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四节 在什麽处 内容: 第四节 在什麽处 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 乃至三度入定,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见普贤不可得。 而来白佛。 佛曰:『汝但於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於是普眼才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云居舜举曰:『诸仁者! 且作么生会? 普眼推倒世尊? 世尊推倒普眼? 且道:普贤在甚处?』(读者:净土念佛法门,有四种:(一)持名。 (二)观像。 (三)观想。 (四)实相。 佛曰:汝但於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 试问:始从散乱心持阿弥陀佛名号,至一心不乱时,是何境界? )永明寿曰:『普眼菩萨等入百千三昧求觅普贤不见。 只谓:离念入定。 厌境求真。 不知尘尘是文殊,念念即普贤。』(读者:试问:与实相念佛有甚差别? 又:读者大约於一九五三年时,在玉佛寺礼虚云大师。 问曰:某甲是修净土宗的。 而梦中亦未见到佛? 大师曰:一天廿四小时,任算你十二小时睡眠,十个小时办道,而二个小时老婆孩子! 你放下,阿弥陀佛就在你面前。 )障蔽魔王领诸眷属,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不得。 忽一日得见。 乃问曰:『汝当依何而住? 我一千年觅汝起处不得。』金刚齐菩萨曰:『我不依有住而住。 不依无住而住,如是而住。』南阳忠国师时,西天大耳三藏到京。 云得他心通。 唐肃宗命忠国师试验。 三藏才见忠,便礼拜。 立於右边。 忠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忠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麽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良久! 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麽处?』藏曰:『和尚是一国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孙。』忠良久! 复问:『汝道老僧只今在什麽处?』藏罔测。 忠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藏无对。 後来有僧问赵州:『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 未审国师在什么处?』州曰:『在三藏鼻孔上。』又後有僧问玄沙:『既在鼻孔上,为什麽不见?』沙曰:『只为太近。』又沙问僧:『汝道前两度还见麽?』(读者:若云见。 见个什么? 若云不见,争奈西川竞渡,天津猢狲! )美国邓宁格能知道别人心裏想什么。 亦能使别人知道他心裏想什麽,唯其准确性不如前者甚多。 且隔了很远的地方,亦能晓得。 兹摘录邓宁格的《你心裏想什麽?》一书中杰勃逊所撰序文中几段:『有一次,当大众表演时,邓宁格说:「有一位正在忆想巴黎。 未知对否?」某女士答曰:「是的。」她才想及此城,尚未来得及想提出何种问题。 邓又接曰:「你现在又想到那座塔了。 那爱菲尔铁塔。」她答:「是的。」邓曰:「那塔是你从前某早晨於日光中所见的。」女颔首承认。 爱姆西殷太说:「曾参加某友请客,时有邓宁格在座。 大家请他表演,当时彼妻独自书写K。 G是何人? 生於何处? 小字条。 暗暗藏於自己皮包内。 傍边并无一人靠近看见。 但这神秘客人忽然说道:「K。 G是你母亲小时候的小名。 她於一八五四年五月一日生於嗄嗨嗄。 竟会答得这样一些亦不错。」「一九二四年二月,脱尼西地方由警察首领、出版界、作家、教士、及政府官员合组了一个团体,邀请邓宁格到该处报馆办公室座谈。 别派数人往远处一个图书馆,向任何一书架上,取出任何一本书,就任何一页,抄出任何一句,回来到办公室後,不出一声,不许任何表示,唯由抄书各人在室中集中心思,想念顷所做的事,所抄的句子。 邓则出门坐在车上,指挥司机,开到该图书馆,到该书架上,取该书该页抄出句子。 回来彼此相对,一些不差。」美国总统塔夫脱哈定、胡佛、罗斯福及其夫人、教皇庇护十二等均曾试验无误。 电学专家汤麦斯。 爱迪生说:「像这样奥妙的事情,为我从来所未见,或且竟可认为不可能的。」其实邓宁格既不说神说怪,又非魔术幻术。 他说:『人人都可能有这种技能,不过没有发展,而他自己是特别发展而已。』而且此事并不神秘,更与科学理论实际适相符合。 盖心有所思,则脑即有所波动,而各种不同的思念,有各种不同的波动。 具有程度或能他心通者,即能收感得到你的波动而辨别。 此即国师第一第二两度情况便是。 若你心识无念,则脑波丝毫不动。 —而再问在什麽处,则大耳三藏就毫无办法了。 邓宁格在往图书馆之时,要抄书人心中想念刚刚所做的事,亦就是这个理由。 关於神通之事,佛教方面,无论显密,均不许讲的。 这是为防流弊起见。 (所谓流弊者:在行人自己既障破初关,更障破重关,透重关起大用,更谈不到。 在别人则障其悟明,障彼悟门。 )然而『官不容针,私通车马。』有时亦许谈及。 回忆抗战时期,金刚上师圣露呼图克图,由汉口动身回昆明时。 病叟送上火车卧房间,该时在座并无第三人。 问:『师父现将离弟子往昆明了,倘弟子有要事找师父,应当怎样办?』答:『你只要如此如此,我就知道。』问:『我在此地如此如此,师父远在昆明怎会知道? 是否收音机一样,此地发动,那边即会收到知道。』答:『就是这样。』盐官会下有一主事僧,忽见一鬼使来追。 僧告曰:『某甲身为主事。 未暇修行,乞容七日得否?』使曰:『待为白王,若许,即七日後来。 不然,须臾便至。』言讫不见。 至七日後,觅其僧了不可得。 南泉至庄所,庄主预备迎奉。 泉曰:『老僧居常出入,不与人知,何得排办如此!』庄主曰:『昨夜土地报道和尚今日来。』泉曰:『王老师修行无力,被鬼神觑见?』侍者问:『和尚既是善知识,为甚麽被鬼神觑见?』泉曰:『土地前更下一分饭。』《碧岩集》载:洞山和尚一生住院。 土地神觅他踪迹不见,一日,厨前抛撒米麪。 洞山起心曰:『常住物色,何物作践如此!』土地神遂得一见,便礼拜。 。云居膺结庵於三峰,经旬不赴堂。 洞山问:『子今日何不赴斋?』居曰:『每日自有天神送食。』山曰:『我将谓:汝是个人。 犹作这个见解在! 汝晚间来。』居晚至,山召膺庵主,居应诺。 山曰:『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居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寻不见。 如是三日,乃绝。 (这才是不思善不思恶的真正境界。 )天宁誧初住韶山时,上堂曰:『韶山近日没巴鼻。 眼裏闻声,鼻尝味。 有时一觉到天明。 不在床上不落地。 大众! 且道:「在什么处?」诸人於斯下得一转语,非唯救得韶山,亦乃不辜负行脚。 其或未然,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僧辞五峰观。 观曰:『汝诸方去,莫谤老僧在这裏。』曰:『某甲不道和尚在这裏。』观曰:『汝道:老僧在什麽处?』僧竖起一指。 观曰:『早是谤老僧也。』《宗镜录》载:本师云:如来道场所得法者,是法非法,亦非非法。 我於此法,智不能行,目不能见,无有行处,慧所不通,明不能了,问无有答。 又:古人云:此事似空不空,似有不有,隐隐常见,只是求其处所不可得。 是以若定空,则归断见。 若实有,则落常情。 若有处所,则成其境。 故知此事非心所测,非智所知。 如香严和尚颂示:『拟议前後,安置中边。 不得一法,没溺深泉。 都不如是,我我现前,十方学者! 如何参禅?』 发布时间:2020-09-28 15:26:5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2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