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唐仲容:试述顿悟成佛义 内容: 试述顿悟成佛义唐仲容居士著一、顿悟成佛的切实依据《顿悟入道要门论》说:“问:欲修何法。 即得解脱? 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 云何顿悟? 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顿悟成佛,始倡于道生。 慧能六祖,实践其说,而建立顿悟成佛的一大法门,为后来禅宗代代相承不变的宗旨。 佛是出类拔萃的智者,也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 佛的成就如是伟大,为何可由顿悟而成呢? 这是因为一切有情本来具有“佛性”、“本心”、“真心”、“如来藏”等异名同实的清净心体。 即此清净心体,是顿悟成佛切实可靠的依据。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这是说明顿悟成佛是以佛性为依据的。 佛即觉慧,觉慧的性能是人人本来具有的,但为迷执覆蔽不能显现。 故六祖云:“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但以心迷,不能自见。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亦如是云:“佛子! 如来智慧无处不至。 何以故? 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这又说明无漏净智本自具有,人能破执断障,即得顿起现行。 其他经典又以“佛性”的异名“如来藏”说明顿悟成佛的道理。 《大方等如来藏经》云:“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这里不但说明了如来藏是一切众生之所本有,而且也说明了如来藏是成佛的切实依据,依之修学,即可顿成佛道。 二、顿悟成佛的根本大法达磨从南天竺来中国,开阐禅法,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禅宗立宗的基石,也是顿悟成佛的根本大法。 六祖说:“诸佛妙理,非关语言文字。 ”禅宗传佛心印,属于教外别传,故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其义有二:一是突出顿悟法门:二是认为佛在人心中,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华严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维摩经》说,心清净故. 有情清净;心杂染故,有情杂染。 禅宗依据这些教义,大力倡导“即心即佛”之说,并把这种理论体现在修持上. 而主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心有真妄之分。 妄心起妄念、妄想. 现妄境界。 妄心死,然后真心方显。 妄心妄境皆是假法,必须除却假法,然后见真。 故六祖云:“若人能真者,离假心自真。 ”真心即是本心,妄心即是染心。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 ”若人缘境,不依名取相,即无染污;若心离染污,便会“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真心或本心现行起用,圆明观照,即能现知现见诸法离言说分别的真空本性。 世间一切诸法,皆一心之所显现,故一切法不外一心,一心即一切法,此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义;而见一切法的本性,也即是见一心之本性。 此中能见之智,即是观照般若,正是菩提。 其所观境,即是实相般着,亦即涅檠。 菩提涅檠,—时俱证,即是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与顿悟成佛是同义语,然皆由直指人心所致。 若不在自心见性上觅佛,而终日寻色相,逐声音,向外觅佛,那就象“十石芝麻树上摊”,绝无是处。 故直指人心之见性法。 即是顿悟成佛的根本大法。 三、顿悟与真参参之一字,具有参礼和参悟二义。 诸学道人,不能自行开悟者,必须参礼有真参实悟的大德,求其开示。 在开示时,学人闻而默识心通,潜契冥合,心心相印,便得言下大悟,即是真参。 禅宗叫做“参话头”。 参话头是禅宗在修学上独有的风规。 因为禅宗传佛心印,为师者以其所证之佛心,开示学人,印证学人之心,是否与佛心相符,不立文字,亲口传授化导,亦使利根法器,闻而心领神会,豁然开悟。 故参话头成了禅宗一脉相承的传统风尚。 释迦在灵山会上,以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传付迦叶。 