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药师山·紫雲居士:圆觉经滴漏一言 内容: 圆觉经滴漏一言药师山紫云居士前言:笔者看完圆觉经后,非常高兴。 这部经是那么直接地告诉世人学佛的方法,透过十二位大菩萨提出有关修证的目的、方法、障碍……。 庄严道场,义理奥妙,简明扼要,没有不具体的譬喻或戏剧性的情节,实实在在的一部实证实修之密法经要。 壹、圆觉经简介圆觉经是大方广圆觉修罗了义经的略称,是南无释迦牟尼佛希望众生修证到无上智慧,达到身心永恒清净自在的境界(即明心见性),而说的一部经。 所谓圆觉就是圆满了心灵及智慧,即空性、本体。 这是众生本来都有的特质,因受妄念、执着、烦恼的蒙蔽而不彰,所以要透过修行,依正法,努力行持,实证显出来,能够明白宇宙事理和现象,身心清净无碍,了知宇宙秘密,才是学佛的最高境界,所以,佛者即觉也、大圆满、至性之意。 开悟现性是第一步,由此再下化众生是行道的部份。 贰、圆觉洞简介四川大足县宝顶山是一个佛教壁饰佛雕的道场。 唐末,大师顺应山崖纹理,雕凿彩绘出佛国净土的景像。 其中有一个圆觉洞(图一),洞内正方供奉大日如来、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 左右两边前列座十二位大菩萨,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及贤善首菩萨。 佛前跪者乃问法之大菩萨。 侍立在三尊佛像旁边的是柳本尊和赵智凤。 前者为唐末宏扬密法大师,后者为南宋传佛教的大师,并且很有计划建设完成了宝项的道场。 由于民情风俗,当时印刷及知识不普遍,所以用此方法,像是看漫画一样的接引众生,报恩经、地狱、牧牛图……不胜枚举的石刻,透过这些雕刻讲经说法激励信众,发心修持齐证圆觉。 图(二)、图(三)都是说明这些这些菩萨的特性及佛陀圆寂后十二位列在佛陀的身边,画像无时不在启发我们是该回去,应该找回自己本来的面目,不要再随业轮转了。 参、因此凡是众生问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最直接回答是上求佛道,开悟见性,下化众生,行菩萨道。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三昧正受。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身心寂灭。 平等本际。 圆满十方。 不二随顺。 于不二境。 现诸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其名曰。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白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等。 而为上首。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 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右绕三匝。 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广为我等。 分别如是随顺觉性。 令诸菩萨觉心光明。 承佛圆音。 不因修习。 而得善利。 世尊。 譬如大城。 外有四门。 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一切菩萨。 庄严佛国。 及成菩提。 非一方便。 惟愿世尊。 广为我等。 宣说一切。 方便渐次。 并修行人。 总有几种。 令此会菩萨。 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 速得开悟。 此段说出众生须经甚深禅定达三昧正受的状态,实相中可以由心生各种净土,在某处净土中,有佛菩萨教化之。 此圆觉多罗了义是十二位大菩萨为了众生的修行请本师指导的一部经。 经此正法修行后众生可开悟,可到各庄严无比的佛土,并找回真正的自我即自性,光明无比清彻透明的境界。 此部经是唐朝多罗译,此经典多罗译时用了一些专有名词如清净觉地,随顺觉性,禅那是指那时修行的境界,或某种方法,当你修行到那时侯,自然知道那种境界是什么,所谓知者为知之,不知即不知。 以下有十二位菩萨代问众生学佛的目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此处是强调上求佛道,找回本心的方法。 一、佛陀开示文殊菩萨如何修行才不走邪了。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偏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了解学佛目的及佛心的特质。 众生修行要有方法,用智慧觉破无始无明。 先达虚空,要破所知障即开悟。 开悟以后仍须努力修行直到见到本性圆满十方,清净透明时才算成佛道。 此时要常住菩提心,护着此心,不再受染。 众生在此明了佛、心、众生经修行最后是一样的境界。 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心特质即菩提心,包含着无量慈悲与法界的平等观。 凡处理事情本着佛心与各道相处。 了知佛的根本思想以后学佛,可免入邪见落入井底之蛙了。 注意修行定要有正确方法因循渐序,要有上师或善知识照顾教导,千万不可盲修瞎炼,因佛法甚深微妙,不是可以以一般人用自己意思揣摩出的那种境界,一句话因修行程度不同表现出意思也不同。 二、佛陀开示普贤学佛方便法门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本段讨论众生学佛的初步观念、方法及众生开悟前的状态。 众生要离幻才可修行,要将幻灭以后,觉才可生,达到觉心不动,故才可说修行,这是学佛的初步方便法门。 (开悟)之前所有的相是幻相,要不随不制,幻相常是灭以后又会升起,要不断历炼使幻远离。 