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郑石岩: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悦乐 内容: 第四章 禅的悦乐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唐寒山子快乐,从禅学的观点来看,显然是自然与和谐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造作和强求的结果。 只是你想刻意追求一些享乐或快慰,它即刻像受惊的啼鸟,蓦然离去。 反之,如果以踏实的态度去生活,投注其中,就能品味采多姿的体验,享受到快乐的生活。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生活是现成的,快乐也是现成的。 只要你开启心胸,接纳一切有情,澄净一下你的耳目,去欣赏生活上的点点滴滴,走出狭隘的桎梏和成见,去结交亲切的友谊,很容易就有了清新的情趣和快乐的感受。 生活是一种实现,生活本身就是至高的喜悦。 宋朝无门和尚说:青天白日,切忌寻觅,更问如何,抱赃叫屈。 这首偈了说明了生活的基本态度:生活本身有许多快乐,千万不要以贪图享乐之心做出过当的追求,要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生活,去实现,这就有了生命的光辉。 如果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到处想追求刺激性快乐,到头来一定烦恼苦闷,就好象自己抱着脏物,还要到处喊冤一样的可笑。 现代人的生活有一种共同的特质不快乐。 现代人显得处处与禅的真理大相迳庭。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强求,每天在膨胀自己的欲望,以致产生了贪婪的饕餮情结。 心理上产生一种永远填不饱的饥荒感受,使自己成为富有时代的饥民,对地位的饥饿,对利益的渴望,对虚伪自尊的坚持,对享乐的无尽欲求。 由于我们穷困是自己的心,所以彻底的不快乐。 其次,人们太忙了,太累了。 这个工商社会透过竞争和工作效率的制度,简直把人们的体力和心力完全的压榨出来,造成身心疲竭。 许多人已经很久体验不到什幺叫精力充沛,什幺叫活力。 有更多人在工作之外,显行无精打采。 他们易怒,情绪暴躁,不知觉的紧张,睡眠不好和头痛等等。 当然,忙碌也成为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主要祸首。 我们在这些时代病的折磨下,已有许多人面临适应上的因难,并为身体带来病痛。 唐朝雪峯禅师说二龙争珠,两者俱错的话头,对现代人不失为当头棒喝了。 忙碌已使人生活刻板化,许多人简直不知道如何打发空闲的时间,于是只有透过吃喝来消遣自己。 台北市所以餐馆林立,每当华灯初上,大小馆子高朋满座,挥金如土的吃喝,醉饮时的吆喝,灯红酒绿中的梦魇,那是真正的畅快呢? 抑或是心灵空虚的投射反应? 思想也带来了快乐的障碍。 民|主自|由的思想,提供了现代人平等的观念。 这个良法美意原本建立在每个人能自我肯定及自我控制的前提下。 但是开放的社会,并没有使每一个人获得自我醒觉,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 相反的,现代人把自己拿来跟别人比较:别人有才华,自己希望有;别人有地位、财富,自己也希望和他一样;别人有好的享受,自己更要看齐。 就在这种比较,人们开始摹仿别人,东施效颦蔚为风气,在赶流行、赶新潮之中迷失了自己。 现代人似乎竭力在使自己变成别人的样子,日子久了,也就发生了否定自己的空虚感,这是快乐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这种背离自己的生活态度,使现代人的思想和意识受到严重的扭曲。 大家把赶流行错当是生活的本身,于是生活失去实在性,只落得在比较虚幻中漂泊。 结果,欲望脱离了生活的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欲求水准。 欲求愈多,匮乏愈甚,相对地也就愈穷困了。 穷困的感受就是痛苦,绝对不会是快乐。 佛教经典中把精神生活分成十个范畴(十法界),其中地狱、畜生和饿鬼称为三涂大的焦虑和优愁的折磨。 畜生代表着不能自我控制和失去伦理的生活,在心灵上要蒙受欲与污浊的奴役。 至于饿鬼则代表着无尽的贪婪,以致永远不得快乐的痛苦。 饿鬼梵文称为薛荔哆(preta),这个名称据说是上古时代的一种动物。 牠永远不会知足,不断地吃,肚子也就会愈来愈大,相对的肚子也就愈饿。 饿鬼在佛学上表示欲望的不断扩大与提高,会导致贫困感受的强烈煎熬。 人如果堕入无尽欲望的贪婪,也就陷入饿鬼的精神生活领域了。 思想上的扭曲子也是许多人不能快乐的原因。 清醒使人获得喜悦,因为它令人赏心悦目。 