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居士: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内容: 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善导大师是我国唐代高僧,乃中日等国净土宗同尊的大祖师。 大师得十方如来之心髓,作无量世界人天之眼目。 依止《无量寿经》,独赞持名念佛。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以身弘道,恩德无极。 超世希有,万古同钦。 日本净宗称大师为“高祖”,“吾家”,“宗家”等,并有尊奉弥陀为净宗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日法然上人为三祖者,法然上人赞大师之《观经疏》说:“此疏是弥陀传说,此文是弥陀亲讲。 ”上人并赞大师是“弥陀愿王之垂迹”。 日亲鸾上人说:“善导独明佛正意。 ”我国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 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 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 呜呼大哉! ”是以中日净宗先德,对于大师莫不俯首归心崇敬景仰。 承恩众生,则顶礼膜拜,永劫依止。 大师为什么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呢? 只因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生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 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 大师出家后,初依《观经》修观,已成深妙。 但二九岁时(贞观十五年,公元六九一年)于玄中寺,蒙道绰大师授予《无量寿经》。 顿如贫子归家,全承富业。 衣底明珠,照用无穷。 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而详陈弥陀本愿之金文,唯此《无量寿经》,于是力弘经中十念必生之大愿。 一心持佛名号,诚笃精进,如救头燃。 如《新修传》说:“入堂则胡跪合掌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 甚至寒冷亦须流汗。 ”又《往生传》说大师念佛“如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口中出。 十声乃至百千声光亦如之。 ”大师的《观经疏》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又于《观念法门》中,为使弥陀第十八愿文义明确,乃将愿文写为“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按魏译经文中原作“十念”。 “念”字则有想念、忆念、参念,或为观念等义。 今写作“十声”,则只含“称念佛名”之义,不容更作别解。 所以日法然上人说:“须将此文常唱于口,浮于心,遇于眠。 此文是四十八愿的眼、肝、神。 ”我国善导以后莲宗诸祖,亦皆同遵此旨,首宏持名念佛。 又《新修传》说大师:“出即为人说净土法。 ”《往生传》说:“续至京师,激发四众弟子,无问贵贱。 ”《往生传》说:“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又《往生西方略传》说:“三年后,长安城中,已被念佛者所充满。 ”可见大师弘化之盛,冠绝古今。 夫念佛法门为易行道,优于余法。 故称捷径。 但念佛有四:一实相念。 二观想念。 三观像念。 四持名念。 持名念佛,更为简易精深,直截了当,契理契机,万修万去。 故持名一法称为径中之径。 《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 ”《无量寿经》说:“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观经》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可见净土三经,同赞持名念佛。 又此法门,乃十方如来所同赞。 千经万论所共指。 或问六字片言,为什么有如是无量功德? 此一问题,实难酬对! 因此一句名号,乃如来自证境界。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我一个凡夫,何足语此。 只能略综显密教典,禅宗公案,一抒盲人摸象之见。 净宗之妙,首在“以果地觉,作因地心”。 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即是如来大觉圆圆果海,以此果海,作我因地修行之因。 从果起修,所修即果。 性修不二,因果同时。 直截根源,千了百当。 不历阶梯,非因造作。 至圆至顿,不可思议。 所以《弥陀要解》说:“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乃诸佛所行境界。 ”也。 又近代太虚法师于所著《佛教宗要论》中,归纳印中日三国大乘佛法为教理行果四门。 (一)教门:以言教为宗。 三论、唯识、天台、华严等宗属之。 (二)理门:唯显真理不假言说,以心为宗。 临济、曹洞等宗属之。 (三)行门:注重行持。 律宗、莲宗(指偏重自力实修之净土宗)属之。 (四)果门:依佛果福智圆满之身土,加持自之身土。 密宗、净土真宗等宗属之。 净土真宗乃日僧亲鸾上人所倡。 此宗所凭,唯一个“信”字。 纯依他力。 唯以佛果功德为依。 与密宗相类。 太虚法师分净土为行与果二门,实则我国之净宗正派的承传正是果门。 如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是谓往生关键,全凭信愿。 往生后品位之高下,则由持名之深浅。 日净土真宗之说,即全在其中。 先师夏莲老常说:“净宗是密教显说。 ”今承其旨。 又密净不二之说,曾屡闻于密教大德。 例如宁玛派诺那祖师曰:“千佛万佛不离阿弥陀佛”,“成佛最稳最速之法莫过于明白自心与弥陀大法。 ”又如先师噶居派大德贡噶呼图克图曾亲示笔者:“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密宗即身成佛。 ”又如莲华精舍金刚阿阇黎则以往生极乐作为全体信徒之共愿。 至于东密,如日古德兴教大师曾说:“毗卢弥陀,同体异名。 极乐华藏名异一处。 ”又于《阿弥陀秘释》中说:“天竺称阿弥陀,唐翻无量寿、无量光等(中略)。 一者无量寿,法身如来居法界宫,不生不灭。 是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 二者无量光,法身如来妙观察智光,遍照无量众生,无量世界,常恒施利益。 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中略)。 