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往生论注》2016第二讲(1-3) 内容: 《往生论注》2016第二讲(1)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看论文:【 我依修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这在我们的科判当中还是属于序分的第二层次,叫发起序。 这个发起序的偈子,是继归敬序之后有一个成上启下的作用,来说明如何成就这个优婆提舍。 成上就是成就上面三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来开起下面的观察门和回向门。 “我依修多罗”,就是天亲菩萨自叙,我作这个《优婆提舍愿生偈》是根据佛的圣言量来抉择、料简、讨论《无量寿经》的法义,这个偈子就要与经典的法义相应,才能够成为优婆提舍,作为佛的十二分经其中的一个题材,也就属于佛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有资格成为优婆提舍,这就成就这个优婆提舍的名。 那成就上三门起下二门,这里提出了“三依”,依修多罗是怎么一个依法? 这里提出“何所依”,第二是“何故依”,第三是“云何依”。 昙鸾大师阐发微言大义都很微细,层层剥笋。 何所依就是所依的对境是什么,所依的修多罗,佛所说的经教。 何故依,为什么要依修多罗。 这就是表明修多罗是“真实功德相”,修多罗乃是释迦牟尼佛契证诸法实相,证得一切种智,从实相般若当中生起来的文字般若。 这里是真实功德相,真实就是它的体性,佛证到了法界的真相,证得真相自然生起了功德相,这功德相就体现为佛得一切种智,这是他的智慧层面说。 从他的德用方面说,成就大慈悲心。 从他的功能作用上来说,又具有果地上的十种智力、四种无畏、种种辩才、十八不共法,具有诸如此类这些功德之相,值得我们去作依据。 云何依,这就谈依修多罗的方法,就从修多罗当中,从它的原理、宗旨,来提炼出五念门的修行方法,这五念门修行方法就是跟《无量寿经》修多罗的法义相应的,所以这个偈子就是成就上面三门,生起下面二门。 《往生论注》2016第二讲(2)以后法藏菩萨自己就得到了天眼通,他自己就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去一一观察,一一观察就把他方世界的净土的所有的精华,好的一面全都摄受过来了。 看到他方世界没有三恶道,所以他要发我的刹土也没有三恶道。 他方世界有无量的光明,我的刹土也要无量的光明。 他把这些精华都摄受过来了。 然后以悲心又考察他方世界的秽土,像我们娑婆世界这样的。 我们娑婆世界的秽土有种种的缺陷,种种的污秽,他要把他方世界秽土的不好的东西,要剔除、要摒弃掉。 所以他摄取精华的目的,是给一切往生者的快乐。 剔除他方世界不好的地方,是拔一切众生的苦,所以他的发愿还是围绕着拔苦与乐的这个核心来做的。 那拔苦就是悲心,与乐就是慈心,也就是大慈悲心的一种表达。 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为什么会生起这样的功德庄严、清净的功德? 是见到三界,秽土才有三界,“是虚伪相”,众生的虚妄的心里面显现的相状。 就好像在做梦,做了一个梦,自己在梦中意识不到自己在做梦,等意识到了就醒过来了,那个梦也就没有了。 众生都在无明大梦里面,在梦境里面,在虚妄相里面,他认为很真实。 实际上这是虚妄之相,由他的妄心显现的相,“是轮转相”。 就在这个妄心当中造出的虚妄的业,得到了虚妄的三界,无尽的轮回,他在轮回里面出不来。 而且这个轮回不是短时间的,是永劫的轮回,“是无穷相”。 今生为人下辈子做畜生,畜生又做人,做人可能生天,生天又下了三恶道,三恶道可能又生到天上,就在这个轮回里面,像井桶子一下子高、一下低,总之离不开这个井口,“如蚇蠖循环”。 蚇蠖是一种虫,是飞蛾前面的幼虫,它身体很细长,蚇蠖怎么走的呢? 它就缩下身子再伸直一下身体,再缩一下,再伸一下,叫屈伸。 在那里一伸一缩,基本还是在原地打转,很难往前走多少。 就好像人往前走一步又退一步,走一步又退一步,那能走到哪去呢? 众生的轮回就是这个样子,并且“如蚕茧自缚”。 这表明众生是邪知邪见,邪知邪见就好像这个蚕。 蚕吐丝,吐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它要作茧,但是常常作茧自缚。 好像保护自己,但是困在里面了,困在里面很难逃命。 别人把茧往开水一煮,就呜呼哀哉了。 众生不知道真正的快乐、幸福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真正保护手段在什么地方。 常常讲如蚕吐丝、如蛾赴火,飞蛾赴火奔向光明,谁知道被火烧死了,这叫愚痴,他不了解怎么出来的方法。 