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温金玉:临济禅风述要 内容: 临济禅风述要温金玉禅宗自慧能以后,以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风,席卷全国,迅速传播开来。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由慧能弟子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逐渐衍化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后又从临济宗石霜楚圆门下分出黄龙慧南和杨岐方会二派,合称五家七宗。 各派皆以不立文字、直探心源为宗旨,应机接物,大辟机用,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宗风禅法:沩仰宗禅风细密,师资唱和,语默不露,事理并行;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势如山崩,机似电卷;曹洞家风绵密,默照暗推,敲唱为用,理事回互;云门宗禅风孤危险峻,人难凑泊,简洁明快,超脱意言;法眼宗风,对症施药,垂机顺利,渐服人心,削除情解;黄龙派门庭严峻,人喻如虎,禅不假学,贵在息心;杨岐派神机颖悟,钳锤妙密,浑无圭角,宗风如龙。 其中尤以临济宗机锋峻烈,单刀切入,在禅宗各家中,影响最大,变革最烈,开一代禅风。 本文仅就临济禅风作一简略的评述,以就正于诸位大德。 临济一门的开创者是义玄禅师。 义玄(787-867),曹州南华人,出家后广究毗尼及经论,既而到各处参学。 后蒙黄檗希运禅师印可,遂于唐大中八年(854),至镇州(今河北正定县)临济院,广接徒众,门风峭峻,盛于一代。 弟子有存奖、慧然、志闲等二十余人。 后世临济宗法系大多出于存奖门下,有南院慧顒、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 楚圆门下有黄龙慧南、杨岐方会。 起先黄龙、杨岐二派并盛,数传黄龙派则法统断绝,杨岐恢复临济旧称。 在禅林五家中,自宋元后,实际只有临济一宗独盛,其余各宗或归绝灭,或就衰微,所以有临天下之说。 临济宗亦成为中国禅宗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派。 纵观临济禅的发展史,其禅风尽管是全机大用、棒喝齐施,基本延续了所谓卷舒纵擒,杀活自在的家风。 但随着禅宗自身的发展、社会时代的变迁,临济宗接化手段仍有蜕变和区别,大致可以分为义玄的临济喝、汾阳善昭、圆悟克勤的文字禅和大慧宗杲的看话禅三个发展阶段。 临济喝临济义玄继承道一、希运触类是道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立处即真的主张,强调任运自在,随缘而行。 因而采用种种方便接引徒众,更以机锋峭峻著称于世。 义玄接化学人,每以叱喝显大机用,世有临济喝,德山棒之称。 这种棒喝宗风成为日后中国禅的主要代表。 《碧岩录》第八十七则有: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奔。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下有:德山棒、临济喝,独出乾坤解横抹,从头谁敢乱区分? 多口阿师不能说。 临机纵,临机夺,迅速锋芒如电制,乾坤只在掌中持,竹木精灵脑劈裂。 或宾主,或料简,大展禅宗辩正眼。 以上说法形象生动地揭示出义玄所倡导的宗风玄旨。 义玄一整套灵活接化学人的手段,主要有临济三句、三玄三要、临济四喝、四宾主、四料简、四照用。 (一)临济三句:是义玄禅师接引学人的三种方法。 第一句: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 第二句: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 第三句: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借里头人。 第一句指言语以前真实之意味。 三要,指真佛、真法、真道;印开,即开显佛祖心印。 三要印开,指一念开悟,真佛具现,而至成佛。 第二句沤和为梵语方便的音译,截流机指断灭烦恼而得解脱。 此句具体说明真佛具现的绝对,不容有任何方便。 第三句是专对不通第一、二句的钝根之人而设的各种方便法门,犹如有人牵动的木偶。 认为若第一句中得,堪与佛祖为师;若第二句中得,堪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五家宗旨纂要》)。 强调悟性须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荐得,堪与佛祖为师;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 (二)三玄三要:是临济接引学人的手段之一。 其目的在于使人领会言语中权实照用的功能。 义玄禅师曾云:大凡演唱宗乘,一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人天眼目》卷一)。 