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 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 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珠像。 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 ”又释阿弥陀之梵字(阿弥陀)说:“(阿)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义。 (弥)字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 (陀)字一心诸法如如寂静义。 ”又(阿)字佛部义。 (弥)字莲花部义。 (陀)字金刚部义。 又(阿)字空义,(弥)字假有义,(陀)字中道义等等。 又于《阿字观》中说:“(阿)字是诸字之母(中略)。 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 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中略)。 (阿弥陀)之宝号,胜于诸法者,则此(阿)字之故也。 ”兴教大师之说,不但深明密净不二之义,且将持名一法中果觉因心之旨,剖露无余。 洪名中一个阿字,即是平等不生之本心,亦是一切真言与一切诸佛之母。 故知持名,是称性而修,非余法所能及。 又密教所以能即身成佛者,在使行者之身口意三业顿同如来之三密。 唯三密齐修,乃上根利智所能行。 东密大德,圆融无碍,即一即三。 故云一密相应,亦必成佛。 如兴教大师所说:“唯诵一明一字成佛,唯相应必定即身成佛故。 ”净宗持名即是持咒,即修语密。 但能一念相应,即是一密相应。 亦必即身成就。 可见净宗,即是果门,乃密教之显说也。 上明密净不二。 其实禅净、禅密都是不二。 如兴教大师引《观经》说:“‘是心是佛’,本来一体,更不可求。 ‘是心作佛’,迷却(却者除也)智显,即身成佛。 ”夫不二,于兹益显。 又“是心是佛”即马祖之“即心即佛”。 “是心作佛”亦即宗下之“真参实悟”。 请问禅净二宗,又有何别? 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能作佛者,是本妙明心。 所作之佛,即此本心,别无他物。 故知能作所作,能念所念,囫囵是个妙明真心。 故云“一声佛号一声心”。 如蕅益大师说:“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 横竖交彻,即法界体。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持名即始觉合本。 始本不二。 生佛不二。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以即佛即心故,“念念佛”即是念念心。 大师此论,精彻无比。 至于直显禅净不二者,莫过《大集经》所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 ”可见持名不但是禅,且是无上深妙之禅。 因为此禅,不待参究,当念即是。 不论迷悟,全体现前。 故先师夏老有诗句说:“念佛即是自心现。 ”古德也常说念佛之人,譬如“此身已在含元殿,更从何处问长安”。 又如临济禅师常说的“孤明历历”。 念佛人万缘放下,一念单提,这就是“孤”。 清清楚楚,净念相继,便是“明历历”。 又“孤”即是《金刚般若经》的“无住”。 “明历历”即是“生心”。 故持名即是无住生心。 又如有僧名慧超,问法眼说:“如何是佛? ”答曰:“汝名慧超。 ”这等于说“你就是佛”。 又如僧问洞山:“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且道这两则公案与“一句佛号是什么? ”“念佛之人是谁? ”是同是别? “麻三斤”尚且是佛。 所念之佛与能念之人焉能不是! 又如《楞严经念佛圆通章》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自得”二字,宜深着眼。 盖谓不从外得,自然圆现也。 所以蕅益大师说:“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 ”元中峰国师说:“禅者,净土之禅。 净土者,禅之净土也。 ”又这一句佛号,如蕅益大师说:“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 ”可见天台的圆顿三观,性具性造,一念三千等;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圆融具德,一真法界,都在其中。 如上所说,表明持名法门的“契理”,因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念所念,能生所生,一一皆是实相的正印。 但此法门之卓绝,更在于它的契机。 机者,指根机与时机。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广应群机。 《大毗卢遮那经》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太虚法师解释说:“须知方便之义,全在利乐众生,故可称为大乘之究竟。 ”今此持名往生一法,上至文殊普贤,下及五逆十恶,但能临终十念一念,皆得往生。 可见摄机至广。 又但得往生,便横出三界,圆净四土,圆证不退,位齐补处,即与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并肩。 故知此真是方便中之方便,究竟中之究竟。 又持名一法,最契时机。 盖此法门,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 因持名之法,随时随地可行。 不须入山潜修,闭关宴坐。 于有益世间之事,仍可进行。 只要深信切愿,一向专念。 若不得闲,下至行十念法,或临终十念一念,皆可往生。 所以说“不废世法而证佛法”。 又大乘宗旨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因持名念佛,最为方便。 故于当前人民,亦应随缘利乐。 现居国土,正好一并庄严。 可见净业行人乃“不离佛法而行世法”。 足证持名法门契合时机无能过者。 粗知持名殊胜,弥感善导大师宏赞恩深。 大师说:“弘誓门多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念佛何以最亲? 蕅益大师说得好:“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 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 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普愿具信之士,永遵大师遗教,持念阿弥陀佛,同入不可思议果海。 (本文旧名“善导大师与持名念佛”,曾刊于《法音》杂志第75期,兹经修改充实,收入本录,改用今名) 发布时间:2020-08-16 15:27:38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0:0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