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内容: 第一章 总述 第一节 正法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灵鹫山与大比丘八万人俱。 ……尔时世尊从多宝塔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千百里程。 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此时世尊住东方,说示观世音菩萨化度因缘。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还至本处灵鹫山顶。 敷座而坐,告诸大众,我不久当般涅槃。 诸大众意有欲问法,自恣为问。 诸大众默然而坐,一切无声。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会光明大婆罗花捧之上佛。 退以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觉,五十年来种种说法,种种教示,化度一切机类众生。 若有未说最上大法,为我及末世行菩萨人欲行佛道,凡夫众生,布演宣说。」作是言已。 舍身成座。 庄严天衣令坐如来,……尔时世尊着坐其座。 廓然拈花。 时众会中百万人天及诸比丘,悉皆默然。 时於会中,唯有尊者摩诃迦叶即见其示。 破颜微笑,从座而起,合掌立正,有气无言。 尔时佛告摩诃迦叶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有智无智,得因缘证。 今日付嘱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未来世界中奉事诸佛,当得成佛。 今日亦堪为世间师。」佛告诸比丘:「如来今者,不久灭度。 汝等比丘,皆悉能依摩诃迦叶入大乘门修行佛道。」佛告摩诃迦叶:「无有余法,唯一心性。 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已说,今说,当说。 当入而已。 一切诸佛依一心性,已成佛道,现成佛道,当成佛道。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若谓余法,尚有更一,诸佛成佛,众生成佛,即外道说,非七佛说,非十方佛说。 ……』(《续藏经》载:《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计有二种。 虽各有详略,而均多有脱漏残缺,且有错简,更多错字。 拈花付嘱,固两种同载。 然多子塔之事,则仅甲种有分座之句,无袈裟之说。 乙种则无多子塔。 而有多宝塔。 更无与尊者分座之说。 )《指月录》等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 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 以僧迦黎围之,遂千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会于汝,汝当护持。 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 吾将金缕僧迦黎衣,传付於汝,转授补处。 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 迦叶闻偈,头面礼足。 曰:「善哉! 善哉! !当依敕,恭顺佛教。」』(《观弥勒菩萨经》载:『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佛答阿难问弥勒出现,至正等正觉时,迦叶去如来不远,结跏趺坐。 正身正意。 系念在前。 尔时世尊告迦叶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 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屠鉢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 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 须我法没尽,然後乃当般涅槃。 大迦叶亦不应涅槃。 於摩竭国界毗提林山中住,待弥勒出现世间。 弥勒如来将无数天人前後围绕,往至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 使得见迦叶禅窟。 弥勒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 谓:系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 并为赞叹。 此名最初之会。 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 尔时弥勒如来当取迦叶僧迦黎着之。 是时迦叶身体奄然星散。 弥勒复取种种花供养迦叶。』)阿难尊者一日问尊者曰:『师兄! 世尊传金镂袈裟外别传个甚麽?』 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 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着。』(解脱长者:此事近人颇多错会。 汾阳曰:『不问那知。』潭吉曰:『《首楞严经》云:「尔时阿难及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返观父母所生之身,如一微尘。 若存若亡,如湛巨海。 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各各自知,获妙本心,常住不灭。」