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内容: 第六节 真心妄心《宗镜录》载:《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 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 阿难!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读者:此处缘所遗者一句话,意思指的缘不可及之也。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读者:此处的遗字,是忘失的意思)中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释曰:此二种根本,即真妄二心。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根本无明。 此是妄心。 最初迷一法界,不觉忽起,而有其念。 『忽起』即是『无始。』如睛劳花现,睡熟梦生。 本无原起之由,非有定生之处。 皆自妄念,非他外缘。 从此成微细业识,则起转识,转作能心。 後起现识,现外境界。 一切众生,同用此业。 转现等三识。 起内外攀缘,为心自性,因此,生死相续,以为根本。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者,此即真心。 亦云:自性清净心。 亦云:清净本觉,以无起无生,自体不动,不为生死所染。 不为涅槃所净,自为清净,此清净体,是八识之精元。 本自圆明。 以随染不觉,不守性故。 如虚谷任响,随缘发声,此亦如然。 能生诸法,则立见相二分。 心境互生,但随染净之缘,遗此圆常之性。 如水随风,作诸波浪。 由此众生,失本逐末,一向沉沦。 都不觉知,枉受妄苦。 虽受妄苦,真乐恒存。 任涉升沉,本觉不动。 如水作波,不失湿性,唯知变心作境,以悟为迷。 从迷积迷,空历尘沙之劫,因梦生梦,永昏长夜之中。 故《经》云:『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以不了不动真心,而随轮回妄识。 此识无体,不离真心。 元於无相真源,转作有情妄想。 如风起澄潭之浪,浪虽动而常居不劲之源;似翳生空界之花,花虽现而非离虚空之性;翳消空净,浪息潭清,唯一真心,周遍法界。 又:此心不从前际生,不居中际住,不向後际灭。 升降不动,性相一如。 则从上禀受,以此真心为宗,离此修行,尽萦魔罥。 别有所得,悉陷邪林。 故二祖求此妄心不得,初祖於是传衣。 阿难执此妄心,如来所以呵斥。 如《经》云: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 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 阿难! 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 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想相,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於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阿难白佛言:『世尊! 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 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 我实惊怖。 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於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阿难! 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若汝执怯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 但汝於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汝真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於断灭。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古释云:能推者即是妄心。 皆有缘虑之用,亦得名心。 然不是真心。 妄心是真心上之影像。 故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若执此影像为真,影像灭时,此心即断。 故云:若执缘尘,即同断灭。 以妄心揽尘成体,如镜中之像,水上之波。 迷水执波,波宁心灭;迷镜执像,像灭心亡。 心若灭时,即成断见。 若知湿性不坏,镜体常明。 则波浪本空,影像元寂。 故知诸佛境智,遍界遍空。 凡夫身心,如影如像。 若执末为本,以妄骂真,生死现时,方验不实。 故古圣云:『见矿不识金,入炉始知错。』问:『心能作佛? (《般若》云:报化非真佛。 )心作众生?』(永嘉云: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答:『以了真心,故成佛。 (始从契证因佛,终至果佛。 因果一如。 因果虽如,要契因心方证。 )以执妄心,故成众生。 (唯证乃知,讵可测。 )若成佛,皆具圆通五眼无漏五阴。 故《经》云:灭无常色,获得常色。 又云:妙色湛然常安住。 又云:善能分别诸法相。』问:『云何真心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答:『若是妄心,见闻,须假因缘能所生起。 如云:眼具九缘生等。 (《八识规矩颂》云:九缘八七好相邻。 )若无色空和合之缘。 见(妄心)性无由得发,五根亦然,皆仗缘起。 斯则缘会而生,缘散而灭。 无自主宰,毕竟性空。 如《楞伽经》偈云:「心为工伎儿。 意如和伎者。 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如歌舞立伎之人,随他拍转。 拍缓则步缓,拍急则步急。 五根亦如是,但随意转。 如云:身非念轮,随念而转。 何者? 