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七、明熏习 内容: 【论文】二? 三○二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 【疏翼】第一以出体等十门分别中,第十门四缘分别。 文分为三︰一、内种为因缘,二、外种为增上缘,三、外共相器为内种果。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四】次第十、四缘分别。 辨内外种因、非因缘,熏、不熏别。 内种是因缘,必由熏习,方能生果;法尔种子,必由熏长,方能生果。 故新熏[1]熏生方能生果,有情法故。 【论文】二? 三○三外种熏习,或有或无,为增上缘,办所生果。 【疏翼】第十门四缘分别中,解外种为增上缘。 【述记? 卷十四】无性《摄大乘》第二卷说︰如从其炭、牛粪、毛等,如次生苣胜、青莲根,及蒲。 非苣胜等与炭等俱生俱灭互相熏习,而从彼生,名无熏习。 如苣胜与华等俱生俱灭,由熏习故,生香气等,名有熏习[2]。 外种不定,内则定熏,故外种子,既唯现行,「为增上缘,办所生果」。 【论文】二? 三○四必以内种,为彼因缘,是共相种,所生果故。 【疏翼】第十门四缘分别中,第三外共相器为内种果。 【述记? 卷十四】此、显外种非无因缘。 从内共相种子生故,如《摄大乘》,自广分别[3]。 【疏翼】以上第二广释中,第一以出体等十门分别种子讫。 【论文】二? 三○五依何等义,立熏习名? 【疏翼】第二广释中,第二辨熏习相。 【述记? 卷十四】自下第二、解熏习义。 于中有三︰初、总问,次、略答,后、广辨。 初问起也。 【论文】二? 三○六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 【疏翼】第二解熏习义中,第二略答。 【述记? 卷十四】此、标具义释熏习名,略答所问。 「熏」者,发也,或由致也;「习」者,生也,近也,数也。 即发致果于本识内令种子生[4],近令生长故。 此、略标有三︰一、所熏四,二、能熏四,三、「令种生长」名熏习故。 【论文】二? 三○七何等名为所熏四义? 【疏翼】第二解熏习义中,第三广辨。 【述记? 卷十四】此下、广辨也。 于中有三︰初、辨所熏具缘多少,二、辨能熏具缘多少,三、释熏习义等。 初中有三︰初、问,次、答,后、结。 此即初也[5]。 《摄论》[6]第二亦有此文,然少不同,随处应辨。 然五聚法︰第一、简色法及七识俱心所法等,第二、简佛果等善法,第三、简无为及不相应、俱时心所,第四、简别异身同时许可熏义。 《摄论》无者[7],一一披对,方知差别。 【论文】二? 三○八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 【疏翼】第一辨所熏具熏多少中,第二答。 于中分四︰一、辨坚住性,二、辨无记性,三、辨可熏性,四、辨与能熏共和合性。 初中又二︰一、简自,二、遮他。 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 卷十四】此第二、答也。 从无始之始至究竟之终,一类之性相续不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8]。 【论文】二? 三○九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 【疏翼】第一辨坚住性中,第二遮他。 【述记? 卷十四】遮七转识及彼心所。 此中「识」言,摄心所故,即末那[9]等,皆名转识。 若许持种,初地见道无漏心时,应失一切有漏种子。 「声、风等」者,即遮根、尘、法处色等。 生无色界,色即无故;入灭定等,心亦无故;名「性不坚」。 此中,何故但言风及声? 间[10]断相显故,非谓此中色等不说[11],此《摄论》[12]无[13]。 此简经部色、心可熏[14],不坚住故[15]。 【疏翼】以上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中,第一辨坚住性讫。 【论文】二? 三一○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 【疏翼】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中,第二辨无记性。 于中分三︰一、简自,二、遮他,三、如来带旧非新。