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7 法界赞 内容: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7) 《法界赞》龙树论师 造谈锡永 译1 长久以来无明法 成三恶趣世间果一切有情决定住 于此法界我赞礼2 以成一切轮回因 由道次第得清净所谓清净即涅槃 此亦恰恰为法身3 乳中本固有酥油 以其混和故不见此如不见法界现 以其混同烦恼缠4 若于牛乳清净时 酥性自不为其掩若于烦恼圆满净 法界即离诸垢障5 此如瓶中酥油灯 即少分光亦不见法界置于烦恼瓶 是亦长时无所现6 若于瓶壁破一孔 何处有孔何处见光华恰穿此孔道 此乃自性之本然7 无间金刚喻定中 即能除去瓶相碍刹那光明炽盛燃 周遍一切界耀显8 本来法界是无生 法界本来亦无灭恒时远离诸烦恼 初中后际都离垢9 此如吠琉璃宝珠 常时见其光耀闪若置彼于矿石中 珠光不复得能见10 虽受烦恼所障碍 法界依旧是无瑕轮回掩时不见光 涅槃则见光华现11 若于真如显现时 所行转起净金色若于真如无现时 行而无果唯叹息12 于米为壳包裹时 是即为谷非为米于受烦恼所缠众 彼即不名为觉者13 此如一旦离谷壳 米即宛然自显现如是故说于法身 离烦恼自光明见14 是故喻此器世间 恰如芭蕉空无实然而其果却有实 食时口舌能触及15 如是轮回亦无实 但若除去烦恼壳其中见佛种姓果 有情普尝甘露味16 此如由种子生果 果即以种子为因故具见者当不说 无须以种为果因17 世间即喻为种子 由彼成诸大功德依次第而渐进修 佛地自当能证得18 日月虽然无瑕垢 五重迷幕能障彼如云如雾复如烟 如罗睺面亦如尘19 是故心性净光明 亦具五障而为障贪欲怠惰与邪见 以及种种虑与疑20 此如火烧火浣布 能除种种垢与染当彼处于火中时 唯烧其垢非烧布21 此如心性净光明 蒙受贪等诸垢染本觉智火烧烦恼 净光明却非所烧22 故于导师经教中 由法异门说空性凡说皆除烦恼门 无人能减其力用23 此如深深地下水 未经沾染纯然净故烦恼中本觉智 离诸瑕障而圆满24 法界不可说为自 既非是男亦非女有情超越思议法 如何能说为自我25 一切法中离爱想 男女是皆不可见然为调伏贪盲众 名言故说为男女26 无常与苦以及空 是清净心三法印然于修心至究竟 佛说无复有自性27 是如婴儿于母腹 彼虽在而不得见故当烦恼覆障时 法界是亦不能见28 由思于我及我所 由思名言及其基即由大种和合等 施设四种戏论义29 于彼猛烈发心者 佛陀不见其体性佛智自性即佛陀 眷属恒常且清净30 兔头上角为譬喻 除妄想外无所有见一切法皆如是 唯妄想而非为有31 非由实有极微成 是故牛角亦不见以极微既无所有 极微成者焉能有32 以其由缘起而生 以其由缘起而灭故无一法可为有 童蒙妄想焉成有33 以兔角喻牛角喻 此为如来所现证是故于彼一切法 除中道外无所有34 此如人于净水盆 日月星辰现倒影如是其形及体性 是皆圆满成投射35 初中后际之德性 施设为常非决定如是即远离于自 何能执我及我所36 此可譬如夏日水 是可说之为温暖此水若然于冬日 则可说其为寒冷37 被诱入于烦恼网 由是得名为有情于中能离烦恼境 是即尊称为佛陀38 当眼正缘于色时 分明呈现为显现无生灭故即法界 虽多妄许为余外39 当耳正缘于声时 离其生处而觉知此三即为法界性 落戏论则说闻声40 香界依于鼻与香 如色法例无生灭若说此为依鼻识 法界则成为香界41 舌之自性为空性 味界亦为无所有是皆无非法界性 是皆非为舌识因42 于彼清净身自性 及于触处之体性与身识三离缘起 是即可名为法界43 法唯现于心识中 却成戏论与增益无此知法无自性 知已观修于法界44 若于一切见与闻 嗅味触等以及想瑜伽行者如实知 诸妙功德即圆满45 眼门耳门及鼻门 舌门身门意城门六者皆为究竟净 其识自净如如性46 试观心识有二面 世间以及出世间执为我法成轮回 为自证智则为如47 贪欲灭时即涅槃 是亦嗔痴之寂息以此寂灭即为佛 尊为有情之依怙48 可依世智而为行 无轮涅则身为因既可受缚于自想 亦依真性而解脱49 菩提非远亦非近 彼于汝亦无来去于汝烦恼牢笼中 汝可见亦可不见50 若然住于般若灯 能趋寂息极庄严观察自我即能住 此乃经教之所宣51 佛以十力助未熟 加持力似月离碍然彼若受烦恼缠 是即不能见如来52 此即有如饿鬼界 眼前大海如旱地故于无明执着中 彼想佛陀非是有53 于具少德之小众 无论胜者何所作皆如置一摩尼宝 于无知者手掌中54 于具众德之大众 光辉闪耀为形相三十二火具荣光 如是有情共佛住55 怙者住为方分身 