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简单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华丽的冒险 内容: 今天和师傅回来的路上,一起扯白话。 一想到可以休息一天,soga! 都蛮兴奋的,谈得特别开。 路上遇到一个乞讨的男子,赤身,蓬垢,步履维艰。 一个师姐就很嫉恶如仇地说,最讨厌这种人了,有手有脚,不靠自己去挣钱,好吃懒做的……(此处省去三百字)。 正在开车的我准备插那么一句话,想用“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观点给乞丐说说话,发现连接话的缝隙都没有,算了,安心开我的车。 其实对我来说,我不厌恶乞丐,也不无由地同情,这样至少给了尊重。 师傅说的好,每次他看见时,都会给一些施舍。 这么做,大概能给乞丐一点幸福感……人都是不满足的,如果乞丐从别人微薄的施舍中感到幸福,那么还算是有自尊的行乞者。 反之,那只能算是一个职业乞丐,是相当可怜的金钱乞讨者。 有这样一个故事,同样是与乞丐有关(又是乞丐,巧合吧),大意是一个乞丐行乞时遇到了一个大老板,大老板给了他五十美元,于是乞丐欣喜若狂。 老板就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五十美元可以把他高兴成那样,而他自己每日进账上千上万的钞票,还是要为钱发愁……乞丐说:“先生,五十美元对你来说微不足道,但是我可以吃上两顿丰盛的午餐了,我很满足。 ”幸福感大概就是随着这种满足感一并产生和升华的吧。 再举个很贴近的例子,最近我们学车考驾照,每个人感到困难的科目不尽相同,也许你觉得绕饼难,他觉得单边桥难,你们都为自己的弱项而困恼。 然后当你看到他为平稳地过了单边桥而高兴时,你就会心里嘀咕,单边有什么难的啊,我照样过啊。 那么当你顺利过了饼心里特别爽时,他可能就会想了,绕饼小case而已嘛……所以说,当你得到自己渴求的东西或者目的时,不管这个目标是大是小,心中照样是幸福满满的,目标不同渴求不同,每个人的幸福点也就不同。 改用一句话,幸福的人儿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们各有各的不幸。 我大概记得外国的社会学家有个公式,然后我在网上找到了: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渴求度和被满足度貌似能够认识到了,那么幸福指数是个什么东东呢。 仔细看过之后这样简单总结了一下,在同样的条件下,也就是拥有对同样事物的渴求度和被满足度的情况下,因为性格以及爱好等自身特性不一样,从而导致每个人获得的幸福感也不一样。 浅显地讲就是说,有些人遇事爱激动,而有些人不易激动,有些人甚至是异常平静,这个感觉的差别系数就是幸福系数。 这大概就能更好解释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了,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 小盆友有着对事物的好奇和表现的欲望,少年们有着无尽的精力和四射的激情,而我们,渐渐平静渐渐成熟,波澜不惊的享受仅仅是渴求和满足带来的幸福。 写完发现,把个简单的感觉写得复杂了,都怪这该死的公式,如果幸福被模式化了,那还有寻找的意义么。 两部关于Happiness的电影,都是大牌出演的,励志温馨感人。 TheTerminal,《幸福终点站》,汤姆·汉克斯。 ThePursuitofHappyness,《当幸福来敲门》,威尔·史密斯。 PS:拿这个日志出来的原因,是发现我把太多的事想复杂了。 就像上面自己写到的,复杂都把你的思维模式化了,那还有寻找的意义么。 每次提笔都不知道从何写起,因为想写的太多,这里一点那里一点。 啰嗦、杂乱、没有营养、填补情绪,如同泡面般的速食。 上一篇有人评论是这么说的:“生活哪有那么复杂,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就行了。 困了就休息,累了就喘口气。 很自然。 ”3Q! 对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切一切都会归于简单。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什么样。 今日,有些顿悟。 想起这些,突然想记录下来。 无论是不是现在困得不行,是不是白天疲于奔命的赶课。 因为在乎自己和你们,所有的借口不过是骗自己的理由。 发布时间:2014-03-10 13:01:3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3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6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