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洪修平:惠能的禅学思想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内容: 惠能的禅学思想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惠能(638713),或作慧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因父左降迁流岭南而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百姓。 因早年丧父,老母遗孤,移至南海。 由于家境贫困,惠能卖柴以供家用。 据说于市上偶闻一客诵《金刚经》,心明便悟,得知客从黄梅弘忍处来,即辞别老母,前往黄梅礼拜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曹溪大师别传》则记载,惠能在见弘忍之前,已经有了一段学佛的经历,特别是对《涅槃经》有了一定的体会。 据说惠能一见弘忍,便直言唯求作佛。 弘忍责之日: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答日: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弘忍见惠能答语非凡,很器重他,便把他留下了。 惠能先在弘忍门下随众作务,踏碓八月有余。 后弘忍为付衣法,命众门人各作一偈以呈见解。 众人皆言,我等不需澄心用意作偈,神秀上座是教授师,待他得法后,我等自可依止。 神秀上座思惟良久后作偈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对此的评价是只到门前,尚未入得门见自本性。 惠能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惠能所呈心地得弘忍印可,并因此而密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惠能得法后,为防人争夺法衣,领弘忍将法向南,三年勿弘之训,回到岭南,避难于猎人之间多年。 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 惠的重视。 一问方知是佛法南来,便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并请智光律师为之授戒。 是年为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惠能39岁。 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寺中现有瘗发塔、风幡堂等遗迹。 惠能出家受戒后,就在法性寺的菩提树下为众人开东山法门。 不久,回到曹溪,行化近四十年,门徒数千人,因久住曹溪而被称为曹溪大师,成为禅宗南宗的创始人。 据说武则天和唐中宗都曾召他人京,均力辞,始终保持了弘忍一脉相承的山林佛教的特色。 惠能圆寂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 唐代著名的文人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都曾为惠能写过碑铭。 惠能的言行说教后由门人汇集整理而编成《坛经》一书,成为惠能南宗的代表著作。 惠能的禅学思想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以空融有、空有相摄的教理基础。 惠能禅学以心作为融摄空有的理论基石。 此心既不是真心,也不是妄心,而是念念不断,念念无住的当下现实之心。 此当下现实之心是性空实相论与涅槃真心说相结合的产物。 二、即心即佛、自在解脱的解脱论。 惠能突出当下之心,是为了引导人们反求诸己,从自身中追求解脱成佛。 惠能将众生与佛的差别归结为自心(性)迷悟的不同,众生与佛的不二,是以心(性)为中介的。 所谓的解脱,就是向内心体悟自性本具一切,去除妄想浮云,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自性自度,自成佛道。 三、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修行观。 顿悟成佛是惠能南宗特有的标志。 所谓悟就是任心自运,念念不起执著,是自心本性的自然显现,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 惠能的顿悟说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重在说明妄念不起,无住则强调正念不断。 而这两者又都立足于实相无相的基础之上。 惠能禅宗的佛性论是中国佛性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惠能既综合了从人、心、理(境)等不同方面来理解佛性的各家异说,又超越了各家的思想。 他在融摄中观般若思想的基础上,把大乘佛学虚构出来的精神实体重新拉回人们的现实之心,使早期佛教的心之解脱经过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发展,又获得了新的形式;使佛陀的解脱论在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之后,又得到了新的肯定。 惠能的自在解脱论融宗教信仰于现实生活,凸显了人的价值。 他否定盲目迷信神灵神性,突出众生的自心自性,主张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性面前人人平等。 他把人格与人性抬到至上的位置,将解脱交到人们自己手中,要其凭借自信与自力去实现自我的拯救与超越。 惠能反对墨守成规,死守经典,强调自我领悟,用活泼泼的语言启发人独立思考。 这对中国佛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惠能所倡导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简易法门,强调自证自度,妙解顿悟,而不重经教师说、坐禅入定,开中国禅宗一代新风,不仅对推动佛教中国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影响中国思想史达上千年之久。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发布时间:2025-11-27 11:56:4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