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节俭爱民,食不重肉”隋文帝杨坚 内容: 倡导节俭隋文帝节俭爱民。 杨坚小时候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 他虽贵为天子,但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很是节俭,他深知节俭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节俭,说国家没有因为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 他还提倡官员节俭。 因为节俭,剥削较少,民众能够安居乐业,户口和财产剧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 隋文帝的泰陵始建于隋仁寿四年,实际上是杨坚与独孤皇后的合葬墓。 陵冢高27。 4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 底部面积为26560平方米。 陵冢顶部平坦,呈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38米。 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现残存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60米。 陵冢周围原筑有夯土城垣,现已基本毁坏,唯北城尚有残墙,长约130米,最高处1。 2米,残存宽5。 5米。 夯层清晰,夯窝明显。 经初步钻探,陵垣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49。 29万平方米。 垣墙的四角及中部都发现有大量的砖瓦残片,应是当时建有阙楼和城门的残迹遗存。 泰陵一如秦汉封土为陵的建制,然而,也许是隋文帝遗有前嘱,这座开国君王的陵墓,远远不如秦汉皇陵的规模和其他开国皇帝的规模。 而据西汉墓葬制度规定,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每年从全国税收中抽取三分之一营造皇帝陵墓,即寿陵。 帝王陵园占地七顷,陵穴占地一顷,陵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 有四个墓道,都能通过六匹马驾的车子。 四门埋设暗剑、伏弩机关以防盗墓。 死者身穿金缕玉衣、口含玉蝉……那么,隋文帝的陵墓中是否也如汉时墓葬制度规定的,皇帝陵墓必有大批金银珠宝、稀奇古玩呢? 现代部分专家学者经过遍阅籍典以及遍访泰陵周围民间乡里,发现典籍没有记载有关泰陵随葬的例证,而当地百姓皆传说泰陵无宝可盗,言说历代军阀、土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获。 可见杨坚真是一位以自我为标准鼓励皇亲贵族要节俭的好模范。 隋文帝为巩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 首先是厉行节俭政治,使民众在较轻的剥削下得以发展生产。 其次是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 刑律删去若干秦、汉、南北朝相沿的酷刑,更是一个重大的改进。 隋文帝利用突厥内部存在的弱点,以谋略为主,军事为辅,避免发生大战争,这对国家的安定是很有利的。 西晋末年开始的国内分裂,经隋文帝积极经营,造成了较为稳定的统一局面,盛大的唐朝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 建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 即唐长安城。 隋朝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 而且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统一国家都城的需要。 加之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难泄,饮水供应也成问题。 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 开皇二年(582)正月,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新城--大兴城,翌年三月竣工。 宇文恺参照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都南城,把龙首原以南的6条高坡视为干之六爻,并以此为核心,作为长安城总体规划的地理基础。 "六坡"是大兴城的骨架,皇宫、政权机关和寺庙都高高在上,与一般居民区形成鲜明对照。 冈原之间的低地,除居民区外,则开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 大兴城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增大了立体空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大兴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 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 外郭城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 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 大兴城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为巨大的城市,是汉长安城的2. 4倍,明清北京城的1. 4倍。 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 2倍。 在此之前,从秦汉一直到南北朝,都城之中的城市格局,没有章法,没有布局,皇宫、官署、民居,交错相处,十分杂乱。 至大兴城之后,都城的均衡对称格局开始形成,街道整齐划一,南北交错,东西对称,大街小巷,井井有条。 皇宫、皇城、民居三个部分相对分开,界线分明,既安全,又实用。 开皇盛世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从此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 大隋开皇盛世气象恢宏磅礴,隋文帝下令修建首都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大兴城乃当时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隋文帝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 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 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 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 ”“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 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 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 ”这就是隋书里的“开皇之治”。 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 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 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计户口380万户。 唐玄宗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 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 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 隋炀帝登基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国力之差距可以想见。 隋文帝开创的“地广三代,威振八纮”的大隋王朝存在的时间有539年,建立正式行政区域实施有效管辖的范围超过了以往。 唐朝到630年也未完全恢复隋朝的疆域。 隋朝的军队歼灭或重创了突厥、吐谷浑、契丹、高丽……拖延阻止了异族的强大与崛起,取得空前辉煌的胜利。 《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道:“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 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隋朝京城及各地的粮仓,大的可储粮千万石,小的也储粮几百万石,都储满了谷物。 长安、洛阳和太原的国库中,储存的绢帛各有数千万匹。 隋文帝临终时,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发布时间:2013-11-30 23:14:34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3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7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