迷失使人感到彷徨,因为它使你堕入一团混乱。 当一个人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而不能我肯定时,就会犹豫不决,失掉了自己宝贵的意见和纯真的生活态度。 当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幺,而茫然跟着别人附和时,自己就会无比的空虚。 当一个人时时都在苛求自己,往虚幻的权势地位去攀爬时,精神的压力自然沉重。 思想上的错误使一个人丧尽快乐;消极的思想使人不能振作;自我中心的意识,使自己感到孤立不安;力求完美的观念,简直使人无法从容的生活。 观念上的错误,使我们变得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这种虚幻的生活是现代人普遍的现象。 人类追求快乐之道,必须先回归到生活的本身。 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占有。 它本身就是一种喜悦,无需向外追求额外的快乐,当我们能珍惜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欣赏其中的妙悦,快乐也就在其中。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说: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禅的宗旨就是要我们回归到生活上去,解脱种种烦恼,自|由自在的实现生活,流露着无尽的喜悦。 禅者总是以悠游自的态度去生活,去披露纯真的性情,所以懂得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的生活艺术。 而现代人正好相反,总是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这就快活不起来了。 禅学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艺术,透过禅可使现代人更有能力享用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成就,获得真正的快乐。 以下我从禅家的生活态度,来说明禅能给现代人带来精神悦乐的几项启示。 承担与不挑剔快乐本身就是一种美德,一种生活的实践,而非从追求中所得到的报偿。 因为快乐本身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当我们没有能力承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实时,才开始采取逃避,寻找替代物,或者用挑剔的方式对待自己和别人。 禅家认为一个心地稳健的人,总有一副好肚肠,他们能接纳生活所发生的一切事物。 也正因为能接纳,他们能看清楚事事物物,勇于改正,避免错误,那就是创造力的来源,也是快乐的本身。 因此,无需用任何手段来抑制烦恼,而是生活的直下承担中获得心灵的丰足、成长与快乐。 没有承担就不可能投注于生活,这种疏离的后果,使一个人因为空虚而失去快乐。 没有承担就没有挑战,精神生活会逐渐的消沉,当然也会失去快乐。 所以禅家非常重视承担。 唐朝的时候,玄沙师备和大普玄通两位禅师,讨论教导学生领悟生活的艺术时,有一段精辟的对答。 玄沙说:你要引导一个人懂得生活之道是很难的。 大普说:确实困难。 玄沙说:你看难在何处? 大普说:就是难在他们不肯承担。 不能承担的人总是缺乏宽容。 失去宽容的人,又怎幺会是快乐的呢? 现在我们要问,怎幺样才能有所承担呢? 禅家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在生活上不挑剔,不强求完美。 人总是为了完美而挑剔,因挑剔而不快乐,所以生活上要求完美是种缺憾,而不是美德。 事实上,追求完美除了使你更容易挫折、沮丧和焦虑外,并没有使事情做得更好,有时反而使自己丧失向前努力的勇气。 每一个人都要在他的工作和事业上追求卓越,但不能以十全十美的态度来审度自己的生活。 前者是一种承担,是一种实现,可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而信心和活力也很快可以培养起来。 这样的人比较容易激发潜能,获得成功。 后者则在强迫自己去完成现在达不到的目标。 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总是多方挑剔自己,不满意自己,天天都有挫折感,甚至时时觉得别人在对自己品头论足。 这不但有碍健康,会引起沮丧和焦虑,而且在工作效率上、人际关系上、情绪生活上,都会发生困扰。 所以生活的至理就是唐朝僧众璨大师所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僧爱,洞然明白。 