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34讲 内容: 第34讲:第三品(第1页第14行)(1994年12月25日)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讲这个,这段在无性释里头讲的很清楚,很重要。 无性释解释什么叫虚妄分别? 虚妄分别就是所取能取的虚妄分别,简单说起来就是能所的分别,这能就是主观方面的,所就是客观方面的。 所有前头所说的这些了别识,也可以说是图景识。 身者,身就是六内处,眼耳鼻舌身,这是根,根本身,是有一定系列,有一定的模式,也都是识,了别识,除了了别识以外,没有旁的东西,连所受的色声香味触,本身也是了别识,离开了别识以外,图景识以外,并没有其他的东西,并没有除识以外的东西。 这些识,图景识、系列识、了别识,它都是由能取所取的虚妄分别来安立,来显示。 那虚妄分别指的就是能所的分别、有无的分别、一异的分别、断常的分别,等等。 所以我们看一个系列的识,或者一个图景的识,本身都是由种种的虚妄分别所构成。 我们为什么叫它图景识或了别识呢? 它就好象一个图画一样,一个系列,有个模式。 所谓虚妄分别,这里头包含问题很多的。 基本问题呢,象能、所就是很重要的分别。 这些分别都是不如理的分别、是颠倒的分别、是虚妄的分别。 怎么叫唯识为性呢? 这唯识还是唯了别识的意思,这种了别识,把见分相分都包括在内了。 唯识为性,无性解释,唯识为性者,由邪分别二分显现,邪分别也就是虚妄分别,本来能所分别不是二分,可是邪分别为二分显现,本来能取所取是不能够,只是自体分上,见分相分并没有所取能取。 所取、能取都是指遍计所执性的,二种我,能取就是一种人我,所取就是法我。 唯识为性,把见分相分都包括在内了,这样的识体,这样的了别识,是由邪分别二分显现,本来不是二分,它分作二分来显。 实唯是识,实际上就是一个识,就是一个自体分。 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这无所有指的就是所取方面,非真实义,指的是能取方面,这个能取、所取都是有义、有对向。 前头说遍计所执指的二我实际就是二义,两种义,义,就是所对的。 上次咱们也讲了,一个语言所诠,一个识所缘的。 这个本来是只是自证分上、自体分上的见分跟相分,这二分,不能离开,都是一个自证分,可是在这个虚妄分别或者是邪分别的时候,就把见分作为能取,把相分作为所取。 能取就是人我,所取就是法我。 在自体分上无所谓二,见分相分都是自体分上的两分,并不是决定能够分开,作二分。 所以这地方讲了是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 这能取方面呢,非真实义,所取呢,无所有。 所取这方面呢,所取就是法我,也就是独立存在跟常一不变的对象,根本没有。 这见分方面,认为见分就是能取,这是非真实义。 非真实,上次咱们谈过,它是一种颠倒错乱的,就依他起性来说,它并没有一个能取对所取,但是他认为有,这就是一种颠倒。 见分相分,是执著这种能取所取的所依,要没有见分相分的话,他的执著就没有所依据的。 就如同第七识以第八识见分为我,它所执的我根本没有,那么只好以阿赖耶识相似相续的见分作为这个我的根据,只能是根据。 所以见分相分,就是所取能取的根据,执著这种能取所取的一种根据,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此二皆是遍计所执,能取所取都是遍计所执,无性释,就是抓住这个所取能取的分别讲虚妄分别。 上次我们提到这个问题,这个无所有的所取,跟非真实的能取方面,譬喻按两条线,拿几何学里头点、线、面来作譬喻,点,也是有结构,也有用什么来组成的问题,线,当然也是个结构,它以点作组成的材料,面,以线作组成的材料,但是问题呢? 线是怎么穿起来的,点是怎么汇集起来的? 面,是怎么累积起来的? 线中间,是前后、左右都能够有贯穿的一条线? 所以我们拿一条线,表示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我,前刹那跟后刹那能有一个贯穿的东西,有没有这东西? 还是前刹那跟后刹那是一个还是两个? 还是非一非异? 在空间上说,这是在纵的方面讲,横的方面来讲,左右上下,有什么联系? 左右,成为一个东西? 还是两个东西? 上下,成为一个东西? 还是两个东西? 我们暂且拿线前后贯穿,是有一个前后贯穿的东西? 假设认为有个前后贯穿的东西,那么这个就是可以说是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可以说是常一不变的东西,我们认识一切事物,脑子里都有这么一个东西,贯穿的。 是不是有这东西? 前头跟后头是一个还是两个? 是一还是异? 这一跟异,前头我们说能跟所,是虚妄分别,一跟异,有跟无,这些都是虚妄分别,前后、一异,是相同的东西还是不相同的东西? 这问题很严重。 你要承认前刹那跟后刹那,是一个东西,那就是没有什么可说,因为应该是刹那刹那生灭,前刹那跟后刹那是一个的话,那无所谓生灭了。 象我能喝水,前刹那没喝,后刹那喝了,中间有一个同一的东西吗? 有没有同一的东西? 在我们认识里头,认为有同一的东西,但事实上呢,是不是有同一的东西? 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你说我们怎么能证明,喝水以前跟喝水以后是中间一个同一内容的东西? 能不能证明? 所以所取跟能取,这水跟能喝的,这是两条线,这两条线有没有,一个能取一个所取,还是前后是两个东西,不是一个东西? 我们出气入气,这空气好象是气体,气体通过鼻孔、口腔,它就有所谓呼,有所谓吸,这呼跟吸,也是一个分别,来往,但是这是不是一个东西? 这呼,呼的气跟吸的气是不是一个气,还是两个气? 