此方等会中所谈,而谓:教外之旨,又若是乎? 假使如是,(读者:指经文所明示。 )则阿难已悟。 大众亦已悟矣。 而人天百万又皆罔措。 此其(《楞严经》)中无说(无可说示)乎?』云门云:『直得尽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 不见一色,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全提时节。』夫所云一色,即阿难之所悟。 云门以为转句。 只待并此一色不见,始是半提。 若道:拈花付法,仅仅指此一色边事。 当然是错。 若道:离此别有,亦是不对。 所以洛浦安说:『若道:这个是,即是头上安头。 若道:不是,即是斩头求活。』试问:阿难尊者应诺之後,何以尚有倒却门前刹竿着之语? 再看白云端颂曰:『尽说微笑拈花是,不知将底辨宗风。 若言心眼同时证,未免朦胧在梦中。』所以大慧举云门:『法身有两般病。 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 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 仔细点检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语句时道:『不用作禅会;不用作道会;不用作身上商量。 此是云门老汉据实而论,我恁麽道:有没量罪过。』又道:『而今学实法者,以透过法身为极致,而云门反以为病。 不知透过法身了,合作么生? 到这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着问别人,问别人则祸事也。』(读者:这二句须一气连贯读。 不可分割。 )并看佛果示隆知藏(文见《圆悟心要》)曰:『五祖(演)老师平生孤峻,少许可人。 乾曝曝地壁立,只靠此一着。 常自云:如一座须弥山,岂可落虚弄滑头谩人,把个没滋味铁酸馅,劈头拈似学者,令咬嚼。 须待渠桶底子脱。 丧却如许恶知恶见,胸次不挂丝毫,透得净尽,始可下手锻炼,方禁得拳踢。 然後示以金刚王宝剑。 度其果能践履负荷,净然无一事。 山是山,水是水,更应转向那边千圣罗笼不肯住处。 便契乃祖以来正法眼藏。 (「原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及至应用为物,仍当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证得十成无渗漏,即是本分道流也。 摩竭陀国,亲行此令。 少林面壁,全提正宗。 而时流错认,遂尚泯默。 以为无缝隙,无摸索,壁立万仞,殊不知本分事。 (如何是本分事,会也么? )但恣情识搏量卜度,便为高见。 此大病也。 (读者:学道人每多必经的歧路。 慎之! 慎之! )从上来事,本不如是。』岩头云:『只露目前些子个,如击石火,闪电光。 若构不得,不用疑着。 此是向上人行履处,除非知有,莫能知之。 赵州吃茶去;秘魔岩擎拳;雪峰辊球;禾山打鼓;俱胝一指;归宗拽石;玄沙米澈;德山棒;临济喝;并是透顶透底,直捷剪断葛藤,大机大用,千差万别,会归一源。 可以解粘去缚。 若随语作解,(读者:假使碰到专事义解之流,)即须与本分草料。 如十斛驴乳,只以一滴师子乳滴,悉皆进散。 要脚下传持,相继绵远。 直须不徇人情,勿使容易,(勿使有一丝毫生死分别思惟有接触到的可能,)乃端的也。 「末後一句,始到牢关。」诚哉是言,透脱生死,提持正令。 全是此个时节。 唯踏着向上关棙子底,便谙悉也。』所以笑岩颂花公案:『石火光中曾着眼,始知佛祖不传心。』禾山普造黄龙南请益:『阿难问迦叶:「世尊付金襴外传何法?」迦叶召阿难,难应诺。 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着。」意旨如何?』南公曰:『上人出蜀,曾到玉泉否?』曰:『曾到』又问:『曾挂搭否?』曰:『一朝便发。』南曰:『智者道场,关将军打供与结缘几时何妨?』普默然良久。 又理前问。 南俛首。 普趋出。 大惊曰:『西川养虎,不消此老一唾!』达摩祖师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尽各言所得乎?』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我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而吾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礼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於我。 我今付汝,汝当护持。 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後代浇薄,疑虑竟生。 云我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 凭何得法,以何证之? 汝今受此衣法,却後难生,但出此衣,并我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 至吾灭後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 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潜符密证千万有余。 「汝当阐扬,勿轻未悟。 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祖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人。』(达摩祖师传给二祖什么呢? 内传法印以证心,外传袈裟以表信。 这是大家都认作水源木本,极为重视。 但更付《楞伽经》四卷,一般人对此,不够重视。 其实,於付法同时付嘱,则此自必亦极重要。 