迦叶以此传付阿难,阿难传付商那和修。 至二十八祖达摩来东土,传付慧可,乃至弘忍传付慧能,共三十三祖,都是心心相印,灯灯相传,师则亲口开示,徒则言下顿悟,代代皆以此为真参,而特加重视。 为显言下顿悟对参掸入道的重要,五祖曾向神秀作如是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 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六祖亦以自身为例,显示言下顿悟为真参。 如彼云:“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 顿见真如本性。 ”盲下顿悟,随根性不同,悟境亦有差别。 大悟者,即时见性成佛;小悟者,亦知向心中求佛,以及入禅方便。 言下悟者,无论其所悟之大小深浅如何,总是其心灵活动有着豁然开朗的景象,在认识过程上,有着由暗转明的飞跃,故俱是顿悟。 前节说过。 顿悟成佛,是以佛性或本心为其切实依据,为什么还要依善知识开示,才能实悟呢? 这是因为一切法皆待因及缘而生,参禅开悟亦属缘生与佛性是其内因,还须藉善知识开示为外缘,才能使菩提种性顿起现行,而有妙悟,这是禅宗重视参话头的原因。 但亦有开悟而不假善知识开示者,如释迦牟尼坐菩提树下,无师开示,而竞大彻大悟、直登佛地。 真参之义,不仅是参话头。 摄敛其心,妄念起时,随即觉察,这种内照反省工夫,亦属真参;于山色溪声、翠竹黄花渚现法,参悟有得。 亦属真参范畴。 然均非其主要意义,学者当辨。 若然,当今末世,有竖悟之名师大德难遇,当从何言下大悟以为真参呢? 这就当于佛陀所流布之教法中求。 只要于大乘经论,熟读精究,自会顿开智慧。 北齐慧文禅师读《中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颂. 而悟出“真”、“俗”、“中”三谛,并依之而建立“空”、“假”、“中”三观。 又如玄觉禅师读《维摩诘经》,得悟佛心宗,出言暗合诸祖。 禅家典籍非常丰富,更可从中探究玄奥,汲取精华,以求真参。 四、顿悟与顿修顿教法门,既讲顿悟,也主顿修。 故《坛经·顿渐品》六祖开示智诚顿悟与顿修同时并进。 对于世间一切相的自性(本体),有着非常敏捷的觉悟,是为顿悟,属于“知”的范畴。 对于道业的修习,有着非常迅速的进行和成就,是为顿修,属于“行”的范畴。 一般说来,知与行相互促进,其关系至为密切。 若由知而行,则知是行的先导,而行又是知的充实;若由行而知,则行是知的基础,而知又是行的转化。 以此为例,可知顿悟与顿修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若由悟而修,则顿悟是引起顿修的动力,而顿修又是促成顿悟深化的条件;若由修而悟,则顿修是顿悟的引因,而顿悟又是顿修的结果。 顿修与顿悟,二者始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特别是顿修的主要内容。 在以真遣妄、以悟破迷,绝不能离顿悟而专讲顿修。 现在为了使学人能掌握禅法,易于开悟,特就顿修作如下三方面的诠说。 一、远离染污,无作无相,直与无为法相应。 马祖示众云:“修证则不无,染污即不得。 ”何为染污? 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何为平常心? 无造作,无是非,无取无舍,无断无常,无凡无圣。 六祖向薜简谈修禅心要时说,善恶两边都没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 妙用恒沙。 六祖这里所说的善恶两边都没思量,也就是马祖所说的莫染污义。 若于染净邪正两边都无造作,对是非、好恶,取舍、断常、凡圣等都无分别,就算离去染污。 若真不污染. 当下即得冥契真如,与无为法如如相应,而立地见性。 此法最为直捷了当,顿中之顿,妙不可言。 二、随迷随觉,一迷便觉,内照反省,毫不放逸。 六祖在《坛经·般若品》中说:“前念迷,即佛是凡夫;后念悟. 即凡夫是佛。 前念取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学禅者,心当无念,假若念起,即是心迷(前念)。 即应紧接中间无间隔的第二念,觉察前念之非,以破其迷;若心外驰,于境取相,亦必随即觉察,使速离境。 这样随迷随觉,功夫异常紧凑。 神会禅师对此说得更明显。 他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随觉二字即突出了顿的精神。 禅宗把观心察念比做牧牛。 《传灯录》载,马祖问慧藏禅师作什么? 慧藏答:牧牛。 马祖问他怎样牧? 回答说:“一回入草去,便把鼻拽来。 ”马祖说:“子真牧牛。 ”此中的“一回人草去”,是喻妄念刚露苗头;“便把鼻拽来”。 是说随觉随察,使妄念速除。 这种修法,是在心地上察念非常精明敏捷、收心特别迅速果断。 故为顿修。 三、常念真如本性. 