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净法师: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一) 内容: 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证净法师主讲(一)念佛三昧摸象记印光大师著【岁在丙午, 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 谢绝世缘, 修习净业。 值寺主延谛闲法师, 讲弥陀疏钞于关傍。 予遂效匡衡凿壁故事, 于关壁开一小窦。 不离当处, 常参讲筵。 从兹念佛, 愈觉亲切。 佛号一举, 妄念全消。 透体清凉, 中怀悦豫。 直同甘露灌顶, 醍醐沃心。 其为乐也, 莫能喻焉。 一日, 有客诣关而问曰, 念佛一法, 吾已修持二十余年。 于生信发愿修行, 非不真切。 而业深障重, 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 窥吾根性, 只合带业往生。 虽念佛三昧, 非此生所敢冀。 其能得之法, 与所得之相, 师其为我言之。 予曰, 三昧境相, 唯证方了。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我既未证, 焉能宣说。 客固请不已。 予曰, 若论其法, 必须当念佛时, 即念返观。 专注一境, 毋使外驰。 念念照顾心源, 心心契合佛体。 返念自念, 返观自观。 即念即观, 即观即念。 务使全念即观, 念外无观。 全观即念, 观外无念。 观念虽同水乳, 尚未鞫到根源。 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 重重体究, 切切提撕。 越究越切, 愈提愈亲。 及至力极功纯, 豁然和念脱落, 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 所谓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 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 本自圆成。 但离妄念, 即如如佛者。 此之谓也。 工夫至此, 念佛法得。 感应道交, 正好著力。 其相如云散长空, 青天彻露。 亲见本来, 本无所见。 无见是真见, 有见即随尘。 到此则山色溪声, 咸是第一义谛。 鸦鸣鹊噪, 无非最上真乘。 活泼泼应诸法, 而不住一法。 光皎皎照诸境, 而了无一物。 语其用, 如旭日之东升, 圆明朗照。 语其体, 犹皓月之西落, 清净寂灭。 即照即寂, 即寂即照。 双存双泯, 绝待圆融。 譬若雪覆千山, 海吞万派。 唯是一色, 了无异味。 无挂无碍, 自在自如。 论其利益, 现在则未离娑婆, 常预海会。 临终则一登上品, 顿证佛乘。 唯有家里人, 方知家里事。 语于门外汉, 遭谤定无疑。 又问, 人于日用, 普应诸缘。 何能触目菩提, 头头是道乎。 答, 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 万境不出一心, 一心融通万境。 若了心体本空, 何妨该罗万象。 须知万象如幻, 生灭唯是一心。 诸缘无缚, 本自解脱。 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 心境一如, 有何挂碍。 不见华严事事无碍法界。 所谓一一尘中一切刹, 一一心中一切心。 一一心尘复互周, 重重无尽无障碍。 以故器界毛尘, 云台宝网。 咸宣性海, 悉演真乘。 竖穷三际, 横遍十方。 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 亦不可得。 则法法头头, 无非大寂灭场。 心心念念, 悉契萨婆若海。 唯心妙境, 唯境妙心。 离四句, 绝百非, 绝待圆融, 何可得而思议也哉。 上来所说, 如盲摸象。 虽未离象, 恐非全象。 笔以记之, 以质诸亲见之者。】《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讲印光大师《念佛三昧摸象记》。 印光大师是中国近代最受敬仰的高僧大德之一,是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 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勤修念佛法门,劝人专修念佛,专修净土,不掺杂余业,而且劝大家执持名号,从持名念佛入手,直达念佛三昧。 