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素食江湖--老北京的素食文化 内容: 素食江湖,推崇养生素食,安全. 营养. 健康,从厨房做起,从家常饭菜做起,从我做起,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中国素食源远流长,春秋滥觞,古人祭祀时为表达尊重,非素食不可。 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它在本土戒杀生,并不绝对要求素食,但梁武帝一纸令下,素食遂成为中国大乘佛门的基本生活规范,这极大推动了素食的发展。 到了唐代,宫廷素菜已达相当高的水准。 然而,当时平民饮食水平不高,主食之外,几无副食。 五代期间,幽州等地被北方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宋王朝屡图恢复,始终未能成功,数百年的对峙,老北京与中原的生活方式产生差异,契丹、金时期,北京人生活方式近于北方游牧民族,以肉为主要副食,蔬菜较少。 北京人大规模食用蔬菜,始于明代,特别是大白菜引入,成了冬季的当家菜。 明中后期,玉米被广泛引种,它成熟快,收割后离冬季尚有几十天,恰好能种一茬白菜。 种植白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故很快推广开来。 为保存白菜,北京人开始制作酸菜。 不过,明代的酸菜是先将白菜晒干,再加盐腌制,滋味略差。 到清代,水渍法渐成主流,成品与今天食用的酸菜已无二致。 虽然嘴上说不吃素,但事实上老北京很注重吃素,民国后期,北京有一万家餐馆,其中七百家专门提供素食,占全部餐饮业的7%。 如此高的普及率,原因有三:一是与宗教信仰有关,即使是没宗教信仰的普通人,每年祭祀祖先、许愿上香期间,他们也只吃素食;二是人们养生保健意识强;三是肉食太贵,素食滋味几可以乱真,相对便宜,自然成为首选。 老北京素食分宫廷素食、寺院素食和民间素食三种。 从做法上分,也是三种,即卷货、卤货和炸货。 卷货是用油皮包馅烧制而成,以香菇等为主,滋味悠长;卤货以面筋等为主,重视口感;炸货则需过油,用来模仿肉菜,几可乱真。 老北京素菜综合全国各派之长,在全盛时期,宫廷的“素局”能制200多种美味,以后“全素刘”传承其技艺,更是蜚声海外。 发布时间:2016-01-26 11:43:34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1:0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