我相信最好心理卫生法则是对自己不要挑剔:不要挑剔自己的容貌,不要挑剔自己的能力,不要挑剔自己生活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不要挑剔你的家人、亲人和朋友。 把挑剔的习惯戒除,就不会为琐事烦心,就不把时间浪费在烦恼和不快乐的埋怨上。 这样才会有充足的精力去工作,有清楚的脑力去创造,有和气的态度去享受美好的人际关系,有恬静的性情去享受悠闲。 我知道有许多人根本就不懂得清闲,因为他老是带着不满意的心情去看别人,去批评世事。 他一有了空闲就开始唠叨,或对一些芝麻小事发愁。 这种人一天待在家里,家人一天不得安宁;跟他一道去旅行,不是抱怨交通拥挤,服务不好,就是嫌风景不好,天气太差。 满肚子牢骚和埋怨,把原本高兴的旅行给破坏,把本来轻松愉快的休息给糟蹋了。 不挑剔可以培养恬静常乐的性情,当然也可以孕育开阔的心胸。 雪峯禅师说: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一个人若能放下挑剔和苛求,自然逍遥任运,喜悦自在。 为了避免挑剔和苛求,我建议:不要一下子把自己的抱负水准订行太高,要步步为营,不适合自己的抱负往往是焦虑不安的来源。 要知道珍惜自己身在福中,对于当下不如意的际遇,要以接纳和宽怒的态度处之,但别忘了还要从承担的观点积极充实自己。 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它会像苛刻的暴君一样折磨你,使你丧尽了生活的快乐。 要养成欣赏日常生活点滴的习惯,只要你稍加留心,每天都会过得妙悦愉快。 个人的价值、美丽、智能与性格,无需渴求别人赞美。 沽名钓誉,处处在意,使你优虑发愁。 承担自己的遭遇,可以使自己旷达,胸襟开阔;养成面对生活,接受挑战的乐观态度。 不求完美,则使我们过得自在无优,更能自我肯定。 承担与不求完美即禅家所谓的平常心,它能给我们真正的愉快和活力。 精进即是好日辰人的思想方式和处世态度,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快乐。 如果临事老是往坏处想,从消极面去担优,那幺无论做什幺事都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重了,当然快乐不起来。 相反的,倘若能乐观些,倒反而有了活力,做起事来就比较带劲。 因此,乐观积极的思想,确能带来快乐的人生。 禅家们常常说:万法唯心。 你心里想着的,正是你现在或未来要遭遇的。 每一个人都可以借着改变思想或态度改善自己的心情,创造快乐的生活气氛。 这种方法在佛学上称为转识成智。 每当我们感到沮丧或遭遇到挫折时,我们要一念转入精进,使自己光明本性自然流露。 唐朝光庆禅师的学生有一天问他:心月孤圆,光吞万象,真正的意思是什幺? 他说:只要抖擞精神就行了。 什幺叫精进,什幺叫抖擞精神呢? 我们可以从心理分折学家容格(c. j. jung)对思想力量的强调得到了解。 容格曾回忆自己的往事说:他不喜欢学校生活,虽然他大部分科目成绩优异,但在数学和体育上却有了困难。 如果任其选择,他宁可每天待在家里。 这种不喜欢上学的消极念头,使他无法抖擞精神,当然也是不快乐的。 十二岁时,一位同学在街上把他击到,他一头撞到地上,一阵昏眩,旋即又恢复来。 不过从那时起,只要一到上学他就觉得头晕,群医束手无策,而这种疾病却一直提供了他不上学的理由。 可是过了几个月,他在无意中听到父亲优心忡忡地告诉朋友说:我现在连手上那一点积畜也花化光了,不知道他将来怎幺办? 他突然觉悟到自己的病所造成的困境,于是抖擞了起来,奋力抗拒昏厥,努力学念书,病也就很快好了。 容格后来说:我从那时起,知道了什幺叫精神病。 当我们以能积极的心智和光明的思想去面对生活上的种种挫折时,我们产生了惊人的精神力量和智能。 它使我们生活得快乐,支持我们完成许多目标,从成就感中得到无比的喜悦。 这种心智正是禅家所谓的般若心智。 龙册晓荣禅师(天台德韶的大弟子)的学生有一次问说,什幺是般若大禅珠,他回答说:般若大神珠,分形万亿躯,尘尘彰妙体,刹刹尽毗庐。 很明显地,当一个人能以精进光明的心智去生活时,顺逆已经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把毗庐性(指光的本性)发挥出来,使自己保持着活力。 诚如美国职业篮球明星柏德(Larry? Bird)所说:对我来说,一个胜利者就是体认造物赋予的天分,努力把它发展,并用这些技巧完成自己目标的人。 在我输球的时候,我会发觉自己的弱点,第二天出赛便可把弱点化为力量。 精进的人心中永远有个太阳: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温暖和活力。 反以他的生活能落实在工作上,工作能带给他丰富的意义和喜悦。 禅者和一般的佛教徒不同,他们非常重视工作因为只有工作才能实现生活,否则就会落空。 这个观念起源于唐朝的百丈怀海。 