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四】若坚故、可熏,佛本识[16]既坚,应是善等性,许亦可熏? 若法平等、无所违拒善恶习气,乃可受熏,无记不违善恶品故。 【论文】二? 三一一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 【疏翼】第二辨无记性中,第二遮他。 【述记? 卷十四】「如沉麝等」,及「如蒜薤等」[17],皆不受熏。 亦如舍行之人,体性宽容,即能纳事。 若聪明、恶性,皆不能容。 且如善性,非直唯违不善,亦自违善。 如沉不受檀等香故,恶等亦尔,故不可熏。 而无记性,不违善、恶,如舍行人[18]不违事故。 亦遮识类善等受熏,第七识内并非所熏,此同于后[19]唯是无覆无记中释[20]。 【论文】二? 三一二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 【疏翼】第二辨无记性中,第三如来带旧非新。 【述记? 卷十四】由此,无记方受熏故,如来第八无漏净识,唯在因中曾所熏习,带此旧种,非新受熏。 以唯善故,违于善等,如沉香等故。 此《摄论》无,简与《佛地》同,说为不熏[21]。 熏时何过? 违拒法故,有增减故,善圆满故,有优劣故,不可受熏。 【疏翼】以上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中,第二辨无记性讫。 【论文】二? 三一三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 【疏翼】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中,第三辨可熏性。 于中分二︰一、简自,二、遮他。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四】若无记性,及唯坚故,即是所熏,本识同时想等五数,及虚空等,应是所熏。 若法为王,而体自在,不依他起。 「性非坚密」,体是虚疏,易可受熏,非如石等,是可熏习。 若不坚密,有虚疏故,可容种子,坚密不然[22]。 【论文】二? 三一四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 【疏翼】第三辨可熏性中,第二遮他。 【述记? 卷十四】本识俱时心所五数,体非自在,依他生起[23],故非所熏。 王虽要有心所方起,不言「依他」,得名王故,是自在义,此《摄论》无[24]。 受熏何妨? 如下[25]「触等亦如是」中解,亦遮无为──以坚密故,不受熏习,如坚石等。 故虚空等,不可熏习。 若尔,识上生等假法,应可受熏! 今依他摄,自无实体,依实说假故。 又此应言︰若非坚密、有体、自在,乃可受熏。 初简无为,次简假法,后简心所。 此遮无为、假法、心所──依他、坚密──故非所熏。 不是说者[26],拟今说故,又此不言实有体者,假法先无,更何须简? 若尔,空等无为如何? 若言真如,即非无记。 言非择等假,同生等假法[27]不论。 由此,故应第一说善。 无明熏真如,由此,知非也[28],亦遮熏于假识类等[29]。 【疏翼】以上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中,第三辨可熏性讫。 【论文】二? 三一五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 【疏翼】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中,第四辨与能熏共和合性。 文分为二︰一、简自,二、遮他。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四】若可熏习即是所熏,亦应异身得成熏习! 所、能和合,是相应义。 若同一时、同一处所,所熏之体非即能熏;亦非全相离──在他身上识──为能熏等[30]。 【论文】二? 三一六此遮他身、剎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 【疏翼】第四辨与能熏共和合性中,第二遮他。 【述记? 卷十四】此遮他身,许为可熏[31],及剎那前后不俱相应故,无和合义,故非所熏。 异经部师前念之识熏后念类[32]。 