据《五家宗纂要》,第一玄为体中玄,是指使用一般语句,发自于真实的心体,以显示真实的道理,参学弟子虽然明白其中道理,但因机用滞着于悟的境域,而不能得着真正的自由。 第二玄为句中玄,指使用语意不明确的巧妙言语,不拘泥于语言本身,但能显示其中玄妙道理,意谓已进入相对自由境界。 第三玄为玄中玄又作用中玄,指离于一切相待之论理和语句等桎梏的玄妙句。 所谓于体上又不住于体,于句中又不着于句。 语言虽出自心体却又离于心体,虽有所表达却又不具体说出,参禅者只有从中体验,进入自由的领域。 三要与三玄配合,着重指出言语重点。 第一要,强调摈绝一切客观事物,在破相上下功夫,不离正面语言。 第二要,强调随机应变,不执著于言句,灵活应用,进入玄妙境域。 第三要,强调随机发动,反照一心,即使有言说,亦必须是超越肯定、否定等具体形式。 三玄三要的宗旨在于破除参禅者对我、法的执迷。 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出语言文字的某种局限性,而诱导学人悟得言外之意、言外之境。 (三)临济四喝:义玄接化学人,常施棒喝,四喝即是其常用的四种方法。 《临济录》载:师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汝作么生会? 僧拟议,师便喝。 临济一喝有多种效用。 第一喝为发大机之喝,于学人系著知解情量,拘于名相言语时用之犹如宝剑截物一般。 第二喝为大机大用之喝,若修禅者为测度师家,来呈小机小见时,震威一喝,有如狮子咆哮,振聋发聩。 第三喝为师家为了勘验学人的修行,或者学人为了测试师家时所用,为勘验之喝。 第四喝即是高层次之喝,虽不入前三喝之中,却能将前三喝收摄在其中。 (四)四宾主:是临济宗采用的一种门庭施设。 宾,指参禅者或不懂禅理的人;主,指禅师或懂得禅理的人。 意在通过师徒之间的问答形式,测试对方的见解,衡量双方学识的真伪。 据《人天眼目》载,四宾主为:一、宾看主,指学人悟而师家不悟;二、主看宾,指师家悟而学人不悟;三、主看主,指师家与学人俱悟;四、宾看宾,指师家与学人俱不悟。 在这种师徒不拘一格的相互启发、提示中,洋溢着一种活泼自由的禅风。 (五)四料简:亦作四料拣,是临济又一重要门庭施设。 料,谓度量;简,简别。 四料简,就是四种简别的方法,即按照学人的不同根器和接受佛教教义的不同程度,所采取的不同教授方法。 意在破除我、法二执。 据《人天眼目》卷一,义玄禅师说: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夺人,指破除、摈弃我执。 所谓我执,即是对我的执着。 佛教认为,我只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并无真性实体;世人执着于我,以为是有主宰的、自在的自体,便产生种种廖误的烦恼。 夺境,指摈弃、剥夺法执。 法执即对法的执着。 法即一切事物和现象,佛教以为,法无自性,处于刹那生灭变化之中;世人执着于法,予以虚妄分别,从而妨碍对真如的悟解和体验。 夺人不夺境是针对我见重的人,破除对人我见的执着;夺境不夺人,时针对法执重的人,破除以法为实有的观点;人境俱夺,是针对我执和法执都重的人,二者都须破;人境俱不夺,对于人我、法我均不无执着的人,二者都不须破。 (六)四照用:据《人天眼目》卷一,照,观照,指对客体的认识;用,功用,指对主体的认识。 根据参禅者对主、客体的不同认识所采取的不同教授方法,总的在破除那种视主体和客体均为实有的世俗观点。 一、先照后用,针对法执重者,先破除以客体为实有的观点;二、先用后照,针对我执重者,先破除以主体为实有的观点;三、照用同时,针对我、法二执均重者,同时教破除;四、照用不同时,对于我、法二执均已破除者,即可运用自若,应机接物。 义玄禅师一整套接化学人的手段,因人而异,分别对待,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灵活方法,的确体现了临济将军的风度。 此宗日后的法运流长,是与义玄禅师倡导的这一随缘自在、天机活泼的禅风分不开的。 《人天眼目临济门庭》对临济宗风作了精辟的概说,此处不妨摘录下来,以备参考:临济宗者,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 虎骤龙奔,星驰电激。 转天关,斡地轴,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擒纵,杀活自在。 是故示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简、金刚王宝剑、踞地狮子、探影草、一喝不作一喝用、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 四料简者:中下根人来,夺境不夺法;中上根人来,夺境夺法不夺人;上上根人来,人境两俱夺;出格人来,人境俱不夺。 四宾主者:师家有鼻孔,名主中主;学人有鼻孔,名宾中主。 师家无鼻孔,名主中宾;学人无鼻孔,名宾中宾。 与曹洞宾主不同。 三玄者:玄中玄、体中玄、句中玄。 三要者:一玄中具三要,自是一喝中体摄三玄三要也。 金刚王宝剑者;一刀挥尽一切情解。 踞地狮子者;发言吐气,威势振立,百兽恐悚,众魔脑裂。 探竿者:探尔有师承无师承,有鼻孔无鼻孔。 影草者:欺瞒做贼,看尔见也不见。 一喝分宾主者:一喝中自有宾有主也。 照用一时行者:一喝中自有照有用。 