他创立禅林制度,制定生活规范,揭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格律。 工作生产不只是行计问题,而是一种道的实现。 禅者把工作视为一种生命的积极实现与享受。 因此在工作中并没有勉强所产生的焦虑,相反的是作而无作的为法忘躯。 这也是禅师对学生的一项得要训练。 我们都知道禅林的规矩,他们非常重视搬柴运水,他们强调的是享受辛勤的工作,获得清净自在。 唐朝临济义玄禅师是临济宗的祖师爷,他是黄檗禅师的学生。 有一天正当临济很认为真的除草时,黄檗走过来看他。 临济看到老师来了,就柱着锄头站着。 黄檗就问:我看你是累了。 临济回答说:我连锄一下都没锄,怎幺会累呢? 黄檗业已和道临济已经领悟到作而无作的道理,便用棒子表示了认可。 这种把工作当做一种实现,而不视为一种负担的积极思想和精进态度,正现代所人所缺乏的。 我们深信,许多人即使把工作降低到一周只工作五天,还是觉得工作是一种压力与不快。 就到这里,我想起了伏尔泰(F. M. Voltaire,1694-1778)的一段话。 他说:没有工作和死亡是一样的一个人应努力的工作,才能避免对生活厌烦。 我年纪愈大愈觉得工作的需要,一切工作最后总是变成无的快乐。 不精勤的工作不但不能带来实现的满足,也无法体会闲时的愉快和快乐。 唐朝法眼文益禅师就是非常重视积极实践的一位禅者。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他:什么才是人生之道法眼真截了当地告诉他:一愿也教你行,二愿也叫你行。 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积极的实现而获得真正的喜悦与幸福。 我们的心中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想实现什么的力量,只有透过积极精进的思想,才可能引发出来,成为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满足感。 特别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如世万金的光明面发挥出来,否则会形成压抑,导致不快乐。 禅家常说: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没有经过一番努力实现,快乐永远被自己消极和懒惰隐藏起来。 心理学家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会把快乐的来源分成三大类,即伦理精神生活的实践,完成工作或活动的满足,以及经过一番辛勤工作的轻松。 我们可以从他的心理学著作中发现,无论是伦理的精神生活,工作与轻松的喜悦,都必须经过一番积极精进的努力。 如果没来经过一番振作与努力,快乐似乎根本不可能。 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一句古谚:富有不超过三代有相当的道理。 这句话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的富裕家庭,都疏于培养子女精进奋励的习惯。 这使下一代失去快活积极的能力和快乐,随之走向被娱乐的物欲享受。 这使他们失掉生命的活力,失去由积极精进所带来的活泼热情与快乐,继而导致失落与颓废。 一个精进的人,总是先订下合理的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它,籍着实现获得快乐与满足。 因此,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必须有其合理的人生目标,每一天也都必须有合理的具体计划。 一生的目标是一个人的希望,它带给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方向,它使我们的生活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一天的计划则引导我们不会空手而回,它能证明自己没来白活,而且带回绚烂的丰收。 因此,有了目标就有了积极振奋的心志,就有了生活的意义。 能如此,丰足感就会伴随着快乐,绽放着生命之光。 人生总免不了有喜有悲,有顺有逆,遭逢困厄和失意是在所难免的。 我深信挫败与顺遂的轮番出现是生活的本质。 要想不让苦恼纷至沓来,就必须拿出精进的态度。 记住! 积极的迈向目标工作,就是生命力量的来源,它能治愈哀伤,是落寞哀伤的止痛剂,同时它也引导你走向创造性生活的最佳途径。 就在这个途径上,你会更进一步体验到生活的丰足和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纯澈的光明面,那就是禅家所谓的毗庐自性,也是我们在生活难体验快乐的根源。 