意地若生,身轮动作。 意地若息,根境寂然。 (古德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觅了时无了时。 又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真心则不尔。 常照常 现,铁围不能匿其辉;遍界遍空,苍穹不能覆其体;非纯非杂,万法不能隐其真;无住无依,尘劳不能易其性。 岂假前尘发耀,对境生知,自然寂照灵知,湛然无际。』故《首楞严经》:佛告阿难:『如彼世人,聚见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 六根黤然,头足相类。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缘见因明。 暗成无见。 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根尘既消,云何觉明不成圆妙。』释曰:『如彼世人,聚见於眼者,此先明世见,非眼莫观。 若令急合,则无所见,与耳等五根相似。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虽不假眼,而亦自知。 此说真见,不藉外境。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者,此牒世间眼见,须仗明暗因缘,根尘和合,方成於见。 不明自发者,自正明真见之时,见性非眼。 既不属眼,又何假明暗根尘所发。 则不明之明,无见之见,自然寂照灵知,何曾间断。 且世间明暗虚幻出没之相,又焉能覆盖乎? 是以明不能明,暗不能暗也。 故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真性天然,岂非圆妙。』所以有学人问先德云:『如何是大悲千手眼?』答云:『如人夜裏摸得枕子。』是故真妄二心,约义似分,归宗非别。 何者? 真心约理体,妄心据相用。 今以理恒是心,不得心相。 心恒是理,不动心相。 (理即心,不得心相。 心即理,不动心相。 )如水即波,不得波相。 波即是水,不坏波相。 是以动静无际,性相一原。 当凡心而即佛心。 观世谛而成真谛。 所以《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皆以心为自性。 如是而住。』若摄境为心,是世俗胜义。 心之自性,即是真如,是胜义胜义,如是而住。 以无所得而为方便。 双照真俗,无住住故。 《真心直说》:问:『真心与妄心,对境时,如何辨别真妄耶?』曰:『妄心对境有知,而知於顺违境,起贪嗔心。 又於中容境起痴心也。 既於境上起贪嗔痴三毒,足见是妄心也。 祖师云:「逆顺相争,是为心病。」故知对於可不可者,是妄心也。 若真心者,无知而知。 平怀圆照,故异於草木。 不生憎爱,故异於妄心。 即对境虚明,不憎不爱。 无知而知者,真心。 故《肇论》云:「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 用之弥勤,不可为无。 乃至非有,故知而无知。 非无,故无知而知。」又:妄心在有着有,在无着无。 常住二边,不知中道。 永嘉云:「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若是真心,居有无不落有无,常处中道。 《肇论》云:「是以圣人处有不有,居无不无。 虽不取於有无,然不舍於有无。」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住,泊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 垂手为人周旋五趣,虽往来而无往来相。 妄心不尔,故真心妄心不同也。 又:真心乃平常心也,妄心乃不平常心也。 何名平常心? 曰:人人具有一点灵明,湛若虚空,遍一切处。 对俗事假名理性,对妄识权号真心,无分毫分别,遇缘不昧,无一念取舍。 触物皆周,不逐万境迁移。 设使随流得妙,不离当处湛然。 觅即知君不见,乃真心也。 何名不平常心? 曰:境有圣与凡,境有染与净,境有断与常;理与事,生与灭,动与静,去与来,好与丑,善与恶,因与果。 细论则万别千差,今乃且举十对,皆名不平常心也。 心随此不平常境而生,不平常境而灭。 不平常境心,对前平常真心,所以,名不平常妄心也,真心本具,不随不平常境,生起种种差别。 所以,名平常真心也。』又问:『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妄心?』曰:『以无心治妄心。』或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 无心之说,请施方便。』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无心也。 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 非瓶体无,名空瓶也。 故祖师云:「汝但於心无事,於事无心。 自然虚而灵,寂而妙。 据此,则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宗镜录》问:『若言有真有妄,是法相宗。 若言无真无妄,是破相宗。 今论法性宗。 云何立真立妄,又说非真非妄?』答:今《宗镜》所论,非是法相之有。 亦非破相归空。 但约性宗圆教,以明正理。 即以真如不变,不碍随缘,是其圆义。 若法相宗,一向说:有真有妄。 若破相宗,一向说:非真非妄。 此二门,各着一边,俱可思议。 (抄文至此,适有某二三居士与某一法师商量立无体与不立无体,各凭自见。 忆义净法师有句云:『瑜珈:则俗有真无。 中观:则俗无真有。 既识分纲,理无乖返。』(见六译《金刚经》(陵本蜀院)(无着颂,世亲释,义净译。 )西土教下有瑜珈、中观二派,须者寻之。 )今此圆宗,前空有二门俱存,又不违碍,此乃不可思议。 若定说有无二门,皆可思议,无有斯理。 今以不染而染,则不变随缘;染而不染,则随缘不变。 实不可以有无思,亦不可为真妄惑。 斯乃不思议之宗趣,非情识之所知。 今假设文义对治,只为破其邪执。 若情虚则智绝,病瘥则药消。 能穷始末之由,方洞圆常之旨。 故复礼法师问天下学士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 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 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 无始而有终,长怀懵兹理。 