一喝不作一喝用者:一喝中具如是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简之类。 大约临济宗风不过如此。 要识临济么青天轰霹雳,陆地起波涛。 义玄禅师接引学人的说教方式界定了临济禅风的发展趋向。 日后临济弟子只是在此禅风基础上,作一些发挥、修正而已。 文字禅北宋初期,由于机锋、棒喝方法的滥用,出现了故弄玄虚、鱼目混珠的现象,同时,以往积累的大量公案又留给人咀嚼、体味的思想资料。 因此,宋代临济宗禅师一改以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传统,在语言文字上大作文章,造成了文字禅的泛滥。 所谓文字禅是一种从文字上寻求禅意的观行法门。 因为以往公案语意含蓄,藏而不露,要想明了其中禅意,把公案解释清楚,就必须采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并以当时人们习惯上普遍接受的偈颂、诗歌、注释等形式来接化学人,从而提高教化及宣传的效果。 文字禅最早的形式是颂古。 禅师以古德(古代德高望重的禅师)所说的语句作为参禅的准则,称为古则。 以古则为韵语,发明其禅意的,称为颂古,实际就是公案的颂。 临济宗人汾阳善昭(947-1024)最早创颂古的形式。 他收集祖师机缘语句(公案)一百条,用偈颂形式对每条分别加以阐述,为《汾阳善昭颂古》,实际上是一种禅门问答汇编。 其后不久,云门宗的雪窦重显(980-1052)也作颂古一百条,名颂古百则,把文字禅向前推进了一步。 此后临济宗杨岐派的圆悟克勤(1069-1135)更以雪窦的颂古百则为本,编成《碧岩录》。 本书在录出百则的每一则之前,先加垂示(纲要提示);列出本则后,加以著语评论,介绍公案提出者的略历;并对其中警句加以评唱(提出自己见解),自作颂语,最后又评唱之。 《碧岩录》是临济宗的主要典籍,也是文字禅的典型。 它的出现使传统的禅风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由讲说公案发展到了注释公案,由不立文字转为不离文字。 这一影响在禅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看话禅文字禅的出现,使许多文化禅师走上了注释评唱公案的路子,写出不少优秀的禅学著作,但它也促使禅的公案语句逐渐固定化,变得生硬、僵化。 禅家最忌粘皮带骨,死煞句下。 到临济宗大慧宗杲(1089-1163)时,注意到学人泥于言句的弊病,就将所藏《碧岩录》的刻版全部毁掉。 他认为师父圆悟的文字禅,与禅宗的精神是不相一致的,从公案上并不能直接看祖师的真实面貌,应该以公案中的某些典型语句作为话头(即题目)加以参究,强调不从文字上去理解,而是从言外之意去领会。 这实质上是对当时盛行的文字禅的反动。 看话禅最常见的话头有如下一些: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本来面目? 、念佛者是谁? 狗子有无佛性? 等。 宗杲在运用狗子有无佛性? 这一话头时,则要求学人反复参究这一无字。 像希运《传心法要》说的: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守个无字。 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华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 看话禅发挥这一思想,把赵州这一无字取出,始终作为参究之用。 看话禅的特点,是以一则无义味的活句来参究,使人大发疑情,问个百尺竿头,直至山穷水尽,方逼人反观自心,照彻一切妄念,洞见自身本来面目。 宗杲说: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百疑一时破。 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 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答吕舍人》)。 看话禅的关键是疑,如在无字上生出疑团,大死一番,然后再绝后复苏,更可获得大彻大悟。 看话禅是借助于反对文字禅和默照禅而恢复初期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旗号来提倡的,所以自宗杲盛行以来,被临济宗人奉为圭臬,称为无事不办的法门,此后历经元、明、清,一直流传不绝。 从以上略述可以看出,临济禅风倡自悟、重启示,反对权威、反对教条。 自义玄禅师后,临济宗人运用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手段和方式,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开导学人。 集中体出了禅悟思维的内在性、随机性、突发性、意会性等特点,在禅宗各派中,临济宗可以说是开一代风气,影响最大最久。 所以临济禅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发布时间:2025-11-27 12:59:4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