所以在法藏菩萨眼里就生起大悲哀之心,悲悯一切众生,是用自己的无明的恶业,缔造了这样虚伪无穷的三界。 这三界整个的是颠倒的、不清净的。 所以法藏菩萨悲心就发愿,要安立这些三界的众生“于不虚伪处”,不虚伪处就是一真法界处。 “不轮回处”,就永远摆脱生死轮回寂灭之处。 “于不无穷处”,就在这个解脱的彼岸,来得到“毕竟安乐大清净处”,称为毕竟安乐,不是一般的安乐了。 毕竟安乐唯有大涅槃才能够当得起了,也唯有大涅槃的境界才是大清净处,才能给与一切众生究竟的安乐。 是由这样的大慈悲心,就发起了这个清净庄严功德。 这个已经不是谈因地当中发愿,而是谈果地上已经成就了。 这种成就就是清净的特质,不可破坏、不可染污,因为它本身是法性的一种表达,法性是不可破坏的、是不可染污的。 不像我们轮回的对境,这个三界是染污之相,是由于我们有烦恼才生起了这三界,是破坏之相。 是由于我们念头生住异灭,所以我们感到的这个三界,也必然就有无常败坏、成住坏空的相状。 所以就要观察,“观”就是观察,“彼”就是彼岸的西方极乐世界。 “观彼世界相”,极乐世界这个名称的安立,也是为度三界众生所施设的,如果从究竟的清净来说是常寂光土。 但为了接引众生,要建立时间和空间的坐标。 “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 如果离开世界、时间和空间,想接引我们还在时空态里的众生,佛就没有办法对接。 所以就得要指方立相,有一个距离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指示这个相,这个相还有空间的距离,这就是界。 然后还要说时间的概念,“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有时间的概念。 建立这样一个时空态,这就叫世界相。 但这个世界相本质上是清净的,是从实相空性里面升华出来的,他的特质就有大安乐的特点。 这个清净相具体的展开,会在下面十二个偈颂里面加以诠释。 这里从总相来说是“胜过三界道”,这个“道”就是通达的意思,透过这个道能通达一个地方去,用这个道来表明因果的法则。 造了什么因就会结相应的果,这叫由因推果。 还有由果溯因,获得这种果,一定是酬答因地的某种因。 “通因至果,通果酬因”,这就叫道,所以这个道表示因果的法则。 在这三界里面的因果是怎么表达的呢? 三界首先是欲界,我们都属于欲界。 有形体、有饮食男女的欲望,这就有以须弥山为核心,一四天下,四大部洲。 有人、也有畜生、也有饿鬼、也有地狱这些。 那上面五戒十善做得好的,那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兜率天、夜摩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就属于欲界的范围。 在欲界之上就是色界,色界就是有形色没有欲望的,这就要修禅定。 修禅定一般就讲有四禅,修行禅定首先要离五欲、除五盖,如果五欲心很炽盛是得不到禅定的。 离五欲、除五盖入大喜初禅,就叫离生喜乐地,能生到初禅天。 初禅还是有觉有观,进一步离觉观,摄心深入内清净,得更微妙的喜乐,这就入第二禅叫定生喜乐地。 进一步把这个喜乐,深心的喜乐也离开,有这个喜的感觉心还是散的,禅就要摄心一处让它静定下来,这个喜的心态也离开那就得遍满乐,就得第三禅叫离喜妙乐地。 还有一个乐,有乐都有苦的对待,那还是妨碍禅定,所以要离开一切苦乐的对待,离开一切忧喜的情绪,以及出息、入息也离开,这样就更为清净微妙,这样就入到第四禅,叫舍念清净地,这个四禅天就有十八重。 再上面就是无色界,没有形体也没有欲望,但是有微细的心识。 所以这里有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在声闻教,世间禅定当中认为,非想非非想是最高的境界,最大的快乐,但是他还没有离开心意识,寿命八万大劫之后还是要轮回的,没有离开生死。 这三界在佛菩萨眼里,都是生死轮回的凡夫流转的暗宅。 为什么暗? 我们无明,我们的光明的佛性被无明遮盖了,分别、烦恼遮盖了。 遮盖得很厚重,内心就是大黑暗,宗门下称为黑漆桶一个。 在黑暗的宅子里面,虽然天人和三恶道众生,他的苦乐有一些差别,生到天上快乐一点,生到三恶道就痛苦一些,在人道里面福报大的人快乐一点,福报小的人吃饭都有问题、苦一点,可能短寿和长寿有暂时的差别。 这是众生的善恶、苦乐、福祸的差别相,但这差别相,本质上还是在三界里面,在三界的黑暗的宅子里面,共同的特点都是有烦恼。 有烦恼这里面“倚伏相乘”,善恶福祸是加减乘除的。 乐极就生悲的,苦尽就甜来的,是这样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的。 但这种因果的错综复杂,总的来看它是循环而没有边际。 