【疏翼】以上第一辨所熏具言多少中,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讫。 【论文】二? 三一七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心所等。 【疏翼】第一辨所熏具言多少中,第三总结上文。 【述记? 卷十四】第三、结也。 唯第八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是同时五心所等,及余转识。 言「异熟识」者,正是熏位故。 若言现行熏种异时,如何释此[33]? 故知即以此义为正。 其无姓人,此第七识,四义具足,何不受熏? 以染[34]、无记,违善、恶品,今言「无记」,唯无覆无记。 此所熏中,何故坚者,乃名受熏? 以诸色等,生无色界;诸转识等,入无心定等;无法持诸种子故。 若二俱持,即成一种生二芽过[35],如后当破[36]。 何故善等不能受熏? 不含容故[37],如沉香等,如文自解。 何故假法、心所、无为不能受熏? 以无体故,不自在故,非可熏故,不能持种。 问︰如瓶能持物,假法何不然? 答︰不然。 总假不能持,别色[38]等能持。 以别成总,说瓶能持,瓶体即是实色等故[39]。 诸不相应,即色、心等故,如色等不能持种,亦不受熏。 若尔,本识上假物生等,应能受熏? 实,已受熏,何须假法? 如碍于心,假法亦得,如受于熏,假法应得! 若假说者,亦得受熏。 唯自体分能受余熏,如上心所,不能受熏,如下[40]「触等亦如是」中说。 何故不知合,不得为所熏? 若尔,便有熏他身! 熏他身,有何过? 即自作罪令他受果! 他身中有业种子,自受果故,或凡夫熏阿罗汉等! 故要四义,简持如右。 此则《摄论》[41]虽有,未能有此差别。 【疏翼】以上第三广辨熏习义中,第一辨所熏具缘多少讫。 【论文】二? 三一八何等名为能熏四义? 【疏翼】第三广辨熏习义中,第二辨能熏具缘多少。 文分为三︰初,问,次,答,后,结。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四】唯能熏四义,诸论所无,依前标问。 【论文】二? 三一九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 【疏翼】第二辨能熏具缘多少中,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 于中分四︰一、辨有生灭,二、辨有胜用,三、辨有增减,四、辨与所熏和合而转。 初中分二︰一、简自,二、遮他。 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 卷十四】即前六义简无为因[42],以有作用,故方能熏,犹如种子有生灭用,故能生果。 【论文】二? 三二○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 【疏翼】第一辨有生灭中,第二遮他。 【述记? 卷十四】此、简法也。 【疏翼】以上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中,第一辨有生灭讫。 【论文】二? 三二一二、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 【疏翼】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中,第二辨有胜用。 文分为三︰一、简自,二、遮他。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四】胜用有二︰一、能缘势用:即简诸色为相分熏,非能缘熏。 二、强盛胜用:谓不任运起。 即简别类异熟心等,有缘虑用,无强盛用;为相分熏,非能缘熏。 由斯,色等有强盛用,无能缘用;异熟心等,有能缘用,无强盛用;不相应法,二用俱无,皆非能熏。 即胜势用,可致熏习,如强健人能致功效故。 第八俱五心所等,亦非能熏,若为他缘,一切无过。 此中总言,意说如此。 【论文】二? 三二二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羸劣故──非能熏。 【疏翼】第二辨有胜用中,第二遮他。 【述记? 卷十四】「心所等」者,「等」彼相分,或六识中异熟生无记。 此举第八「异熟心、心所」,「等」六识中业所引者。 