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极乐之光:极乐之光 佛法的原理 ~ 业与业力 内容: 业与业力 我们众生身. 口. 意的种种活动,都会留下业的种子藏于心识之中,产生一种牵引力。 这种牵引力随着我们生死轮回,不离我们左右。 在未来适当的时间. 空间里,给我们带来适当的果报。 这种由我们从前的行为,业! 所导致的牵引力,就是业力。 当我们的业没有得到果报前,无论经历千百万年,业力都是不会消失的,而且他的力量丝毫不减。 当我们的业得到果报后,他也就随着果报的产生而消失。 任何人也逃避不了自己曾经所做业的果报。 就是修行在高,神通与智慧在大的菩萨,也逃不出因果业报的规律。 只要他有一点点的业尚未得到果报,那他也要受到这业力的牵引和制约。 果报是从业力的牵引而来,没有做相对的业,就不会有相对业力的牵引。 没有相对业力的牵引,就不会有相对业的果报。 法界中的一切众生,都是依业受报,而且是相应的。 也就是说:善业的果报一定是相应的善报,恶业的果报一定是相应的恶报。 绝不可能做了善业而得到恶报,做了恶业而得到善报的。 因果业报出现的时间. 地点,要看业种四缘的和合与成熟而定。 这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不是不报. 时辰未到”。 任何人的善报与恶报只能由他个人来承受,其他人是不能替代的! 而且果报是不受众生观念的改变,而改变的。 善业与恶业 恶业:一切能导致众生得到烦恼与痛苦果报生起的业,就是恶业。 什么样的业,能够导致我们得到烦恼与痛苦的业报那? 这就是:贪. 嗔. 痴念! 也叫三毒! 就是由贪. 嗔. 痴念的生起,才使我们做了种种贪. 嗔. 痴的业。 我们好好想一下:一切有情众生的种种烦恼与痛苦,我们在世间心随物转,生活在虚妄不实,颠倒梦想之中而不能自拔的原因。 就是因为我们,执着于对世间的物资欲望与自私心。 是因为我们的贪婪. 嗔怒. 怨恨. 愚痴,是因为我们对宇宙生命真谛的无知,才使我们做出了种种不善的行为。 以上种种不善的行为,皆因贪. 嗔. 痴念所引起的。 所以说:是贪. 嗔. 痴念导致了我们的一切恶业。 善业:一切能导致我们生起快乐. 安逸. 幸福与解脱的业,就是善业。 在世间一切都起相对,从上述恶业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善业了,反之就是善业。 无贪,可以使我们对世间的物欲与名利不起执着。 万事随缘,不弃不离,生活的自然洒脱。 无嗔,可以使我们内心平等. 宁静. 安逸,生活的轻松. 自然. 愉快。 无痴,可以使我们的心,不在随外物而转,不在生活在颠倒梦想之中。 处处以智慧而行事,不在依识而做惯性. 机械的生活。 而真正的无贪. 无嗔. 无痴必须建立在不损众生自主,不减众生自由的基础上。 别业与共业 别业:个别众生所造的业,只由自己单独受报的,就是别业。 共业:由众生所造相同的业,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承受相同果报的,就是共业。 共业的力量很大! 他可以把所造相同业的众生,牵引到相同的生存时间与空间里,遭受相同的果报。 例如:环境恶化. 山洪. 泥石流. 战争. 瘟疫等等。 依业受报的时间可分为四类:一. 今生业在今生. 当下就可得到果报。 二. 今生业在下生得到果报。 三. 有些业的果报,没有固定的时间,只要是在未来适当的时间与空间,四缘成熟就会结果受 报。 四. 有些从无贪. 无嗔. 无痴而生起的善业,做业者是要得到很大的福报。 而做善业者可以自主地把福报放弃,不受业报的强制与系缚。 受不受果报,完全取决于做业者自己。 为什么业的果报时间不同那? 一. 是因为业报,需要适当的环境条件(四缘成熟)。 二. 是因为所做业的轻重不同。 业报,依业的轻重可以分为四类:一. 重业: 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重的都比轻的业受报要早。 例如:为自己的失利而杀生害命。 二. 丰业: 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无论的轻是重,做业太多. 业绩丰硕的,就是丰业。 三. 近业: 近业可不是我眼下. 当前所做的业! 是我们临终前所做的业或是临终记忆思念的事情。 因为他与下一生最近,印象也就最深。 所以他的牵引力也特别的强,对下一生的影响 也就最大。 所以他的果报时间,就比他从前所做的业要早. 要快。 (近业大家要千万记住,近业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重要) 四. 惯业: 不断重复同一种的业,就是惯业。 因为它不断地重复同一种业,时间长了,形成了习惯,形成了一种惯性。 它的牵引力也就比其他的业要重,得到果报的时间也就比其他的业要早。 就是因为这四类业,使的我们受报时间的不同与早晚。 辅助与窒碍受报的业 我们以前讲过万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支持. 相互渗入. 彼此融摄. 彼此窒碍. 彼此制约的。 同样,业力之间也是这种关系。 有的业可以起到促进. 辅助其他业的成熟. 受报的作用;有的业可以起到窒碍. 制约其他业的成熟. 受报的作用。 这种业也分为四类。 一. 生业: 能使我们维持色身生命或导致我们未来色身出现的业,就是生业。 例如:贪生怕死. 躲避危险. 喜欢做人. 执持自己色身的健康。 另外,生业还指导致其它业生起的业。 我们在无始劫以来所有业的生起,归根结底都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所制。 所以,一切的业都是妄想分别所导致的,妄想分别就是生业。 二. 持业: 有些业他本身不能生出独立的果报,但其他较强的业可以使他持续. 再生或受报。 并且可以强化和助长他受报的苦乐,这就是持业。 也就是在其它业的作用下,可以令其持续. 增长. 再生. 受报,并可以使受报的程度,得到强化与助长的业。 例如:一个人想偷取. 占有他人的财物,而没有实际行动,那他就不会得到偷取. 占有他人财物的果报。 但是他的贪心可以使他的偷取. 占有他人财物的这种念头,不断地持续与增长,直至有一天他耐不住贪心,实施了偷取. 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偷取. 占有他人财物势必要得到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果报。 这里的贪业,就是持业。 贪使得欲偷取. 占有他人财物的念头,不断地持续. 再生,直至得到应有的果报。 (这就是持业)三. 抑制业: 有些业他本身不能生出独立的果报,但他可以抑制其他业的成熟受报的时间。 并且可以减少或抑制所受果报的苦与乐程度,不让果报持续下去。 例如;我们还举上面这个例子。 这个人实施了偷取. 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后,良心发现,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不在做损害他人. 损害社会治安的事情,并且主动投案自首,势必要受到法律的从宽. 从轻的处理。 他的这种改邪归正. 弃恶从善. 主动投案自首的行为,就是他偷取. 占有他人财物行为的抑制业,抑制了他偷取. 占有他人财物应受到的果报程度。 但绝对是不能逃脱果报的,是果报程度的不同而已。 四. 破坏业: 而有些业,他可以破坏比自己相对较轻的业,令他不能得到果报,而争取自己果报的机会,就是破坏业。 还举上面这个例子,如果在他没有实施偷取. 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之前,就良心发现,改邪归正,弃恶从善。 那他就不会去实施偷取. 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他就不会得到偷取. 占有他人财物的果报。 这时改邪归正. 弃恶从善的业,就成为了他欲偷取. 占有他人财物的破坏业。 业力的罪魁祸首---意业意业: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来自我们的思想。 是我们的思想导致了我们的种种行为,行为是受我们思想驱使的。 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是思想的行动化而已,所以我们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做业者。 因此,思想所做的业,要远远重于行为的业。 一个人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恶业的外在行为,但他心存恶念。 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种下了恶业的种子。 已经为自己铺好了通往地狱的道路。 同理,一个心存善念的人,虽然行善的行为能力有限。 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种下了善业的种子。 而这颗种子要远比行为的善业,所受到的果报要大。 一切智慧. 解脱也都是从意而生。 所以,要想真正的从世间的烦恼. 苦难中解脱出来。 必从净化自己的思想着手,思想清净了行为自然也就无有过失了。 一个发心修行者,如果只是追求在形式上造作. 行善的造作,那是无益于修行的。 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应该是在明理的基础上,依佛的修行方法或开拓自己的修行方法,进一步地来净化自己的身心,使自己逐渐地从世间烦恼与痛苦中解脱出来。 而不是持一个外在戒律的造作形式,与对佛菩萨寄予祈福或崇拜,。 那样只能是坠入愚痴的迷信之中。 不过是在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生命而已,相反还会给自己凭添无辜的业种。 我们众生所做的业,有善有恶,轻重不一,错综复杂。 有的业他可以单独生出果报,有的却是几种业报同时并起。 而业与业之间,相互辅助. 相互增长. 相互抑制与破坏的作用。 使得业报所受轻重不一,有得被削弱,有的被增强,有的甚至不能结果。 这种业报轻重不定性就叫不定业。 而有些极重的业,由于他极重的牵引力,使它不受任何其它业的影响,势必要得到相应的. 极重的果报,这就是定业。 基于上述业力的自然规律,我们才有可能抓住机会修行。 依佛的修行方法,以无贪. 无嗔. 无痴的业来破坏. 抑制. 窒碍恶业的生起;以善业来破坏. 抑制恶业的生起;以善业来令其它的善业持续. 增长。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脱离一切世间的种种烦恼与苦难的束缚;才有可能脱离生死苦海;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们明白了业力的自然规律,就会知道什么样的业因,可以导致我们的苦果。 什么样的业因,可以导致我们的善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避免种下苦因,而受到苦果。 可以使自己远离烦恼与苦难的束缚,得到快乐与愉悦。 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随意塑造自己的人生。 我们既然知道了业力无情的自然规律。 我们就应该不惊不怖. 无怨无悔,勇敢地面对. 勇敢地承受自己曾经所做恶业的果报,而不是自暴自弃,失去修行的信心,要接受因缘果报的教训。 当下开始净化自己的身心,令恶业轻受,令未生恶断除,令善业生起持续。 增长自己的福慧,勇猛精进,逐渐摆脱业力的束缚,早证涅槃圣果。 而面对其他众生的苦难,我们不应该以业报为借口,认为其他众生的苦难皆是业报,是众生自作自受,冷漠地袖手旁观,视众生水深火热而不顾。 应该以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的精神向苦难的众生,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向众生施以解脱之法。 即使众生得不到丝毫的利益,我们也应该慈悲地救度他们,来增长我们自己的慈悲之心。 使我们的佛性进一步地显现,增强壮大我们自己救度众生的灵力与智慧。 使自己与他人都能住于更大的解脱快乐之中;使自己与他人都能生活在永恒的幸福与愉悦的环境里。 业力,就是六道形成的原因。 我们学习. 掌握业与业力的因缘果报的规律,就可以运用这一规律,以业制业,以业消业。 使我们自己与众生,彻底地脱离六道,消除六道。 人人都生活在永恒. 愉悦的极乐之中。 那怎么才能脱离六道而生活在永恒的愉悦之中那? 要想脱离六道,就必须知道生命存在的真实现象,也就是生命存在的实相。 要想知道生命存在的实相,就必要正确的认知生命存在的四个真理,也就是四圣谛。 发布时间:2020-09-04 15:19:4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1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