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麽交涉 内容: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麽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 亦「非所说」是第一义。 所以者何? 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唐译云:是圣智自内证境。 )非言说妄想境界。 《宝雨经》:止盖菩萨问:何谓:真如? 佛言:『善男子! 此法自内所证,非有文字能施设之。 何以故? 此法超过一切文字言说及戏论故。 离诸出入,无有计度。 ……自性寂静,超过众圣,智之所入。 由是因缘,自内所证;无垢无染,清净微妙,最上无比,恒常不动,性不坏灭。 若诸如来,出现于世,若不出世,如是法界,自性常住。 善男子! 为利益故,是诸菩萨,勇猛修行,无量苦行,证此法性。 得法性已,安置有情,住如是法。 善男子! 如是名为真如。』《佛涅槃记法住经》:佛言:『是法深妙,难解难思;不可寻思,超寻思境。 诸大圣者,自内所证。』六祖曰:『《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 我於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 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不自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 自心内有知识自悟。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 智慧观照,内外明澈。 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志道大师问六祖:『请示《涅槃经》大意。』祖问:『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於此疑惑。』祖曰:『汝作麽生疑?』曰:『一切众生当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 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识何身寂灭? 何身受乐? 若色身者,(色身寂灭,色身受乐。 )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 若法身寂灭,(法身)即同草木瓦石。 谁当受乐?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 一体五用,生灭是常。 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 若(不然者,而)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 用同无情之物。 (全然是物理作用,而拨无了心理作用。 )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 尚不得生。 (犹言无丝毫心理作用之存在。 )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 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 离生灭求於寂灭。 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 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 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 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 好生恶死,念念迁流。 不知(五蕴浮云空去来)梦幻虚假。 枉受(三毒水泡虚出没)轮回。 以常乐(本然Being)涅槃,翻为苦相。 终日驰求。 佛愍此(不识自心衣珠)故,乃示涅槃真乐。 (涅槃真乐者。 )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 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 当(寂灭)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 岂有一体五用之名? 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不永生? 斯乃谤佛毁法。 遂示偈略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观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宝藏论》曰:『《经》云:佛性普遍,无问凡圣。 但自身中,体会真一。 何用外觅? 昼夜深思,内心自证。 故《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秦跋跎大师问生法师:『讲何经论?』生曰:『《大般若经》。』又问:『别讲何经?』生曰:『《大涅槃经》。』陀曰:『如何是涅槃义?』生曰:『涅而不生,盘而不灭。 故曰:涅槃。』陀曰:『这个是如来涅槃,那个是法师涅槃?』生曰:『涅槃之义岂有二致? (虽无二致,但与你自己究竟有什么相干呢! )某甲只如此,未审禅师如何说涅槃?』陀拈起如意曰:『还见麽?』曰:『见。』曰:『见个什么?』生曰:『见禅师手中如意。』陀将如意掷於地曰:『见麽?』曰:『见。』曰:『见个什么?』生曰:『见禅师手中如意堕地。』