时间:2025-11-02 14:34:1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