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老师:孝道也可以权变 内容: 孝道也可以权变蔡礼旭老师比方说孝道也是要权变,我们一提到孝道,大家都会想到曾子很孝顺,宗圣曾夫子。 《孝经》就是曾子请教夫子,然后夫子讲述出来很精辟的一本经典。 曾子侍奉自己的父亲非常的恭敬,父亲吃饭的时候都是在一旁侍候。 然后父亲喜欢吃,吃完问曾子还有吗? 纵使没有了,曾子都会说有,然后赶快去弄,他欢喜父亲喜欢吃。 父亲喜欢吃红枣,有一种红枣叫洋枣。 后来父亲去世之后,他再也不吃洋枣,因为他一吃就想起父亲,心里就难受。 所以非常孝顺,以至于跟母亲都是达到母子连心的那种心境。 有一次朋友来他们家找曾子,因为曾子上山砍柴,也不知道怎么找到他。 当下他的母亲看到这么多朋友来找他,其实以前的古人都非常厚道,都很为人着想。 曾子的母亲想,这些朋友赶来找曾子,走路有的都走十几天,甚至还有上月的都可能有。 人家已经走得那么辛苦,就非常不忍心再让客人朋友等,当下就咬自己的手指头。 这么一咬,曾子的心马上觉得绞痛,深怕家里有事,就赶紧回来。 一回来才知道母亲是为了让他赶回来,所以咬了一下手指。 诸位朋友,我们父母身体不舒服,我们感不感觉得到? 父母有什么需要,我们感不感觉得到? 其实这种母子连心,是每个人的天分,每个人都有的能力。 但是我们假如自私自利,自我太重了,这样为父母、为他人的这种敏感的能力,就慢慢消退下去了。 我们看到这些古圣先贤他们的风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明德、都有本善,都达得到他们这样境界。 只要我们能效法他们的德行、孝心,我们这些能力就可以回来。 曾子他这么样的孝顺,但他有没有达到权变的能力? 有一次他在帮父亲锄地,锄着锄着不小心把瓜的根给锄断了,这个瓜的根锄断,整个瓜藤都没用了。 父亲看到,一下子情绪上来,就拿了一个很粗的棍子就要打曾子。 诸位老师,这个时候您会怎么做? 这个时候要不要乖乖的趴下来:父亲,您就打吧! 一说到这里大家的脑海里浮都现什么? 浮现爷爷奶奶拿着一个小棍子,然后我们就在那里满屋子跑;还是爸爸妈妈拿个小棍子,我们满屋跑。 让父母、让长辈跑得气喘嘘嘘的,我们还在那里觉得很得意,这就很不好的榜样,很不好的行为,错的要承认错误。 曾子很恭敬,他觉得自己错了,就很恭敬的在那里等爸爸处罚他。 父亲因为看了一时间火气比较大,就一下打下去,用力过猛,就把曾子给打昏。 然后曾子就被扛回家里,躺了一会,后来苏醒过来。 诸位朋友们,当你刚被父亲打昏了,然后当下醒过来第一个念头,或者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看大家的反应,好像都没什么经验,挺好。 当下醒过来,那一定是很痛,可是曾子完全没有顾及到自己的痛,他一醒过来马上引吭高歌,唱起歌来,而且唱得很大声。 大家想想,曾子为什么要唱歌? 他一醒过来马上是想到,父亲在这个当下一定是非常焦急,失手把自己儿子打了,也不知道多严重,现在一定是非常恐慌的状态,非常担忧。 所以一醒过来,曾子马上高歌,他父亲一听到:没事了,精神还不错! 父亲马上就能够释怀下来。 这里就可以感受到至孝的心境,完全不顾自己,只想着父亲,只想着母亲。 又到父亲的跟前,事后他做些事让父亲看,原来真的没事。 等父亲整个表情都已经放松、和缓了,这时候曾子才离开父亲的跟前。 大家听到这,曾子孝不孝顺? 很孝顺。 结果这个消息传到孔夫子那里,夫子就对着大家说,叫曾子不用来找我了,他不是我的学生。 夫子的话就传到曾子那里,诸位老师们,诸位朋友们,假如你是曾子,你做了这么孝顺的事情,老师说你不是我的学生,你不要来见我了,当下我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状态? 这都是我们的学处。 我们现在面对老师、面对父母、面对长辈,意见不合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自己对,甚至于会顶撞。 曾子做的,一般人看都很孝顺的行为,他也不知道他哪里错,但是只要老师说他错,他就接受老师说的。 毕恭毕敬的,自己主动的到老师那边去请益、请教:老师,我一定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对父母的孝,对老师的恭敬,在这个故事当中流露无遗。 