印光大师将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亲身体验到的如何能证到念佛三昧,及在证得念佛三昧的过程当中各种不同层次的境界和功夫,写了《念佛三昧摸象记》。 这是一个念佛证悟者的真切感受,弘扬念佛三昧的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向当代人开示如何明心见性,当生成就。 我们平时念佛和念佛三昧有所不同,念佛三昧直截了当,不拐弯子,从理体上直接起用,直插三昧门。 我们无论事上念,理上念,都与这个有差距。 《念佛三昧摸象记》是印光大师一生修行的心得,是大师文钞的精华,是念佛人提升念佛功夫和层次的关键,是我们修行念佛的指南。 我原先念佛时,也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以前我讲过两次《念佛三昧摸象记》大意,但是不完善。 这次讲是一句一句详细地讲,以使这殊胜法种流传后世,普利群机,广利众生。 《念佛三昧摸象记》印光大师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我为什么还要反复讲呢? 《念佛三昧摸象记》语句意义深远,初学的同修不容易理解。 我刚接触的时候,也不能理解,后来一点一点的才有所体悟,也是自己粗浅的一点知见吧。 我本人修学也是初学,对佛法深层的奥义也是一知半解,譬如大海一滴水,须弥一微尘。 现在只是把自己的一点点体悟奉献给各位。 下面,我就详细地讲一下《念佛三昧摸象记》。 【岁在丙午, 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岁在丙午”,是指时间,丙午年,具体哪年没有说,“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是说印光大师闭关于慈溪的宝庆寺。 【谢绝世缘,修习净业】在那里不接触一切外缘,一人专心闭关,修行念佛净业。 【值寺主延谛闲法师, 讲弥陀疏钞于关傍。】是指慈溪宝庆寺的当家师、方丈,值寺主延就是祈请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正好在印光大师闭关的关房隔壁。 谛闲法师,大家都知道,是天台宗四十三代祖师,是大成就人,再来人,很了不起,一生弘法利生。 《弥陀疏钞》是谁作的呢? 是我们净土宗的八祖莲池大师作的,就是阿弥陀经的疏钞。 【予遂效匡衡凿壁故事, 于关壁开一小窦。】“遂效匡衡凿壁故事”,是指效仿古人匡衡凿壁的典故,凿壁听那边的声音。 “于关壁开一小窦”,就是指在关房的墙壁开一个小窟窿。 在这边能听到隔壁谛闲法师讲法,讲《弥陀疏钞》。 【不离当处, 常参讲筵】就是开一小窦后,不离当处,常参加讲筵,时时听那边讲法。 【从兹念佛, 愈觉亲切。】印光大师听到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以后,得到了利益。 明白了念佛的方法,知道了如何念佛能得到真实利益。 所以,“从兹念佛, 愈觉亲切”,从那以后再念佛,就非常亲切,不像原来念佛,都是用妄心、执著、分别的心去念。 《弥陀疏钞》是莲池大师所作,理事圆融,将如何念佛,以及从事上念、理上念,如何能达到实相念,讲得非常简单明了,非常好。 【佛号一举, 妄念全消。 透体清凉, 中怀悦豫。 直同甘露灌顶, 醍醐沃心。 其为乐也, 莫能喻焉。】印光大师在这一段中将自己修行得到的法喜,讲出来了。 如果用念佛三昧的方法去念佛,真正明理了,真是佛号一举,妄念全消。 我们大家念佛常常为妄念而烦恼。 用这种方法念佛,就解决了念佛时有妄念的问题,找到了对治妄念的方法,大家要仔细地去体悟。 “透体清凉, 中怀悦豫”。 形容念佛的时候,身上特别舒畅,透体清凉。 “直同甘露灌顶, 醍醐沃心”。 如同甘露灌顶一样,醍醐沃心。 佛号一举就有这么大的威力。 “醍醐沃心”,佛在经上经常拿这个打比方。 佛法有次第,分藏、通、别、圆。 天台宗判教是藏、通、别、圆四教。 藏教是小乘法。 什么是小乘法? 小乘法讲四谛,十二因缘。 四谛法是阿罗汉修的,苦、集、灭、道。 辟支佛、独觉他们修的是十二因缘法,这都为小乘法。 四谛法就是讲苦,观世间一切都是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恚和五阴炽盛。 这很多苦,观苦无常。 苦从哪里来的呢? 是前生无量劫来聚集的苦因造的业障,所以这生有苦。 我们众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受的这些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前世所造下的罪业的因,这世得果。 苦和集就是前世所造的因果而成的现在受报,这叫苦集。 