只要我们能经常把心中的优郁和烦恼加以清除,自己很快就会变得开朗,情绪状况改善,快活自己然流露出来。 要想培养这种与生俱来的精进力量,建议你实践以下几种方法:培养正面看问题的习惯。 当你全盘了解事情真相之后,要以信心和荣观的态度去面对它,订出计划,勤奋地付诸实行。 当你遇到难题时,要诚心检讨,寻求改进,不可以推诿或找借口原谅自己。 身体状况会影响你的工儿态度,更会影响生活情绪,所以你一定要规律的作息,每天作适当的运动,不可间断。 精进的态度和思想,最容易从朋友那里得来,因此你要交几位品德好,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朋友。 从那儿你不但可以得到友情,又可以得到好的精神生活和处世智能。 你要经常阅读籍,要养成阅读名人传记的习惯。 积极精进是每一个位成功者的共同特质,从传记中,你有机会与他们神交,获得许多启示。 积极精进的心志,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幸福和快乐的必要能力。 六祖慧能说:若能赞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如果我们把这个理念用在日常生活中,那正是麦当劳创造者雷? 克洛(Rqy? Kloc)在其自传中所说的: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遇到的种种难题负起责任。 事实上,人生是一个不断去解决难题的过程,它本身就能带给我们快乐。 清醒中得到快乐就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生活可以解释为一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 在这互动作用之中,如果个人成为环境的因变数,他的生活随着环境的更迭而变化,那就是禅家所谓的随境枉迁流。 在这种处境下,他只能算是环境的奴隶,而不是清醒的主人。 比如说,朋友对着我开了一个难堪的玩笑,一时很下不了台,结果弄得老羞成怒,面红耳赤,那是自己被境转了,是刹那间自己失掉了自主性的结果。 反之,如果自己也能幽自己一默,或者平淡地对它莞尔一笑,就可以心平气和。 当一个人失去清醒的觉性时,环境就会不断地干扰他的感受性,从而影响到正确的判断,干扰他的情绪,使他感到不快乐。 每一个人都具有丰足自在的本质,唯一的不同是平凡的人总是给自己一个虚幻的价值评估,认为自己应是一个重要的、比别人好的、受到别人赞美和称赞的人,并把这些比较性、虚幻性的价值当做目标,而竟忽略了生活的实现性本质;所以才被虚幻的目标所迷惑,专注于自以为是目标,而被它牵着鼻子走,疲惫不堪,痛苦难耐。 一般而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实现型,他们有个清楚的头脑,知道错在那里,而且愿意去改正;另一种人是辩解型的人,他们遇到错误和挫败时总是找藉口掩饰,所以成功永远属于实现者。 一个清醒的人总是能落实现在自己的生活上。 我所谓的自己的生活绝非自私的生活,而是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性格物质、能力、体力和环境情况去生活。 当一个人能了解自己的时候,就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予以发挥实现;清楚自己的缺点,而予以接纳。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地二,都是高贵的,只有自己能接纳自己,才有了尊荣,才有快乐。 一般人很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愈是比较摹仿,愈是偏离自己的本质,这种生活的态度,不但抑制了自己的真正能力,同时也否定了自己求自|由、求实现的天性,那是不快乐的来源。 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 只堕入比较,就会失去清醒的生活,就会失去快乐。 禅家常说: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无心道人是一个不被盛名所欺,不被财势名利所牵,不被环境色相所蒙蔽的人。 这样一个无心道人,就是能忠于真我,去实现自己,过成功快乐生活的人。 因此,一个人要从虚幻的色相中解脱出来,要从错误的价值观念中走出来,落落实实地生活,笃笃当当地去实现自己的生活,那时就有一种无比的充实感和快乐。 这就是禅家们所说的: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虚而灵,空而妙的真正意义。 心理学家舒滋(William? Schutz)非常重视个人潜能实现的重要性。 因为唯有接纳自己,实现自己才有真正的快乐,并一展长才,做一个成功的人。 