这就是杂生,“杂生触受”,就是我们的八识的心夹杂着善恶业的种子,然后以我们有限的六根,来见闻觉知这个暗宅的相状,这些都是颠倒的。 我们很多人搞哲学理论、搞科学理论、搞这个体系那个体系,他不知道整个就在无明暗宅里面,能够了解什么呢?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在山洞里面、洞窟里面,还要分析墙上的影子是多少,给它一个规律,建立一个体系,连这个影子怎么来的本源都不知道,就来研究那个影子认为是真理,这都是颠倒。 所以我们是“四倒长拘”,就是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无净计净,是长劫地被种种颠倒所拘限。 所以我们的行为造作,无论是因行还是果报,总的来说都是虚伪,三界都是这个样子。 这就善导大师说三界没有一个安乐之所,“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所以不仅对人道要厌舍,对三界、天人一概要厌舍,它总的特点都是虚伪、都是颠倒。 根据众生的苦难的相状,法藏菩萨要给众生的这种安乐、这种真实,不虚伪处、不困转处、不无穷处,毕竟安乐大清净处。 这是给与众生究竟的安乐,这个安乐从哪来? 是从法藏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里面出来。 是由他的正观就是实相的观照,这个中道,真俗二谛圆融的正观所生起来,这是他因地的愿是这样发的。 然后在果地上已然成为阿弥陀如来,他就以威神的力量,威神力、本愿力来建构极乐净土。 所以现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清净的刹土,已然建成了,于是就为法界所有的众生,提供一个解脱的安乐之处。 于是“胎卵湿生,缘兹高揖。 ”众生或胎生、或卵生、或湿生、或化生,这是指三界轮回的生命诞生的形式,就由于有法藏菩萨发了这个愿,建构了一个清净的刹土,就长辞这个三界了,“高揖”。 “业系长维”,业系就是我们无量劫造作的善恶业,就像坚固的绳子把我们捆住,在三界六道出不去。 但有这个净土的建立,我们可以带业往生,于是无量劫的恶业就断除了,由于往生清净刹土,永断了。 那更为胜妙的是谈“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什么叫“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 这个“括”是指箭的末端,就是跟弓弦交合之处,这意思就是说箭已上弦了。 一个弓箭高手、射箭高手他们练箭,不仅是技巧而是一个心性的过程,他要练到什么程度? 练到这把弓、这支箭、这个身体以及这个靶子的中心融为一体。 这个箭是自己在射出去,不是要用技巧、用手臂的力量把它射出去。 也就是说要练到无作,心性当中潜意识的力量出来了,这把箭就是你,所有的箭都是一个自我的整体。 当然这时候箭已上弦,这把箭就不需要别人来劝你再射出去,它自然就射出去了,而且是百发百中,是由于你自性在射。 《往生论注》2016第二讲(3)这就在描述净土的一个特点,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是持着这个名号去的。 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名号的那种清净念还在相续。 你是发菩提心来持这个名号的,在西方净土,这个菩提心,这个菩萨大业那更为深入。 它不需要劝,自然而然的,由于这个名号的法性,以及自己能念心的法性,以及极乐世界清净的功德,使你进入到一个大海的状态,一切都是无量、一切都是无作,一切都是法尔自然地去做。 在这种状态当中“劳谦善让”,就是自然地就会精进地修行,不是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么七宝为池,种种资生用具就很享乐,好不容易来了。 就好像现在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天天睡觉吧,六十分万岁。 他不是这样,他到那里要“劳”,还要精进努力地修菩萨道。 为什么要“谦”? 谦就有空性的感觉,这个精进是从空性里面出来的,而且里面还有“善让”。 善让是什么感觉? 一般讲善巧地礼让,一个礼的精神。 这个“让”就是这时候才知道,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威神愿力的加持,那是不得了的。 这时候就不会说我自己有多少能力,我自己修行才能得功德。 这时候“善让”就是深知,我们要成就佛果的三种力量。 