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五章 八识万法的体性 内容: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五章 八识万法的体性这百法是包罗万象的总纲,八识又是百法的主脑。 这宇宙间的万象以及八识的心主究竟是甚么体性呢? 要知道每一种法都具足三种特性:㈠「遍计所执性」:遍是普遍;计是计校。 这性不是附属于一切万法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的普遍计校所生的执着。 平常人对于一切事理,总有两层执着:⑴一切诸法各各有特性。 ⑵一切特性都有本体。 譬如某人不认识牛,才听见人说牛,便要推想到甚么叫做牛? 又如见着牛而不认识牠叫甚么? 便要推想:牠是鬼呢? 牠是兽呢? 所以一切遍计所执不出两种:①「文字语言」②「义理」为甚么这些执着要标明普遍与计校两层呢? 因为我们的智识有四种不同:①遍而非计②计而非遍③非遍亦非计④遍亦是计这遍而非计,是一切圣者所得的「无漏智」。 我们平常人的智识是「有漏识」,如同器皿有了漏孔似的,永远不会盛满,因为他对于一切都不曾彻底的研究与认识。 研究唯识而经过种种对于智识上的整理,才能彻底认清一切,所谓大澈大悟的境界,便无所不知,无所不了解。 然而他的知解不是从计校上得来的,所以是遍而非计。 那计而非遍的便是我们的「第七识」,他只知道计校着有「我」,然而这「我见」是虚妄的;其他的一切宇宙、一切人生、一切事理,这第七识是不能计校的,所以是计而非遍。 这非遍又非计,便是我们的「前五识」以及「阿赖耶识」。 他只能了别自己的对象同环境,所以不是遍;他不能想念分别,所以不是计。 那「遍亦是计」的,就是我们的「意识」。 他是时时刻刻计校一切颜色、声音、香臭、苦辣、痛痒以及喜怒。 所以意识的了别,一切都是错误的执着。 而我们人的一切思想行为都由于意识,在前第四章中「五心的次第」已经说过。 所以唯识哲学家说,我们平常人的一切思想行为全是错的。 ㈡「依他起性」:那「依他起性」对「遍计所执性」说,比较上是真的。 「依他起」的意思就是指一切事理的由来,不是自己单独能成立的。 必须要依靠其他的事理积合而成。 譬如说牛,实际上并无有一种单独的东西叫做牛,它不过是头角毛尾足蹄心肺脏胃等等集合成的;再进一步求这牛心,也无有一种单纯的东西叫做牛心,它不过是无数细胞集成;如是一层层的推求,结果宇宙间的一切事理,无有一件不是依靠其它别的东西来积成的。 因为这种性相不是依名生义的遍计所执,所以是真的。 然而他证明一切事理是无实质的,所以又是假的。 ㈢「圆成实性」:那「圆成实性」是一切事理的真实体性。 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真实;这圆满成为真实的性就是六种「无为」中的「真如」。 这真如是一切事理共同的体性,这是最真实的。 这「三性」的定义,要换一种名词来解释,便是「三无性」,这「遍计所执性」即是「相无性」;因为人的一切了解,一切想象都是假的。 这「依他起性」即是「生无性」;因为一切事理的生起是不能由己而是由他的。 这「圆成实性」即是「胜义无性」,因为这是一切事理平等无差别的本体。 在最妙胜的义理上,一切万象无有的差别。 既然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理是虚假的,而一切事理别有依据发生的成分。 如此则佛教所说的「我」是虚妄的,岂不是应当有一个依他起的实「我」吗? 何以一定说「我」是绝对无有的呢? 因为「遍计所执」也可以实在无体的。 譬如有人不认识羊毛,听见人说龟毛,后来看见羊毛便以为是龟毛;但是世界上龟是不长毛的,龟毛绝对是没有的。 人对于龟毛的了解便是「遍计所执」而无有依他起的。 人的「我见」也是如此。 实在是没有的,但是人却虚妄地想象一番。 为叫人了解遍计所执性的虚妄,所以在唯识上说六种譬喻:①一切人的智识既无实在,何以有种种的环境呢? 为了解这个理所以说如「幻」;「幻」便是催眠的魔术。 被催眠者所见的境界全是假的。 唯哲学说一切的人生都是在催眠之中。 ②既然一切无贵,何以有人要生种种的虚妄思想呢? 为了解这一层所以说如「阳焰」;这「阳焰」就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远看像有水草,不近看便不知是假的。 ③既然一切无实,何以人有好恶爱怨的受用呢? 为了解这一层,所以说如「梦」;梦中的受用到醒时都是空的;凡人的受用到觉悟以后都是假的。 ④既然一切无贵,何以人要有种种言说文字呢? 为了解这一层,所以说如「响」;「响」就是空谷的回声,这空谷的回声是无意义的而人听了却了解他的意义。 ⑤既然一切无实,何以要说一定有善恶的果报呢? 为了解这一层,所以说如「影」;镜中的影子虽然是假,然而有物在前便决定有像。 ⑥既然一切无实,何以佛教主张救济一切呢? 为了解这一层,所以说如「化」;「化」是变戏法,虽然是假,然而要变给大众看。 发布时间:2025-11-10 11:24:0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