无间无杂,一相相续,自成佛道。 六祖在《坛经·妙行品》中说:“念念之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此中意谓于一切时,常念真如,自见本性,专心内照,纯一无杂。 不向外觅佛。 不离道求道。 自然道业成就。 显教习定,学人功行未纯,必须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转。 在功行纯熟阶段,必须无加行、无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任运而转。 习“祖师禅”,亦有与此相同之处,即以串习力。 无见修道。 谓于一切视听言动中常常不离自性。 念念自见真如本性。 或有功用或无功用,务使无缺无见、一味清净,任运腾腾,自成佛道。 五、顿悟与顿证这里所说的顿悟,是指见真如本性;这里所说的顿证,是指证得佛果。 这种究竟的证悟,悟即是证,证即是悟,二者同时,无先无后。 所以六祖曾说:“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这里把顿悟比作植物的开花,把菩提比做是开花所结的果。 植物开花时,即酝酿着果实。 所以在花凋谢之时,恰是其果形成之日。 准是则顿悟花开之时,即孕育着菩提,所以顿悟之花刚过. 菩提之果便成。 这就说明了悟证同时,顿悟即能成佛。 为什么顿悟同时即能证得佛果呢? 因为佛果所设诸法都是本有。 且如菩提即属现成,所以说:“菩提本自性”,“烦恼即菩提”。 又如涅槃,亦属现成。 所以说:“涅槃不异世间”,“生死即涅槃”。 至于法身、报身、化身,亦为众生身中所固有。 所以六祖对智通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再若四智,亦不外是本心妙用的差别。 所以说:四智本心明”。 本来一切有情的自性,非凡非圣。 迷则是凡,悟则是圣。 一切诸法的自性,非染非净。 迷则见染。 悟则见净。 有情若迷,其心自妄,妄心所现,皆是染法;有情若悟,其心是净. 净心所现,皆是净法。 但在未悟时,妄心包含着净心,所以说:“净心在妄中”;而染法中亦蕴蓄着大量的净妙佛法,所以说:“烦恼身中有如来藏”。 一旦开悟,妄心转为净心,如来宝藏即被打开,而本具的净妙德性顿起现行,所有菩提,涅槃、三身、四智等亦同肘具足。 这种佛果德性均属现成本具,不是始起新生。 所以顿悟本性之时,即能受用其本具之净妙佛法而顿证佛果。 以故六祖曾有偈云:“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再深入一层地讲,一切诸法,自无定性,亦无定相,不可说是个什么,佛果净法亦不例外。 因而顿悟本性,不立菩提涅槃等佛法亦可。 但是既悟自性,即知一切诸法,皆是假立;知法是假立. 而立菩提涅槃等佛果净法亦可。 故六祖说:“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由是顿悟本性者,对于佛果,实是非证非不证。 由于净慧的圆明,功行的圆满,必然会证得大菩提及大涅槃,成就三身四智的佛果;但是实无菩提、涅槃、三身、四智的佛果及证之者。 为什么? 因为佛及佛果,其性了不可得。 若悟见佛及佛果的真性,“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自会圆照一切法的真性而为大觉。 所以究竟的顿悟,即是圆满的顿证,见性便是成佛。 结语开悟的迟速,成佛的快慢,随教法不同而有三种差异:一是渐教. 认为学佛,首须广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次修“加行”,次入“见道”,再次“修道”,最至后“究竟位”,成就佛果。 这是依位次第,循序渐进,得成佛果。 二是顿悟渐修。 性理可豁然通晓,故可顿悟;道行有先后次第,故须渐修。 三是顿悟、顿修、顿证的顿教。 一切有为、无为功德,皆属本有现成,只要大悟。 便得亲身受用而证佛果。 这三种情况。 可以长途旅游作譬喻。 脚踏实地,跋山涉水,一步一步地向门前走,终于慢慢地到达目的地。 依渐教修者如是。 乘车前往,日夜飞驰,不劳动步,自能较快地到达目的地。 顿悟渐修者如是。 一直登上飞机,乘长风而搏太空,数千里之遥,不日可至。 顿悟顿修者如是。 这三种修法都是学佛的正道,依之而行,都能成佛。 不过人生天地,寿命几何,取法顿超,见效自速,故采用修法以速成佛道为妙。 黄龙死心禅师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德云:“跨进真如不二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此语真实。 笔者认为生死事大,愿以顿悟成佛之道与天下有志者共勉。 发布时间:2025-11-18 13:29:5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