一种是阿弥陀佛名号的力量,就是法性、法力、法门的力量;一种是阿弥陀佛名号所内具的,阿弥陀如来威神愿力的力量,威神愿力加持的力量;再第三种是我们能念心自性的功德力,这时候到了西方净土仍然还是在依怙着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仅仅靠自己。 他就能谦卑下来,他就能够善让,全都接纳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的加持。 所以净土法门从相信阿弥陀佛,到往生以及往生之后修行,最终圆成佛果的全过程,都是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量的全过程加持。 这个就体现为“劳谦善让”,能这样的去做,那就“齐普贤而同德”,就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功德力一样了,甚至可以说“行超普贤登彼岸”。 普贤行是代表大乘菩萨道的最高的境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等同于普贤的大行,能圆满普贤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因行。 所以说这都是极乐世界清净的功德,法尔自然地令我们得到了这个胜妙。 所以说极乐世界的清净之相胜过三界,还只是浅近之言,实际上是胜过九法界的境界的。 请看下面:【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 第二个就是量功德。 这两句是庄严量功德成就。 一提这个量,这是因明学的概念。 量一般是指认识事物的标准、根据。 细分有能量和所量,谈能量就是这个认知的主体,被认知的事物为所量。 所以能量为见分,所量为相分。 这里的量主要是指空间的境界,就极乐世界的往生者,他所生活的空间,刹土的面积。 阿弥陀佛在因地为什么要生起这样的量功德呢? 这也是见到三界,我们所生存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狭小。 但在我们凡夫的肉眼,觉得这个三界很大,这个宇宙有多少星球、多少太阳系、多少银河系、多少河外星系……我们看大得不得了,佛眼所看很狭小,心量不一样。 比如我们这个地球那就更狭小了,里面有种种破败的城市、有种种悬崖峭壁、有种种泥土高叠、有种种江河沟壑;或者居住的宫殿楼观也非常的狭窄;或者有些土地,耕田也不宽广;或者想走康庄大道,但常常都是羊肠小路;甚至路都没有,充满荆棘;或者想去做某个事业到远方去、或者拜访一些亲戚却有山河隔断、障碍。 就好像愚公移山,为什么要把太行、王屋二山移掉? 就是堵在门口,到城里去不通达,所以要把这两座山移掉。 或者这个地球有种种国家,国家当中有种种国界,国界占在那里战争气氛很浓,动不动为了国界的土地来打仗,这都是菩萨眼里看到的我们所处的国土,地球的种种拘促、障碍之事。 我们这个地球是很狭小的,但我们众生都认为很大,也确实由于我们太小了,于是世界显得很大。 但地球会越来越小,随着南北极的融化,海平面的升高,我们的土地将会越来越小,生存资源将会越来越紧张,未来的地缘政治为了争夺国土,乃至于争夺一点饮用水都可能会打仗。 法藏菩萨就生起了这个庄严量功德的大愿,就发愿,我所住持的国土,要像虚空那样的广大无有边际。 它是一种国土的面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在大乘经典当中常常用这两句来表达佛心,佛的心是什么状态? 用所有的比喻都不贴切,唯有用虚空来表达。 表达国土的广袤用虚空来表达,这里恰好表明着极乐世界的心土不二的。 他的空间的广大无边际,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心广大无边际,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这叫依正不二。 所以这样就在事相上建立,这个像虚空一样广大无有边际的是给我们众生一个定心丸。 如果没有说极乐世界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际,我们还生起疑问,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我去也可以去,但是那个国家的国土怎么样? 如果又像地球一样也很拥挤,去了我想盖个房子也没地方啊,他担心没有住的地方,人口拥挤。 那广大无边际告诉我们,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众生往生,虽然很多,但是“有若无也”。 这里很奇妙,因为极乐世界往生者的身体,就不是我们四大的身体。 我们四大的身体这个血肉之躯,就占有体积,就有一种障碍。 我坐在这把椅子上,其他第二个人坐不上来。 