继往开来历多劫为调教诸弟子故 宣说异门释其教56 以既定于趣向故 从于外境说心识于自证智清净中 诸菩萨地从安住57 庄严住者具力尊 及宏丽色究竟天连同心识此三者 可合为一我敢说58 未熟唯依于识觉 圣者故为说异门此于长寿具力者 成为劫算长程因59 守护有情外界者 亦持寿量无数劫使其如是而为生 于中持诸有情故60 即此为因知无终 故如是果亦无终此微妙性若现证 涅槃破晓缘般若61 是故菩提实非远 非可思谋以手近于六外境无显现 即知真实为如是62 此如水乳相混和 置于同一器皿内鹳唯饮乳不饮水 于转依因即此喻63 烦恼所缠本觉智 于一身中同得见瑜伽行者唯取智 而留无明于其外64 执持我及我所时 外境同时成妄想若能见其无我性 诸执有种即摧坏65 佛种涅槃净与常 皆依法界而为基未熟归之为二我 瑜伽行者住无二66 施者能安于困苦 且以利他而为戒以安忍行诸善故 此三为因力用展67 精进于诸教法中 且置深心于禅定究竟依止于般若 菩提增长而丰盛68 般若而能具方便 且其发心极清净具力因之而具智 此四为因力用展69 或有人作可怕语 莫自困于菩提心倘不成就诸菩萨 试问如何证法身70 若然遗弃甘蔗种 而欲得尝蔗糖味是则既然无种子 蔗糖当亦不可得71 若人能重甘蔗种 善加培植令生长蔗糖自当得丰收 事之本末即如此72 若善尊重菩提心 守护且令趋圆满罗汉缘觉由是生 佛亦由是而证觉73 此即犹如谷稻种 田家用心以照料发心者愿入大道 导师悉心以照料74 恰如天际苍黄月 赤裸见于十四夜于彼发心趋道者 法身亦得赤裸见75 恰如新月于天际 见其增长复增长于彼已登地位者 得见法身渐增长76 恰如十五朦胧夜 月已圆满无有缺于彼已登极地者 法身圆满光澄澈77 圆满生起菩提心 令其坚稳无退减恒时供养佛法僧 即能增长更增长78 四不净行已捐除 四净行则已获致其时始悟入真如 此即说为欢喜地79 垢能转变相形妤 以恒具贪等垢故若能清净离瑕垢 此即说为离垢地80 于烦恼网撕裂时 无垢智光即闪耀除一切暗离边际 净除是即发光地81 光明闪耀恒清净 本智能除诸随转周遍光明中稳住 此地故名为焰慧82 通达智与世间明 非唯一趣住禅境难净世染亦消除 是故名为难胜地83 已圆满得三解脱 于一切法皆通达无生且复无崩坏 此地名为现前地84 示现菩萨光明网 周遍普知一切法以其渡越生死海 是即名为远行地85 决定受佛亲导引 而得接触本觉海任运而离诸功用 故诸魔军所不动86 瑜伽行者此地上 通达一切种言说以其相应于正智 故得名为善慧地87 由本觉智成其身 同于虚空离垢染以得佛陀授记故 周遍而成为法云88 一切佛陀功德基 已擎修证果在手于圆成且圆满时 转依而名为法身89 轮回趣力可衡量 由此解脱则难量不可思议即汝身 谁能具力得知汝90 除彼乏力名言外 有情无力持外境现证汝心本觉智 凡汝所得我顶礼91 卓越光辉诸佛子 相随于佛道次第证本智而入法云 有情净相见空性92 于心究竟清净时 轮回笼破无局限于彼妙莲花座上 相当地位彼承担93 究竟周遍一切边 噫彼莲花亿万千朵朵含藏鲜花药 瓣瓣光明宝庄严94 佛陀盈满具十力 无畏令他心性寂功德不可得思议 于真境中无退逆95 由诸殊胜修学道 福智资粮圆满储故如满月于高空 长天簇簇星环抱96 佛以如同大日手 擎宝光珠无瑕垢灌彼最胜心子顶 灌顶令得大成就97 具力瑜伽行者众 如本尊眼视世众彼等心盲故卑微 所受狂乱成惶恐98 见其身实有光辉 明照无尘不染泥打开彼众诸门限 彼众徘徊黑暗迷99 得有余依涅槃者 信得涅槃实非是离于一切垢障心 涅槃传承应若此100有情性实离诸色 由受局限而成界此即胜义菩提心 法身远离一切碍101于见法身清净时 此即转依智慧海能满一切有情愿 无价宝珠深海内龙树大阿阇梨造《法界赞》圆满汉译跋西元二千又三年汉历岁次癸未,于余生朝前据藏译译竟。 藏译由古萨那班智达(krsna pandit)及译师戒胜(Tshul khrims rgyal ba)译成。 梵文原题Dharmadhatustava;藏译原题 Chos kyi dbying su bstod pa。 奉颂实依四重缘起义理而造,于24至28颂即可明见,诸颂多申相碍缘起义理,此甚深缘起,即智慧海中无价宝珠,希读者识而撷取。 此译若有少分功德,愿悉回向此世间,令得丰足安稳。 受四重缘起教授传承阿阇梨无畏金刚谨跋 发布时间:2020-09-19 15:21:41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2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