陀曰:『观公见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百丈曰:『《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既至,如迷忽悟。 如忘忽忆。 方省己物,不从外得。』黄檗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 无形无相,不属有无。 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 当体便是。 动念即乖。 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但是众生着相外求。 求之转失。 (不知转归自己,而着相外求。 所谓:面南看北斗。 )使佛觅佛,将心捉心。 (不知自己现成心佛。 反而用心,向外捉觅。 )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忘缘息虑,则诸佛所传心体,当即现前。 只要识得,即知自内所证,不假外求。 )此心即是佛。 佛即是众生。 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 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僧问仰山:『和尚见人问禅问道,便作一圆相,於中书牛字。 意在於何?』仰山曰:『这个也是闲事。 忽若会得,不从外来。 忽若不会,决定不识。』我且问你:『诸方老宿,於你身上指出那个是你佛性? 为复语的是? 默的是? 莫是不语不默的是? 为复总是? 为复总不是? 你若认语的是,如盲人摸着象尾。 若认默的是,如盲人摸着象耳。 若认不语不默的是,如盲人摸着象鼻。 若道:物物都是,如盲人摸着象四足。 若道:总不是,抛本象,落在空见。 如是众盲所见,只於象上名貌差别。 你要好,切莫摸象。 莫道:见觉是。 亦莫道:(见觉)不是。 明眼人见象,得其全体。 如佛见性亦然。』後来佛果道:『要见即便见。 更要寻觅方见,则千里万里。 寻常道:一尘一佛刹。 一叶一释迦。 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只向一尘中见。 当恁么时,犹在半途。 那边更有半途在! 且道:在什麽处? 释迦老子尚自不知。 教山僧作么生说得。』太原孚在扬州讲《大涅槃经》。 有禅者阻於雪,往听讲。 至三因佛性。 (天台宗: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 )三德法身。 (断德,智德,悲德。 )广谈法身妙理。 禅者失笑。 孚讲罢,请禅者吃茶。 白曰:『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 适蒙见笑,且望教之!』禅者曰:『实笑座主不识法身。』孚曰:『如此解释,何处不是?』禅者请座主更说一遍。 孚曰:『法身之理,犹若太虚。 竖穷三际,横亘十方。 弥纶八极,包括二仪。 随缘赴感,靡不周遍。』(任你说竪穷横亘,赴感周遍,都还是他法身的事,与你自己有什么相干? )禅者曰:『不道座主说不是。 只是说得法身事。 实未识法身在!』(未识法身究在何处? )孚曰:『既然如是,禅德! 当为代说。』曰:『座主还信否?』孚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辍讲旬日,於室内端然静虑。 收摄心念,一时放却。』孚一依所教。 从初夜至五更,闻鼓角声,忽然契悟。 (这才会契。 )从此罢讲,名闻宇内。 《宗镜录》曰:『斯乃内证之法,岂在文诠。 知解莫穷,见闻不及。』又於说即心见佛,现身成道时,引《禅要经》云:佛言:『善男子! 若外相求,中经尘劫数,终不能得。 于内觉观,如一念顷。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行位齐成,速登妙果。 以凡圣同礼,迷悟似分。 若入之时,不从外得。』《禅学讲话》(即《禅宗学》)载:教学要依据着经典而发见涅槃。 於是专靠着经典去。 然靠着经典觅取涅槃,这是释尊的或是祖师的涅槃。 不是研究者自身的涅槃。 所以,涅槃只被限於作为一种学说研究的对象,在自己分上不会显现。 自己分上纵使修观,亦只是一个『涅槃观。』而不是事实的直接的涅槃。 观不过全是观而已。 观并不是涅槃的自身。 这样的涅槃,是概念上的涅槃。 始终圈在研究范围裏头,而不得越出。 这是佛弟子的通病。 所以,不可不加以深深地注意省察的,真实的自己生命是活生生地存在的事实。 要得到这个生命或事实,须抛下从来的恶知恶觉。 把知觉放下放下而更放下,到了绝处。 那末,自己从内飞跃起来,便成一大光明。 (注意:这不是指自己静坐之际,不见根身器界时,所看见光影门头的光影。 )热腾腾地透露出来,成为浑一体。 发现出统一性。 这统一性,达到统一饱和点时,便自然自内飞跃显现,光芒四射而分化到一切,把握这飞跃的妙机,是之谓:『见性。』这个把握,是依於当下直觉的,不同於分别知识似的那样分别。 (注意:必须『尽却今时。』然后自性自然地显现。 如果有所期待,有所执着,那就南辕北辙了。 )黄龙南示众。 举永嘉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诸上座! 那个是游的山川? 那个是寻的师? 那个是参的禅? 那个是访的道? 向淮南,两浙,庐山,南岳,云门,临济而求师访道? 向洞山,法眼而参禅? 是向外驰求,名为外道。 若以毗卢自性为海,般若寂灭智为禅,名为内求。 若外求,走杀汝。 若住於五蕴内求,则缚杀汝。 是故禅者,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实非虚。 『不见道:内见外见俱错,佛道魔道俱恶。 瞥然与麽去兮,月落西山。 更寻声色兮,何处名邈?』 发布时间:2020-09-28 15:23:38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2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