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关其祯居士:「厌离娑婆、欣慕极乐」是往生净土的先决前提 内容: 「厌离娑婆、欣慕极乐」是往生净土的先决前提第317期明觉文:关其祯人人为求生,岂会为求「死」 - 往生! ?净土宗的宗祖善导大师编著《观经四帖疏》时,先作偈云:「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道者,出家众;俗者,在家凡夫。 无上心者,即菩提心,从学佛初心,乃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或发愿往生西方净土,都算是成佛正道的无上心。 释尊早年舍王位,离宫出家作沙门,入深山修苦行,欲为众生求解脱生死之道。 作为佛弟子,我们也应该为了生脱死而学佛,但何以善导大师说我们难厌生死,难欣佛法呢? 既因学佛者,多为求福报,求智慧,求平安,求心安,求开悟,岂会为求「死」 - 往生! ?人人都想求生,但始终会死,不用求死也会死。 净土行者所求的,是死后能往生到弥陀净土–极乐世界! 净土宗讲「往生」,世俗人都认为不吉利! ?又常常讲「厌离娑婆」,岂不是厌世、太悲观、太消极了,无人情味吗! ?人人都知道终归要死,但有些人选择以廻避的态度,说什么「未知生,焉知死」,「一个永无答案的问题」等,总不愿意认识和面对这个问题。 为何我们不妨尝试开放自己,了解一下释迦世尊 - 这位历史上大智大德的人的看法,探究他所证悟的解脱生死之道。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 须臾即舍,还入三恶很多佛门中人都知道和相信因果业力,明白生命是无常,相续不断,死亡只是一期生命的终结,也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所谓「生死轮回」。 虽知人身难得,三涂易堕,所谓「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我们不容忽视,不要低估因果业力的牵引作用,更不要错误地高估自己的福德和修行工夫。 很多人梦寐於人天福报,醉心於片刻安宁等等,殊不知「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 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 向无上菩提。」(摘自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有些初发心菩萨又言:世间的苦难多的是,我等佛弟子怎能不顾而去,枉说什么「发菩提心」,逃避责任,简直冷血无情,是懦夫所为! 殊不知「又如少冰,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摘自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总而言之,各有种种因缘,致使不少人犹疑不决,没法踏出三界火宅的第一步,更无缘进入净土法门。 难怪《无量寿经》云:「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净土法门殊胜无比,得生净土者很容易便可出离三界生死,进升至极的境界,但却几乎无人踏入此门! 厌离娑婆,欣慕极乐的金刚志故此,善导大师力劝道俗们「共发金刚志」。 什么志? 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志! 金刚喻坚固、不动;志者,志向,决志也。 金刚志,即坚固不坏、坚定不移之心志。 佛弟子未能下定决心出离三界生死,难叭契入净土法门。 反过来说,矢志出离生死者,莫不契入净土法门! 「横超」者,乃是净土法门的特色,又言「顿超」,相对「直超」而言。 如小虫出离竹竿,若它咬穿竹节,一节一节地垂直而上,名为「直超」,喻拾级而上的自力菩萨行。 若小虫横向咬穿竹竿,即可超出,故名「横超」。 「四流」者,即见 (见惑)、欲 (欲界)、有 (三界九有)、无明 (生死根本),即众生回转三界生死的洪流。 三界者,是娑婆世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上至二十八界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有无量无边的众生。 见者有五,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等,众生的知见是颠倒的,如以苦为乐,生死可怖却眷恋。 欲者也有五,即色、声、香、味、触五境生起的情欲,亦是财、色、名、食、睡等,拖着众生后腿,难以自拔。 众生一念无明,以流转三界九有。 愿入弥陀界,是发愿往生,得入阿弥陀佛的净土–极乐世界。 极乐是无为涅槃界,恰恰与娑婆的有为生死界相反。 涅槃者,不生不死之义也。 众生生者,光寿与弥陀等齐,因此永离生死,故善导大师劝勉我们「愿入弥陀界」。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可知出离生死,并非局限於净土法门。 佛弟子亦应皈依三宝,一心归命佛,誓要出离生死。 不过,净土行者更「愿入弥陀界」,因为「入弥陀界」等同「出娑婆界」,凡夫可以不再轮回六道了! 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一般佛弟子只知念佛能罪灭河沙,又能福慧增长,而此十句偈是表明净土行者的心迹和念佛的动机–发金刚志、发无上心,誓言厌娑婆、欣极乐、断生死,矢志归依弥陀,求生净土。 这是净土宗的宗旨,也是一切修习净土法门者的根本目标! 且看《观无量寿经》的韦提希夫人,她贵於皇后,母仪天下,却遭亲子杀害,而国王丈夫被困,危在旦夕。 被认为世间最美好的乐事,瞬间成最惨绝人寰的苦难,这是至极的厌苦缘,因此,韦提希夫人恳请佛陀,求生无忧恼处、清净业处,即是她的欣净缘。 虽知爱欲乃是生死之根本,加上名利权位等,真是难厌难舍啊! 《无量寿经》的末段,释尊花了大篇幅,痛陈娑婆世界的五苦、五痛、五烧,详述失是苦,得也苦;无是苦,有也苦,说明娑婆世界的不真实之本实,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不可执为实,所以,死是苦,生也苦,不要醉生梦死。 释尊虽广开弥陀净土的解脱法门,但若众生未能打开第一道屏障 - 厌离娑婆,发金刚志,舍苦出生死,恐怕亦与西方净土有缘而无份矣! 善导大师为净土行者下了「发菩提心」的定义,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善导大师又感言:「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 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 是名真报佛恩。」闻即信行者,即闻弥陀净土法门,便能起信及作念佛行,舍苦出生死者,此名为「真报佛恩」! 对娑婆的厌离与对极乐的欣慕,是往生净土和成就净业的先决前提。 厌离娑婆和欣慕极乐,两者相关。 厌离娑婆的人,不一定会欣慕极乐;但欣慕极乐的人,自然会厌离娑婆。 因为众生动念,乐生弥陀佛土,佛即知之;弥陀光明摄照,摄取不舍念佛众生,但使未厌离者亦能起厌离之心,此是净土法门说的「佛力护念」所致,不可思议! 发布时间:2020-08-01 15:18:2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9:5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21286