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虚妄。 用念佛法门或其他方法增加定力,消业障以达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态。 三、佛陀开示普眼菩萨修习佛法的方法及修行错误的原因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偏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身心皆属幻,身是由地水火风四种特质构成,心要由六尘归六识,努力修行使身心达清净状态,直到明心见性无来无去的境界。 修行的禅病是「作」「止」「任」「灭」或颠倒梦想,将妄相、幻相以为实相,那是无法入佛道。 目前很多修行人都在此处茫然迷失,受身心执着所苦,或方法错误影响到肉身的病痛,佛陀在此都言之凿凿,必须由心内观,透过修行方法,使心达到一切悉清净即可。 四、佛陀开示金刚藏菩萨证实本心的状态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 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 燃后求圆觉。 本段介绍佛即如来即圆觉的特质。 如来的特质即寂灭性无始无终,凡夫心是无法处此状态,当凡夫心能由修行,开悟了解此心以后,才可求圆觉到圆满境界,换句话说,到此境界,凡夫与佛只是空华相,凡夫修证到此与佛是同样具有一个相同的自心本体,只是凡夫的心被污染,被执着。 见不到此心。 一个凡夫立志学佛,也要经层层的历炼,终有一日可以修成,达到「佛」的境界。 五、佛陀开示弥勒菩萨众生的特性及心性特质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瞋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本段讨论众生与菩萨有何不同? 贪瞋痴,理事二障,执着事或理,不能解脱,所以要断爱见,要求善知识求师才得正悟。 学理及事理二者融合为一,才算是可以修正法,即要实修实证。 实相、空相是一体两面。 不可用文字以自己意念去解说,那是不对的。 菩萨特质:有大悲愿力,解众生苦,出入生死,不舍众生。 若众生心以习气为主,仍以此为满足不知返观其心,永远即为众生,须以佛菩萨的心为老师,为行为榜样,一世世的去学习,由学习过程中,了知一切事及理,才能入佛之门、知佛之理而归入圆觉。 六、佛陀开示清净慧菩萨修成菩萨的方法及菩萨的特质,并说明佛的特性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怫。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一)修成菩萨的方法以遍随顺及随顺智二方便法可以修成。 (二)菩萨的特质:要心不虚妄,心未离觉,且施行功德要达圆满境界。 供养恒河沙诸佛。 (三)佛的特性,是要圆满菩提性。 此时菩萨及众生齐证圆觉时也叫佛了。 所以十地菩萨要功德圆满才叫佛。 修行者由初发心开始将心转换,经十信、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到十地的过程中,每阶段心的状态也不同,欲成菩萨或佛其心也要像佛及菩萨具有大悲心及平等心,褔慧二足以后才可成佛。 七、佛陀开示威德菩萨成佛的方法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用三种方法可以达明心见性、开悟成佛。 十方如来、大菩萨都由此成道,此三种方法任取一种好好修行,一门深入,必可成道,此三种即(一)寂静奢摩他法、(二)襌那法、(三)三摩提法。 由此三种可以演变成二十五小类,最终目的要开悟、见性证圆觉。 八、佛陀开示辩音菩萨,菩萨修行方法辩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惟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一)由襌定方式入觉:历代高僧大德一定要透过襌定的各种方式来找回自己的本心。 (二)此觉性要达无碍且到清净慧境界。 (三)一般可有三种方式修行,即摩他法、襌那法、三摩提法,此是指由意根、六根或眼根、耳根……任取一根入的修行方式。 (四)菩萨修行方式要正确(1)由音响忍;柔顺忍,最后到无生法忍。 (2)精进、勤修习六波罗密以后才可得般若智慧。 (3)求佛力加持加被,才可以修行成功,不要因业障现前而乱阵脚,出现谤佛谤僧谤法行为。 「佛力」是广大无边;浩瀚无穷,佛及菩萨都是那么慈悲的教导从不嫌笨或计较一切,修行没有他们做老师是无法修成的。 不明众生却不时的谤佛、法、僧,那是不可以的,因佛菩萨的经、论理是没问题。 其原因是个人的障碍,如思想行为偏差,以执着、自私、疑心、嫉妒各种心出现,以致引发认知的差错,造成一些错误,终于因此又造新的业,受果报。 可能入了地狱而不自知。 其实地狱也是心所现,表面不安,猜忌,愤怒、自大骄慢表现出都是别人错,自己是对的一些行为。 要检讨自己而非检讨别人,怨天尤人是更大的错误。 愿修行者要戒之慎之。 九、佛陀开示净业菩萨,学佛不得成就的原因,同时须将身相、心相调到清静才可入觉。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剎。 先去贪瞋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学佛不得成就的原因有下列三点。 (一)四种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须除去外相找回自己的本心,不生不灭的本心,即返观本心。 (二)爱憎、谄曲心造成迷闷,使觉心无法现出,障碍本心更使行为产生怪异,这些会蒙蔽本心,一定要除去。 (三)学佛是学心,将心提升到佛心的一种历程。 