为什么曾子在《论语》里面是说“参也鲁”,曾子是驽钝,素质比较不好。 但是为什么他是宗圣? 宗圣是得其心法,得其法要叫宗,是非常有成就的圣人,这就是我们要去体会到的关键。 纵使素质不是很好,但是只要有孝敬的心,只要有曾子那种对待学问的态度,对待父母、老师以及人民这种正确的态度,我们这一生也可以有很高的成就。 后来曾子非常恭敬的询问老师,弟子到底哪里做得不好? 孔子就说,你父亲在盛怒之下,拿这么大的棍子打你,假如失手把你给打死了,你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 你看你死了谁最伤心? 当然是你的父亲、你的母亲,而且会伤心一辈子。 所以你要懂得权变,“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小棍子在那里好好承受,打完之后,记住不要再犯。 大棍子就要赶快怎么样? 溜之大吉,这个时候要懂得赶快先跑。 这就是孝道当中还是要懂得权变,比方“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恭恭敬敬在那听。 结果你父亲在骂你的时候,愈看到你火气愈大,这个时候你要会权变,就先离开现场,可能他火气才能下来。 一想到父母教须敬听,硬杵在那里动都不动,可能到时候你父亲会骂到心脏病都上来。 所以权变是很关键的。 权变的境界我们都可以去体会,所谓“慕贤当慕其心”,我们从这几个例子去感受一下这些圣贤人的心境。 刚刚也跟大家提到,曾子有很高的境界,在《论语.泰伯第八》里面,连续有五句都提到曾子,也是曾子的教诲。 其中在“泰伯第八”第三篇里面,“曾子有疾”,曾子生病了,病得很重。 诸位老师们,诸位朋友们,我们生病生得很重,当下脑子里在想什么? 很可能痛得爹娘都叫起来了。 但是曾子病那么重的时候,他是想到什么? 他是想到赶快把学生找过来,找过来做什么? 赶快跟学生讲,“启予足,启予手”,你们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毫发无伤。 因为夫子在《孝经》里面教导曾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样的教诲,曾子听了之后终身奉行,他时刻不敢伤害自己身体。 孝子的心境真是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常小心翼翼,不愿意因为自己的身体受到损害,而让父母难受、担忧,所谓“身有伤,贻亲忧”。 孝是文化道统的大根大本,曾子把它演出来了,以身教来教导学生。 曾子临终的时候,他时时想的是父母、是老师。 把学生找过来,就是为了要把老师承传的道统、智慧不能断在自己这一代,一定要再承传下去。 这就是我们去体会一个圣人他那种心境。 当我们时时都想着,我们要用我们的行为去表演,去承传古圣先贤的传统文化、智慧,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谨慎,就会要求自己不可放纵,要时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所以有把老师放在心上,有把承传道统放在心上,这样的人道德、学问的提升就会快。 所以,孝敬的心是把一个人明德开显,最关键的心态,关键的两把金钥匙。 《弟子规》最前面的两篇,就是教孝敬,“入则孝,出则弟”。 我们看到曾子对自己身体的那种谨慎,也可以体会的到生个病,可能让父母烦恼、担忧一个礼拜、两个礼拜。 而他对于身体都这么谨慎,对于自己的德行就更加的慎重,因为生病是担忧一两个礼拜。 但是行为偏颇,触犯法网,或者有损名节的话,那会让父母终生抱憾。 那绝对是一个孝子不愿意发生的事情。 当我们到孔庙来参观大成殿,走进大成殿里在曾子的神位面前,我们要遥想曾子这些风范。 这个时候冥冥当中曾子会庇荫我们,这叫神交古人。 一想到这些圣贤人,我们生惭愧,我们好好努力用功。 这是孝可以权变。 发布时间:2020-08-26 15:19:5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1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