当然,一个人也要能接纳自己的遭遇,接纳自己的贫富,只有接纳它,了解它,才能超越于烦恼执着,保持快乐。 人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的快乐是因为他活着,落实地生活。 根据他的因缘去实现自己的生活,没有另外一个头上安头的目标,没有旁生枝节的杂乱,那就是真正的自在,一种纯然的自我肯定,那就是真正的清醒与快乐。 第二种清醒的本质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当我们能了解别人的感觉和立场,尊重他,体谅他,接纳他时,我们即刻建立了一个和谐的关系,那就是爱,也就是慈悲。 这种清醒的人际关系,使我们不再想统治对方或控制对方,更不会是凌驾对方。 这样便自然流露出温柔和平等,安稳和喜悦。 清醒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以下几个原则上:要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不宜跟别人比较,拿自己跟别人比较等于否定自己,那就不快乐了。 必须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 帮助别人不但使自己体验到丰足感,同时可以建立和谐快乐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快乐,大部分建立在语言的沟通上,几句话不投机,很可能使朋友闹翻脸,伤了和气。 所以你一定要学习良好的沟通技巧,但最重要的是你能赞常别人。 随缘给予别人一点方便,必能从对方的喜悦中获得共鸣,而随缘方便的回流,就成为你的福气。 记得尊重别人,能以同情心和同理心去考虑别人的立场;相对的,自己并享受到被尊重的快乐。 第三个清醒的本质是回归到生活上。 生活的本质就是实现,而不是占有;它本身就是一种喜悦。 禅家总是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在行、住、坐、卧中发现妙悦。 要从欣赏听态度去生活,而不是以追求的角度去生活。 一个欣赏者懂得珍惜工作的意义,懂得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的乐趣,懂得参赞化育本身的神圣与永恒,懂得接物利物生的快乐。 能落实在生活之中才能体会到快乐。 禅家认为开门推窗,触目遇缘,都是美妙无比;窗前的一朶花使你喜悦,孩童的嬉戏令你忘优。 唐朝时长庆慧稜禅师,有一天在倦起帘来见天下的时候,因为看到窗外景物之美,忽然大悟。 他写下颂语说:也大奇,也大奇,倦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佛子劈口打。 他在倦起帘子时悟到什幺呢? 很明显的,那是现成能看到,能品解到的一切,那就是生命的反映,是生活上如如自在的本身,而不是在生活之外另行追求虚幻的目标。 因此,如果有人要在生活以外,去追问道是什幺,他当然要拈起佛子来警示他了。 因为我们投注生活,所以我们才能自我肯定,醒觉到自己的存在。 这个发现,使我们更懂得生活情趣,但这些情趣则须懂得把握现成,及时发现才行。 世间事林林总总,只有自己保持清醒,才可能发现到水清月现的喜悦,才可能体验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的快乐。 长庆禅师有一首偈颂:万象之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 这首偈子把生活的道理说得淋漓尽致。 它的大意是说:如果自己不清醒过来,投注于生活,享受生活之妙悦,做生活的主人,就不可能领会到万物相亲和谐共存的乐趣。 如果生活与真我疏离,那么就等于把过程当目的,弄错了生活的本质,那简直就像在火里找冰一样不可能。 生活透过醒觉才落实,才能体会到一段光明,未曾昏昧的喜悦。 这样才有牢笼不肯住的放旷与自在。 因此,我们把生活变成手段是错误的,是悲哀的;当然如果把生活之外的虚幻当做目的,是错,也是悲剧。 人只有投注于生活中,才能体会到刹刹见形仪,尘尘见觉知的喜悦。 对于现代人而言,生活的目的和手段总是混淆不清,从而导致许多精神生活上的痛楚。 比如说,人们工作是为了赚钱,而赚钱是为了有钱可以维生,充实生活的乐趣;工作是手段,快乐的生活应该是目的。 可是大部分的人并不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清醒观念下,而努力工作赚钱,有了钱之后再用以赚更多的钱;这中间却忘了快乐的生活这个目的。 结果一直生活在手段和劳碌之中,而不得快乐。 我的意思不是教人不要赚钱,而是要注意到生活的目的性,否则会因迷失而失去快乐。 轻松与恬淡最后一种快乐的来源就是轻松与恬淡。 所谓轻是生理上处于不出力状况,而心理上感到一种清净悠然的舒泰。 轻松可以使我的身心得到调节,恢复原有的精神与活力。 