非谓一切异熟生心、法执等类,皆不能熏[43],唯业所感异熟心等二种[44],所生无胜用故;或此法尔皆非能熏,以无用故。 【疏翼】以上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中,第二辨有胜用讫。 【论文】二? 三二三 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 【疏翼】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中,第三辨有增减。 于中有二︰一、简自,二、遮他。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四】第七末那至无漏位,亦有增减,因中无漏为例,并然。 可致上、中、下种子故[45]。 要如利根,能断于善,得果亦疾,余则不然。 或能刚、能柔,乃能致果,非余中物及平等物。 【论文】二? 三二四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 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 【疏翼】第三辨有增减中,第二遮他。 【述记? 卷十四】佛四智品,非能熏习。 若佛能熏,有何过失? 更增新种,便非圆满,诸佛有胜劣、功德多少故。 【疏翼】以上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中,第三辨有增减讫。 【论文】二? 三二五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 【疏翼】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中,第四辨与所熏和合而转。 文分为二︰一、简自,二、遮他。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四】要同时、处[46],方是能熏,如所熏说[47]。 【论文】二? 三二六此遮他身、剎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 【疏翼】第四辨与所熏和合而转中,第二遮他。 【述记? 卷十四】非前后剎那,及与他身能熏自识,不和合故。 「和合」即是「相应」异名,如「生」名「起」。 现行熏种,若说异时[48],如何释此? 无姓有情,此第七识毕竟无有动转之时,缺无第三──有增减──应非能熏! 此有二释︰一云︰此亦不然。 无始以来我执增长,剎那剎那现种增长,非是不增。 如邪见等,虽言一品,亦有异故[49]。 四义具足。 如无分别智入见[50]以去,渐渐增长,非谓体大,名为增长,但加明利,此亦如是。 从无始来行相转暗,坚执不舍,故名为增,然极难也[51]。 二云︰亦有增减。 欲界为粗,乃至非想为细,地系差别,粗细不同,生下上时,亦有转动,有增减故。 问曰︰既尔,何故论说与有顶地下下品道一时顿断[52]? 答曰︰不然。 岂以断同,便无九品? 如三界中见道烦恼,一时顿断,有九品故。 此障见道,彼障非见,何以为证? 答曰︰若尔,如修道中顿超二果,从预流者至阿罗汉,以欲界中初品烦恼乃至与有顶初品烦恼一时顿断,岂品类同耶? 问︰彼由加行,故令顿断,此不然者! 答曰︰若尔,菩萨第十地顿断修道烦恼,应无九品! 若以烦恼不障地故、唯障无学、作意留故,一时顿断者,以前顿断。 有得义不[53]? 今此第七唯障无学,不障有学,故金刚心一时顿断,非无九品。 问曰︰若尔,应离此地,即断第七! 以九品故。 答曰︰不然。 如菩萨十地所断所知障,一一地通三界所断,岂无多品[54]? 又如菩萨生上,不断下惑,不障彼者,此例应然! 不障有学,虽离此地,故不能断,要至无学方却断下[55]。 问︰若有九品,何故名「一类」? 答︰「一类」有多义︰一、三受不易,二、三性不易,三、境界不易,四、相续不易。 故未转前,名为「一类」,非无九品名为「一类」。 由此义故,却成无始乃至今日,今日为增。 前解方成[56]。 若以无姓有情,第七是有姓种类,故有增减者[57],不然。 佛果七识,因七之类,亦应能熏! 若以有漏无漏为论,不可例者,亦可有姓无姓为例,不应种类彼可名熏。 论[58]言第七「与有顶地下下烦恼」等者,同障无学,名「势力等」。 金刚心中一时顿断故,名「势力等」。 非谓品同,名「势力等」。 