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四编《论佛学书》答熊子真书 内容: 答熊子真书子真来函,三性之说,将依、圆析成一片说去,一方是恒常,一方是生灭,反求诸心,无论如何,总觉其不可通。 非敢有立异之私也,亦求其安于心而已云云。 此依凡夫妄心,而批评神圣立教。 不得已之悲,而不能已之于言。 圣教既于《般若》谈二谛,而复于《瑜伽》谈三性,以建立其两轮者何耶? 是有二义:一、圆满详尽,祛除险堕义;二、舍染趣净,阐扬圣教,简别魔外义。 二谛简无以显有,三性更简有中生灭虚妄之有,而显有中涅槃真实之有。 二谛之俗谛,即三性之依他,既称为谛,妄有非无。 《涅槃四谛品》:不倒为谛,颠倒为四。 据此则知俗而不谛,遍计无也;俗谛依他,非即无也。 谈二谛而不谈依他者何耶? 二谛直捷明体,不暇详用,但俗之俱非,即真之顿显,因此而知彼顿之为超悟境界也。 然略依他之有,利根超悟无论矣。 钝不超悟,必堕恶取空,或别有所堕。 驯至于是,一唯我执,上不知世尊,下不容论难,沦堕之险,可胜言哉! 谈依他之有,则由用以显体。 体既藉显,用亦得尽其能。 所谓渐义,由节节相应而圆满相应,更何所堕欤? 魔佛异,外内异,实染净义异。 教之所以为教者,染净义也,舍染取净义也。 趣向生灭之谓染,趣向涅槃之谓净,染之为流转,净之为还灭,皆用中事。 二谛直捷取体,一切皆净,更不举染,故略依他。 三性则尽量诠用,必染净双谈,故依他独详。 然净依他亦名圆成实,言与圆成实之为圆成实义,各有异门,两不相涉。 成实之圆,真如遍于一切也;依他之圆,胜用周遍耳。 成实之实,诸法实性也;依他之实,离倒非染耳。 至于成之为义,成实则不生灭体常也,依他则舍染取净,舍有漏之不究竟,取无漏之究竟,如是之为成耳。 由趣向而临入,由临入而现证,现证之正智缘如时,无术分指若者是智、若者是如,是故智如虽非是一,至此而不可分二。 以不可分二故,而密意说常耳。 是则,依他之常,趣向毕竟之常,仍说涅槃常,非说菩提常也。 此有三义:一、举果谈因义,举毕竟之后果,谈必竟之起因故;二、将能作所义,将能智之缘如,作所如之融智故;三、概全说分义,此须喻明。 喻如百步穿杨,杨喻涅槃常,步喻生灭无常,所发之矢经历步步,而注射直趋于杨。 夫此注射直趋步步无常,却步步不落于无常,且步步迫近于常;以所穿之毕竟是常,即可谓能穿之步步是常。 此一段义,应参《大般若经二分空性品》始明也。 是则净分依他,亦为圆成实者,菩提是也。 境无识亦无,藤知如蛇知,生灭之染,教所舍也。 诸佛如来,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示由菩提用显涅槃体,教所取也。 是则三性谈依他,建立舍染取净之教也。 于此生疑,不探经论,唯凭妄心,仓卒断言,无有是处。 非愚则妄,云何而不速即沦堕! 雪山一偈,教之策源也;《涅槃》一经,教之竟委也。 偈说诸行无常,是故流行不可说常;《涅槃》说佛性为我,是故不可说即流行即主宰。 佛如是,孔亦何独不然? 《大学》知止,知《涅槃》常之为止也;《中庸》改而止,改去汝生灭无常之止,而趣向汝涅槃常之止也。 此亦教之趣向毕竟而舍染取净之旨也。 孔书处处,无非示人于流行用中,而求其所依之体。 月往则日来,日往则月来,欲人知感之无心耳。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欲人知循循然之相应于寂耳。 言有宗,事有君,易有太极,宗也君也;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言也事也。 天命之谓性,命而必系于天,亦犹依他之净也。 维天之命,即上天之载也,于穆不已,即无声无臭也,亦犹净依他之相应于寂灭寂静也。 与寂相应,不可说天命是生灭;毕竟空中天命仍在,不可说天命即寂灭。 谓之为主宰者,指所应之寂也,其能应之寂,但如心所相应于心王亦称为心,而密意说言谓为主宰也。 岂即流行即主宰哉? 不然,夫独非以无常为常,而不可通哉!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释迦一代设教,具有深意。 五不可四,淆智如于一;三不可二,拨依他于无。 智如淆一,如不独尊;如不独尊,趣归无路,行果大乱,学何可为? 依他既无,染于何托? 无托何舍,无舍何取? 一任流转,而无还灭,教何所施? 灭教祸世,无有穷极,可胜痛哉! (1937年4月2日)(选自《内学杂著》卷下,《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第十二册) 发布时间:2025-11-23 12:57:1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