愿为开玄妙,析之出生死。』澄观和尚答云:『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则止。 能迷非所迷,安得全相似。 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 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常理。 分别心未亡,何由出生死。』宗密禅师释云:『大乘经教统唯三宗。 一、法相宗。 二、破相宗。 三、法性宗。 今此问:是法性宗中啮镞关节。 不问其他二宗。 若法相宗所说:一切有漏妄法,无漏净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 (读者:按唯识法相学的无漏种子,乃寄附在阿赖耶识名义的第八识中,意思是不属於阿赖耶识所摄。 阿赖耶识只摄有漏种子。 《识论》颂云: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子。 又:《识论》引《阿毗达磨经颂》曰: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又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遇缘薰习,即各从自性起,都不关真如。 谁言:从真有妄生也。 彼说真如,一向无为寂灭,无起无止,不可难他从真有妄生也。 若破相宗一向说:凡圣染净,一切皆空,本无所有。 设见一法过涅槃者,亦如梦幻。 彼且本不立真。 何况於妄? 故不应难云:从真有妄也。 唯疑法性宗,以此宗经论言,依真起妄者。 如云:法身流转五道,如来藏受苦乐等。 言:悟妄即真者。 如云:初发心时,即成阿耨菩提。 知妄本是真,见佛即清净等。 又言:凡圣混融者,如云:一切众生,本来成正觉,般涅槃,毗卢遮那身中具足六道众生等,真妄相即。 虽说:烦恼菩提,无有始终。 (读者:这是从相上而言。 )又说:烦恼终尽,方名:妙觉。 (读者:这是从性上而言。 )《华严》《起信》等经论首末之文,义(与)宗有碍,自语相违。 拟欲拣之,不可取一舍一。 欲合之,又难会。 俱用之,又相违。 试问:天下学士,有达者即知真入道。 若诸师所答,悉迷问意。 皆约泯相归理而言,都不识他所问,从真起妄之由。 修妄证真之理。 然迷真起妄,悉有因由,息妄归真,非无所以。 复礼法师岂不知真妄俱寂,理事皆如,如寂之中,何有问答? 然有二门,义理易辩,即无违妨。 一者,一向说:有妄可断,有真可证。 二者,一向说:非真非妄,无凡无圣。 此二门,皆可思议。 故《胜鬘经》云:众生自性清净心,无烦恼所染。 不染而染,染而不染。 皆云难可了知。 复礼法师正问此义。 诸师所答,但说离垢染耳。 唯观和尚所答,约真如不变,不碍随缘,方为契当。』今宗密试答曰:『本净本不觉,由斯妄念起,知真妄即空,知空妄即止。 止处名有终,迷时号无始。 因缘如梦幻,何终复何始? 此是众生原,穷之出生死。』又:人多谓:真能生妄,故疑妄不穷尽。 为决此理,重答前偈:『不是真生妄,妄迷真如起。 知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 妄止似终末,悟 来似初始。 迷悟性皆空,性空无终始。 生死由此迷,达此出生死。』又:约始终,有四句分别:(一)有始无终,即是始觉。 (二)有终无始,即是无明。 (三)无终无始,谓实际。 (四)有始有终,是一期生死。 又释云:无始而有终,长怀懵斯理者,即法相事而例难之。 今云:有妄即真,则同无终始。 若分别说:应有四句:真理则无终无始。 妄念则无始有终。 真智则无终有始。 瞥起妄念,则有终有始。 若约圆融,则无终始。 既无终始,亦复无有无终无始。 唯亡言绝想,可会斯玄。 详上答意,深合圆宗。 於随缘门,初即迷真起妄。 後乃悟妄即真。 於迷悟中似分终始。 约不变门,妄自本空,谁论前後。 真俗无性,凡圣但名,譬如迷绳作蛇,疑杌为鬼。 真谛非有,世谛非无。 二谛相成,不堕邪见。 是以俗谛不得不有,(不可拨无的意思。 )有常自空。 真谛不得不空,空恒澈有。 (澈见缘生性空。 )今时学者,多迷空有二门,尽成偏见。 唯尚一切不立,拂迹归空。 於相违差别义中,全无智眼。 既不辩惑,何以释疑? 故云:『涅槃心易得,差别智难明。』若能空有门中,双遮双照。 真俗谛内,不即不离。 方可弘法为人,绍隆觉位。 又:洪觉范谓:『清凉圭峰所答之辞,皆未副复礼问意。 彼问:「真法本净,妄念何由而起?」但曰:「迷真不觉。」则孰不能答耶?』为明其意作偈曰:『真法本无性,随缘染净起。 不了说无明,了之全佛智。 无明全妄情,知觉全真理。 当念绝古今,底处寻终始。 本自离言诠,分别即生死。』(解脱长者:《首楞严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释尊早答了也。 只因世愈下机愈钝,连累祖师设问设答,无非希望,为人解粘去缚。 然而上面录了许多,不知复礼闻之,作何语句? )(读者:在初读本《无门直指》时,有一长者,於此附一纸条,大意是要读者读後做一偈子来回答复礼法师。 某甲当时亦见有其他读者,附偈於此。 既然有人有此要求,某甲殊亦不可置之勿理。 忆某禅师问一古德:『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古德对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某禅师於言下大澈。 现在某甲即以『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作答。 虽或不当长者之意。 想复礼大师必於常寂光中含笑乎! )《肇论》:《经》云:甚奇世尊! 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 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 发布时间:2020-09-28 15:28:07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2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