又如初地所断所知障,乃通三界,不妨欲界初品所知障,通障十地,十地别断。 岂以多品断故,障即品多;一品障故,便无品类? 故知[59]但约[60]能障此者,证此即断,不须论品。 此中前[61]四,准所熏中,一一皆应寄问征起,然后牒论。 【疏翼】以上第二辨能熏具缘多少中,第二答能熏四义讫。 【论文】二? 三二七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 【疏翼】第二辨能熏具缘多少中,第三总结上文。 【述记? 卷十四】总结也。 即能缘中七转识、心所等,为能熏。 若为相分,何法为障? 即第八识为六、七识之所缘,故为相分熏。 何分为能熏? 唯自体分,如自体分唯受熏故,见分体故。 【疏翼】以上第三广辨熏习中,第二辨能熏具缘多少讫。 【论文】二? 三二八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 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胜,故名熏习。 【疏翼】第三广辨熏习中,第三释熏习义。 【述记? 卷十四】后、释熏习义。 于中有三︰初、解熏习义,次、显法体多少,后、明因果。 此即初也。 要俱生灭,熏习义成。 非如种生芽[62]许异时生故,不俱时有,故知色法无俱有义。 唯华熏苣胜同生、同灭,故以为喻。 《摄论》[63]喻如内熏习等[64]。 【论文】二? 三二九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 【疏翼】第三释熏习义中,第二显法体多少。 【述记? 卷十四】下、显法体。 初、法,后、喻。 此举法也[65]。 【论文】二? 三三○如炷生焰,焰生燋炷;亦如芦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 【疏翼】第二显法体多少中,第二举喻。 【述记? 卷十四】初、举三法喻,喻三法体;后、举二法喻,喻因果义。 种现二义,其文可解[66]。 何故无有四法,新种生现耶? 心等[67]一时,不可并故。 又生彼缘,未和合故。 若许生者,便无穷故,不可此时遂生现行。 不同经部因果异时,故说俱时,理不倾动。 【疏翼】以上第三释熏习义中,第二显法体多少。 即唯三法:种、现、种讫。 【论文】二? 三三一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 【疏翼】第三释熏习义中,第三明因果。 于中分三︰一、如俱有生士用,二、如同类生等流,三、现种互为因缘。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四】下、明因果。 能熏成种,种生现行,如小乘俱有因与俱有法为其因故。 以种望现能熏心等,更互皆得。 即约同时士用果说[68]。 本种与现,唯作因缘;现行望种,亦唯因缘。 偏望为因缘,非说现行与本有种,为因缘也。 此以大乘俱有因与此[69]相似,言「如俱有因」是因缘摄。 非大乘中,许彼现行俱有因法是因缘义。 《显扬》破故[70]。 然《摄论》[71]第二[72],亦说为因缘,即是本识[73],同此无妨。 如彼俱有因体,不成俱时为因故。 以彼俱有因义,亦有现行不能熏故[74]。 下四缘中,自当料简[75]。 【论文】二? 三三二种子前后,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 【疏翼】第三明因果中,第二如同类生等流。 【述记? 卷十四】种子望种,大乘为同类因。 亦如于彼[76]现望于现,非现望现为因缘摄同类因也。 以疏远故,非亲近故。 此等诸文,《摄论》皆有[77]。 【论文】二? 三三三此二于果,是因缘性。 除此余法,皆非因缘,设名因缘,应知假说。 【疏翼】第三明因果中,第三现种互为因缘。 【述记? 卷十四】除此,余法七转识等名为因缘。 彼《对法》第四,十二缘起皆名因缘[78],应知假说。 非实因缘,非办体故,非亲近故。 【疏翼】以上第二广上三相,即广一切种子相中,第二广释讫。 【论文】二? 三三四是谓略说一切种相。 【疏翼】第二广上初能变三相中,第三广一切种相,其中第三,总结上文。 或初二行颂半﹝第二颂后半及第三、第四颂﹞本颂以十门解释中,总结第三段因相,即谓一切种门。 【述记? 卷十四末】此、总结上第三段也。 【疏翼】以上依本颂分十门中,第三门明一切种讫。 --------------------------------------------------------------------------------[1] 谓新熏种子。 [2] 《摄论? 无性释》卷第二原文:如从其炭、牛粪、毛等,随其次第生彼苣胜、青莲华根、及以蒲等。 非苣胜等与彼炭等俱生俱灭,互相熏习,而从彼生。 如是外种或无熏习,如苣胜与华鬘等俱生俱灭,由熏习故,生香气等﹝藏文无「如苣胜等」十九字﹞,如是外种或有熏习。 [3] 谓《摄论? 无性释》卷二,如云:由稻榖等外法种子,皆是众生感受用业熏习种子,依阿赖耶力所变现,是故外种离内,无别。 [4] 灵泰《抄》云︰即起能熏识之由也,由能熏击本识,能熏发种致之本识之中。 [5] 应谓初中初也。 [6] 指《摄论》两《释》之第二卷。 [7] 仍指《摄论》两《释》之第二卷。 [8] 《摄论? 世亲释》卷二云︰「坚」者,坚住,方可受熏﹝《摄论? 无性释》卷二云「若法相续随转坚住,如苣胜等,乃是所熏。 非不坚住,犹如声等」﹞,非如动风 。 所以者何? 风性流动,不能任持所有熏气;一逾膳那,彼诸香气亦不随转。 占博迦﹝梵文为「campaka」;藏文为「tsam pa ka」﹞油能持香气百逾膳那,彼诸香气亦能随转。 [9] 「末那」,梵文为「manas」。 [10] 「间」字,《续藏》注一作「间」,余作「简」。 [11] 苣胜、华香等,只作熏习譬喻,非彼等不变迁、动摇、间断故。 [12] 谓天亲、无性两《释》。 [13] 「此」等四字,《续藏》注引古本无。 [14] 《摄论? 世亲释》卷二云︰譬喻论师欲令前念熏﹝藏文作「生」﹞于后念。 本论卷三云︰又六识身若事、若类,前后二念既不俱有,如隔念者,非互相熏。 能熏、所熏,必俱时故。 即破譬喻师﹝经部异师﹞前后念识体相熏。 《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只说前后相生,而未及相熏。 如云︰谓或有执︰心、心所法前后而生,非一时起。 如譬喻者彼作是说︰心、心所法依诸因缘前后而生。 即不同一剎那生起。 [15] 「此简」等十二字,金陵本误置于「许亦可熏」之下。 [16] 即大圆镜智。 [17] 《摄论? 无性释》卷二云︰如平等香﹝《摄论? 世亲释》卷二云「非极香臭所记」﹞乃受熏习,非极香物如沉麝等,非极臭物如蒜薤等。 [18] 灵泰《抄》云:若中容之人,名舍。 [19] 谓本论卷三中,论述第八识是无覆无记中释。 [20] 本论卷三︰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 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 故此唯是无覆无记。 [21]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如是四智相应心品种子本有无始,法尔不从熏生,名本性住种姓。 发心以后,外缘熏发渐渐增长,名习所成种姓。 初地以上,随其所应乃得现起,数复熏习,转增转胜,乃至证得金刚喻定,从此以后,虽数现行,不复熏习更令增长,功德圆满不可增故;持种净识既非无记,不可熏故;前佛后佛功德多少,成过失故。 [22] 《摄论? 无性释》卷二云︰若物可熏,或能受熏﹝藏文作「bsgo bar nus pa」﹞,分分展转更相和糅﹝藏文作「dre ba」﹞,乃名可熏。 非金石等,能受熏习,不可分分相和糅故。 [23] 心、心所法,俱是依他起性法,而心所法又依心王同起。 [24] 谓《摄论》两《释》中无。 [25] 见本论卷三。 [26] 谓「不如是说者」。 [27] 此句谓:若言非择灭等假法,同生等假法,故而不论。 [28] 智周《演秘》云︰古师诸德多为此计﹝即以无为法为生起因,万物由道生﹞。 此论明简,故知古非。 马鸣菩萨亦言真如受熏持种,恐译者误。 ﹝《大乘成业论》存马鸣两颂可证真如受熏持种非马鸣菩萨说,是别有用意者伪托。 如云「心与无边种,俱相续恒流。 遇各别熏缘,心种便增盛。 种力渐次熟,缘合时与果。 如染枸橼花,果时、瓤色赤。」指出二颂作者为苏玛提室腊(梵文为「sumati-wila」)《论释》﹞。 [29] 如《摄论? 无性释》卷二云︰且有尔所熏习异计︰或说六识展转相熏,或说前念熏于后念,或说熏识剎那种类﹝藏文作「识种类相熏」﹞。 如是一切,皆不应理。 [30] 《摄论? 无性释》卷二云︰非唯可熏,要复与彼能熏相应﹝藏文作「brel ba」﹞。 《摄论? 