所以以前我也讲,为什么需要阿赖耶识? 这个相似相续前后并不完全是一个,也不是两个。 这不是一个,怎么能相似相续? 假设认为要有一个我,一个能贯穿前后的我,那问题就简单了,要是我们不承认前后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麻烦了,那就必须得找阿赖耶识来解决问题不可。 必须有一个显性、一个隐性的东西,这么交替着,才能解决这个相续的问题。 所以这个所取能取是不是两条线? 怎么贯穿下来的? 是不是? 你要承认它是两条线,那前后怎么贯穿下来? 我们觉得这两条线,这个语言,前头说过名言种子,名言,有一定的贯穿力,前后。 这是什么? 这是茶杯。 这是,这一这,就打破了前后关系,茶杯,前刹那是茶杯,后刹那还是茶杯,给它起个名,说这是什么? 这是茶杯,起一个茶杯的名字,就把前后给打破了,前头刹那是茶杯,后头刹那也是茶杯。 (换录音带)不过这个贯穿是假安立,是假设的,你可以承认它,可以不承认。 因为语言是方便。 但是我见、法我见跟人我见,这个贯穿力很大,它认为前后就是一个东西,上下左右四方,虽然它是结构,但是它是一体的,所以不管你哪一个系列的东西,它里头都有一个贯穿的问题。 这个贯穿呢,前后到底怎么贯穿起来的,当然跟阿赖耶识是有关系的,跟阿赖耶识有关系,又根据什么呢? 阿赖耶识是受熏习的,它熏习是有我见熏习,有贪、嗔、痴,烦恼的熏习,还有善恶业的熏习,这些熏习都构成了阿赖耶识的相似相续,实际上是相似相续的问题。 但是我们的认识呢,是把相似相续当作前后一致的东西,能贯穿一切的东西,有贯穿一切的东西。 一个贯穿、一个相续,这本来是两回事情,可这个贯穿是以相续为根据的,那个贯穿的东西根本没有,根本不存在。 你说能承认它有个能贯穿的东西吗? 你说,我喝水,有没有这么一个东西说:我喝完了,我没喝,我喝完了,是不是有这个东西? 就是我思故我在,是不是因为思就有我? 所以我最近常常谈这个问题,就是释迦牟尼发现了我跟蕴是两个东西,不是一个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世界上没有的事情。 他就是把贯穿跟相续分开,我们任何的人的认识里头,对这个东西分不开,尤其对法我方面,也是这样子。 所以任何一个结构,都有一个贯穿跟相续的问题,但是到底是贯穿呢? 还是相续? 这是问题的焦点。 好象是相差不远,老子说为知与否,肯定跟否定相去几何? 相去微乎其微,但这里头形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有我的世界,一个无我的世界。 当然刚才说相续的问题还是很复杂,必须请出来阿赖耶识来解决,但阿赖耶识是被熏习的,主要还是靠这个起惑造业来解决问题,起惑造业就有这个问题,我见、法我见,人我见,这是基本的问题。 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是跟法我见有关系的,就跟那个所取的里头贯穿的有关系,可这样熏成种子呢,这种子它本身前后也有个相生牵引,能生起、能牵引,也跟我见、烦恼、跟业有关系。 所以染污的相续,有我世界的相续,就是这个我们生死轮回、恶性循环或是良性循环。 所以说两条线,是两条线,是线呢,还是不是线? 两条,是一条,还是两条? 这也有构成的问题。 所以这事情都有两方面,这两方面,怎么看,这问题也是很大的。 刚才我们说能跟所的问题,有跟无的问题,这个老子曾经说过这话,有无相生,难易相衡,长短相形,高下相轻,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举了六对,六个两方面。 那么,中论上讲八不,一异、断常、生灭、来去。 孔子也注意这问题,他也注意这两端的问题,他有一次说,谓于我,我没有一定答复他的能力,但是我要扣其两端而结,问他,把他这个问题发生的究竟来解决,主要他是扣其两端而结,把它的两端都给找出来,找出边际,研究他的两边。 还有就是喜怒未发之谓中,喜怒也是两端,它这未发之中,中国很注意这中,中道之中,喜怒未发之谓中,跟无记有关系,未发就是无记。 我总觉得儒家跟道家的东西,主要是有无相生,无到底是什么? 无并不是完全没有的东西,这有无相生的问题,只能是按照阿赖耶识受熏,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现行,只能按这个原理来解释,其它没法儿解释。 就是我们所谓隐性跟显性的问题,你要解决相似相续的问题,就非,现行的东西的显性,必须它熏成种子成为隐性,这样的交替发展,才能构成相续,而不是贯穿的问题。 所以这里,我们认为真实的东西必须是有我的,而实际上呢,必须无我,才能构成相似相续。 构成染污的、杂染的相似相续,都因为你自己执有我、二我,造成恶性循环。 这个有跟无,这种子跟现行,现行跟熏习种子,它都同时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跟这个,常常用秤的两端,一生一灭,都是同时的,因果是同时的。 但是呢,以前我们也讲过,有不同时的,那是种子生种子必须是异时,底下还要讲时间问题,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时间怎么构成? 时间也是一个,有图景识,有系列识,有一个了别识,有一套分别、了别。 时间的了别,底下要讲,这个以前也谈过,种子生种子,都是隐性跟隐性方面的关系,不是显性跟隐性,不是隐性跟显性,是隐性本身的关系,不是一下就贯穿下去,也是相似相续的,但是种子跟种子必须不同时,底下我们要讲时间问题,是不是跟这个种子生种子有关系,可以考虑。 (结束,只一盘带) 发布时间:2025-11-08 12:58:2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