但极乐世界众生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他的身体是空性的,他的构件是光与磁的组合,光和光之间是融合的。 这个屋子里面有光,一盏灯光、第二盏灯光、一百盏光、一千盏光,都在这个空间当中可以包容。 描写广大无有边际也是来说明这个虚空的,为什么如虚空是由于广大无边际。 为什么广大无边际它就像虚空? 于是这就是一个无穷大的刹土。 数学上的无穷大,无穷多的人进这个无穷大的旅馆,这个旅馆都住不满。 所以通过这个量给我们一个放心,我们去了无论多少人去,都能很好地安立而且很宽绰,有七宝宫殿还有七宝池,还有一个很好的花园,宝树、宝网、宝栏、楼阁、亭榭都有,那活得很自在了。 所以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无量无边的众生、往生者,若已经往生的、若现在往生的、若未来往生的,虽然数量无量无边的阿僧祗不可计数的,但毕竟到极乐世界“常如虚空”,终没有拥挤住满的情况,所以这个刹土就是法性土,因为法性是没有界限的,于是这个刹土也没有界限。 这里又施设了一个问来说了,这问是来自《维摩诘经》。 当时维摩诘居士示疾,释迦牟尼佛派文殊师利菩萨带了很多菩萨,如舍利弗、大目犍连这些声闻众去探疾。 实际上这也是维摩诘居士示现一个度化众生的方便,来说身体的无常、苦空,通过这个有病的身体,要有得如来身的愿望。 要想得如来身,就得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是这么一个示现。 当时维摩诘居士知道文殊菩萨带着很多菩萨、声闻要来,就把房间撤空就剩了一张床,他就坐在床上,这房间不大,方丈。 一丈见方才多少? 十几米。 现在我们说方丈一看很气派,实际上方丈是很小的。 舍利弗去了之后就生了念头,我们都来了也没有坐的地方,他只是动个念头没有座位。 维摩诘居士就马上知道,你是来求法的? 还是来求座的? 舍利弗赶紧说“我是来求法的,不是来求座位的”,于是维摩诘居士就跟他讲了求法怎么求,要不著一切法才为求法。 然后虽然教化一通之后,还是要善巧方便,在事相上摄受众生,所以维摩诘居士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你他方世界去得很多啊,了解很多刹土,广游啊,在你看来哪个刹土的座位最好? 文殊师利菩萨说,大概距离我们这个世界,三十六恒河沙国的距离,有一个世界叫须弥相,那个刹土有一尊佛叫须弥灯王佛,他那里座位很好。 那个座位高有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他那座位很高了。 维摩诘居士听到这个就以神通力,向须弥灯王佛借了三万二千个座位,一个座位就八万四千由旬,这里就不可思议了,就在这个方丈里面放了三万二千个师子座,师子座是没有缩小的,房间也没有放大的,但是广狭相容都能装得下。 不仅是这个房间没有障碍,他所住的毗耶离城也没有障碍。 当时文殊菩萨这些都是有神通变化,就马上变身很大,变成四万二千由旬,都能够坐在这个座位上,在那端坐。 舍利弗、大目犍连这些声闻坐不上去,太高了。 那怎么办? 维摩诘居士教他一个方法,你们向须弥灯王佛顶礼、祈求,这一顶礼、祈求都坐上去了。 维摩丈室包容三万二千个师子座绰绰有余,由此来说,何必在这里说极乐世界的净土没有边际? 才能说他广大呢? 广大无边际代表心性、法性的情况,它是超越对待法的。 因为我们这个世间讲广大,它就是比较法里面出来的。 这里像“畦畹”,这个 “畦” 面积概念,相当于五十亩面积,“畹” 是相当于三十亩的面积,一般比较畹小,三十亩的畹是小的,五十亩的畦是大的,所以我们这里讲大和小是相待比较而言。 现在谈极乐世界的这个广大,就不是一个大小对待来说的了,只是直接说空。 空是现量,像虚空,这个虚空里面没有什么大和小的对待而言,它超越了对待,但是它也能够包容对待。 也不妨碍方丈这么小的空间,能包容更多的东西、更大面积的物品。 进一步来说,《维摩诘经》是表达菩萨的不可思议,它是小不可思议。 十来米的空间包容这么多三万二千师子座,这叫“在狭而广”,就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能够含摄广大的物品,它也可以广狭相容。 但是极乐世界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来论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果报,就是“在广言广”,就不是在一个狭小空间包容广大,而是本身就是广大,能够包容广大。 这些都是非常超越的理念,表明极乐世界的这种面积,国土广袤、无有边际,能够容纳所有的众生。 发布时间:2025-11-09 10:08:0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