知道有苦,又知道它的来处、因缘,知道了苦因,那我们如何把这个苦因消除掉呢? 没有因就没有果了嘛。 所以,就要修道。 苦就是我们生命的苦果,集就是带来苦果的因。 苦与集属于世间因果。 灭就是苦果永灭,苦因永灭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就是涅槃。 道就是达致涅槃的方法。 灭为圣者出世间之果。 道为圣者出世间之因。 要灭苦果先灭苦因,要成乐果,先修乐因。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小乘佛法修道就是三法印。 佛在《阿含经》上讲,依三法印修学是我的弟子,不依三法印修学,不是我的弟子。 三法印是什么呢? 是指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槃。 诸法无我,就是一切法没有我。 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缘起的,缘起本来性空,包括我们的身体,一切都是假的,虚幻的,如泡影。 诸法无我,当无我的时候,烦恼自然就没有了,执著心也就没有了。 诸行无常,是说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 无常,这是小乘佛法的说法。 大乘佛法就没有常与无常。 说无常不对,说常也不对,自性本来是常而不常,不常而常。 说常是相对法,说不常也是相对法,没有常也没有不常。 小乘法不了义就在这里。 小乘佛法说诸行无常。 大乘佛法就不能说“无常”、“常”和“不常”,这都是相对的。 相对就是生死,生灭的。 知道了“诸法无我”“诸行无常”,那就“寂静涅槃”一切都了不可得。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一切都空,了不可得,心就定了,寂静了,那小乘就是涅槃了。 这个涅槃是小乘法,不是大乘佛法。 小乘佛法的寂静涅槃是有余涅槃。 为什么叫有余涅槃呢? 就是它不像大乘佛法那样,修学的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诸法不立,不舍一切法而成就佛道。 小乘佛法只能破我执,不能破法执。 只能是破掉我执以后,在那寂静了,然后取涅槃。 大乘佛法不取涅槃,修六度万行,在诸法无我的情况下,在小乘佛法的基础上度众生,从诸法上显现妙用,不舍一切法。 大乘佛法是不空而空,空而不空。 小乘佛法是一切法都空。 都空了,那属于偏空。 小乘佛法就偏,偏空、偏慧。 大乘佛法,说它空,它在空中能生出妙用,又为不空。 说它不空呢,它又是了不可得,一物不存。 所以说大乘佛法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这是大乘佛法的心髓。 我们现在修学的都是大乘佛法。 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相差在哪儿呢? 小乘佛法自利,不利他。 大乘佛法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他。 菩萨是自觉、觉他。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佛。 “醍醐沃心”,什么叫醍醐呢? 佛在经上讲,比如说牛奶,牛奶刚刚挤出来以后,它是生的,生奶。 生奶就比方小乘佛法。 生乳把它熬熟了,叫熟乳。 熟乳再把它提炼,变成酥酪。 酥酪变成醍醐。 我用世间法打个比喻吧,就是把这奶熬熟了,叫熟奶。 这还不是精华,还要提炼,把奶熬成奶饼子,叫酥酪。 酥酪再变成熟酥,熟酥再提炼成醍醐。 一层层地提炼。 醍醐是价值最高的,最好的。 在这里,佛用醍醐比喻大乘佛法的圆教,也就是《华严经》讲的圆顿教。 《华严经》是如来藏,称性而谈的,没有次第,直截了当。 从心性上谈,直接从性上下手,不经戒、定直接修慧。 有慧也包括了戒、定,所以一念具足三千,一念超越法界,十法界。 一切修多罗门都从华严流出。 华严是主,其他经是伴,主伴交融。 密法称它为秘密宝藏。 禅宗称它为如来禅。 净土法门又称它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自己本来的家乡。 教下称它法身,其实道理是一个。 【其为乐也, 莫能喻焉】念佛这种法喜,不是用语言能够形容的,只能用心去体悟。 前面这一段是概括的讲一下缘起。 发布时间:2020-09-22 15:22:0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2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