世亲释》云︰当知即无间﹝藏文作「bar chad med pa」,「生义」﹞,乃名所熏。 非别异住。 同时、同处﹝藏文无此四字﹞、不即、不离﹝藏文作「非不相应」﹞,名曰相应。 [31] 其七转识已如第三种子义「恒随转」,及第一所熏义「坚住性」等处简别,但《摄论》两《释》卷二又依此和合相应第四所熏义再遮遣之。 虽或俱时,而不相应。 如《摄论? 无性释》卷二云︰又诸转识定非所熏,以彼六识无定相应。 何以故? 以三差别互相违故,若六转识定俱有者,不应所依、所缘、作意,三种各别;以各别故,六种转识不定俱生;不俱生故,无定相应,无相应故;何有所熏能熏之性? 《摄论? 世亲释》卷二又云︰复有余义:别别行相一一转故。 [32] 谓前念之识熏后念之识。 《摄论? 世亲释》卷二云︰譬喻论师欲令前念熏﹝藏文作「生」﹞于后念。 为遮彼故,说言「二念不得﹝颂文无「得」字﹞俱有」:无二剎那一时而有,俱生俱灭熏习住故。 若谓此识种类如是,虽不相应,然同识类亦得相熏。 如是例余,应成过失! 谓余种类,例示应尔。 以眼等根同净色类,亦应展转更互相熏! 此意说言︰眼、耳两根同有净法,二净展转应互相熏。 余亦如是,然汝不许。 虽同净法,异相续故,不得相熏。 识亦应尔,虽同识法,何得相熏! [33] 「此」,谓即所熏四义。 [34] 染即有覆。 [35] 道邑《义蕴》云︰若﹝色、心﹞二俱持,即有二种,应云多种生一芽过! 《疏》意以两处所持俱心种,故云一种生芽,色、心各异,故云「二芽」。 [36] 本论卷三云︰又若触等亦能受熏,应一有情有六种体! 若尔,果起从何种生? 理不应言从六种起,未见多种生一芽故。 [37] 「不含容」,谓性违拒故。 [38] 谓如显色,及坚、暖等。 [39] 此句意谓以别色法坚以成总假﹝瓶﹞,而说瓶﹝总假﹞能持。 故瓶体是实别色坚等。 [40] 见本论卷三。 [41] 谓《摄论》两《释》卷二。 [42] 即「剎那灭」义。 [43] 灵泰《抄》云︰此执望二乘名异熟生,是无覆无记性故,不障彼起故。 若望菩萨,即有覆无记性。 能障彼起故。 本论《述记》卷四十四云︰有漏中除极劣无记,此即四无记中除异熟生。 异熟生中有余三不摄无记,名异熟生无记,如法执等类,此皆能熏。 唯除六识中业所招者,望余无记,是极劣故;亦除第八识──但业所招,亦非能熏。 [44] 「二种」,谓名言及业。 [45] 《摄论》卷一云︰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 依闻、思、修多分﹝即「多次」﹞修作,得相应故。 又此正闻熏习种子,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相违」藏文作「对治」﹞,非阿赖耶识所摄﹝藏文作「自性」﹞。 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 [46] 并和合相应。 [47] 即所熏四义中第四「与能熏共和合」。 [48] 即指上座部中经量部。 [49] 道邑《义蕴》云︰如断善邪见,虽在当地言唯一品,复见断,于中亦有品类粗细差别。 又设当地唯一品者,九地之中粗细异故,虽同第九,亦有增减。 实即如《疏》,邪见亦转暗、转坚也,下解始及粗细不同。 [50] 「入见」,谓入见道。 [51] 即只能愈演愈烈。 [52] 本论卷五云: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 [53] 如理《义演》云︰第十地以前得顿断当地修道烦恼不? 此质外人。 今虽未解,理准菩萨有力能断。 由具﹝烦恼不障、唯障无学、作意留﹞三义,所以不断,必至金刚满心而断修惑。 [54] 道邑《义蕴》云︰如一地中所断之障,尚通三界,何妨顿断第七,通三界耶? [55] 如理《义演》云︰此外人释菩萨断惑所由。 意云︰如菩萨生上,不断下惑者,为不障彼果。 后入地时,于地地中断惑许有多品者,论主难云「此例应然」。 既第七识中烦恼亦不障有学,虽离此地,故不能断。 要至金刚道,方却断下欲界第七惑等。 何以故? 唯障无学果故。 与汝所释,其义相似,故第七有增减。 烦恼类故,成能熏,理无妨也。 [56] 道邑《义蕴》云︰成前两解,非唯第一。 说有九品﹝粗细不同﹞,成第二解。 「今日为增」,成第一解。 [57] 此句意:若以无姓有情第七识是有姓有情种类,故有增减。 [58] 谓本论卷五。 [59] 「知」字,金陵本误作「细」。 《续藏》疑「故知」二字为衍文。 [60] 「约」字,合灵泰《抄》牒文,金陵本误作「初」。 [61] 「前」,指能熏。 [62] 「芽」字,金陵本误作「可」。 [63] 见《摄论》卷一、《摄论? 无性释》卷二。 [64] 《摄论》云:熏习能诠,何为所诠? 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 如苣胜中有华熏习,苣胜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胜带能生彼香因而生。 《摄论? 无性释》云︰举他共成,喻自宗义。 由自所见苣胜,与华,俱心变故﹝藏文无「由自所见」等十二字﹞。 如彼苣胜与诸香华俱生俱灭,由是为因,随顺能生后后无间带华香气苣胜剎那。 此亦如是。 [65] 《枢要》卷中云︰「三法展转因果同时」中,难云︰旧种生新现,为因,果种生;新种现熏成,为因,果现起! 若使新种无生力,唯从现所生,亦应新现力犹微,如何起新种? 答︰新现缘皆具,新种故从生;新种未逢缘,故不能生现。 问︰现行新所起,即言缘已具,新种亦新生,何不称缘具? 答︰新现能熏四义皆具足,故说现逢缘;新种未逢加行迁,故不得称缘具。 要由前加行势力牵引故,种子方生现。 问︰能熏四义具,即说现生种,种子六义成,应说能生现! 答︰逢缘、不逢缘,二有别故。 如前已解。 [66] 灵泰《抄》云︰谓从种子生现行,即现行依种子,即二法相依。 又从现行,熏成种子时,即新熏种而依现行,即亦二法相依。 [67] 谓现行之时。 [68] 士用果有四,已如前引《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文。 [69] 《续藏》注云:一有「此」字,余无。 [70] 《显扬》卷十一〈摄胜决择品〉云︰有一异计立六种因︰谓同类因、遍行因、俱有因、相应因、异熟因、能作因。 如是六种除异熟因,余五因性不应道理。 由有三种过失故。 何等为三? 且如同类因有三过失,若言同类之因,名同类因,有已成过。 何以故? 若善等法,善等体性先已成就,彼何用因! 若言同类即因,名同类因,是即无果,有不定过。 何以故? 不示其果,是谁因耶? 又非决定因体同类,不相似法亦为因故。 若言非同类即因,亦非同类之因,是即言名有虚设过! 「同类因」言,无有所主,浪施设故。 如是于余四因,三种过失,亦应如理广说。 [71] 谓《摄论? 无性释》。 [72] 「二」字,《述记》误作「三」,今改。 [73] 《摄论》卷二云︰俱有因义,即阿赖耶与诸转识。 若离如是俱有因摄内外种子阿赖耶识,所余因缘定不可得。 [74] 《大毗婆沙论》卷十六,辨相应因与俱有因不同云︰平等义是相应因义。 心王是胜,与心所法等义不显,故﹝相应因中﹞不说「心」。 办一事义是俱有因义,心、心所法办事义同,故今说「心」。 此中心者,即一切心。 心所法者,亦一切心所法。 如其所应,展转为俱有因。 灵泰《抄》云︰大乘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彼似小乘俱有因。 即与彼俱有义相似,为因缘,即别说大乘种生现等俱有因,是因缘也。 汝小乘俱有因,即现行望现行成俱,既现行望现行,即不是因缘也。 「亦有现行不能熏故」者,即如异熟心、心所现行,及佛果位心、心所现行,皆不能熏。 道邑《义蕴》云︰言「不熏」者,释所以也,便以自义而显他非。 [75] 本论卷七论述四缘中云:第八心品无所熏故,非简所依独能熏故。 极微、圆故,不熏成种。 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 一切异类展转相望,亦非因缘,不亲生故。 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说,或随转门。 有唯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非尽理说。 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76] 「彼」,指小乘。 [77] 见《摄论? 无性释》卷三,如云︰是故色心前后相生,但应容有等无间缘及增上缘,无有因缘。 [78] 《对法》卷四云:且如无明望行,前生习气故,得为因缘。 发布时间:2025-11-06 14:06:5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