十法界有十种心,观看自己的心是那一种状态即可知相由心生,轮回即由此启,所以学佛观念一定要由心开始转换提升,非由法开始,学佛若重法而不求心,必成魔道,入邪见无法有成就。 十、佛陀开示普觉菩萨众生学佛的基本态度及方法(一)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瞋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一)求善知识:学佛要有老师或善知识,心念微细差别,将差之千里。 善知识难求,得善知识要珍惜此缘,下一世不知何时才能相遇! (二)正知正见:以经律论,求实证实修,以经律论为修行的指标,像地图般的指引,才不会走错路,而非口念心不修。 (三)以大乘法修菩提心:要发菩提心,用小乘法修身。 (四)方法:作止任灭是襌病,是定中的心态,用此四种方式会有病产生。 (五)行为:远瞋恨,无憍慢,瞋恨烧毁一切功德,行为增上慢或自赞毁他,都是学佛的障碍。 人间品行要改进。 (六)律仪、戒根永清净:五戒十善、居士戒、比丘戒及最重要的菩提心戒、威仪律仪皆助我们达清净心。 (七)发大愿渡众生。 (1)所有佛法为利他而行,若自私只为自己必不是佛法,以此心修行必成魔。 (2)学佛只要佛菩萨的好处而不愿学习菩萨精神去服务别人,学佛也只到此,无法再深入。 (3)一般来说,「愿」大所「学」也深,每个阶段「愿」也会增加,端看自己的起心动念。 在何处生「愿」,依「愿」而行。 十一、佛陀开示圆觉菩萨学佛的基本态度及方法(二)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帷。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 (一)忏悔无始业,今生何者受,当知前世因,所以要对以前不明所做之事要忏悔要心忏不要只是仪式那是没有效果的。 (二)勤修习,尤其钝根更要努力。 (三)障碍;业障要消除。 (四)方法要正确,用正确法门修行。 (五)正思惟:观念要正确,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支、三十七道品。 十二、学佛的基本态度及方法(三)善男子。 一切众生。 若佛住世。 若佛灭后。 若法末时。 有诸众生具大乘性。 信佛秘密大圆觉心。 欲修行者。 若在伽蓝安处徒众。 有缘事故随分思察。 如我己说。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 即建道场。 当立期限。 若立长期百二十日。 中期百日。 下期八十日。 安置净居。 若佛现在。 当正思惟。 若佛灭后。 施设形像。 心存日想。 生正忆念。 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悬诸旛华。 经三七日。 稽首十方诸佛名字。 求哀忏悔。 遇善境界。 得心轻安。 过三七日。 (一)建道场:道场建立有多种方式。 真正佛寺、道场要出世间时有一定的作业程序。 (二)设佛像:要心存日想,生正忆念。 (三)悬诸旛华以庄严道场。 (四)供伽蓝护法:此为护持道场的尊者。 (五)未法时期:具大乘根器可用秘密法修圆觉心十三、佛陀开示贤善首菩萨,此部经属秘密王三昧,可以到如来的境界。 此部经亦属密法教本。 善男子。 是经。 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 三世如来之所守护。 十方菩萨之所归依。 十二部经。 清净眼目。 是经。 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 亦名修多罗了义。 亦名秘密王三昧。 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 汝当奉持。 善男子。 是经。 唯显如来境界。 唯佛如来。 能尽宣说。 若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依此修行。 渐次增进。 至于佛地。 肆、结语笔者写到此,愿以这一滴露,能澄清各位心中的疑虑,以后有不明的大德们再问到学佛的问题,可以借圆觉经内,佛菩萨的教导再回答应对之即可。 各位努力修行终有一日可以证圆觉。 最后笔者愿以一个修行过来人说明一些事理。 一、修行有很多方式,一般入空以后依根器不同而,可分下列二种方法,即(一)空法(二)相法。 无论空相二法最初基本的方法,一定要先入空即开悟,先过所知障,才可谈下面二种方法。 (一)空法:强调光的境界,有四种光显出,寂静且光量无比,是慧的方面的实证。 (二)相法:诸实相的境界,了知诸佛的秘密及诸净土的状况。 如毗卢属性海、如来、华藏的世界。 经书中如圆觉经、净土五经、法华经,内有佛菩萨开示及净土情形,都应属相法世界,属于福的方面的实证,千万不要说那是神话,一切是因自己未到那种境界。 二、一般学佛人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常常只用片断的认知来说明,殊不知那只是一部份而已,一定要福慧二足的修行,才可亲证此妙境。 三、药师山道场是显密双修道场,且重视空、相二种实修方式。 因人根器不同而教化之,愿大家一齐共同努力,在修行实证的旅途中,可以知道自己的行程、目标及方法。 透过此部圆觉经点滴,介绍大家对修行有所认识。 一个魔的道场必须具有魔的特质及魔的本性,对魔不了解,也不要随便说魔,妄自下断语,不尊重对方,是不应该。 何况,我佛慈悲也一样会慈悲各道的,包括魔道也一样。 南无地藏菩萨在地狱道发大愿渡生,同理其他各道也有佛菩萨渡生。 愿以下列二首偈共勉之──紫云法性虚空,横竖无际。 光量无比,无所不至。 无内无外,无来无去。 至此境界,方知佛性。 摩尼宝珠,光量无比。 清澈透明,横竖虚空。 莲花座上,花开即佛。 是佛是尘,在此莲华。 发布时间:2020-09-06 15:15:5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1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