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结合十六胜行 内容: 四念处结合十六胜行第一身念处: 行往坐卧、当下每个动作都要清楚觉察! 我们的身体活在当下、而我们的心总是跑东跑西,跑到过去,又跑到未来! 通过身念处的修行,让身心"对焦",让身心合一,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活在当下,有了心的力量,智慧眼就能开了,无常法则随处可以看到。 这是醒过来的第一步! 是重要的基础! 第一阶段:观察长呼吸,发生时的感觉,对身的影响,观察气、身、心三者的连锁反应! 互为因果的关系,应善观察! 第二阶段:观察短呼吸,发生时的感觉,对身体的影响,长短的不同。 第三阶段:认识呼吸支配身体,呼吸与身体息息相关,身体的秘密,肉体称为身体,呼吸也称为身体、呼吸是身体的支配者! 第四阶段:安息身行,学习调节呼吸,使呼吸逐渐平稳! 身体也随之安静,心也随之达到禅定! 第二受念处: 要观察到内心的苦受! 乐受、不苦不乐受。 心1的苦,身体的苦,是通过感受传递出来的。 受念处是身、心的反映! 反映出内心的苦与不安,身体是心灵的显视器,通过受念处的修行,观察内心潜意识的心态! 观察禅定而生的喜乐感受! 观察喜乐变化的现象。 第五阶段:觉知喜,观察喜受,详细了解,观察喜受发生时的^形,气息平稳,身心放松,自然产生,欢喜的感受,这是身体本能的反映。 第六阶段:觉知乐,观察乐受,详细了解观察乐受发生的情形, 当乐受,持续不断,渐渐减弱趋向平稳,继续放松和不迎不柜的状态! 乐受便产牛,不断进入禅悦为食! 第七阶段:觉知心行,觉察喜受,乐受支配心的怙形! 心行就^受"心"的支配! 作种种妄想。 喜受乐受支配心生贪爱,抓取、执着。 喜受、乐受是痛苦的根源! 第八阶段:觉知安息心行,安息心就是消退毐受、乐受支配心的力量,从而不生贪爱之心,让心安稳! 第三心念处: 心念处是观察心的变化! 心是无形无色的,但能起作用,一般人的心是僵硬的! 观念固执是心僵硬的表现。 通过身、受、念处的修行开发"觉性"让观察力越来越细,越来越强! 越深! 明觉度越高! 当来到"明心"的时候,才能看到微细的心里念头! 但是心念处的幵发一定要通过实修实证! 第九阶段:觉知心、观察心的各种情形,在一呼一吸之间观察心的状态,是喜是乐? 有贪无贪? 散乱还是安定? 污秽还是清净? 第十阶段:令心喜悦,控制心使心处在法喜之中,这一阶段很难修,只有反复训练,功到自成! 第十一阶段:令心等持,控制心,由动入静! 内心平稳,无念清醒,想喜即喜,想定即定! 控制自如,能以平等心对待一切。 第十二阶段:令心解脱,身心稳定,对境不沾着,心不被境牵,令心清净,了无一物,摆脱各种妄念解脱自在! 第四法念处:法念处是定慧双修,于定慧中观察"无常",体证三法印,无常不是一个概念,它是实际存在的是真理实相,--切现象都是刹那生灭变异,休证到"无常"才能体证到"无我"然后断结证果。 第十三阶段:观"无常"观法的演变,喜受,乐受的心支配的情形无常,观禅定也无常,观寻、伺、喜、乐、一心也无常,令心等持,令心解脱也无常,一切无常! 第十四阶段:观离欲,观见并脱离欲念,因观到万事万物是无常的,所以不执着! 放下贪爱抓取之心。 观无常是"因"离欲是果,观无常的程度如何,离欲的程度如何! 第十五阶段:观灭、观烦脑与痛苦灭尽。 脱离欲念,消除贪心,烦恼与痛苦也随之消除,在一呼一吸之间观欲贪灭尽,烦恼灭尽。 观离欲是因,烦恼灭尽是果。 第十六阶段:观舍遣、舍是放下! 遣是提起承担,舍是出三界! 遣是入三界,能提起,能放下,能出能入,一切不执着,三界出入自在。 十个结一、 身见结:不知此我身是由:地、水、火、风组成,不知是由因缘所形成,因而起了颠倒梦想,以为此身就是"我"我所、身外就是"非我"。 二、 戒禁取结:被一些与解脱无关的戒条与观念所束缚。 三、 疑结:对佛陀、对佛法不信任,对自己又没信心。 '四、 贪欲结:遇到喜欢的就贪爱、粘着、抓取。 五、 嗔恚结:遇到不喜欢的境界就嗔恨、排斥、抗拒。 六、 色界贪:就是对色界的贪爱。 也就是对初禅到四禅的贪爱。 七、 无色界贪:就是对无色界的贪爱,对五定到八定的贪爱。 八、 掉举结:掉举浅意、静不下来、深意,内心极不安,因生死大事没有解决。 九、 我慢结:是由有我、我所衍生出来的种种傲慢,卑慢和我慢主体。 十、无明结:是对人生宇宙的实相不能如实了知、而产生种种颠倒梦想,不知、不醒也不觉。 发布时间:2020-09-25 15:31:37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2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