盖所付四卷,当然不是仅仅书本贝叶,而是《楞伽》意旨。 因为,这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就是说诵持此《经》,对心地法门,亦可悟入。 即以表明,一样教令众生悟入心性,用以纠正後世误认教下的人,不须讲究悟明心性的弊病。 更以救後世误认宗下的人,可以弃置经教的偏见。 不见永嘉玄沙因读《维摩诘经》《首楞严经》而发明心地。 蕅益大师谓:『千经万论,同诠一实境界。 不知一实境界,诸行悉皆徒施。』)六祖初在客店,闻一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 遂问客诵何《经》? 客答:『诵《金刚经》。』并告黄梅五祖忍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 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六祖便至黄梅礼五祖。 五祖问:『汝何方人? 欲求何物?』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对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乃令随众作务。 六祖曰:『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未审和尚教作何务?』五祖曰:『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经八月余。 一日,五祖见六祖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言,汝知之否?』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又一日,五祖嘱门人作偈,秀大师书偈於南廊壁上。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闻悉此偈,亦作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曰:『亦未见性。』次日,五祖至碓坊,问:『米熟也未?』六祖曰:『米熟久矣,只欠筛在。』五祖以杖击碓坊三下而去。 六祖会意,三鼓入室。 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 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悟本性。 乃曰:『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衣鉢。 (历来祖师从起初省悟至最後大彻透顶,有分几次透绝者。 亦有一次彻透者。 究竟悟个什麽? 层次怎样? 多不说清。 唯大慧杲自初至後,悟了多次。 其间层次境界,似较清楚。 而《坛经》六祖先後所悟,则说得颇为明白。 最後这何期自性几句,可以说:佛佛斯传,祖祖斯印。 纵经尘劫,永无变易。 何以故? 试看西竺十二祖马呜大士《起信论》所说:真如体相用三大,与此有什么分别? 虽『一切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然此境界,『唯证相应。』苟稍涉如何若何,敢保老兄未彻在! )仰山香严侍立沩山次。 漏曰:『过去未来现在,佛佛道同,人人得个解脱路。』仰曰:『如何是人人解脱路?』沩回顾香严曰:『寂子借问,何不答伊。』严曰:『若道:过去未来现在,某甲却有个祗对处。」沩曰:『子作么生祗对?』严珍重便出。 沩却问仰曰:『智闲恁么祗对,还契寂子也无?』仰曰:『不契。』沩曰:『子又作么生?』仰亦珍重,出去。 沩山呵呵大笑曰:『如水合乳。』(难兄难弟,如水合乳。 再加沩山父子三人唱唱和和,把个『法本法无法』的传法偈子,完全托出。 盖虽『法本法无法,』然『无法法亦法。』故有个祗对处。 作么生祗对呢? 只有珍重而已。 即今道个珍重,已是多口阿师,而法法实何曾法。 所以便出去也。 )(若论此事,则『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任何说东说西,装模作样,都属万里崖州。 此仰山所以又不契也。 然则毕竟作么生? 『不对则违他所问,对则作么生对? 既仍『无法法亦法,法法何曾法。』所以,亦只有仍旧珍重便出而已。 但是尊贵之人,不守尊贵之位。 更须脱卸珍御,权挂垢衣。 且仍更有末後一句,向上一路,固属言语道断,心路俱绝。 而此中体之与用,主之与宾,正如水乳融合。 自非鹅王,殊难透绝。 但是像这样注释,你说对不对? 实已葛藤络索,尽涉知解。 (读者:本书名《无门直指》,但亦可称《直指无门》。 你说:读者这样说话,有吃棒分? 无吃棒分? )对於沩山父子实未梦见在! 要见释迦老子,三千里没交涉。 )仰山临终偈曰:『一二二三子,平目复仰视,两口无一舌,此是吾宗旨。』临济将示灭,说传法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沿流不止问如何? 即问:如何是沿流不止? 对曰:真照无边说似他。 照即照用之照,即照即用。 真照非普通之照,明澈透绝,随机指点,棒棒见血。 说似他,密云悟谓:即举似他。 像这样真照无边地举示为人,即是沿流不止了也。 盖一棒一喝,一举一动,无非是流。 但若是要不流,则『法堂前草深一丈。』『宗风断绝。』所以道:『官不容针,私通车马。』离人相,离法相,离有名,离无名,人即无位真人,无依道人的人。 似这离相离名,无依无位,犹仍不禀。 还要晓得:『了了了时无可了,玄玄玄处亦须呵。』所以到此地步,或许有用吹毛的时候。 不过用了,就须要磨,更急须要磨。 你道:磨个什么? 吹毛在那裏? 作麽生用? 本来无一物。 亦无一法与人。 如果这样说法,急急买草鞋,为座主执巾瓶,尚未得。 )复谓众曰:『吾灭後,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三圣出曰:『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济曰:『以後有人问你,向他道什么?』圣便喝。 济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一般人对此语,多与五祖演『灭吾宗者克勤也。』之语,一样看法。 盖完全契许之意。 或谓:亦许亦不许。 何以故? 就这一喝,已流了也。 已灭却了也。 不见《宝镜三昧》曰:『宗通趣极,真常流注。』五祖演曰:『临济入门便喝,白云万里。』《碧岩集》载:僧问长庆:『如何是善知识眼?』庆云:『有眼不撒沙。』保福云:『不可更撒也。』『天下老和尚据曲录床行棒行喝,竖拂敲床,现神通作主宰,尽是撒沙。 且道:如何免得?』又有一老宿,一夏不为人说话。 有僧叹曰:『我恁麽空遇一夏,不敢望和尚说佛法。 得闻正因二字也得。』老宿闻之。 乃曰:『阇黎莫道,若论正因,一字也无。』道了,扣齿曰:『适来不合与麽道。』邻壁有一老宿闻曰:『如一釜羹,被一颗鼠粪污却。』後来雪窦代曰:『谁家釜裏无一颗两颗。 亦不许者,鼠粪污也。 亦许者,谁家釜裏无一颗两颗也。』雪岩钦举曰:『临济道:向瞎驴边灭。 莫是颠倒语麽? 可惜三圣不与他绝尽。 汝等向这裏还见临济也无? 若见,正法眼向瞎驴边灭。 若不见,正法眼向瞎驴边灭。 且道:诮誵譌在甚处』)洞山将圆寂,谓众曰:『吾有闲名在世,谁人为吾除得?』众皆无对。 时沙弥出曰:『请和尚法号。』山曰:『吾闲名已谢。』(闲名是什么? 为何要叫别人来除? 请法号是什么意思? 闲名何以就此谢了? )纸衣道者参曹山。 山问:『莫是纸衣道者否?』者曰:『不敢。』山曰:『如何是纸衣下事?』者曰:『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山曰:『如何是纸衣下用?』者近前应诺,便立脱。 山曰:『汝只解与麽去,何不解恁麽来。』者忽开眼问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山曰:『未是妙!』者曰:『如何是妙?』山曰:『不借借!』者珍重便化。 山示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 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云门上堂曰:『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 作麽生承当?』众无对。 自代曰:『一镞破三关。』巴陵鉴将三转语上云门。 僧问:『如何是道?』鉴曰:『明眼人落井。』问:『如何是吹毛剑?』鉴曰:『珊瑚枝枝撑着月。』问:『如何是提婆宗?』鉴曰:『银碗裏盛雪。』云门见曰:『他日老僧忌辰,只消举此三转语作供养报恩足矣!』法眼曰:『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 寒即寒,热即热。 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 古今方便不少。 不见石头和尚因《肇论》云:「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他家便道:「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有一篇言语唤作《参同契》,末上云:「竺土大仙心。」无过此语也。 中间也只随时说话。 上座! 今欲会万物为自己去。 盖为尽大地无一法可见。 (读者:中峰云:囫囵只是一个自己。 )又曰:「光阴莫虚度。」适来向上座道:但随时及节便得。 (洞宗偈云:无中有路隔尘埃。 )若也移时失候,即是虚度光阴,於非色中作色解。 上座! 「於非色中作色解,即是移时失侯。」且道:色。 作非色解。 还当不当? 上座! 若恁么会,便是无交涉,正是痴狂两头走。 有什么用处? 上座! 但守分有时过好。 珍重!』《宗镜录》问:『如何得契斯旨?』答:『境智俱忘,云何说契。』问:『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答:『此亦强言,随他意转。 虽欲隐形,而未忘迹。』问:『如何得形迹俱忘?』答:『本无朕迹,云何说忘。』问:『如是,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当大悟时节,神而明之。』答:『我此门中,亦无迷悟,明与不明之理。 撒手示君无一物,徒劳辛苦说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担荷。 先德云:「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不得。」又云:「止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漫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人之语,於自己分上,亲照之时,反视之,皆为魔说。 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问:『如何践履?』答:『教谁践履?』问:『莫不成断灭否?』答:『尚不得常住,云何断灭?』问:『愿乞最後一言』曰:『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 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发布时间:2020-09-28 15:23:58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2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