因此,它也能给予一种无比的快乐。 轻松是在完成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时,把自己放松下来暂不工作,所体会到的快乐。 因为在那一刹那间,不担把工作本身的压力移开,同时还能从欣赏已完成的工作中获得喜悦,这种轻松是完整的轻松,是最珍贵的快乐。 当你完成了一个演讲、一篇文稿或教完了一堂课时,总是得到既轻松又充实的快乐。 每天下班回来,总是有一种万缘放下的愉快乐。 因此,轻松是与工作相辅相成,相伴存在的。 如果你想享受生活的快乐,不可不勤奋工作,瑞士哲学家艾弥尔(H. F. Ammiel)说:工作使你的生活更有味。 这并不是哲学上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心理学上可以证验的命题。 不过,勤奋工作只是轻松喜悦的条件,绝非它的充要条件。 因为勤奋工作者如果不懂得休闲,也会造成紧张和焦虑。 我们是一个标榜勤劳的民族,生活价值标准建立在但问耕耘上,所以有许多人都在拼命的工作,缺少适当的休闲,而导致紧张与焦虑。 有些人甚至把休闲也当做一种活动,勉强投注于休闲活动上,更增加了疲劳。 就我所知道的,许多人一到了星期一总带着更疲惫的身心去上班。 轻松是忙碌的工商社会所必需的一种休闲艺术。 轻松是把工作放下来,让自己生活的节拍缓慢下来,无论你要旅行、散行、作各种运动,你一定要放下万缘,不再去顾虑工作或惦记俗务,甚至把时间观念也一起放下,要让自己投注在那悠游的情趣之中。 这样才能获得轻松与喜悦,才能使自己充分的从另一种生活中苏醒过来。 这种苏醒作用,不但使你快乐无穷,同时还能恢复你的活力。 轻松并非只有专程放下工作去度假才能获得,而是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就要保持轻松。 这种轻松可透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工作的时间不宜过长。 把工作分成几个阶段,中间稍作休息,伸伸懒腰,起来走动一下,容易维持快乐的心情,使你的工作更有效率。 不要急于把工作完成。 急性子一定与紧张结下不解之缘,它不但无益于工作,而且有损于健康。 急性子容易暴躁,造成不愉快的情绪。 平常说话和走路要保持轻松,不要把嗓门提得太高,也不要让自己走得太快。 你要深通聊天的艺术,多问少说,保持兴趣与聆听,使你觉得轻松有趣。 身体疲倦时运用脑筋,用脑疲倦时应运动一下身体。 此外,你可以学习静坐,它有助于身心的松弛。 你也可学习禅观,收敛眼、耳、鼻、舌、身之根,专注于观看眼前的静物,远方的花树山色,天空的白云、彩霞。 它使你浑然忘我,得到清静与喜悦。 宋朝法云禅师说:秋云秋水,看山满目,这里明得,千足万足。 喜悦和快乐就建立在这千足万足上。 其次,恬淡也是快乐的根源。 恬淡就是不贪婪的意思。 轻松显然是要从少欲中获得,因为多欲的人总是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 恬淡所以是一种美德,正因为它不是懒惰,不是消极,不是不工作不精进,而是懂得在生活上知足少欲。 一位恬淡者,绝对不被过度的物欲所牵,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也正因为如此,他能保持着清凉的心境。 对忙碌的现代人而言,轻松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经过一天辛劳,晚上回到家里,最好能有洗涤尘劳的机会。 这时坐禅可能是最简便,最能有效消除疲劳的方法,因为它能彻底纾解你的紧张,让自己沐浴在凝然万虑忘的轻松状况。 唐代南台守安禅师说: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 只要每天晚上抽出一点时间,静坐一两则,身心自觉泰然。 在无事思量,万缘放下时,不但所有尘劳自然解除,可以沐浴一番轻松喜悦,同时也可以透过禅定,发现清妙自的真我。 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快乐,但却被追求快乐的贪念压得透不过气来。 我们不断向外追求物欲的快乐,但却疏忽了真正的快乐是知足。 我们用尽心思想获得最多的快乐,却没有注意到风动心树摇,云生性起尘,而带来许多烦恼与不快。 快乐不是追求能得到的,也不是用名利财富以换来的。 它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状态,而不是寻求刺激亢奋的结果。 因此,唯有你才能决定自己的快乐。 而快乐的法门,就禅家的观点来看,又何其简单:从虚幻的生活中醒觉,去过实现性的生活,真心而行,自然丰足自在,快乐无优了。 发布时间:2025-11-18 14:06:3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